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速車王》的英文原名為《 Ford v Ferrari 》(譯為福特VS法拉利),雖然中文翻譯的電影名透露出一股濃濃的山寨味道,給人一種「爛片」的感覺,但說實話,小街看完這部電影後只想大讚:又是一部被名字耽誤的好電影,可以說這部《極速車王》真的稱得上是2019年最為精彩的傳記電影之一。
《極速車王》海報
電影以上個世紀60年代世界兩大汽車品牌福特和法拉利在勒芒世界錦標賽進行速度競賽為背景,通過福特賽車車隊中的俱樂部老闆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 飾)和賽車手肯·邁爾斯(克裡斯蒂安·貝爾 飾)兩個賽車界傳奇人物的視角帶觀眾見識了賽車界的生長環境和「血雨腥風」,同時也非常真實的還原了曾經那場打破法拉利勒芒霸主傳奇的世紀速度之戰。
1966年勒芒賽三輛福特同時過線
該片憑藉優秀的表現一舉獲得多項國際大獎,榮獲2020年92屆最佳影片提名,斬獲了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獎。《急速車王》算是該屆奧斯卡的小黑馬選手。
影片的英文譯名為福特VS法拉利,很直白的將故事的背景展現在觀眾的面前,而且作為一部傳記電影,《急速車王》擁有其獨有的創作規律和審美特徵,尤其是該作品對傳記型電影的真實和虛構間的平衡保持更是極為出彩,讓觀眾沒有感受絲毫傳統傳記電影給人的枯燥無聊的感覺,甚至給人一種類似於動作爽片的激情熱血的觀影體驗。
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 飾)和肯·邁爾斯(克裡斯蒂安·貝爾 飾)
下面本文將從電影歷史的真實還原、人物的立體多維塑造以及敘事的多角度構成三個方面從電影《急速車王》中探索傳記電影的虛與實。
其實說到傳記型電影,觀眾第一想到的便是電影的真實與否,尤其是為其中哪些充滿傳奇色彩和「不可能」的事件都會讓觀眾感到震驚,因此就會有許多觀眾開始好奇這些故事是真實存在,還是虛構編撰。
1966年勒芒賽三輛福特同時過線
而回看本片故事中的人和事,存在許多讓人感覺有點「誇張」的橋段,但經過小街的翻閱查詢發現電影中的大多數故事情節是真實發生過的,並完全依照歷史真實人物故事改編。
就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福特確實是在法拉利遭到經濟危機的時候提出過收購,然後因為福特想要完全掌控法拉利的賽車經營權以此實現壟斷所有賽車比賽冠軍的野心,最終被恩佐·法拉利(法拉利公司的老闆)拒絕,隨之而來的便是恩佐·法拉利對亨利·福特(福特公司當時的老闆)的侮辱,由此展開了這場福特跑車和法拉利跑車的賽車對決。
福特和法拉利之爭
經過90天,就在1966年,福特完成了對勒芒賽車錦標賽的統治,包攬了勒芒比賽的前三名。而電影中的主角肯·邁爾斯在比賽中也按照老闆的要求降下了速度,最終失去了冠軍,要知道在1966年的勒芒比賽中獲得冠軍的為邁凱倫和Chris Amon,同時出線的三人中唯獨降速等「隊友」的肯沒有獲得冠軍,這樣的故事情節是真的超級「悲劇」,同時也充滿了離奇和無奈。
肯·邁爾斯發現自己不是冠軍
要知道就在當年,肯·邁爾斯已經獲得了賽百靈和戴通納兩大重量級比賽的冠軍,只要拿下勒芒賽冠軍,他將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同年獲得三項大賽冠軍的賽車手,這樣的殊榮可以說比奧斯卡和諾貝爾還要難以達成,要知道從1966年至今,過了50 多年都還未有人達成,可見其含金量的重、難度之大。
肯·邁爾斯
除此之外,電影中的另一個主角謝爾比也是充滿傳奇的人物,七歲就患有心臟病,長大後依舊選擇成為專業賽車手,不僅僅獲得了電影中的勒芒賽冠軍,更是贏取了F1大賽,刷新了多達16項美國和世界的賽車速度記錄,可以說謝爾比這個人就是傳奇。(PS:期待謝爾比單人傳記電影!)
卡羅爾·謝爾比
而這樣的兩個人最終組合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團隊,創造出電影中90天時間趕超老牌賽車品牌法拉利的傳奇故事。兩個人一臺車,《急速車王》就是這樣真實故事。
對於傳記電影來說,人物的塑造算是整部電影最重要的部分,而尊重歷史、表現真實也是其中的必要規範,所以對於電影傳主的人物塑造的要求要比一般電影高且嚴,所以如何通過電影的形式將歷史知名人物展現的真實立體成為傳記電影的一個巨大難點。
劇照
《極速車王》很好的掌控了真實和電影之間的平衡和融合,通過挖掘兩位主角和的人物性格和內心思世界,以及借用配角的烘託,為觀眾塑造了謝爾比和肯兩位傳奇的人物的電影形象。
真實與虛構的平衡:無法更改杜撰,但卻可以進行合理解釋
著名傳記作家、小說家莫洛亞曾經說過傳記家沒有權利去更改杜撰歷史事實,但卻可以憑藉其傳記作者的身份去行使解釋歷史事實的權力和義務。
莫洛亞
傳記電影作為描述歷史知名人物的影像作品,在進行藝術化處理時受到極大的約束,所以如何平衡傳記電影中藝術性和真實性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要點。而本片對於藝術性和真實性的平衡保持也成為其最吸引人的優點之一。
電影中的肯·邁爾斯飾演者貝爾可以說真的做到了對人物的真實還原,有「橡皮人」之稱的他,在剛增重拍完《副總統》後,立馬就開始了極限減肥31.5公斤,就為了貼合傳主肯·邁爾斯的人物形象。(PS:蝙蝠俠真的敬業!)
《副總統》和《急速車王》
人物與故事的融合:性格的立體塑造
除此之外,電影中的也進行了一定的人物性格塑造,謝爾比作為一個前賽車手和現車場老闆,兩個處在不同位置的身份讓他在電影中始終處於一種掙扎和徘徊的狀態,既想要讓同為賽車手的肯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榮耀,又因為福特公司上級的命令而不得不妥協服從。這樣的一個在賽場和商場上掙扎的謝爾比複雜形象瞬間就在觀眾腦海中變得立體。
卡羅爾·謝爾比
而另一個主角肯·邁爾斯與謝爾比是完全相反的一面,天才車手兼職修車匠讓他對於賽車了解深厚,和大多數天才一樣,肯也擁有自己最為天才車手的不近人情和執著堅持,與賽事主辦方因為賽車不合規範而爭執,不願聽從老闆的建議和要求我行我素·····,直到電影最後的比賽,肯選擇了妥協輸掉了比賽,讓觀眾對於這個天才車手有了更多了解,最後的因為試車死亡,又給肯增加了「天才早夭」的悲情屬性,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給觀眾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肯·邁爾斯
傳記電影的敘事方法一般會採用圍繞主角單線時間和現實邏輯進行故事展開,主要是從傳主的生平事跡作為主線敘事線,讓觀眾能夠較為輕鬆跟著故事邏輯進行觀賞。
而本片卻走出了與傳統傳記電影不同的路,採用雙傳主雙主線相互交織的敘事方法,再穿插一些支線故事進行對兩條主線的內容填充,創新式的將這場傳奇賽車之戰完整的展現這觀眾面前,並突顯了兩位傳主在賽車世界的成就和貢獻。
劇照
電影中的第一條主線便是謝爾比的人生,從獲得過勒芒世錦賽的專業賽車手到賣車行老闆再到福特車隊負責人,可以說謝爾比的一生都在為車而奮鬥,只不過是不停的轉換戰場罷了,賽場到商場,這樣的轉變並沒有讓他變得市儈,反而增添了他的人生閱歷讓他更加沉穩。
在電影中的他成為車隊和老闆的橋梁,電影中沒有去著重描述他的賽車手經歷,而是為觀眾展現了一個商人謝爾比,賣車時的奸詐、與贊助商交談的圓滑妥協等行為構成了謝爾比的商人形象,與好友肯的草坪打架、反駁福特公司上司的命令讓肯自由發揮構成了謝爾比的天才賽車手形象。
劇照
兩種差異極大甚至相背而馳的謝爾比形容構成了電影中的第一條人物主線。
而第二條主線便是肯·邁爾斯的人生,從電影開頭反駁客戶不懂跑車到與賽事工作人員起爭執再到一意孤行在賽道上將速度提到七千轉,肯為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天才車手。
而且肯這一角色還承擔這本片唯一的感情戲劇情,無論是與謝爾比的兄弟情,還是與妻子兒子的親情都通過肯來進行展現,起到了豐富電影整體情感構架的作用。
劇照
《急速車王》通過這樣的雙線交織敘事方式,讓整部電影劇情更加連貫和圓滿,在不違背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實現了電影中每個角色的完美作用,在滿足傳記電影基本要求的同時實現了跨越式的創新。
傳記類電影因為題材的原因在創作中會受到一定限制,而且隨著傳統傳記電影的不斷增加導致傳記類電影極為容易受到傳統影響,形成模式化和套路化,最終讓傳記類電影無法實現真正的突破和進步。
海報
而《急速車王》的出現可以算是一種對傳記類電影的創新突破,在尊重歷史真實和傳記人物的情況下,更多的去挖掘人物內心世界實現電影的人物形象深度塑造,同時採用雙線敘述的方式,將「兩兄弟一臺車」的傳奇故事的前因後果展現在觀眾面前。
可以說《急速車王》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是佳片中的佳片,是一部值得大家收藏的電影作品。
最後想說:「當轉速達到七千時,這將是一個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