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我一直關注高、中古玉的市場,現在在臺北將要進行的高、中古玉專場。這場專場從新石器時代的高古玉、宋代的中古玉一直到明清的近代玉全部包含,今天小四就多介紹幾件,還是按常規的估價高低來排序,貨幣單位為新臺幣。
宋 白玉鹿 (一對)
尺寸:6.5×4.3×1.7cm;7.4×5×1.8cm 估價:NTD2,200,000-3,200,000
鹿一對,白玉質,瑩潤如凝脂,局部巧留金黃皮色及微褐色沁,使整體呈現渾厚優雅之質。雙鹿採圓雕、陰線及鏤空等技法雕琢,呈跪臥之姿,臀部飽滿,尾巴緊貼。一鹿回首,鹿角形如靈芝,三角形眼,雙耳貼於兩側,短尾;另一鹿昂首前望,前胸鼓起,頭頂靈芝狀鹿角,杏眼炯炯有神,口銜一枝靈芝瑞草,枝葉繁茂,莖脈柔長,迤邐婉延,增添線條美感。
古人視鹿為仁獸,是伴隨明君、聖人出現之應兆。《瑞應圖》:「天鹿者,能壽之獸,五色光輝,王者孝道則至。」宋書《符瑞志》載:「鹿為純善祿獸」,藉以象徵官運亨通。鹿亦為文人雅士喜用的祥瑞題材,劉克莊《六州歌頭客贈牡丹》:「野鹿銜將花去」;梅堯臣《依韻和昭亭山廣教院文鑑大士喜予往還》:「銜花鹿女香。」皆可見及文人雅士藉此發揮的興作。此外,靈芝自古以來被視為是吉祥、長壽象徵,故鹿口銜靈芝即有福祿壽、吉祥如意之含意。
宋代經濟發達,民間琢玉興盛,琢玉藝術由秦漢禮教玉器遺韻中解脫,與生活靠攏,逐漸形成氣韻生動的藝術格調。明人高濂對宋代玉器有「宋工制玉,發古之巧,形後之拙,無奈宋人焉。」之說,可謂恰如其分的高度評價。本對玉鹿造型內斂清雅,注重形神勾勒,刀工圓渾勁健,充分展現玉鹿蘊存之剛勁與靈動之態,藝術效果極佳,著實令人讚賞。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青玉龍紋馬蹄形器
尺寸:高11.8cm;直徑9.2cm 估價:NTD1,000,000-1,200,000
此拍品為青玉質,黃綠色澤,相間墨綠色斑,局部泛白、褐色沁。體作橢圓形筒狀,壁較薄,斜口一端兩面磨薄似刃,近底處兩側各鑽喇叭形小孔,兩埠徑不等,一端平齊,一端斜口,形若馬蹄。通體打磨光潔圓潤,外壁以淺浮雕手法表現龍紋。龍體蜷曲,似C字形,吻前伸,嘴緊閉,圓眼,頸脊長鬣上卷。今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博物館庋藏〈玉龍〉為紅山文化之代表作,其形象和本器所刻劃龍紋類似,可資參考。兩者皆著重於對動物形象的簡單塑造,概括力極強,表現出較高層次的造型藝術水平。
新石器時代 齊家文化 青銅嵌綠松石龍面紋牌飾
尺寸:13.5×10.2cm 估價:NTD800,000-1,200,000
牌飾以青銅鑄出圓角凹腰狀牌體,正面弧凸,其上鑄有抽象龍面紋,再以數百片大小形狀、顏色不一的細小綠松石片鑲嵌其中。綠松石片輕薄細緻,拋磨光潔,排列緊密,完美無縫。牌飾兩側各有兩個穿孔的對稱環鈕。龍面為梭形眼,鑲嵌球形眼珠,闊嘴,額上一對內勾尖角,圖案抽象,富有張力。其幽綠的光澤氤氳著神秘及深遠氣韻,令人嘆為觀止,是件集鑄銅、輾磨加工玉石薄片和鑲嵌於一身的繁複藝術品,表現高超的工藝水平。
齊家文化的特徵與演變,主要體現在陶器體系、銅器的冶金體系及齊家玉文化三大體系上。此三大體系使齊家文化成為西北地區乃至全國史前文化末期最輝煌耀眼的成就之一。從銅器方面來看,洛陽市博物館與哈佛藝術博物館庋藏的二里頭文化〈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及),其形制與本件齊家文化〈青銅嵌綠松石龍面紋牌飾〉相似,再與四川金沙遺址展館的〈鑲嵌綠松石銅牌飾形態的演變〉比對,可發現二里頭文化的牌飾亦是延續齊家文化的設計,驗證了齊家文化和夏文化之間密切的關聯。
清乾隆 白玉凌霄花插
尺寸:高8cm 估價:NTD 800,000-1,000,000
此件花插白玉質,溫潤透亮,局部有赭色皮。主體凌霄花呈直立喇叭形,花瓣舒展向外翻轉,花心中空用以插花。其旁一朵彎曲,另一朵含苞待放依偎在旁,下承花葉與飽滿靈芝,充滿吉祥寓意。
凌霄花名紫葳、苕華。在豔陽高照夏季開出亮麗的橘紅花朵,常出現在中國園林之中,也是歷代詩人吟詠之對象,早在《詩經》就有記載:「苕之華,芸其貴矣」;李時珍形容凌霄花:「附木而上,高達數丈,故曰凌霄」;陸遊則曾用「高花風墜赤玉盞」來形容凌霄花之美。
古代文人注重齋閣陳設的情調營造,瓶花供養便是五感生活中之高雅閒情。其供養旨趣,意在追求折枝花卉的自然風韻,除以視覺欣賞外,並雕琢精緻的各式花插擺設。本器將姿態優美的凌霄花化為實用花插,玉質上乘,雕工精湛,花姿秀雅,精巧之中透出靈秀,甚為巧思,擺放文房中,更添自然生趣。
宋 白玉虎
尺寸: 6.5×2×1.9cm 估價 : NTD800,000-1,000,000
這件宋代玉虎為白玉質,瑩潤凝脂,光華隱隱,局部褐色斑紋沁。虎呈俯臥狀,以陰線刻劃五官,神情溫順。雙耳後貼,四肢俯臥於腹下,前肢交迭於頦下,長尾翻卷至腹側,靈動可愛。背部有線刻紋樣,刀工利落。工匠因材施藝,藉玉材天然色澤紋理,巧作為虎身之斑紋,手法寫實,形象生動。
虎號稱百獸之君,早在新石器時代即開始被人神化。仰韶文化出土時即發現用蚌堆砌的龍、虎造型,說明虎和龍皆為古人崇拜的神獸。宋代玉器的藝術成就在於造型和裝飾上,或優雅、或含蓄,皆富於藝術意象。本器刀法嫻熟,打磨精細,輪廓含蓄,提煉概括,也將虎的樣貌與姿態巧妙再現。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黃玉勾雲紋珮
尺寸 長12.3cm 估價 NTD 800,000-1,000,000
這件黃玉勾雲紋珮為黃綠色質,清透亮澤,布有褐色沁。佩呈片體狀,勾雲紋造型,頂部兩對尖牙,下端三對尖牙,排列整齊,間距相等。器表透雕瓦溝紋,左右對稱,四周有刃緣,形肖大鵬展翅,中間穿孔可佩系。
勾雲紋玉佩是紅山文化所獨有的玉器類型,造型特殊、結構奇異、紋飾風格獨特,具有濃鬱的神秘色彩。今佛利爾美術館庋藏〈圓角長方形透雕玉牌飾〉、內蒙古奈曼旗博物館庋藏〈勾雲紋玉牌〉及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玉獸形梳〉,為紅山文化勾雲紋之肖鳥造型,與本作有相似之處,可資參考。然從此類的例證上,顯現紅山先民具有高度想像力與敏銳觀察力,使此類型玉佩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無限想像空間。
細觀本器表以管鑽方式先鑽出小孔,利用線鋸拉鋸出玉器內外的基本造型,再以打磨方式推磨出瓦溝痕。此種特殊雕琢技巧,在不同角度下欣賞,皆能顯露「流光折影」的玉質之美。而器表不多加裝飾,只著重玉質美和大輪廓形似的雕琢手法,是新石器時代北方玉器的獨具特色。
明 白玉龍紋匜
尺寸:長12.5cm 估價:NTD700,000-1,000,000
白玉質的玉龍紋匜,包漿溫潤,瑩潔凝光。器仿古商周青銅器匜形制與裝飾特徵,再加以融合創新。匜呈扁長方身,下承方足,一側為流,另側雕琢龍形單耳。內脛光素,打細滑。外壁施淺浮雕技法,流琢四出戟,流嘴飾夔鳳紋及夔龍紋。腹琢八出戟,主題飾獸面紋,柄作龍首,蒼龍雙角,雙眼圓睜,獅鼻平吻,霸氣十足。
匜是古代水具,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晚期青銅器中,宋代始出現用玉製作的匜,至明代廣為流行。本器形制古樸大方,拋光精緻,紋飾細膩兼具抽象古樸之風。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明〈玉獸面紋出戟匜〉,與本件同為仿古匜形制,可資參考。
漢 玉鏤雕咬尾龍珮
尺寸:直徑9.6cm 估價:NTD700,000-900,000
黃褐色質,色澤古樸,因受沁表面帶有土黃色及灰白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佩呈扁平圓環體,雙面紋飾相同,以鏤雕及壓地隱起技法雕琢而成。龍首銜其尾彎曲呈環形,吻部前突,卷鼻,龍口大張,露尖利獠牙,上下唇前卷後翻。龍身鱗羽以抽象化處理,飾似竹節及捲雲組合紋飾,足部肌肉突起,顯得分外活潑挺勁。整器造型紋樣規整,線條嚴謹有序,蜷曲成環的造型設計奇特,鏤空技術嫻熟,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是件藝術造詣極高的漢代玉器佳品。
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庋藏西漢中期〈玉夔龍紋環〉,與本作皆為漢代咬尾龍造型,紋飾頗有異同,然本作外龍內鳳紋飾的巧妙安排,亦顯超凡不俗。再細觀咬尾龍內圈抽象變形鳳紋環繞,已趨向於以紋飾為主體,與同時期玉雕比較,如今江蘇省揚州市博物館庋藏西漢〈龍鳳紋韘形玉佩〉,彎曲之龍鳳流雲紋與本器有異曲同工之妙。然本件咬尾龍佩雕工更加精細,紋飾細節更富層次,整器因布局、雕工的適當配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玉雕精品。
漢 瑪瑙羽觴杯
尺寸:長11cm 估價:NTD600,000-800,000
瑪瑙質,選料上乘,透光明亮,布有黃褐色斑紋。杯體呈橢圓形,直口,收腹,橢圓形圈足。兩側各飾半月形耳,線條純樸簡潔,刀法流暢。通器光素無紋,以瑪瑙本身材質表現空靈通透之感。整器造型古樸典雅,拋光柔和圓潤,掏膛乾淨清晰,體現極佳的工藝水平。
《石雅》云:「瑪瑙以文採著。」《本草綱目》:「瑪瑙、文石…赤斕紅色,似馬之腦,故名。」瑪瑙以色彩斑斕、紋理交錯的質地,綻放迷人光彩。羽觴即酒杯,又名耳杯,始見於戰國,興盛於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盛酒器具,顏師古注引孟康曰:「羽觴,爵也,作生爵形,有頭尾羽翼。」因其形似爵,兩側有耳,就像鳥的雙翼,故名「羽觴」。歷代文獻中有許多關於羽觴記載,如《漢書.孝成班婕姝》云:「酌羽觴兮消憂」;張衡《西京賦》有「促中堂之狹坐,羽觴行而無算」;唐代李白更寫道:「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可見流觴曲水,飲酒賞景,文人之趣歷經千年而不衰。
春秋 青白玉雲紋雙龍出廓璧
尺寸 長18cm 估價 NTD 500,000-800,000
青白玉質,細膩溫潤,布滿白色沁斑,古樸亮澤。璧呈橢圓形,兩面紋飾相同,滿飾雲紋。璧上方兩端各雕琢出廓龍首,吻部飾圓形穿孔,下顎鬍鬚刻以細線。璧下方一圓形孔,兩端各有回勾利爪,形成龍璧合體。今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庋藏戰國〈白玉雲紋雙龍佩〉,與本作同為出廓龍首橢圓形璧造型,可資參考。
古人認為玉是上天恩賜的寶物,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在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徵著美好的意願和高貴的質量,其用途可作為祭器、禮器、佩飾等。玉璧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出廓的創新製作,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本件玉璧設計新穎奇特,刀工流暢,對稱和諧,造型特殊,甚為難得。
眀 黃玉臥犬
尺寸:7×4.7×2.7cm 估價:NTD450,000-600,000
黃玉質,溫潤細膩,局部褐色斑。犬呈俯臥狀,雙眼有神,回首凝望,濃眉細長,長耳貼於背脊上。長身瘦腰,背上凸脊,身體捲曲,前肢前伸伏於地。腹側刻線表現肋骨,長尾盤至右後腿側,形態慵懶可愛。整器造型逼真,溫靜可馴。
臥犬雕琢精細,寫實生動,將其閒適自在的神情巧妙捕捉,神形兼備。諸如本件姿態閒靜之肖生玉,在宋至清初頗為盛行,或為鎮紙、或為清玩,極具意趣。「犬」的諧音為「全」,可取十全十美之意,同時也是忠誠的標誌。然本件透過圓渾刀法與嫻熟工藝,將臥犬生命力靈活呈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