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由同一個家庭中的三個女人共同組成的一個故事,分別代表了老、中、青三代。
青年是三十出頭的女兒,薇薇(郎月婷 飾);
中年是即將退休的母親,慧英(張艾嘉 飾);
老年是外公的原配妻子,姥姥(吳彥姝 飾)。
正如海報展示的關係。
故事不算狗血,但也算少見。影片以薇薇的外婆去世開頭,薇薇母親想把葬在鄉下的外公的墳遷到城裡與外婆合葬,但是外公的原配死守著他的墳不讓遷。三代人都在此事不斷奔波,逐漸從中認識自己,也理解了對方。
1945年,年僅17歲的姥姥嫁入嶽家。翌年丈夫嶽子福離開家去了城裡,從此再沒有回來過。嶽子福在城裡娶妻生子,直到1996年過世才被人送回了老家。而這五十年以來,姥姥沒有改嫁,一直在等他回來。
這是一部催淚的電影,甚至有很多觀眾在走出影院後、回家刷影評、用手機聽主題曲《陌上花開》時,都忍不住繼續流淚。而其中飾演姥姥的吳彥姝則承包了其中90%以上的淚點。
一段舊社會時期父母之命促成的婚姻關係,綁住了姥姥的後半生。很難說明姥姥對外公的五十年等待究竟是因為愛情,還是愚昧所至。直到外公的後人想來遷墳,姥姥仍死守著最後的堅持,不肯放手。
最後,姥姥在慧英的家裡,見到了外公的遺照。她努力辨認著照片中的人,喃喃自語道跟自己印象中的他長得不像。
等了大半生的丈夫,只剩下腦海中一個模糊的形象。
薇薇的男朋友用PS做了一張姥姥和外公的合照,姥姥收到快件的時候照片被雨淋溼了,著急地想擦乾時,一抹卻「完美地」把外公的臉部抹花了,辨不清真容。那一刻,我聽到影院裡的觀眾都忍不住輕輕「啊」了一聲。
姥姥一直都沒有外公的照片,家裡只有一幅繡著外公名字的刺繡,當是遺像。姥姥捧著這張等了幾十年才得到的唯一的照片,痛哭不已。那一哭,是哭自己大半輩子無疾而終的等待,哭得讓人揪心。
原來外公從來就沒有屬於過姥姥,即使到最後,上帝也要狠狠地敲碎姥姥那個虛擬的夢。
而那一刻,坐在我身邊的觀眾,和熒幕中的姥姥一樣,都流淚了。
最後,姥姥可能是接受了現實,她同意了遷墳。在最後一眼看丈夫的骸骨時,她輕輕地吹掉灰塵,也輕輕地說了一句:「我不要你了。」
在即將九十歲的年紀才認清了一切、放下了過往算不算是一件好事?但還好她在有生之年裡止了損。
——關於張艾嘉
雖然張導演的大名我早有耳聞,但對她的了解僅限於她曾經是很紅的女演員,後來成了很紅的女導演。第一次看她的電影是在2015年賈樟柯拍的《山河故人》,但這部電影對我最大的震撼不是「哦原來這就是張艾嘉」,而是「天啊62歲的張艾嘉和22歲的董子健居然有床戲,啊不對,感情戲?!」
在後來,就是在周潤發主演的《阿郎的故事》裡看到了年輕時的張艾嘉,不得不說演員張艾嘉真的很美。
而導演張艾嘉,在成就上不亞於她作為一位演員。張艾嘉導的戲以細膩著稱。網上有人評論《相愛相親》,說片子好平淡、無趣。我想說,「舒服」恰恰是觀影過程中最大的感受。
張艾嘉導的戲裡面沒有很多的大動作,也沒有營造什麼大起大落轟轟烈烈的戲劇感。片片處處都是生活。她最擅長的,是將一些小到被很多人忽略的細節,通過電影語言表達出來,讓人在觀看的時候萌生出一種感同身受:「對對!我也是這樣的!」
例如影片中張艾嘉在母親去世後大半夜做有母親回憶的辣椒醬、薇薇與母親因為各種事吵架、父親默默地伸手接下女兒手中的重物、張艾嘉遇到問題時氣急敗壞地指責丈夫不幫她出頭……這些細節都是很生活化的場景,讓人感到熟悉又親切。
而讓我感觸最深的鏡頭,莫過於姥姥在時隔數十年後,終於在慧英家裡牆上的照片看到了幾十年沒見的丈夫,她用力踮著腳、伸長脖子,想看清楚照片上的人。那是自己等待了五十年的人,到頭來卻沒能擁有他的一張照片。張艾嘉把一些細微的感情表達抓得很到位。
——關於相愛、相親
影片開頭給出了片子的英文名:Love Education——愛的教育。看完全片後,莫名感覺英文名才更貼切電影主旨。
張艾嘉在訪問的時候說,相愛相親是一種過程,是應該先有了愛,才會衍生出親情。
姥姥一個女人在鄉下等了那個男人幾十年,她珍藏著男人寫給她的「家書」,她以為是情書。她以為男人多寄了五塊錢讓她做件棉襖是愛,卻不知道男人對別人說的「昨天夜裡,曇花開了,我想你」才叫情話,才是愛。
在包辦婚姻的年代,兩個名義上的親人,不一定是因為愛才走到的一起。
就像影片開始不久,扮演張艾嘉丈夫的田壯壯說了一句:就算在一起一輩子,也不能證明是相愛的。
張艾嘉在影片飾演的中年女人,因母親的離世和自己即將退休,心靈的越發空虛造成了行為上的急躁。
她不斷夢到一個模糊的男性形象,她想不起是誰。直到她無意中翻到丈夫寫給她的賀卡,才醒悟自己渴望的愛情其實一直就在自己身邊。
在丈夫向她表白想開著車帶她去兜風看外面的世界時,她說:「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來了,是你的臉,是你年輕時候的樣子。」
而處於青年時期的薇薇,多少有些年輕人的叛逆。她與打算北漂的歌手阿達一見鍾情,在感情出現不信任的時候對阿達說「我們領證吧」。
在見證了姥姥的執著與釋懷後,阿達選擇了去北京追隨夢想,而薇薇選擇了用自由包裹住愛情,從容地對阿達說,我不會等你的。而又回過頭對母親說,「那我等他嘍!」「一輩子。」「一輩子,到底有多久?」
無論是片中的角色,還是熒幕外的你和我,都從影片中受到了愛的教育。
在影片的最後,有一個長達數秒的空鏡頭,對準了客廳裡一個「家」字樣的擺設品。我想,這就是電影想傳達的最重要的主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