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顧黑白說】一紙「遺詔」就想把長榮總裁寶座傳給幼子?太天真!

2021-12-27 興業銀行私人銀行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遺囑將500億新臺幣身家財產和長榮總裁寶座傳給二房獨子張國煒,然而大房三兄弟豈會善罷甘休,把長榮拱手相讓?長榮集團上演「奪嫡」大戲!


臺灣「海上皇帝」、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2016年1月逝世,史上最偏心的遺囑曝光:

名下的存款、股權和不動產全部歸二房獨子張國煒繼承;

由二房獨子張國煒接任長榮集團總裁;

指定「顧命大臣」集團次席副總裁柯麗卿、次席副總裁謝志堅及副總裁林榮華,「要多多指導四子張國煒」。

張榮發曾一手打造橫跨海、陸、空的長榮王國,集團資產估計超過4000億元新臺幣(約合800億人民幣)。張榮發娶妻兩房。大房林金枝育有長子張國華、次子張國明、三子張國政、長女張淑華(已去世),二房李玉美僅有獨子張國煒。前兩年,87歲高齡的張榮發執意再婚,「扶正」二房,外界就猜測此舉意在為四子張國煒接班鋪路。


張國煒一路受到老父栽培,曾於2006年不顧老父反對,執意離婚迎娶空姐葉淑汶,張國煒更將持有的長榮航空、長榮國際股權歸還給張榮發基金會,赴美國學習駕駛飛機,逐步考取各式飛機駕照。2009年,張國煒重返集團,從修飛機做起,一步一步穩紮穩打,重獲老父對自己能力的認可。2013年,張國煒接任長榮航空董事長。

自古豪傑偏愛小兒子,袁紹劉表都幹過「廢長立幼」這事。2014年12月,張榮發立下遺囑,百年之後名下所有財產和長榮總裁寶座一併傳給二房獨子張國煒,遺囑中對大房隻字未提。


 

張榮發去世後一個月,四子張國煒拿出張榮發的「遺詔」宣布繼位。2月18日,長榮航空發布內部公告,宣布遵照張榮發遺囑,原長榮集團副總裁張國煒即日起升任集團總裁,併兼任長榮航空董事長。


僅憑藉一紙遺囑就想讓大房俯首稱臣,張榮發和張國煒真是太天真了!即便是當年的四爺,也要靠著九門提督隆科多掌握的兵馬支持才得以順利繼位。在張榮發身前的股權分配,長榮集團的股權優勢已經是掌握在大房手中。長榮集團雖有長榮海運、長榮航空、長榮儲運、中再保等多家上市公司,但集團最重要的控股公司是長榮國際。長榮國際的股權皆為張家人所有,是集團海、空運事業的最上層的控股公司;然後,再由各公司交叉持股。因此誰能掌控長榮國際,便可以掌握長榮集團。


(小編特地辛苦整理了長榮集團旗下最重要的長榮海運和長榮航空股權結構,拿走不謝。)

----大房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三兄弟各持有長榮國際18%的股權,大房同心合作總計持有長榮國際過半股權,擁有主導權。此外,張榮發基金會和張榮發慈善基金會合計擁有長榮國際近34%股權,亦是舉足輕重。而張國煒經過「不愛江山愛美人」事件之後,手上掌握的長榮股權實在可憐。


----2月19日,大房掌控的長榮國際發布一紙公文:「自2月22日起,取消長榮集團總管理部」。

----所謂長榮集團總管理部只是具備管理職能的機構,而非持有股權的實體。張榮發在世時總管理部是發號施令的最高權力機構,總裁是長榮集團掌門人。現如今,大房一紙公文裁撤總管理部,總裁職位自然消失了。可憐張國煒,除去雙休日,僅僅在長榮總裁寶座上呆了兩天,榮膺「史上最短命的總裁」。

----隔天,長榮集團追加一份人事變動名單,原集團副總裁林榮華「奉準辭職」、原集團次席副總裁謝志堅調任顧問等。這份人事變動完全在打張榮發遺囑的臉,張榮發為四子指定的「顧命大臣們」紛紛下臺。

----大房張國華裁撤總管理部和布置人事變動,並要求旗下各子公司直接匯報至長榮國際,籍此已將原來長榮集團的權力核心由總管理部轉移到大房控制的長榮國際。

----張國華談笑間,張國煒的總裁夢灰飛煙滅。


----張國煒痛失總裁寶座後,計劃控制長榮航空,圖謀與大房「海空分治」。張國華也對外放出煙霧彈,聲稱3月底長榮航空董事會才要決勝負。

----張國煒信以為真毫無防備。3月11日,張國煒為了保持飛行時間按計劃執飛臺北至新加坡的航班。從張國煒駕機臺北起飛到降落新加坡,短短5個小時,大房霹靂手段,長榮航空易主!

----張國華一方先是撤換掉張國煒的張榮發慈善基金會法人代表身份,使其自動失去長榮航空董事席位,緊接著召開臨時董事會改選董事長。從張國煒辦公室接獲通知到開會,時間不過2個多小時,人在國外的張國煒完全措手不及。此時,長榮航空9席董事,大房握有長榮海運指派的2席、張榮發慈善基金會指派的2席,加上3席獨立董事也倒向大房,張國煒不得不拱手讓出長榮董事長之位。更嘲諷的是,大房還以張國煒情緒不穩為由發布「禁飛令」,不允許張國煒駕機飛回臺北,只能以乘客身份返回。


----隨後的第三發也在意料之中,大房故伎重施再次撤換掉張國煒長榮海運董事席位。張國煒大勢已去,所謂的反擊,也不過是其代表律師拿出「遺詔」的大棒,演一演「哭靈」的戲碼。

----張榮發生前自是長榮帝國說一不二的「皇帝」,然而想著一紙「遺詔」,就能讓子孫和老臣按照自己的遺命擁立張國煒,實在是高估了自己過世後的權威。事實上,張榮發遺囑已淪為廢紙一張:欽定的「太子」張國煒徹底喪失長榮集團控制權;指定的「顧命大臣」離開的離開,背叛的背叛。「願眾子女及孫輩們,皆能和睦相處,互相照顧」,現實中卻上演兄弟鬩牆!


----遺產傳之後代,都是希望成為子孫的遺澤。然而牽涉到財產巨大,子孫眾多,容易出現爭執,處理不慎,遺產反而成為身後永遠的遺憾。除了遺囑之外,家族信託也是一種財富傳承方式。通過家族信託,提前安排好身後財產的繼承,也不失為減少遺產紛爭的方法。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莫讓遺產和遺囑成為遺憾。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長榮接班啟示錄:能賺錢的是生意,能傳承的才是真事業
    更戲劇性的是,「欽定」接班人張國煒,連最後「攤頭堡壘」也被攻破,被同父異母的哥哥「逐出家門」,長榮航空再次易主。「三太子」狠斬弟弟,「一日總裁」被掃地出門長榮集團創始人、總裁張榮發2016年1月20日,長榮集團創始人、總裁張榮發過世,享年89歲。
  • 家族·傳承 | 長榮接班啟示錄:能賺錢的是生意,能傳承的才是真事業
    可後來,得知「小三」葉淑汶懷孕後,因擔心「孫子」在美國過苦日子,張榮發還是讓小兒子回歸長榮,並一步步地把張國煒扶上董事長的寶座。張榮發去世時,張國煒是長榮航空董事長,也是張榮發所有的子女中,唯一在長榮集團內擔任管理要職的人。由於長榮航空對外發出密件,不僅讓張榮發遺囑曝了光,連其生前接班計劃也一起浮出水面。根據那份張榮發手寫的遺囑,張國煒接任長榮集團總裁併兼任長榮航空董事長。
  • 「誰掌長榮」進入關鍵劇集?遺囑激化兩房矛盾
    與臺塑一樣,在臺灣經濟的發展中,長榮集團的成功故事也和臺灣人如影隨形。只是誰能料到隨著長榮創辦人張榮發辭世,集團和臺塑一樣都上演了一出真實版的「接班風暴」。  22日上午,長榮新任總裁張國煒進入集團總部,只是在大房長子張國華釋出廢除總管理處、總裁的消息後,他已淪為「兩日總裁」,甚至連長榮航空董事長的寶座也難保。
  • 【集運】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遺囑曝光:二房升總裁 大房不滿 航運界
    張國煒昨天在集團內部公告即起接任總裁,大房長子張國華等三名兄弟則通過集團發表聲明,對張國煒獨自片面宣布升任總裁、將私密遺囑公諸於世之舉感到遺憾。長榮集團大房、二房之爭正式浮上檯面。張國煒昨天在長榮集團內部公告他即起升任總裁,仍兼任長榮航空董事長。翻攝TVBS張榮發與大房張林金枝育有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三子及女兒張淑華,張淑華去年過世;張國煒是二房李玉美獨子。
  • 雍正篡改「傳位遺詔」之謎
    ,皇帝卻將皇位傳給了他,原因是四阿哥偷偷改了遺詔,將「傳位十四」改成了「傳位於四」,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另外一部分內容就是遺詔的關鍵,上面說了到底選擇哪位皇子做繼承人?對於影視劇中或者民間傳說的篡改詔書一事,這份遺詔最有說服力,專家指出,從這份遺詔中很容易發現,篡改一事絕對是子虛烏有,雍正成為皇帝是名正言順的。
  • 航運豪門長榮集團的遺產風波,家族創始人如何傳承一代財富?
    剛開業航空公司就遇到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許多人說斥重金創業的張國煒真是倒黴透了,但是面對首航失利,張國煒認為自己其實很幸運,因為只有三架飛機。很多人不知道張國煒是誰?他就是航運帝國(長榮集團)掌門人張榮發的私生子,為了2個空姐,失去了4000億新臺幣帝國,所以人稱「最痴情太子爺」。
  • 「誰掌長榮」進入關鍵劇集 遺囑公開激化兩房矛盾
    只是誰能料到隨著長榮創辦人張榮發辭世,集團和臺塑一樣都上演了一出真實版的「接班風暴」。  22日上午,長榮新任總裁張國煒進入集團總部,只是在大房長子張國華釋出廢除總管理處、總裁的消息後,他已淪為「兩日總裁」,甚至連長榮航空董事長的寶座也難保。3月,長榮航空董事會上,大房將策動董事成員提案更換他。長榮接班風暴之所以愈演愈烈,與張國煒自行公布遺囑有關。
  • 【清史知微】"改十為於"說遺詔
    它說的是:「聖祖皇帝(指康熙帝)原傳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指雍正帝)將十字改為於字。」雍正非法繼位之傳言,以此最具代表性,但很遺憾,早就被爭辯對手輕而易舉地駁倒了。 今天我們舊話重提,無意發起又一輪爭辯,而是想藉此探討一下,「道理」與「實際」之間,有時會有怎樣的背離。「於」還是「於」?
  • 長榮集團大房又出招?張國煒長榮海運董事沒了!
    華夏經緯網3月1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遭長榮航空臨時董事會撤換董事長一職的張國煒12日接受媒體訪問指出,他父親的遺囑就是那樣寫,他也是被一步步夾殺,希望新團隊善待員工,今後他將周遊列國,享受美食。   報導稱,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二房獨子張國煒,繼接連被拔掉集團總裁、長榮航董座、榮運董事之後,又再度失去長榮海董事之位!
  • 康熙遺詔之說
    關於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我認為並某些人的猜測或某人說「小說家言」。很多人說康熙遺詔「原件能證明雍正即位合法,其實我認為這缺乏起碼的檔案常識。康熙遺詔的原件,都是雍正即位後所寫,並非康熙親筆。很多人對古代皇帝詔書的製作缺乏基本的了解,以為詔書就是皇帝親筆所寫。
  • 長榮遺產爭奪,海運步步驚心
    傳奇人物張榮發去世後,其兩房圍繞長榮集團遺產的爭奪戰可謂步步驚心。        2月18日,張榮發手寫遺囑曝光,遺囑顯示張榮發存款、股票、不動產、長榮集團總裁一職,全由二房所出的四子張國煒繼承,並指定副總裁柯麗卿、總裁特助劉孟芬和界源及法務戴錦銓執行長4人為遺囑執行人。遺囑財產隻字未提及其他子女。
  • 雍正加筆篡改"傳位遺詔"擠走了十四弟?真相來了
    其中有一個版本最為流行,故事稱雍正改了康熙留下的遺詔,把其中的「傳位十四子」加了一筆,改成「傳位於四子」,才擠走了十四弟成功當上了皇帝。《步步驚心》中四阿哥被質問是否假傳遺詔一份《康熙傳位遺詔》(複製品)近日現身北京市檔案館的《中國檔案珍品展》上。關於雍正加筆將「傳位十四皇子」篡改為「傳位於四皇子」的民間傳說,遺詔給出了準確答案。
  • 康熙遺詔到底是「傳位十四子」還是「傳位於四子」?怎麼會是他?
    康熙遺詔是傳位於皇十四子,還是四子。第一,因為康熙在沒有去世之前,對著文武百官,兒孫們說過,他百年之後,肯定為大清選一位可靠兼顧之人。而且後期也相當重視皇十四子,且封為大將軍,屢建功勳,給當時之人留下了很大的迷惑。第二,雍正繼位後,自己母親不接受雍正皇帝的冊封,不搬出自己的宮殿,轉移到皇太后應該居住的慈寧宮。對於自己的十四帝,直接派去守皇陵。
  • 【死難瞑目】長榮內鬥再升級 張國煒丟海運董事
    延伸閱讀: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遺囑曝光:二房升總裁 大房不滿  3月15日,張榮髮長子張國華控制的長榮國際公司發布公告,要求長榮集團旗下各公司須匯報至長榮國際。今年1月張榮發於89歲高齡去世,其生前的遺囑指定張國煒接任集團總裁,並將其名下存款、股票、不動產等均留給後者。  遺囑決定引起長子張國華不滿,而在2月剛剛內部自行宣布接任長榮集團總裁的張國煒於3月11日執飛至新加坡的航班,張國華一方便召開臨時董事會罷免了張國煒長榮航空董事長一職,另有多名高層被替換,至此兩方遺產爭奪正式白熱化。
  • 長榮老臣謝志堅接掌陽明海運
    據悉,臺灣陽明海運今舉行董事會,在臺灣交通部改派法人代表,由長榮集團前副總裁、長榮海運國際顧問謝志堅取代原代表盧峰海後,董事會中也推派其接任董事長及總執行長職務。謝志堅,今年滿65歲,海運歷練超過40年。他由基層做起,其間派駐過德國、英國、美國、義大利、香港、中國大陸等地。
  • 雍正加筆篡位遺詔?破案了......
    在他駕崩7天後,皇四子胤禛憑一份《康熙遺詔》登上皇位,成為雍正皇帝。但由於康熙生前沒有明確指定誰是皇位繼承人,有關「雍正篡位」的各種傳說悄悄流傳開來。之所以引發多方猜測質疑,是因為《康熙遺詔》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份書面遺詔,這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連皇子們也非常驚訝,沒想到在爭儲中最不積極的胤禛成了笑到最後的人,而原本勝券在握的十四阿哥卻慘敗。
  • 朱元璋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兒子朱棣,反而將傳給孫子朱允炆呢?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下遺詔:「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朱元璋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那麼他為什麼要把皇帝傳給自己的孫子呢。一,中國宗法制度傳長不傳賢。
  • 長榮海運將何去何從?!|...
    航運界網近日消息,長榮集團已故總裁張榮發生前立下的秘密遺囑,被法院裁定有效!遺囑中指定由四子張國煒接任長榮集團總裁、單獨繼承140億元財產,三子張國政提起遺囑無效之訴,臺北地院審理後認定遺囑有效,3月16日判張國政敗訴,可上訴。
  • 竇嬰之死豈是遺詔惹的禍,惹禍的是性格,下棋的人才是高人
    竇嬰為什麼給皇帝說自己有遺詔,還要拿出來呢?無非就是倆字——保命!不僅要保自己的命,還要救灌夫的命,遺詔是他最後的救命稻草!讓人唏噓不已的是,這根救命稻草卻成了竇嬰的催命符,最終竇嬰是以偽造遺詔罪而被棄市的。那遺詔是不是真的呢?從邏輯上分析是真的,那可是竇嬰的救自己和灌夫最後的神器。怎麼可能會假呢?假的話,還不直接送命啊!
  • 雍正繼位之迷(2):康熙遺詔
    即便是雍正所述同受遺詔,《大義覺迷錄》前篇說允禩、允禟久蓄邪謀、希圖爭位,若不是親受傳位遺詔,怎麼肯「俯首臣服於朕之前」?後篇又說:「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時,塞思黑(允禟)突至朕前,箕踞而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若非朕鎮定隱忍,必至激成事端」。《世宗實錄》又說:「聖祖仁皇帝賓天時,阿其那(允禩)並不哀戚,乃於院外依柱,獨立凝思,派辦事物,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