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廟去個和尚
當某才子應邀寫下這句上聯時,眾和尚都心生鄙視之情。
太平常了吧?
但見才子不緊不慢地寫出下聯:
西竺國添一如來
這下,和尚們不得不擊節讚嘆了。
東嶽廟,很多地方都有,今天這張照片裡,則是民國初年,具體來說,是1915年冬天拍攝的。
馬棟臣,這個英文名為Frederick Gardner Clapp的美國人,讓隨從給他拍下了一張坐黃包車的照片。
那時的技術,未必有現在這麼先進,但他們拍出的,也是高清照片。
我在電腦上滑動著中鍵,拉向遠去,只見牌坊上寫著:
名尊震旦,化覺群生。
不過,今天要講的,不是東嶽廟,而是在東嶽廟到此一油的馬棟臣。
他是民國政府的貴客。
此人是做什麼的呢?
先看下他的履歷吧。
1879年生于波士頓,22歲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之後入美國地質調查局工作至1908年;1910-13年替美國礦物局工作,進行石油勘探項目;又獲加拿大礦業部邀請,成為諮詢專家;1915-1918年在中國工作,然後到了澳洲,繼續找石油;1921年,成為哈佛大學客座講師……
他在各國工作期間,拍攝了1500多張照片,其中在中國的有400多張。
如今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很多老照片,他都是主角。
今天這幾張,正是他的工作照。
他肩負著替中國尋找更多石油的重任,民國政府自然也就不能虧待他。
錢糧不缺,還派重兵保護。
為何是更多石油呢?
雖然宋朝沈括就已在陝西採到可燃油脂,命名石油,還預測後世將大量使用,但連皮毛都沒摸到,只是極小規模應用。
到了清末,朝廷就曾經在臺灣採油,先用美國工程師,美國設備,開出一井,但僅一年即枯竭;
後來又用日本工程師,日本設備,也未能有更多斬獲。
1907年時,最好的油井,每天產量也就1噸左右……
當時石油已是戰略資源了,若能自給自足,必是大好事一件啊。
因此,民國政府請來了馬棟臣,寄予厚望。
只不過,經過半年時間的考察、勘探,在長城一線,他並沒有發現可供開採的石油。
網上有文章說,這也導致了後來的中國貧油論……
然在我看來,石油開採終歸是新生事物,真正發展不過幾十年,找油乃是極其艱難的事,急功近利,是很難做好的。
也許,如果給他個兩三年,後來的情況,又不同了。
不過,儘管他沒找到油,卻留下幾百張清晰的照片,記錄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也挺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