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間,郊狼已經「佔領」了除夏威夷之外的美國各州,時至今日,都是一個令當地管理者頭疼的問題。
類似的「野生動物紮根城市」問題,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已經在上海有了「苗頭」。記者從上海林業部門獲悉,根據相關研究,上海目前至少有147個小區發現了貉,據初步估算,全市各處分布的貉可能已經超過了2000隻。
是為了排除隱患而將它們「拒之門外」,還是欣然接納、和諧相處?面對這道全新的問題,上海想好了嗎?
今年7月,因為媒體報導有幾十隻貉在小區裡出沒,松江區米蘭諾貴都小區一時成為關注的焦點。當地林業部門則採取了相對摺中的處理方式,一方面建議小區居委、物業提醒居民不要投喂,以免讓貉養成壞習慣,碰到沒有食物的人產生過激行為,同時要求物業加強垃圾箱房的管理;另一方面,林業部門和小區物業在小區綠化帶放置了誘捕籠,誘捕到的貉確認沒有傷病後,送到上海5個指定的野生動物收容點或遠離居民區的地方放生。
米蘭諾貴都小區的情況引起了上海林業部門、野生動物保護單位以及學者的高度重視。這其中就包括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他表示,「這樣的發現和爭議很有意義,將加速相關研究和政策舉措的落地。」
上海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李梓榕也坦言,現在討論怎樣應對才算完美似乎為時尚早,現階段要做的是把在上海的貉的「家底」摸清楚。知其所以然,或許答案便能浮出水面,最終探索出中國第一個系統的城市野生動物管理方案。
王放所在的課題組已經與上海林業部門合作,首批選擇了3隻幼貉,從今年10月起陸續為它們佩戴了內置GPS的頸圈,通過跟蹤、研究其生活軌跡,力圖描繪出貉在上海郊野、高度城鎮化地區以及兩者之間的過渡區等3種類型區域內的行為習慣和種群特徵。
明年,這項研究將擴大範圍,10隻貉將戴上GPS頸圈,被分別投放到不同的區域。「希望用一兩年收集到這些貉的大量基礎數據,再匯總起來分析研究,最終得到關於城市中野生貉的保護與管理方案。」王放稱。
「每公頃多少只貉才合適?這可能是一個生態承載力的問題,也可能是周邊居民容忍度的問題。」李梓榕表示,與高校研究團隊合作,管理部門將基於研究數據制定一套評估體系,以此為標準,來決定對城市中的野生動物是否採取收容、野放等幹預措施。上海正在全面梳理該領域的流程,未來將根據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精準施策,可能形成「一種一策」的城市野生動物管理導則。
此外,上海還將結合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的修訂,出臺地方上與救護、收容相關的管理辦法,促進相應設施和人才培養條件等方面的優化。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