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女人一臺戲」
影片以溫情的手法,講述了三代人的愛情故事。
主人公是三位女性,分別是姥姥,媽媽和女兒。
姥姥曾氏是外公年輕時的指婚妻子,但後來外公在進城打工時結識了外婆,重新組建了家庭,媽媽惠英和女兒薇薇便是外公外婆的後代。姥姥等了外公一輩子,卻只能等到一具遺骸入土為安。
外婆走後媽媽想盡孝,將外公的墳墓遷到城裡與外婆合葬,卻遭到了姥姥的反對,女兒薇薇本著一片好心記錄下這一切,不料卻成了一出「遷墳」鬧劇,一部講述三代人愛與成長的電影就此展開。
電影開篇,圍繞著外婆溘然長辭的一幕而展開。
張艾嘉飾演的媽媽嶽慧英是一名臨近退休的中學教師,她性格強勢,喜歡掌控大局,在外婆彌留之際屢次打斷女兒薇薇的話頭,「電話拿開,幹擾她儀器」「你閉嘴,我聽不見」,這也為後來母女二人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名導田壯壯此次在片中飾演的是嶽慧英的丈夫尹孝平,他性格溫和木訥,幾乎事事都聽妻子的,偶爾夾在妻子與女兒之間做一枚溫潤的「調和劑」。外婆去世後嶽慧英決定去外公老家,將骨灰接回來與外婆合葬,並說「這是外婆的遺願。」
拗不過強勢的惠英,一家人驅車來到了外公的老家,女兒薇薇對大院裡矗立著的貞潔牌坊起了興趣,問媽媽這是做什麼的,惠英告訴她:「這意思就是女人難做。」一句話道破了電影的內核,也牽扯出上一輩的愛情糾葛。
在鄉下,外公有一個指婚原配名叫嶽曾氏,薇薇稱呼她為姥姥,開頭牌坊上新刻的「曾氏」指的就是她。當初與外公完婚後,外公決定去城裡打工,認識了外婆並重新組建了家庭。除開每月寄回家用與一封家書外與她再無交集,曾氏卻在老家守了他一輩子,直到96年外公的遺體被人送回來,落葉歸根。惠英與村長熱切商議著遷墳的事情,曾氏坐在椅子上表面毫無波瀾,內心卻計劃著以自己的方式抗爭。
第二天一大早,收了惠英錢的村長和幾名村民帶領著一家子,準備趁曾氏(阿祖)睡醒之前偷偷遷墳,不曾想曾氏已經等候多時了。眼見勸說無果,村長決定來「硬的」,指揮著村民準備將老人抬離。曾氏默不作聲,上前一把揪住村長的耳朵,將他拽離「戰場」之後又回身撲在亡夫的墳前,用身軀抵抗著這些「入侵者」。
為了名正言順的遷墳/守墳,兩邊都需要先證明與外公的婚姻關係屬實。惠英帶著丈夫去當地的民政局被告知「得先證明你是他們的女兒」才能補辦結婚證。另一邊,曾氏也在求助老家的官員,同樣被告知族譜不被法律承認。
為了搞定結婚證明,惠英跑上跑下查詢資料,甚至出動了學生家長假扮律師威脅;曾氏決定進城參加薇薇單位的節目,利用媒體的曝光宣布自己才是外公的合法妻子。
在這場鬧劇之中,三個女人的愛情也開始出現了問題。女兒薇薇和男友阿達愛得熾熱而衝動,甚至偷戶口本準備領結婚證,阿達青梅竹馬朱英的出現讓薇薇開始動搖;尹孝平教樓上王太太學車過分親密,遭到妻子惠英懷疑;曾氏一直深信外公對自己的愛,哪怕常年不回家,家用多寄了5塊讓她做件襖子也被認為是愛的證明,卻被薇薇一語道破這是親情不是愛。
「三代人的愛情畫像」
片中的三個女人,
其實代表著三個時代的愛情觀念。
女兒薇薇為首的30歲年齡段,是新時代愛情觀的代表,他們對於情感的態度就是不顧一切,非常的自我,擁有著敢於與全世界做抵抗的勇氣和傲氣,放蕩不羈,追求自由,不在乎未來,對於愛情有著強大的佔有欲。她可以不顧男友工作不穩定,沒有存款,毅然選擇去民政局領結婚證,倔強地說著:「絕不後悔。」
媽媽慧英這個角色立於中年危機當中,與女兒有代溝,在很多問題上不能達成一致,與阿祖在遷墳問題上矛盾尖銳,不能妥協不肯讓步,與丈夫生活在平淡之中,疑心重重,自己又面臨著即將退休。中年人的感情,似乎一切的情感和稜角都被歲月漸漸抹平,精神敏感,面露憔悴,失去了方向又不能抓住什麼。
而以阿祖為代表的90歲年齡段,在她生活的年代裡,不曾見面就許下婚約,搭建起信守一生的愛情觀,等待這個名義上的丈夫一等就是一輩子,甘願為婚姻付出一生,而她根本就不知道最終等來的到底是什麼,阿祖從來沒想過名分,沒想過嫁進來是不是符合法律,直到後來才知道自己在法律上是沒有名分的,但既然嫁了就要守一輩子,相信一個承諾,就要努力相處一生。
「相愛相親,終獲和解」
影片的最後,原本互不相讓的惠英和阿祖坐到了一起,阿祖默默看著客廳裡掛著的結婚照陷入沉思。一個是她自結婚後再沒見過的丈夫,而在他旁邊一臉笑容的是他城裡的妻子,驀了,她向著照片深深鞠上一躬。
而後,阿祖回到鄉下主動提出遷墳的要求。當村長挖出亡夫的屍骨,阿祖眼含熱淚再次仔仔細細看了看曾經深愛過的男人,吹走了屍骨上覆著的灰塵說:「我不要你了。」這是她與亡夫的和解,亦是和過去50年等待的自己和解。
惠英辦理完自己的退休手續,丈夫尹孝平開著一輛新車來學校門口接她。面對妻子的質疑:「幹嘛買車?」尹孝平緩緩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你那時候說,咱倆退休後買輛屬於自己的車,咱們一起去兜風……反正我肯定是要出去,有你在最好,沒有我就自己去。」
丈夫的一番深情告白,將惠英一直繃著的防線與盔甲擊潰了,她哭著說出困擾自己多時的心事:「我之前做了一個夢,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夢裡那個男人是誰,後來才想起來,那是年輕時的你。」
導演用一個車內的長鏡頭,道出了當代人對待感情的心路歷程,愛本是簡單純粹的事物,但隨著時間推移,每個人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需要承擔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摻雜了過多情緒,讓我們逐漸忘記了愛情最初的模樣。
隨後,丈夫唱起了他們年輕時相識的曲子:「你帶我走進你的花房,我無法逃脫花的迷香,我不知不覺忘記了,噢......方向」
聽著丈夫走調的唱腔,慧英哭得像個孩子:「你唱歌還是那麼難聽。」 「以後不許王太太坐我們的車。」這是惠英和丈夫的和解,也是片名相愛相親的本質:相愛愈久,感情愈發隱忍而沉默,但百轉千回之後,依舊想牽著你的手。
回到家中,她也放下了執念,準備帶著母親的骨灰去鄉下和父親合葬。這是惠英和阿祖,兩代女人之間的和解與體諒。
薇薇最終沒有和阿達領證,而是鼓勵他去北京逐夢。分別前兩人緊緊相擁,薇薇嘴硬著說道:「我再也不等你了。」眼淚卻止不住地往下掉。當母親惠英問到兩人未來,薇薇豪氣地說等一輩子,下一秒又不甘心地反問:「一輩子到底有多長啊?」兩人不再言語,而是相視一笑。這是薇薇對自己感情與執念的和解,也是母女二人矛盾的和解。
這部影片名叫《相愛相親》,英文翻譯過來是Love Education,其實頗有深意。
為什麼不是「相親相愛」呢,相愛,有時候像本能,遇上了就喜歡,兩個人都喜歡彼此,便會自然而然相愛,可是相愛的人如何相處呢?我們沒有這門課,也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只有自己去摸索去學習,甚至窮其一生,去探索。
影片用文藝的方式講述了三代人的情感世界,去探討了愛這個大命題。難得的是,它沒有拋出「只要人人努力去體諒別人,世界將變得更好之類」的空洞道理,沒有任何直白膚淺的說教,而是用最溫和的筆調,展現了三代人愛情和自我的成長。
它像極了我們的生活,總是悲喜交疊,苦樂為伴。但重要的是,只要你不願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總有人會跟你一道,去迎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