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發展趨勢也意味著、或者說是需要人類思想上的變革。其中一些發展走向很可能在公元1500年之前的歐洲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長達四個世紀左右。但值得反覆強調的是,歐洲的很多特點在1500年之後也沒有發生變化,至少人們的宗教信仰和歐洲統一認同是這樣的。舉個頗具象徵性的例子,《聖經》因為印刷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傳播,恰恰說明歐洲依然是基督教的歐洲,原本歐洲人的基督教思想不僅無法幫助他們了解世界,還會阻礙其用全新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但是環境變了,即使是同樣的事情,其影響也會隨之改變。總之,在1453年之後,人們大概會認為歐洲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基督教文明(那時候人們對俄國了解甚少,自然也就不將其納入考慮的範圍內),也就理所應當地將其視為世界的中心了。以上是關於「地理大發現時代」的部分背景,似乎如今將其稱為「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時代」也未嘗不可,因為在15世紀以及其後的一段時間裡,少有任何歐洲人之外的民族發現任何未知地區。這是很難理解的一件事。
中國人很早以前就擁有羅盤,並會建造大型的遠洋平底船;阿拉伯人駕著他們的單桅三角帆船往復馳騁在印度洋;而遠在太平洋上,島民乘坐獨木小舟,憑藉精湛的航海技藝,令人匪夷所思地到達過很遙遠的地方。但還是歐洲人首次通過一次次海上和陸上的冒險活動,將全球連成一個整體,除了南極和北極是在20世紀才被人類徵服的,歐洲人那時已經到達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我在這裡不會討論為什麼不是中國人或者阿拉伯人首先發現了美洲,而是著重關注為什麼新大陸是由歐洲人發現的。
要解釋這個問題,需要方方面面的考慮,對其中任意一點都不可妄下結論。通過航海,人們所獲得的關於歐洲以外世界的地理知識與日俱增,其影響可謂喜憂參半。通報哥倫布大發現的信件單在1493年一年就印刷了九次,正因為這一發現意義重大,人們將位於西半球、大西洋另一邊的那片土地稱作「新大陸」。地理大發現鼓舞更多的探險者踏上了自己的徵途,他們紛紛發表令人振奮的新成果。1513年,歐洲人首次通過墨西哥西海岸抵達太平洋;六年以後,麥哲倫繞道合恩角(Cape Horn)也到達太平洋。
到了本世紀中期,歐洲人同時探索西北和東北兩條亞洲航線,探險家和定居者也開始在美洲大陸上進行活動。同他們生活在十字軍時代的前輩一樣,歐洲人開始向世界展示其新生的自信。要理解歐洲人的這種心理變化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而產生,我們不僅需要關心歐洲,也要看一看歐洲人發現的那些地區是什麼樣的。它們同歐洲一樣擁有悠久的歷史,但其歷史軌跡卻與歐洲迥然不同。歐洲人首次走出家園,並給異域文化留下印記的第一站,大概就是非洲。在古典時代,來自希臘的商人、士兵與旅行者,來自羅馬的徵服者與總督以及後來汪達爾的移民與侵略者都到達過這片土地,當然也包括其他許多民族。
但他們中間卻很少有人能夠跨過北非海岸和馬格里布,那裡是一望無垠的沙漠、山川以及種種未知,在7世紀伊斯蘭教和書寫文字傳入之前,那裡的多數地區依然未開化。阿拉伯人徵服的地區不光是「野蠻」的非洲,也有基督教的非洲,4世紀時,一批來自埃及的教士令衣索比亞人改宗基督教,這一獨特的文明由於種種原因留存至今,成為非洲大陸上唯一的非伊斯蘭教信仰的本土文明。
而從15世紀開始,非伊斯蘭教的非洲歷史越來越受到歐洲的影響,拋開受到阿拉伯人控制最早、影響也最深遠的東非海岸不說,歐洲人的野心、歐洲人的對抗以及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無不牽動著這片古老大陸的每根神經。非洲的現代歷史大多為外界影響下的產物——從近東、亞洲、印度尼西亞和美洲引入冶鐵技術和新作物品種;19世紀又從歐洲引入蒸汽機和各種各樣的藥物。所有這些舶來品都同古老的非洲特色結合起來,相互交織。人們一直錯誤地認為,在歐洲文明的影響到達非洲之前,這裡的大部分地區都因為嚴酷的地理氣候條件和可怕的疾病無法發展。
歐洲人最初對這片在當時尚未完全知曉的大陸的興趣,可以追溯至中世紀,因為駝隊貿易通過撒哈拉沙漠將黃金源源不斷地運往地中海經濟圈。雖然心嚮往之,歐洲人卻總也無法抵達貿易的源頭——傳說中的商貿帝國加納和馬裡,他們只能從阿拉伯人的口中得知這一切。19世紀之前的東非地區也是如此,阿拉伯人早在1 000年前便在此定居,稱其為桑茲(Zanz)之地(後逐漸演變為桑吉巴),根據阿拉伯人的記載,那裡的人們將鐵看做比黃金還貴重的寶物。
當然,很有可能非洲各民族早在阿拉伯人佔領之前便同亞洲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貿易往來,關於其貿易對象,我們今天已不得而知,也許他們曾像那些徵服馬達加斯加的人一樣,同印度尼西亞人有過生意上的往來吧。非洲人能擁有丁香、香蕉這樣的新品種作物,應當感謝那個同他們進行貿易的亞洲民族。
雖然在1500年時,不管是阿拉伯人還是基督徒都還沒有深入到佔非洲大部的內陸地區,但其海岸已經為奴隸貿易大開方便之門。幾個世紀以來,阿拉伯人都令順從的地方統治者們為他們捕獲一批又一批的黑人男女老少,被販賣為奴隸之後,他們有的向北被押送到尼羅河谷和近東一帶的奴隸市場,有的則從海岸被送上帆船,運到了阿拉比亞、海灣、印度,甚至中國。歐洲人的奴隸貿易則開始的晚得多,但有研究分析認為,1500年之前,單單經過葡萄牙人之手被運出非洲的黑人奴隸就多達15萬之眾;在這項迅速崛起、獲利豐厚的貿易活動中,很快多出了其他歐洲國家的身影。同阿拉伯人所從事的奴隸貿易相比,我們掌握的這方面資料要豐富得多,因而也能更清楚地看到其所帶來的影響。販奴能夠帶來巨額利潤,加之非洲內陸地區對於歐洲人來說幾乎是無法進入的,因此後者在到達西非的起初一段時間裡,一直都是在從事這一勾當。
葡萄牙人在第一次遠航途中,於維德角以南建立據點,掀起歐洲人在非洲的佔領狂潮。到1800年,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和丹麥人均在這片土地上建設起自己的堡壘、工廠。荷蘭人更是在氣候宜人的好望角建立起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非洲殖民地,移民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莊稼、馴養牲畜,實現了自給自足。過了好望角,人數並不多的葡萄牙人通過其佔領下零星分布的堡壘和碼頭(最北可達亞丁和紅海出海口),不僅控制住了歐洲通向東非海岸的要道,還扼守著通往波斯灣與印度的商貿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