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不幸的是,其中記住這一點的並不多。
電影《小王子》是法國馬克·奧斯本執導的電影,這部電影從上映之日起,就收穫了無數成人的淚水,從票房來看,無疑是成功的。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美麗但眼裡卻沒有光的小女孩,跟隨媽媽穿梭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之中,為了進入理想的學校,母女搬入郊外的房子裡生活。本來小女孩按照媽媽為自己定的「人生大計」努力著,卻被旁邊老爺爺的寫著《小王子》童話的紙飛機吸引,如此,小女孩的生活開始改變……
在2015年,我第一次看電影《小王子》,那時候我剛畢業,帶著迷茫和憧憬走進電影院,我看到的是成人世界的荒誕與無趣,以小女孩的媽媽為代表的大人,穿梭在鋼筋水泥之中,盯著孩子完成「人生大計」,這分明就是把自己對孩子的想像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分明就是「自私」的媽媽。
如今,我重溫《小王子》,故事相同,看到的卻不一樣,對我而言,自身的閱歷和年齡的增長讓影片有了新的生命。
影片開頭,小女孩正和媽媽在練習入學面試那個「最重要的題目」,「你有上沃斯學院的潛質嗎?」兩母女準備好了完美的答案,想在面試的時候一展風採,可面試老師卻臨時換了那個「最重要的題目」,導致小女孩答非所問,最後暈倒到面試教室內。
由此想到我們自己,我們每天都在做各種準備,準備畢業、準備找工作、準備面試的題目、準備升職加薪,我們試圖掌控自己的生活軌跡,但事不如人願,每一次準備好的面試題目、工作方案,很快都被面試官或者領導否決掉。
那麼既然事事時時變動,我們為何還要試圖掌控這一切呢?那是因為我們內心有著強大的不安全感,似乎只有做好準備,一切才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才能減少內心的不確定性。
電影中小女孩面試失敗後,媽媽很快調整了自己的方案,實行B計劃。她們買了一套廉價學區房,保證小女孩能夠讀沃斯學院。媽媽還為小女孩制定了一套「人生大計」,需要小女孩每天按照計劃,充分利用好每一天、每一小時和每一分鐘。
一切都在媽媽的掌控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直到鄰居老爺爺突然扔到小女孩家裡一個紙飛機。小女孩打開紙飛機,發現上面有一個關於小王子的美麗的故事。
當媽媽發現小女孩和老爺爺成為了朋友後,她將那些小女孩視為寶貝的小王子手繪扔進垃圾桶,看著小女孩做題、看書。
此時,很多人都在批判媽媽對孩子的控制感讓其無法喘息,媽媽也成了荒誕無趣的大人,萬千影迷的指責對象。可是,如果可以,誰想做那個掌控一切的媽媽呢?影片中,小女孩的父親始終沒有出現過,媽媽可能是個單親媽媽,也可能是在「喪偶式育兒」,家庭中,父親這個角色的缺失,讓媽媽和孩子都沒有安全感,於是,媽媽試圖在掌控孩子,讓孩子成為「很好的大人」,避免成為自己的副本。這樣的媽媽,你怎麼忍心指責?
我有一個朋友,她畢業之後,來到了杭州,她很努力,白天忙工作,整天泡在文件和客戶的微信或電話中,晚上回到家搞自己的自媒體,直到晚上12點鐘才開始洗漱入睡。有人說,女孩子嘛,沒有必要這麼拼,找個好男人嫁了,什麼就都有了。
我的朋友笑而不語。她說,「如果可以,誰不想輕鬆一點呢?」前幾年她的父親出了車禍,家裡借了很多錢,巨大的債務問題壓在她身上,所以,她一刻也不敢放鬆,時時警醒自己要努力,要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所有的你認為的「女強人」、「強勢的媽媽」,很多時候,都是沒得選,如果可以,誰願意做那個得罪人的、掌控一切的媽媽?如果可以被保護,誰願意在風雨中奔跑呢?
白天,媽媽和小女孩就老爺爺住院的事情鬧得不太愉快,到了晚上,小女孩像很多耍脾氣的孩子一樣,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媽媽來到小女孩房間的門口,她想要敲開女兒的門,手伸出來,做好敲門的手勢,猶豫了幾秒,又縮了回去。這時候我看到的是一個無比脆弱的女性,她想要女兒更好,想要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女兒,但又怕傷害了女兒,她甚至有點怕,怕自己唯一的女兒討厭她。
就在前幾天,弟弟給我發了一條微信,「姐,你有空給媽打個電話吧,她想你了。」
我回覆說「想我為什麼不給我打電話或者視頻呢?」
「她怕你煩。」
看到這四個字,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能想像的到,媽媽肯定是在手機上編輯好了信息,然後刪除;打開微信,想要視頻,然後又關掉。她知道我工作忙,她怕打擾我工作,她怕我嫌她煩。
影片中的媽媽又何嘗不是呢?她一邊盼女成鳳,一邊又希望女兒能過著平常人的幸福生活。一邊給女兒規劃人生,一邊又怕把女兒抓的過緊。一邊嘮叨,一邊又會在深夜流淚。
有人說,大人對孩子要求太多了,孩子的世界就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但是我們對大人的要求又何嘗不多呢?孩子需要自由,大人又何嘗不需要呢?每一個大人都承擔著超負荷的壓力,他們不曾抱怨,只希望多些體諒,多些包容,大人的世界不是荒誕,只是現實面前,人人自危罷了。
大人也曾是孩子,只是他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後,就不敢再表現出自己孩子氣的一面了。他們需要做孩子的完美榜樣,在孩子面前,他們痛了不能說痛,累了又不會喊累,壓力大到將要崩潰,也只是在地下室乘車的時候多呆幾分鐘。
大人不是魔鬼,她經歷了太多生活中的考驗,於是便想讓自己的孩子跳過生活中的「錯」,直接奔向那條正確的路。
大人不是魔鬼,他們只是丟了東西的孩子,在現實面前,他們丟了想像,於是,當小王子拿著自己的畫的「吃完大象的蟒蛇」問他們害不害怕時,他們會說「誰會害怕一頂帽子」,而當小王子把大象的形象表現明確時,他們又說「我建議你還是專業學數學、學歷史、學語文吧」。
大人不是魔鬼,他們只是丟了東西的孩子,在忙碌之中,他們丟了孩童時期的感受,他們忘了自己最初結識新朋友是因為兩個人玩得很開心,愛上一個人是因為看到對方後,內心有波瀾,而現在,他們只會用數字來認識一個人:「多高,多重,有多少存款,有幾個兄弟姐妹,房子有多大」。
現實的無奈讓他們丟掉了寶貴的東西,但是隨著年齡的一點點的增長,他們便會渴望找到原來丟失掉的東西,所以才有了「老小孩」一說。
人老了,就會越來越幼稚,像個孩子一樣。
我們小區有一個「著名」的老奶奶,她三天兩頭的「惹事」,然後讓兒子來收拾「爛攤子」,她有一個三輪車,每次她都會騎著車收廢品、拾荒,前幾天,她的三輪車把一私家車颳了一下,於是便叫她的兒子過來解決。她的兒子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多次看手錶,最後對自己的母親說:「能不能讓我省點心啊,你這三輪車惹過多少事了,以後就跳跳廣場舞,看看電視不是很好嗎?」
這個老奶奶自己獨居,老伴多年以前就去世,兒子已經成家,住在市中心,女兒遠嫁到外地了,所以平時都是自己一個人,她雖然每天都風風火火的,但也難免會看到她孤單的背影和落寞的表情。
老奶奶奶會在小區裡拾瓶瓶罐罐賣廢品,她會在家裡養流浪貓流浪狗,她會和別人吹牛說自己的兒女多麼優秀。其實,她所在的這些,都是想讓別人看到她,想要得到關愛,而她的子女,奔波在外,無暇顧及,也就有了這樣一個著名的老奶奶了。
大人不是魔鬼,他們只是丟了東西的小孩,他們慢慢的開始去尋找自己遺失的美好,到頭來,還是會被曾經是自己小孩的大人責怪和失望。
或許我們真該對大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關懷,讓他們儘快找回自己遺失的美好。
影片中,小女孩在和老爺爺聊天的時候說「大人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古怪,我甚至有點不想再長大了。」此時的小女孩,內心一定非常厭煩她現在一成不變的,被媽媽設計好的生活,她不知道如何逃離這種狀態,她怕會有一天自己變成大人後,也會變成第二個「媽媽」,所以她不想長大。
但長大是任何人都無法控制的事情,小孩子終會長成大人,真正的問題不在於長大,而在於遺忘。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不幸的是,其中記住這一點的並不多。
隨著電影的推進,小女孩也慢慢成長了,她在解救被困住的星星時,對商人說:「我會長大,但我不會變成像你一樣的大人。」這個時候,小女孩成長了,她能接受長大的客觀事實,也會在長大的過程中,記住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那麼,小女孩長大後會不會如媽媽所願,成為一個出色的大人呢?究竟怎樣才能算是一個出色的大人呢?
我覺著會的,影片的最後,小女孩與媽媽和解了,她們一起去醫院看老爺爺,她們一起用望遠鏡看星星,她們微笑,她們擁抱,我覺著這就是生活中的熱淚盈眶。
小女孩長大後,也許會成為一個天文愛好者,帶著童年對B612小行星的了解來探索星空;也許會成為一個商人,帶著童年與「那個商人」對峙時的「執拗」來面對一個個多變的數字;也許會成為一個作家,繼續小王子後續的夢。但不管怎樣,她都會成為一個出色的大人,正如她自己所說「我不會忘記這些。」
孩子的成長每一天都在發生,每一個孩子都會變成大人,正視成長,才能真正成長。
電影《小王子》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一直批判的大人的世界真的是一無是處嗎?大人真的如你想像的那麼荒誕嗎?
作為孩子,有大人保護,但是大人卻無人保護,他們終究會一個人在世上披荊斬棘,所以,他們又怎能不考慮現實呢?我們強調出色的大人既要有能力保護自己和孩子,又要有童趣和感染力,當然如果能成長為這樣的大人固然好,但若你還不能兩者兼顧,就該放棄前者嗎?如果你同時擁有月亮和六便士,那麼請理解那些一便士要分成六份來花的人。
大人的世界要複雜的多,願你在紛雜的世界裡,飽有童心,願你擁有六便士,也擁有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