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人的聚集地
第十一期 · 閒飯
「一封寄給你的,溫暖的信」
今天的推送有些特別
是來自 Frank 的一封信
最近,他在聽一個節目
聯想到現在我們很少寫信
於是寫了一封信
給許久沒收過信的你
這是一首溫暖的歌
可以點開,然後再看信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見信如晤。
晚上好,不知道你們此時在世界的哪一塊角落點開這篇推送。
如果你和我一樣時值寒冬,那麼我希望你此刻是溫暖的、是飽腹的、是斜躺在綿軟的沙發半睡半醒的,總之,是安穩的。
坦白講,我很久沒有寫信了。我想你們也一樣,大概除了投簡歷,再也沒有認認真真地,字斟句酌地去寫一封信。
其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覺得自己是不會寫信的。從小學到現在,我寫過很多作文題目,最感到尷尬和生疏的是《給...的一封信》。
倒不是記不得書信的格式,提筆是「親愛的/敬愛的 xxx ,你好」,落筆便是「此致敬禮」,中間空幾行,排頭空幾格。要求很瑣碎,可就是這樣的格式,讓寫信這件事莫名就變得鄭重其事起來。
每每剛想在信裡寫上幾句俏皮又得意的句子,就想到末了隱隱的此致敬禮幾個字,想到少先隊員鮮豔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想到革命烈士的鮮血染紅土地。
於是,我就寫不下去了。
以至於,此後只要寫信,我提筆想起的就是格式是否規範,稱謂是否得體,就好像每次進西餐廳,看著滋滋冒著熱氣的牛排,都先要心虛地先想想,哪只手拿刀哪只手拿叉,吃飯的興趣立馬削減去大半。
一直到,一直到高中開始明了女生比玫瑰好看,比水仙好看,特別是笑起來的時候,那感覺如歌裡唱的「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
於是,開始學會講究穿著打扮,有意無意穿著自以為帥氣的衣服、留著斜斜的長劉海,在喜歡的女生面前做鐘擺運動。
於是,開始讀尼採,讀康德等一切脫離日常吃喝拉撒的書,一頁頁看下去覺得有了哲學家般的睿智和深沉。
然後不知從哪一天開始,輾轉反側,寤寐思服,開始念想姑娘的眉眼,開始有很多話想說。
夜半從床上爬起來,隨手在作業本上參差不齊地撕下一頁紙,寫下第一個字。只有親愛的,沒有同志,沒有此致敬禮。從此話嘮如洪水猛獸,一發不可收拾。
每天懷著小火車突突突的心情在樓梯口徘徊,等著中間人把信樓上樓下的傳遞。收到信便忍不住在晚自習時就拆開偷偷地看,看兩行,傻笑一會兒,再看兩行。
反反覆覆地讀,比做閱讀理解還認真,生怕漏了一個字,一個標點。
還記得那時候,深受言情小說荼毒,但又苦於情感不夠豐富,資金不充足。
寫好的信,只得蘸水撒上去。尤其是在一些「我愛你」、「我想念你」的關鍵地方,更需要重點關照。
通過暈開的不規則墨跡,表現我情難自已時,流下的忽悲忽喜的淚水。
趁著我爸一個不注意,還得去菸灰缸裡捻起幾撮菸灰,若有若無地灑在信紙上,好讓心上姑娘體會到我求之不得的憂鬱和苦悶。只能在如水的夜色裡,點菸抽寂寞。
青春中二期過去時,厚厚一疊的情書散在風裡,才知道書信並不是寫些連自己都不懂的佶屈聱牙的詞句,更不是偉大光榮正確。
格式稱謂根本就沒那麼重要,寫信是講述你自己,是心裡一撮小火慢慢燎原。
裡面有大歡喜,小傷悲,有無可奈何花落去,有江湖夜雨十年燈。
後來啊後來,看了王小波和李銀河的書信集《愛你就像愛生命》,看了魯迅和許廣平的《兩地書》,看了朱生豪的情書。
那時候,內心的腫脹已經消得七七八八了。加上應考的焦頭爛額,信也就停了。只是會在政治課上一頁頁翻過這些情意綿長的書信時,嘆幾口氣。心想若是早幾年讀過這些作品,我的情書便能標緻耐看許多了。
《查令十字街84號》裡,有這麼一句話:「書信來往之間,因延遲所造成的時間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發菌時間之微妙差可比擬。」
等待的焦慮和期待,收到信的百感交集,回信時想把話一股腦兒掏出來,又擔心把話說盡。書信在那股子不求上進、倒行逆施的緩慢裡,有著無可替代的克制和深情。
這些天,我一直在聽《見字如面》,一個讓明星來讀信的節目。沒錯,是聽。
剝離了表演性的動作,去除了嘉賓主持可有可無的解讀,只是在忙其他事或是無事可忙的時候,聽他們在一旁讀信。有時候一個走神,漏聽了一兩句句,就重頭再聽幾遍。
我聽見黃永玉對曹禺說「心在樹上,你摘便是」。聽見蔡琴在楊德昌逝世後念叨,楊德昌,「你怎麼就這麼走了」。聽到流離香港,身染重病的蕭紅給因參軍生死未卜的弟弟寫道,「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
一封信的風景,正在於它紛亂的情慾。
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卻都因為隔了一層薄薄的信紙,而變得發乎情止乎禮,那樣的溫良,那樣的好看。連帶著中間那或三兩天,或數十日,或永不再見的時光,也都變得有意義。
有人說,這是今年綜藝界的清流。我不怎麼看綜藝,也不好下這樣的斷語,只是覺得這樣一檔節目是極奢侈的。
雖然有些嘉賓的朗讀我並不喜歡,但事物新生伊始,那帶著瑕疵的樸拙,是動人的。
丸尾說,這是他今年唯一沒有快進的節目。看完後,在床上哭得稀裡譁啦。能讓一個大老爺們兒哭的梨花帶雨,不壞的。
信本是私人物件,落筆成書的時候,信的主人也大多沒有想到會被如此多的人閱讀。而也正因為這樣,書信沒有了公共寫作的那種矯飾和虛偽,才有了可觀可愛之處。
寫到這裡,夜已經深了。其實也沒有什麼的,只是想同你們說說話,湊巧有喜歡的節目,就上來告訴你們一聲。
嘮嘮叨叨,就到這裡吧。希望你們能喜歡。
遙祝大家冬安。
Frank
2017年1月18日
本期閒飯推薦
綜藝節目《見字如面》
編輯按 · 來自紫菜
看了節目後,有點遺憾自己沒有認真地寫過幾封信。
大一那年,應中文系要求,寫了一封《給四年後的自己》。畢業前發回手中,信上的躊躇滿志都成了一紙空話。
透過一點褪色的字跡,還是能想像到當時寫信的心情。一臉青澀,一片赤誠。
人們都說字如其人,但我字醜,所以常常狡辯:「字如其人,說的是文字之間流動的情感,就是這個人。」
敲打著鍵盤,屏幕上出現一個個規整的宋體,忽然想起以前在課堂上傳的筆記本,一種筆跡就是一個夥伴,這時才開始明白,什麼是「見字如面」。
在規規整整的數字世界裡,很難再感受到了。
今日作者
圖片 / 《情書》
音樂 / 《ゴンチチ - 28》
編輯 / 紫菜
關注我們,天天問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