知友 @白一包
出操的時候,操場上響起國歌。
行注目禮。
別以為我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等國歌唱完,旗能不能到頂端正好?」
「草,快了一點。不能忍。」
到了下一個周一。
「快點快點!歌要沒了!」
「草!我丟你大爸的,慢了幾秒!」
知友 @穆吉悠
喝白開水,好像就中國人打小開始就覺得喝白開水是常識,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這樣的……
從小喝白開水長大,完全喝不來生水、白水,一喝就覺得咽不下去。天天要燒開水然後注到熱水瓶裡,塞上塞子。大學了還天天拿個熱水瓶接水,要麼就是讓舍友一塊給順道接了 233。
知友 @瘋坦克
跟外國人聊宗教。說我們的神話中,先祖因為太熱,把十個太陽神射下來九個。外國小夥伴驚呆了,第一次聽說嫌熱就幹神的。
中國神話裡,補天,治水,射日,移山,填海,斬龍,對抗天庭佛祖。生為凡人,機緣巧合,竟然還能成仙。
咱們的火不是任何神偷來的,是自己祖先手把手搓出來的。咱們的糧食和藥物,不是任何神賜予的,是祖先一顆一顆嘗出來的。咱們的漁獵技術,是祖先研究出來的,咱們的文化是天地自然生出的提示,自己琢磨出來的。咱們的文字,那也是祖先觀察天地自然,鳥獸足跡自己創造出來的。
咱們就講究自己想辦法戰天鬥地改造一切。不講究等著誰可憐了賞口飯吃。
知友 @古麗
和中國人打交道,一定要了解中國人的吃文化。中國人對於吃的執念簡直滲透倒了骨子裡。
見面就問「吃了沒」,交流的最普遍方式就是「請你吃飯」,待人接物的最常用語就是「多吃點」,啥事情放到酒桌上交流效率增加一百倍。
工作叫「飯碗」,深入學習叫「吃透」,驚訝叫「吃了一驚」,上法庭叫「吃官司」,挨揍叫「吃我一拳」,左右逢源叫「吃得開」,了解一個人叫「吃的死死的」……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菜系五花八門,製作手法種類繁多,中國古代典籍裡對於動植物的記載總有顯眼的幾個字「能吃!」「可食用!」,也許中國人心目中對於動植物的區分,潛意識裡只有能吃和不能吃的。神農和李時珍放在現在估計也是妥妥的吃貨。
我不知道外國人看到一種動植物首先想到什麼,中國人一定是先想想能不能搬上餐桌。不管到哪兒,先開荒種菜,嘴上絕不能受委屈。南海種菜,美利堅種菜,歐洲種菜,南北極種菜,有中國人的地方,總能給你倒騰出一片菜園子來,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菜吃。
在中國,無論是哪個節日,最重要的是吃好,飯菜一定給你搞豐盛了,領導人去了老百姓家裡,一定先到廚房裡揭開鍋看看。無論是哪個新聞哪個板塊,只要是關於動植物的,評論裡一定有人會問「能吃嗎?好不好吃?」「清燉還是紅燒好?」「味道一定不錯。」
中國人苦怕了,窮怕了,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一定是把解決吃飯的問題放到首位,我們一不怕苦,二肯鑽研,我們不僅要吃如今存在的,就連已經不存在的也得拉出來過過嘴癮。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需要兩個燒烤架,一個秘制,一個微辣。」
鯤鵬:「MDZZ……」
知友 @一杯七喜
-媽,我腰疼。
-這麼小的孩子哪兒有什麼腰。
知友 @汪達爾薩維奇
有一個法國的記者,長期在非洲國家出差。後來他被派到中國的時候正趕上新年,晚上被外面不斷的爆炸聲嚇起來,他打開窗戶發現外面煙霧瀰漫,空氣中還全是火藥味。
他頓時連滾帶爬地打電話給大使館,帶著哭腔要求立刻派人來把他接走——「我在非洲見得多了,這狀況肯定不是內戰了就是政變了,你聽這持續不斷的槍聲,還有時不時來一發的炮聲,再不走的話我肯定會死在這裡的。」
大使館:「……你冷靜一下,看窗戶外面中國人不是都還好好地走在馬路上麼?真要是政變他們肯定不會這樣泰然自若,所以儘管放心啦。」
「才沒有!你看外面走的那都是什麼人啊!全都在路口縱火啊!我要是出去了他們非把我也點著了不可!」
知友 @鬼木知
小燕子穿越到民國搶了紫薇的男朋友,
於是紫薇只好和五阿哥湊成了一對,
皇阿瑪見此心煩,所以帶著紀曉嵐和和珅出宮瞎晃,
不料被紀曉嵐串位當了皇帝,
爾康眼見家國如此,憂鬱之下整天黑著臉,後來發奮圖強成為一名神探,為大家帶來了一個個童年陰影。
當上述情節開始輪迴,那說明寒暑假到了~
周杰倫最火的時候有多火?
請回答 2008:那些意氣風發、無憂無慮的年輕人,都去哪裡了?
*文末彩蛋*
不會說情話怎麼辦?長按掃碼關注「知乎實驗室」,的回覆「情書」即可定製你的專屬情書,給他,給她,給自己,都是驚喜!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