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71個五四青年節。
B站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引爆了朋友圈。
「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著你們。」
被何冰老師振聾發聵的這一聲震撼的熱血沸騰幾欲熱淚盈眶之餘,心裡也不由得感嘆,不愧是當年的「宋提刑」,如今這番演講,總算要給年輕人們來一場「洗冤錄」了。(筆者註:演講者何冰,國家一級演員,曾主演《大宋提刑官》)
東方社會也好,西方社會也罷,似乎千百年來,都有著「一代不如一代」這樣的說法。
在1911年的《大西洋月刊》上,就曾出現過這樣一句話——「經驗豐富的領導們長輩們都曾表示,在他們的一生中從未遇到過像眼前這一代的年輕人一樣自私無禮和只會享樂」。
如今,已經過去109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依舊在堅持認為下一代的年輕人不如自己。
可是——
當被譽為泡在蜜罐子裡長大的一代的70後,在1988年的長江特大洪水搶險救災行動中泡在水裡,睡在泥裡時;
當被譽為垮掉的一代的80後,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第一時間搶進災區,不分日夜冒著生命危險重建交通轉移傷員時;
當被譽為腦殘非主流的一代的90後,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中,在醫務、社區保安、警察公安等各行各業冒著被感染的危險成為共和國之盾時.
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們是否會意識到,中國的年輕一代,從未折腰!
「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熱血沸騰之餘,筆者也不由得去思考,防水行業,如今是否存在著這樣的後浪?
防水行業如今的特點是什麼?
六字以蔽之,大行業,小企業。
行業格局分散,集中度極低。
但是,隨著上市公司競爭優勢明顯,市場份額逐步提升,外加央企的強勢介入,跨界加速行業整合。種種因素之下,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卻是大勢所趨的。
未來幾年,行業集中度將急劇向頭部企業集中,那麼,在這種趨勢下,防水行業還能湧現出什麼後浪來麼?
讓我們把時間倒退回三年前,2017年對於防水行業而言,是相當不同尋常的一年。
2017年6月13日,株洲飛鹿高新材料技術股份公司登陸深交所創業板;
2017年9月5日,蘇州市建築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告登陸上交所主板;
2017年10月26日,江蘇凱倫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正式上市開盤交易;
一年之內,多了三家上市公司,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或主業或副業的,經營範圍都與防水有關。
早於那些成立在先亦或是綜合實力遠強於它們的企業邁入資本市場,這三家稱得上是一聲「後生可畏」。
雖然凱倫股份被評價為「為上市而生」,因而也相應地存在著諸多弊端;雖然從飛鹿股份的企業沿革及股東構成表來看,進入新領域並非什麼易事;雖然建研院的盈利能力和淨資產收益率明顯的增長乏力。
但是,它們畢竟是踏入了資本市場。這也就決定了它們將擁有那些至今仍在有限責任公司的圈子裡打轉的企業所沒有的競爭優勢——如資本層面、品牌影響力、購地優惠、稅收減免、人才向心力等。
但是,這些「後浪」的湧現畢竟是三年前的事了,如今的防水圈,還有環境有條件湧現這樣的後浪麼?
對於那些有夢想成為後浪甚至有野心將「前浪」拍死沙灘上的企業而言,它們的出路又在何方呢?
似凱倫股份這般成立之初就緊盯著上市的目標去的企業,能夠如願以償最終上市,其實多少是帶一點偶然性的。
畢竟若論體量以及綜合實力,它和那些行業領先企業是沒得比的。
但是,奇蹟存在的意義不在於讓你去想辦法複製奇蹟發生的軌跡,而是給你一個奇蹟還會再一次發生的希望。
即便大企業終有一天將化作狂鯊,開始瘋狂的吞噬與收割,將大海染成紅色。但是不要忘記,向死而生,方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防水行業,是否還會湧現後浪?
誠然,防水行業已經即將進入「寡頭制時代」的成熟期。
但是筆者還是認為,歷史上的朝代更迭,其實可以視作任何行業發展的一面鏡子。
有壟斷就有打破,有收割也就有反抗。
至於誰能真正的置之死地而後生?誰能不走尋常路的從側面突出重圍?誰又能點燃起行業再次洗牌,資本重新分配的星星之火?
就看那些野心勃勃想要成為後浪的企業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