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 時代的悲歌—— 電影《黃金時代》中女性形象分析

2021-02-21 編劇幫

 提示點擊上方藍字↑免費訂閱編劇幫

來源:視聽 王世穎/文

電影《黃金時代》很顯然是一部優秀的女性主義電影,它以女性的故事為主線,試圖通過多方面、多視角還原作家蕭紅的生平事跡。

主要講述了蕭紅為了追求文學上的精神獨立和自我價值,在一個並不平和的「黃金時代」裡發生的故事。本文將通過女性的「他者」身份和被「建構」的女性兩方面來分析影片中的女性形象。



法國女權主義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著述的《第二性》中論述道:「女性是後天塑造的,而非天然生成的。」也就是說,女人不是天生的第二性,社會生物學對於女性的歧視是一種文化產物,女性作為性別,應該具有生理和社會的雙重屬性。

許鞍華的電影善於呈現女性的社會屬性。許鞍華的電影總是瀰漫著不安,有時淡然,有時卻令人痛不欲生,其中負責承受這種不安的往往是女性。



在影片《黃金時代》中,主要講述以蕭紅為傳主而延及三十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眾生相,在過客般的時代人物背後潛藏著的,依舊是許鞍華作品裡不變的非典型女性形象:倔強果敢善解人意,愛人與愛己平等,蕭紅與丁玲或梅志,對抗命運,但又對世界充滿依戀與希望。

電影《黃金時代》很顯然是一部優秀的女性主義電影,它以女性為故事的主線,通過多方面多視角試圖還原作家蕭紅的生平事跡,主要講述了蕭紅為了追求文學上的精神獨立和自我價值,在一個並不平和的「黃金時代」裡發生的故事。



一、女性的「他者」身份

在社會性別秩序中,女性都是被建構的,是男權社會的一種內化。在影片中(或現實中),蕭紅的婚姻是由家人來安排;在經濟窘迫的時候投奔未婚夫汪恩甲;是蕭軍發掘了她的才華,並將她帶進文壇;

同樣作為作家的蕭軍是不允許蕭紅的文學成就高於自己等等,都可以看出在這個「黃金時代」中,女性的命運與自由並不是完全由自己決定的,女性只能處於客體(「他者」)的地位,只能依附於主體(男性)才能生存。



(一)男權制度中的蕭紅

在蕭紅的一生中,有兩個重要的男性——蕭軍和端木。按照蕭紅在《呼蘭河傳》中所寫,也如影片所反映的,在蕭紅的童年真正帶給她幸福感的似乎只有祖父一人,她「從祖父那裡知道,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惡以外,還有愛和溫暖」,但是祖父在她很小的時候便去世了。

而她的父親暴戾冷漠(在電影裡唯一的出場就是踢了蕭紅一腳),父親是作為權力的掌握者,給蕭紅的只有制約和束縛。

因此,在蕭紅的情感線索中,與蕭軍這個粗線條的、家庭強有力的保護者、有暴力傾向的、不善於情感溝通的男性形象相愛,其實是她對童年的重建——重建與同樣具備以上特點的父親的關係,但最終這種重建是以失敗告終的。


而蕭紅選擇與端木在一起,端木代表的男性形象與蕭軍是完全相反的,他懦弱卻溫柔,退避卻細膩,是重建童年宣告失敗的蕭紅抓到的一棵救命稻草。端木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貼合了蕭紅的祖父形象——他雖然疼愛蕭紅,但因為在蕭紅記事時便年逾古稀,很快就去世了,而且在家族中並沒有話語權,所以仍舊無法依靠。

因此,蕭紅與端木的結合,是另一個維度上對童年的重建,即借愛情名義重建與祖父的關係。


唯有在蕭紅與魯迅的關係中,蕭紅作為女性是相對自由的。在蕭紅對自己精神自由的追求道路上,最能夠了解她的就是魯迅。

魯迅也是蕭紅在追求自己的道路上,唯一沒有阻攔她的男性。但正因為如此,魯迅也是孤獨的,他在寫給二蕭的信裡說:「我的確常常感到焦煩,但力所能做的就做,而又常常有獨戰的悲哀。」

魯迅在精神上對蕭紅的認同,也就是在男權當道的社會中,對女性主體的認可,所以他為自己無力改變社會,改變現狀而感到孤獨。

(二)追求自我的蕭紅

雖然在情感上,蕭紅具有十分強烈的依賴性,但在文學選擇上她實現了更高的獨立性。

她所依賴的蕭軍決定去延安,她沒有跟隨她,這是一種文學的選擇;她在文學理念上與左聯相隔膜,她實踐了魯迅的精神,不接受那種迫近的功利性文學表達。從這一點蕭紅可以看作是對女權主義最好的詮釋,她重視自我意識,努力去實現自我的價值。

正如蕭紅為了自己的文學愛好,可以違背父輩的婚約,逃婚離家出走,鬧得家族名譽掃地,從此不再與父母親人相見;她還可以為了自己能夠有個安靜的環境寫作,放棄與深愛著的、和自己共患難的蕭軍奔波生活,選擇了性格軟弱的端木蕻良;她甚至為了自己拋棄自己的兩個孩子。

蕭紅所做的這一切事情都是一種對自我的追求,對女性在男權制度壓制下的反抗。

在父權制和菲勒斯中心主義的大背景下,男性作為主體,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對父權秩序的叛變,最終的結局是會遭受到懲罰的。

蕭紅雖然在文學上的成就頗高,一直在追求精神上的獨立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是,蕭紅的命運並不可觀。


蕭軍和蕭紅在一起期間,還繼續和別的女人來往,在蕭軍的愛情觀裡「愛便愛,不愛便丟開」就可以看出,男性對於女性的一種佔有、一種霸佔。在男性世界裡,女性是不應該有自主權力,只能是男性本能的附庸品而已。

許鞍華在影片中借著許廣平的口對蕭紅的這段生活進行了提煉:「蕭紅先生文章上表現相當英武,而生活中多少還賦予女性的柔和,所以在處理一個問題時,也許感情勝過理性。」

蕭紅在反抗男權束縛(離開蕭軍)的同時,又進入另一種(端木)束縛中。其實,在這種社會制度中,男權是無處不在、無處可藏的。蕭紅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致使自己最終走向毀滅,這也是在男權社會中,有自主意識的女性的最終結局。

二、被「建構」的女性

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家們認為:父權制社會的文化意識形態就是奴役女性,使女性喪失了「自我主體」身份的「他者」。

在男性社會象徵秩序中,女性按照「男性他者」的要求被建構起來,女性不是女性自己的女性,而是男性社會秩序所歸位的女性。在影片中,除了蕭紅之外,還有兩位女性值得注意——丁玲和白朗。

在丁玲和白朗的身上,同樣也有著蕭紅般的女性氣質,丁玲第一次見到蕭紅的感覺「當蕭紅和我認識的時候,是在春初,很久生活在軍旅之中,習慣於粗狂的我,驟睹著她蒼白的臉,緊緊閉著的嘴唇,敏捷的動作和神經質的笑聲,使我覺得很特別,而喚起許多回憶,但她的說話是很自然而率真的,我很奇怪作為一個作家的她,為什麼會那樣的少於世故」。


但是丁玲不同於蕭紅的是除了這種女性氣質之外,丁玲身上還有一種男性的革命情懷,從身份上來說,丁玲是軍人,是國家意識形態機器下的產物,是男性社會的認同者。同樣,白朗也是同男權社會站在一起的,在他們排練話劇中,她扮演的是男性角色,而她的丈夫卻扮演的是女性角色。

這就是丁玲與白朗和蕭紅之間不同的地方,丁玲和白朗是在男權秩序下進行寫作,是一種主流話語,是在父權制社會中被「建構」起來的女性。

作為傳統女性的代表——許廣平和梅志,完全是男權秩序下的產物,在家裡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她們的欲望都是被限制和禁止的。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女人所受到的教育就使她缺乏主動精神,習俗令她們雪上加霜。」而對許廣平和梅志來說,她們是被動的、軟弱的,她們只能聽命於他人。



三、「黃金時代」最核心的本質:對心靈自由的追求

總之,對心靈自由的追求才真正是「黃金時代」最核心的本質。正如影片結尾引用蕭紅小說《呼蘭河傳》中的話所說:「黃瓜願意開一個黃花,就開一個黃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這種自然而然的生活,就是蕭紅一生對自由和獨立的嚮往。

影片《黃金時代》既是寫蕭紅的,也是寫「蕭紅們」的生活。許鞍華用嚴肅的創作態度、精良的製作水準、精美的影像質感,打造自己心目中的那個黃金時代,忠實地將哪怕是微末的細節都還原為影像,讓觀眾自己通過影像客觀地還原自己心中的蕭紅和那個「黃金時代」。

許鞍華用獨特的手法表現自己眼中的女性,這本身就是一種不隨波逐流,不妥協現實的女權主義。

版權資訊

本文選自: 《視聽》雜誌 王世穎/文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編劇幫招聘啦!

產業記者 | 撰稿人 | 項目管理(有成功案例) 

 創意文案(影視行業) |  執行策劃 |  平面設計

以上職位均需2-3年影視行業及相關工作經驗,簡歷與作品投遞郵箱hr@bianjubang.com;合則約見;歡迎自薦/推薦,推薦成功者,大紅包 奉上!

置頂編劇幫,每日不錯過!

第一步:進入「編劇幫」微信公號,點擊右上角頭像符號。

第二步:開啟置頂公眾號選項。

提示:如果以上步驟沒有成功,請確認下微信是不是更新到了最新版。(微信6.3.16)


自由編劇、編劇工作室、編劇公司 求籤約 / 代理 請回復 我是編劇

影視公司、投資公司 找劇本 / 項目 /編劇 請回復 我是公司

項目宣傳、影視宣傳 請回復 商務合作

回復我要加入分會 加入編劇幫各地分會(目前已開通以下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韓國首爾、美國洛杉磯等)

專注為中國編劇服務

商務合作 :gangqinshi01(微信號)

投稿郵箱:yunying@bianjubang.com

微信ID:bianjubang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傳媒觀察 | 對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的歷時性分析
    編者按  廣告中的女性形象不只是展示廣告主題的途徑,還是深層社會文化的反映。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劉振、李玉娟在《傳媒觀察》2017年第10期發文,通過對430個電視廣告樣本中的人物形象所進行的內容分析,探討了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的歷時性變遷。
  • 【小眾·藝術】跋涉於自由中——關於電影《黃金時代》
    或者說,蕭紅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何謂?蕭紅在自我放逐的日本寫信給蕭軍,說:「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看了電影去查找蕭紅書信集,才看到後面還有一句:「但又是多麼寂寞的黃金時代呀,別人的黃金時代是舒展著翅膀過的,而我的黃金時代,是在籠子中過的。」這難道不完美地闡釋了狄更斯「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嗎?
  • 傳媒觀察丨對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的歷時性分析
    編者按:廣告中的女性形象不只是展示廣告主題的途徑,還是深層社會文化的反映。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劉振、李玉娟在《傳媒觀察》2017年第10期發文,通過對430個電視廣告樣本中的人物形象所進行的內容分析,探討了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的歷時性變遷。
  • 向陽 | 女性英雄形象建構:國防軍事電影中的女性與國家
    作為新軍事電影的代表作,這幾部作品不僅在製作水平和類型敘事上實現對傳統軍事電影的超越,同時還塑造了幾位大放異彩的女性人物。這些女性英雄的出現,打破了軍事題材中固有的性別印象,藉由女性形象與國家形象同構的策略,對好萊塢敘事程式中的東方主義式男性霸權話語予以有力回擊。
  • 從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角度淺析《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女性形象
    本文試從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視角出發,對《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主要的幾個女性形象進行分析,展現《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對中國當下異性關係的現實意義。關鍵字: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女性形象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女性主義批評起源於女性主義運動。
  • 《西鶴一代女》西鶴一代女:一曲女性悲歌
    溝口健二善於描摹女性,被稱為「女性電影大師」,此點與成瀨己喜男倒是相同,但在溝口這兒,時代劇最具特色,視角直指封建社會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待遇,而《西鶴一代女》是這類影片中最具代表的一部。溝口健二有意將主角阿春的命運展現為一段「史詩」,不僅將所有目光都傾注於這位不幸的人物身上,同時在情節的編排上緊隨阿春的數次「落魄」展開。
  • 鐵血玫瑰 ——以俄羅斯戰爭電影《女狙擊手》中的女性形象為例
    摘要:《女狙擊手》作為一部女性主義題材的電影,其中包含較多女性主義的理論觀點。本文將以俄羅斯戰爭電影《女狙擊手》中的女主角形象作為分析文本,運用女性主義和意識形態分析理論等手法對其進行一系列細緻分析,力爭撥開光影中的重重炮火硝煙,展示出一個真實生動的「異域花木蘭」形象。一、從美嬌娘到神槍手《女狙擊手》(以下簡稱《女》)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俄羅斯電影。該片描述了蘇軍女狙擊手柳德米拉從一名女大學生成長為戰功卓著受邀出訪白宮的女狙擊手的人生歷程。
  • 一部女性題材電影一個電影時代的更迭,帶你了解不一樣的女性電影
    各位讀者大家好,今天小編帶給大家一部電影的分析和探索,這部電影名字叫做《銀幕豔史》。《銀幕豔史》是一部具有很強的白話現代性質的紀錄劇情片,這部電影突出的影視效果是從性別的角度開始的,影片從性別的審美角度檢視身體和電影科技之間的相關聯繫,尤其是從女演員的熒幕形象和影迷文化所體現出來的兩者之間的關係,可以說這部電影具有白話性或者通俗性的一種現代觀影體驗。之前小編向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是在中國早期電影下拍攝的一部作品都好那麼我們回過頭來討論一下,中國早期電影到底有多早?
  • 禁慾時代的情色——紅色電影中的女特務形象
    而這類電影之所以受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其中往往有那種以女特務身份出現的人物形象。這種女特務,雖然是「反面人物」,雖然導演和演員極力要表現出她們心靈的兇殘和骯髒,但廣大觀眾仍然深深被她們所吸引。套用一句俗而又俗的話:女特務是「紅色電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今天我們看那個時代的電影,對那些女特務或許根本沒有什麼興趣。
  • 禁慾時代的情色———「紅色電影」中的女特務形象
    ———「紅色電影」中的女特務形象(本文刊於《隨筆》雜誌2008年第五期)王彬彬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的「紅色電影」中,以「反特」為題材的電影佔有相當地位,同時也是那時代最受觀眾歡迎的電影種類。在五六十年代的「紅色電影」中,有「敵方」的特務形象,也有「我方」的偵察員形象。「敵方」的特務往往是女性,以致女特務能組成一種人物畫廊。而「我方」的偵察員,則往往是男性。說得更直白些,在這些電影中,「敵方」往往派遣青年女性潛入「我方」執行特務任務,而「我方」潛入「敵方」執行特務任務者,則總是青年男性。其實,不單是電影,在那時期的小說中,情形也是如此。
  • 電影《黃金時代》:一部充滿悖論的片子
    《黃金時代》毋庸置疑是一部在大多數國產片水準之上的精良佳作,是一部有深度、有厚度的片子,買票進來看的人多數熟知那段歷史,因此觀影時出現屏息凝神很正常。這裡的悖論是多數有深度、有厚度又熟知那段歷史的人,進電影院的少。當下多數觀影群更關注的是高科技、高智商、故事化、輕鬆詼諧等等。
  • 禁慾時代的情色 紅色電影中的女特務形象
    禁慾時代的情色紅色電影中的女特務形象文 | 王彬彬01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的「紅色電影」中,以「反特」為題材的電影佔有相當地位,同時也是那時代最受觀眾歡迎的電影種類。在五六十年代的「紅色電影」中,有「敵方」的特務形象,也有「我方」的偵察員形象。「敵方」的特務往往是女性,以致女特務能組成一種人物畫廊。而「我方」的偵察員,則往往是男性。說得更直白些,在這些電影中,「敵方」往往派遣青年女性潛入「我方」執行特務任務,而「我方」潛入「敵方」執行特務任務者,則總是青年男性。其實,不單是電影,在那時期的小說中,情形也是如此。
  • 禁慾時代的情色 :「紅色電影」中的女特務形象
    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鐵道衛士》中的王曼麗(葉琳琅扮演),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冰山上的來客》中的假古蘭丹姆(谷毓英扮演),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跟蹤追擊》中的徐英(紅冰扮演),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秘密圖紙》中的方麗(師偉扮演)……這一系列女特務形象,構成了「紅色電影」中一種十分獨特的人物畫廊。
  • 寂寞的黃金時代——評電影《黃金時代》
    寂寞的黃金時代——評電影《黃金時代》文丨蒲貝貝懷著質疑又期待的心情看完了這部電影,意料之中的有些話想說說,不管是好與不好,都先感激它帶給我的種種思考與觸動。之所以看,最大的初衷還是因為蕭紅。根據《棄兒》中的自述,她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就被放在冰冷的床板上哭了好幾天,她連看都沒多看幾眼就把孩子送人了。而且在原著小說《棄兒》中,蕭紅有意把小說的主人公芹塑造成一個為了投身時代洪流而捨棄了做母親的新時代女性形象。不管是為自己的狠心進行本能的辯解還是想委婉表達一下對她孩子的愧疚,我們都能從一定程度上感受得到她的內心世界。
  • 《誠實國度的愛麗絲》:一首底層女性的悲歌
    ,展現了男權社會中底層女性的生存狀態及坎坷命運,並賦予其暴力行為以合理性與同情感。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毀容、斷傷肢體具有典型的閹割象徵意義,這種閹割可以是肉體(欲望)上的,也可以是精神(自卑與焦慮)上的。倘若說在尚未斷指之前,愛麗絲的丈夫是唯一一個能幫助她的人,那麼斷指之後他就徹底地成了一個行動與精神上的廢人,斷指也就意味著男性力量(正面力量)在影片中的退出與落幕,女性要想獲得幸福,必須自救。
  • 《黃金時代》來了,導演許鞍華眼裡也來了電影「黃金時代」
    演員中,最讓大陸觀眾期待的,可能既是主角蕭紅,也是蕭紅的扮演者,主演湯唯,因為湯唯借這部戲正式在大陸「復活」。導演許鞍華日前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也談起了華語電影自己的「黃金時代」到來:「現在電影行業形勢大好,導演不要再有抱怨,趕緊把自己的戲拍好。以前香港電影界是沒有錢的,沒有人願意投資電影。現在既有資金又有觀眾。」
  • 電影《和聲》:無奈的悲歌
    經過好友的推薦,看了韓國電影《和聲》之後,我的心裡改變了對韓劇的看法,雖然裡面的動作、表情、語調,現在仍然無法接受,這也許是民族文化的深刻影響所致吧。但是這部電影裡我們看到了韓劇裡也有觸動靈魂的作品,韓劇裡也有讓人回味無奈的悲歌。
  • 遼闊的哀歌:令人驚豔的蒙古電影《黃金寶藏》中女性形象分析
    (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黃金寶藏》是難得一見又遠超預期的蒙古電影,該片既是一部優秀的愛情片,也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故事發生在蒙古的一個名叫達裡甘嘎的小鎮上,蔡問是當地有名的摔跤手,他重男輕女,一心求子,可偏偏生育了三名女孩。
  • 《三國演義》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觀概述
    三國中的女性形象,身份範圍涵蓋了從宮廷女性到諸侯貴婦再到普通民婦,形象特徵涵蓋了美女、才女、奇女子等多種類型。總體看來,三國女性形象的特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美麗美女總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在《三國演義》中,很多女性形象都是美女,容貌美麗是她們的共同特徵,傾國傾城更是她們的過人之處。
  • 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及原因分析
    女性作為配角,儘管著墨不多,但也塑造出各不相同的個性形象。總體來說,《水滸傳》存在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傾向,對女性持有貶抑、歧視的態度。具體來看,水滸傳中的女性分為以下幾種:一、淫蕩型。施耐庵筆下,寫得最為精彩、生動和活色生香的女性都是這種類型,尤以閻婆惜、潘金蓮、潘巧雲和賈氏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