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8 07:2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黃慧仙 紀馭亞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編者按: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越是艱難險阻越見精神。在戰「疫」一線,越來越多的90後挺身而出,毅然接過父輩們手中的接力棒,用行動彰顯年輕一代的成長與責任、奉獻與擔當。他們是勇於奮鬥的青春力量,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堅強脊梁。浙江新聞客戶端今起開出「防疫戰線的90後」欄目,敬請垂注。
經過前日的鵝毛大雪,馬青娜第一次在武漢看到了藍藍的天。「一切都會好起來!」小小的個子,圓圓的臉蛋,馬青娜疲憊的臉上綻出笑意。
1月25日,浙江省組建首批緊急醫療隊赴武漢支援。1993年出生的馬青娜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當日出徵人員裡年齡最小的。說起自己報名的理由,她說:「我還沒成家,更沒有孩子,牽掛會少一些,我應該去武漢。」於是,這個新年,她僅在除夕夜回老家匆匆吃了頓團圓飯,第二天便由杭州東站出發,踏上了前往武漢的徵程。
到2月17日,馬青娜已在武漢工作了20多天。她和浙江省醫療隊的夥伴們全線接管了武漢市第四醫院(古田院區)兩層樓的醫療護理工作。雖然排班只有4個小時,但是要做完交接或遇上特殊情況,所有醫護人員的工作時間都遠超排班表。她不僅承擔患者的照護工作,還要做醫院的消毒清潔等工作。班上的工作結束後,她還會去幫忙分發物資等。
對於馬青娜來說,奮戰的日日夜夜中,有深夜接收多位重症患者、拖班沒趕上回酒店的車、手套裡泡得皺巴巴的皮膚的記憶,也有病中喊著要喝汽水的85歲大爺,元宵節為患者折千紙鶴的「趣事」……這些,串聯起這位90後眼中最真實的戰「疫」畫面。
馬青娜是金華浦江人,學的就是護理學。2013年實習走上自己夢想中的護理崗位,2014年正式成為浙大一院的一名護理人員,在重症監護室工作。她說,17年前的非典時,她還在上小學,對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就很崇拜;這次終於有機會,所以她主動報名支援武漢。「希望自己學的東西都能用上,給武漢一點小小的幫助。」馬青娜說。
在同事楊莉看來,馬青娜做出這樣的決定她一點都不驚訝。楊莉說,共事5年,她在馬青娜的身上總能看到一股韌勁。「那天知道她要去武漢,我立馬就聯繫了她,本以為她會焦慮、會惶恐,然而沒有。視頻裡的她,淡定自如地跟我討論著,還在忙著儲備ECMO、呼吸機、超濾等知識。」楊莉說,這是年輕人十分難能可貴的氣質。
如果說,2003年的非典是70後成長的難忘記憶,那麼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已然成長的90後有了更多擔當。面對疫情,他們有擔憂,但更多的是前行;偶爾有愁緒,但懷著的是溫暖的心。患難之際,一代年輕人正成長為抗疫的生力軍。
「這是一座對我來說有著特別感情的城市。它有我奮鬥的汗水,也有我感動的淚水,還有太多的故事。武漢的櫻花真的很美,今年的櫻花可以來得早一些嗎?讓那些被疾病折磨的患者看到希望!」到武漢的第九天,下班後與隊友步行回宿舍的路上,馬青娜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
90後的力量源於成長,更浸潤著一種獨屬於青春的明媚詩意。正如馬青娜在日記中寫的那樣:如今,武漢的早晨安靜如水。曾經與閨蜜見過這裡的美麗與繁華,等疫情結束,我一定再來一次武漢,這是我與武漢的約定。就像當初來武漢看演唱會時聽到的一句歌詞唱的那樣:「別忘了,一起相約在幸福的路上。」
1581982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