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於2016年1月20日辭世。被喻為「世界船王」的張榮發,從1968年自行創立長榮海運之後,不到20年就成為世界最大的貨櫃船隊之一,海運路線遍及全球。
臺灣地區開放空禁後,張榮發跨進了航空業,於1989年成立臺灣地區第一家民營的國際航空公司——長榮航空,成為唯一能跨進國際市場的民航業者,領導長榮集團成為全球知名的國際交通運輸集團。據2015年美國福布斯排名,張榮發身價高達16億美元(約新臺幣537億元)。
傳奇人物張榮發去世後,其兩房圍繞長榮集團遺產的爭奪戰可謂步步驚心。
2月18日,張榮發手寫遺囑曝光,遺囑顯示張榮發存款、股票、不動產、長榮集團總裁一職,全由二房所出的四子張國煒繼承,並指定副總裁柯麗卿、總裁特助劉孟芬和界源及法務戴錦銓執行長4人為遺囑執行人。遺囑財產隻字未提及其他子女。
當日,張國煒通過其執掌的長榮航空發布公告,宣示「奉總裁遺囑,自二零一六年二月十八日起,原長榮集團副總裁張國煒,職務升任為長榮集團總裁兼任長榮航空董事長,管理全集團國內外各公司一切事務。」
張榮發有兩房,大房三子一女(長子張國華、次子張國明、三子張國政,長女張淑華),二房僅有獨子張國煒。在張榮發去世前,張國煒擔任長榮航空董事長,並控制立榮航空等航空板塊業務,而大房控制長榮海運等海運物流業務,兩房「海空分治」。
張國煒是張榮發子女中,唯一在長榮集團內擔任管理要職者。張國煒從小被器重,在豪門之中有著「傳奇人生」,但因2006年執意離婚再娶空姐父子背離,為美人不要江山,解職長榮航空總裁,並將其在長榮所有股份捐給張榮發生前創立的張榮發基金會。
2009年,張國煒再回長榮航空,從最基層的修飛機開始步步向上,最終出任長榮航空董事長。張國煒從小喜歡飛機,在美國學習飛機駕駛、飛機修理技術,成功取得波音777-300ER機師駕照。
意料之中,遺囑曝光後,引發大房子女強烈不滿,並很快發起了反擊。大房子女通過長榮集團公關體系聲明:「對張國煒個人逕行片面宣布升任長榮集團總裁兼任長榮航空董事長一事,並將私密遺囑內容公諸於世,殊屬遺憾。」
之後,又火速使出釜底抽薪的大招,掐斷張國煒的總裁之路。
2月19日,張國華挾股權優勢,以長榮國際、長榮海運及長榮航空大股東身分,召集集團高層開會,宣布重大決策,直接「解編」管理總部,以後不再設集團總裁,長榮集團總裁永遠只有張榮發一個人,高層下放至各子公司任職,間接拔掉張國煒集團總裁一職。
3月11日,張國華借張國煒執飛臺北至新加坡航班之際,以長榮航空股東「張榮發慈善基金會」的名義召開臨時董事會,並以安全為由下達「禁飛令」阻止張國煒當天返臺,成功投票解除張國煒長榮航空董事長職務。此外,長榮航空公司發言人、副總經理、協理和秘書等一批張國煒部下也被解除職務。
與此同時,張國煒擔任的張榮發慈善基金會的法人代表職務也被解除。至此,大房張國華暫時控制長榮航空和長榮海運的經營權。
3月15日,張國華再通過控制的長榮國際發布公告,要求長榮集團旗下各公司須匯報至長榮國際,直接架空集團管理總部。
同日,張國煒向法院要求撤換4名遺囑執行人,並要求其提供長榮國際近五年的財報,清查資產。3月16日,張國煒通過律師抨擊長榮國際的決定,稱前述決定與張榮發生前的結構矛盾,相當於將管理權從長榮集團管理總部轉移至長榮國際。並以遺囑受益人身份要求全面清查長榮在海外的資產帳務,目標直指註冊在巴拿馬的長榮國際。
長榮國際由張榮發生前設立,通過層層交叉持股控制長榮海運、長榮航空等多個業務板塊,是長榮集團最上層的決策實體。張國煒控制的公司持有長榮國際20%的股份,但張國華和同房兄弟張國明、張國政等的共同持股超過一半,佔有主動權。無論分家前,還是在分家後的子公司裡,按股權而論,張國華為代表的大房都佔絕對主導地位。
張榮發身故前,財產繼承已有所安排,大房4個子女均有較高持股,因而掌控較高的股權優勢;張國煒握有集團旗下長榮海運、長榮航空、長榮儲運3家公司董事多數席次,在經營主導權居上風。
在大房股權的絕對優勢下,張國煒一直反攻大房「明目張胆地不忠不孝」,但無奈「孤掌難鳴」,經營權逐漸被奪。3月16日長榮儲運公告稱,撤換財團法人張榮發慈善基金會派駐在長榮儲運法人代表人張國煒,改由副總魏茂俊擔任慈善基金會的法人代表。
張國煒能否按照張榮發遺願繼承財產以及總裁一職,目前來看已是疑問。從法律層面,臺灣地區《民法》還明確賦予大房子女動用法律而不是遵照遺囑,來捍衛作為張榮發遺產繼承人的權利。
時至今日,大房已全面接手海陸空運所有事業版圖,長榮集團經營未來將演變成什麼樣的風格,令外界高度關切。此前,由於兩方爭奪激烈,長榮海運和長榮航空的股價連續下跌,直到3月16日股價才有所回升。
長榮航空人事震動已經發生,但長榮航空經過此前數年發展,經營已現穩定。但對於長榮海運而言,當前航運形勢風雲突變,各聯盟間動作頻起,長期以來,長榮海運是東半球運力最大的貨櫃班輪公司,運力穩居全球第四,但目前已經被正式合併的中國遠洋海運的集運業務超越,掉至第五位,目前運力為93萬TEU。
從經營權來看,儘管張國華一方在長榮海運持股佔優勢,但張國煒在長榮國際的地位舉足輕重。特別是從雙方聲明來看,雙方對長榮國際的爭奪依舊激烈。
此外,在張榮發一手推動下,長榮集團的海空運過去以嚴謹見長,才打造成如今格局,但隨著大房全面接手,經營理念和風格會否生變,頗深外界關注。
過去,張榮發不主張建造8000TEU以上型船,但未料近年航運業都用1.4萬~1.8萬TEU型大型船舶。目前,長榮海運現有大型船舶是採用租用模式,未來是否會自行建造、如何營運和調度,都將是考驗。
而伴隨著去年貨櫃班輪市場的兩起重量級整合併購案(達飛輪船收購美總輪船、中遠集運整合中海集運)的產生,班輪市場四大聯盟的格局在年內將發生巨變。而長榮海運目前與新中遠集運同處CKYHE聯盟,可以想見,伴隨著新中遠集運運力規模的快速增長,其主動權將進一步加大,而長榮海運在年內的聯盟談判中能否得償所願、為企業贏得最佳合作夥伴都將為市場拭目以待。
1月20日,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辭世。
2月18日,張榮發遺囑曝光,張榮發存款、股票、不動產、總裁一職,全由二房所出四子張國煒繼承。張國煒自升長榮集團總裁。
2月19日,長子張國華挾股權優勢,召集集團高層開會,裁撤管理總部,不再設集團總裁,間接拔掉張國煒集團總裁一職。
3月11日,張國華召開臨時董事會,下達「禁飛令」阻止張國煒返臺,投票解除張國煒長榮航空董事長職務。
3月15日,張國華控制的長榮國際公司發布公告,要求長榮集團旗下各公司須匯報至長榮國際,直接架空集團管理總部。
3月16日,張國煒以遺囑受益人身份要求全面清查長榮在海外的資產帳務,目標直指註冊在巴拿馬的長榮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