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家門口該如何與人相處?上海探索國內首個城市野生動物管理...

2020-12-28 身邊24小時

百年間,郊狼已經「佔領」了除夏威夷之外的美國各州,時至今日,都是一個令當地管理者頭疼的問題。

類似的「野生動物紮根城市」問題,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已經在上海有了「苗頭」。記者從上海林業部門獲悉,根據相關研究,上海目前至少有147個小區發現了貉,據初步估算,全市各處分布的貉可能已經超過了2000隻。

是為了排除隱患而將它們「拒之門外」,還是欣然接納、和諧相處?面對這道全新的問題,上海想好了嗎?

今年7月,因為媒體報導有幾十隻貉在小區裡出沒,松江區米蘭諾貴都小區一時成為關注的焦點。當地林業部門則採取了相對摺中的處理方式,一方面建議小區居委、物業提醒居民不要投喂,以免讓貉養成壞習慣,碰到沒有食物的人產生過激行為,同時要求物業加強垃圾箱房的管理;另一方面,林業部門和小區物業在小區綠化帶放置了誘捕籠,誘捕到的貉確認沒有傷病後,送到上海5個指定的野生動物收容點或遠離居民區的地方放生。

米蘭諾貴都小區的情況引起了上海林業部門、野生動物保護單位以及學者的高度重視。這其中就包括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他表示,「這樣的發現和爭議很有意義,將加速相關研究和政策舉措的落地。」

上海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李梓榕也坦言,現在討論怎樣應對才算完美似乎為時尚早,現階段要做的是把在上海的貉的「家底」摸清楚。知其所以然,或許答案便能浮出水面,最終探索出中國第一個系統的城市野生動物管理方案。

王放所在的課題組已經與上海林業部門合作,首批選擇了3隻幼貉,從今年10月起陸續為它們佩戴了內置GPS的頸圈,通過跟蹤、研究其生活軌跡,力圖描繪出貉在上海郊野、高度城鎮化地區以及兩者之間的過渡區等3種類型區域內的行為習慣和種群特徵。

明年,這項研究將擴大範圍,10隻貉將戴上GPS頸圈,被分別投放到不同的區域。「希望用一兩年收集到這些貉的大量基礎數據,再匯總起來分析研究,最終得到關於城市中野生貉的保護與管理方案。」王放稱。

「每公頃多少只貉才合適?這可能是一個生態承載力的問題,也可能是周邊居民容忍度的問題。」李梓榕表示,與高校研究團隊合作,管理部門將基於研究數據制定一套評估體系,以此為標準,來決定對城市中的野生動物是否採取收容、野放等幹預措施。上海正在全面梳理該領域的流程,未來將根據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精準施策,可能形成「一種一策」的城市野生動物管理導則。

此外,上海還將結合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的修訂,出臺地方上與救護、收容相關的管理辦法,促進相應設施和人才培養條件等方面的優化。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為野生動物管理找依據 城市治理就該這麼做
    記者從上海林業部門獲悉,根據相關研究,上海目前至少有147個小區發現了貉,據初步估算,全市各處分布的貉可能已經超過了2000隻。從今年10月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上海林業部門合作,首批選擇了3隻幼貉,為它們佩戴了內置GPS的頸圈,通過跟蹤、研究其生活軌跡,力圖描繪出貉在上海郊野、高度城鎮化地區以及兩者之間的過渡區等3種類型區域內的行為習慣和種群特徵。明年,這項研究將擴大範圍,用一兩年收集到這些貉的大量基礎數據,再匯總起來分析研究,最終得到關於城市中野生貉的保護與管理方案。
  • 尋找城市中的野生動物
    「當沒有人說得清一座城市的刺蝟、黃鼠狼、蝙蝠都分布在哪裡時,生物多樣性管理、風險評估、疾病防治從何做起?總不能靠拍腦袋現猜吧?」復旦大學教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王放,目前正在帶領他的團隊與百名市民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們,利用在戶外布設的80臺紅外觸發相機,日夜記錄著上海城市中野生動物的分布和變化。
  • 紀錄片《明星探索之旅》發布,呼籲保護瀕危野生動物
    明星探索之旅發布會  6月13日,由SMG網際網路節目中心和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聯合出品的系列紀錄片《明星探索之旅》在上海美琪大戲院發布。著名音樂人劉歡、演員江一燕和李光潔作為該紀錄片的主演出席了發布會並分享了他們的心得。
  • 我們該如何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
    僅僅在正月初十這天裡,閔行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就出動了6次,都是上門驅趕居民在家庭周邊見到的越冬蝙蝠。圖片來源:人民政協報因為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蝙蝠被冠以「惡名」。人們的擔憂似乎又不僅僅是蝙蝠,眼下,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呢?
  • 危險的不只是野生動物,還有「野生」動物園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共有49個野生動物園。其中有不少野生動物園動輒耗資10多億元,佔地幾千畝,有些還配套五星級賓館和夢幻馬戲小鎮。某座城市曾宣布,將在同一年「迎來三家航母級別的野生動物世界」。  野獸兇猛,資本急迫。「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野生動物園?」有網友問。
  • 上海自然博物館「聽·見萬物」帶你走近野生動物
    作為上海自然博物館分眾教育的一部分,該展示活動基於「聽見萬物——2020年我的自然百寶箱」公民科學項目,將館外公眾與自然科學家聯動的成果進行了集中展現。展示內容以上海地區野生動物攝影作品為主,輔以上海典型生境的沙盤模型及動物標本,通過多種手段把隱藏在城市系統中的野生動物呈現出來,讓人們在展廳中感受上海大都市中的自然野趣,共同關注城市的自然環境和你我身邊的野生動物生靈。
  • 城市裡的動物鄰居
    對公眾來說,每個人都可以踐行「動物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提高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認知,增加對自己身邊動物鄰居的了解,學習與它們和平相處,減少對動物的打擾。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野生動物似乎變得危險了起來。
  • 《明星探索之旅》——通過五部紀錄片看人類與瀕危野生動物之間的故事
    6月13日,由SMG網際網路節目中心和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聯合出品的系列紀錄片《明星探索之旅》在上海美琪大戲院舉行發布會,並發布了5段宣傳片。音樂人劉歡、演員江一燕和李光潔作為該紀錄片的主演出席發布會並分享在拍攝紀錄片時發生的感人故事。
  • 城市居民——請善待野生動物鄰居
    城市中生活的野生動物以及城市中屬於「自然」的那些部分,對於公眾來說似乎還很陌生。實際上,這個概念的主體並不新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在這些耳熟能詳的詞句中,野生動物已經與城市共存了數千年。
  • 過度寵溺野生動物危害更大
    消息傳出後,引發了關於如何投餵野生動物的討論。與此同時,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通過冬季調查發現,北京各大公園也存在遊客過度投餵鴛鴦的現象。該禁止還是該疏導?對此專家表示,人類與野生鳥類應和諧相處,即便有良性互動也需要科學引導。現場有人拿貓糧投餵鴛鴦每天早晨7時和下午4時左右,玉淵潭公園的櫻花湖上都會聚集著上百隻鴛鴦。
  • 不能讓過度投餵傷害野生動物
    消息傳出後,引發了關於如何投餵野生動物的討論。與此同時,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通過冬季調查發現,北京各大公園也存在遊客過度投餵鴛鴦的現象。該禁止還是該疏導?對此專家表示,人類與野生鳥類應和諧相處,即便有良性互動也需要科學引導。(1月7日《北京晚報》)投餵野生動物看似是好事,但很可能會辦砸。比如,因遊客過度投喂,導致遊弋在杭州西湖上的鴛鴦被撐死了很多隻,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 野生動物產品是剛需?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致歉,並立即做了個決定
    據此前媒體報導,該文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這一逆流發聲引起眾多網友不滿,反問:對野生動物的「剛性需求」,究竟是誰的需求?
  • 為什麼不禁食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上海檢察官給出三個理由
    2月24日,全國人大審議並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該決定中,以魚類為主的水生野生動物,並沒有被禁止交易和食用。這是為什麼呢?
  • 東莞成立首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
    關注東莞丨莞事丨莞商近日,由東莞市林業局主辦的「野生動物救助保護」活動暨東莞市首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授牌儀式在香市動物園舉行。該動物園將成為全市野生動物避風港,市民若有收養或救助的野生動物,可及時送達香市動物園進行救助。
  • 分類管理!事關這64種禁食野生動物
    對45種野生動物引導養殖戶今年12月底前停止養殖通知明確,其所指的禁食野生動物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發布前養殖食用、不屬於畜禽範圍的陸生野生動物,不包括水生野生動物和以保護繁育、科學研究、觀賞展示
  • 「燻拉絲」被撤下餐桌,還有什麼野生動物不能吃?上海人大赴16個區...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將「野生動物保護」推至社會聚焦燈下。一時間,禁食、禁捕野生動物等話題,熱度前所未有。到底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如何讓市民自覺抵制野味?如何在執法上斬斷交易鏈?6月起,市人大執法檢查組赴本市16個區就野生動物保護、收容救治、分類處置等環節實地考察,直指野生動物保護存在的薄弱環節,為全面實施「一法一決定」獻計支招,為下一步野生動物保護地方立法修訂打基礎。野生動物名錄應及時更新今年3月,上海郊區一道知名野味——「燻拉絲」被撤下餐桌。「燻拉絲」是上海金山、青浦等地的特色小吃。
  • 演員陸昱霖加盟電影《叢林迷蹤》紮根深山守護野生動物
    近日,電影《叢林迷蹤》在徽州區正式開機,影片講述了一群勇敢的少年兒童偶遇護林員叔叔,與偷獵者展開一場救助野生動物的守護行動,向觀眾傳遞「守護生態環境就是守護我們人類自己的家園,保護野生動物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 享受與野生動物鄰居相遇的驚喜
    「尋寶」之旅:關注城市自然與野生動物  跟隨翟雅倩的腳步,不一會,只見她的收集袋裡就裝進了一根掛著松果的樹枝。「我運氣比較好,一下子松針和松果都齊全了。」為了豐富活動內容,充分體現奧森特色,他們還設置了溼地動植物探索、常見鳥類觀察等5個自然觀察點,包括魚類、水生植物的觀察以及水鳥觀察。  這一次,人們開始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同時關注城市中與人類共存的野生動物。  作為一片佔地680公頃、每年逾千萬遊覽人次的「生態飛地」,奧森公園是北京城市自然的縮影。
  • 國內首份《中國城市酒駕形勢指數報告》發布!北京、上海等11個城市...
    12月16日,在中國城市酒駕形勢指數發布會上,中國道路交通安全協會聯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學院、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共同發布了國內首份《中國城市酒駕形勢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我們請大家拍攝身邊的野生動物,有人上傳了貓,有人上傳了一丘之貉的貉
    說到野外,大家想的可能都是像非洲、南美洲這樣特別原始的環境,而不會想到自己身邊的環境;我們會覺得,城市和野生動物之間能有什麼聯繫呢?我們很難想像城市裡生活著什麼野生動物。我們在城市中的所聽所見,更多都與人相關。城市裡充斥著各種噪聲,使我們忽視了野生動物的生活狀況。事實上,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與自然無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