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武漢》裡的武漢90後姑娘們 現在更有愛更自信了

2020-11-19 荊楚網

王紅帆與男友在挑選婚紗。

龔勝男   高文舉 攝

熊怡珺    高文舉 攝

6月初,日本導演竹內亮從南京來到武漢,用10天時間拍下10個武漢家庭的日常,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裡呈現出武漢最真實的模樣。6月26日,紀錄片上線後迅速成為「爆款」,更被外交部點讚「展現了武漢人民堅韌、豁達的精神,內容感人至深。」近日,長江日報記者尋訪3位片中人。巧合的是,她們都是90後女性,她們的溫柔、專業、快樂、細膩、才華,正是武漢最美的樣子。

醫患之間多了共情與溫情

護士龔勝男:現在武漢就是我的家

9日中午12時,協和醫院外科樓出入口,人流如織、生機勃勃。5個多月前,這裡曾是武漢戰疫的前沿陣地。來到骨科病區外,周遭安靜下來,一位護士前來開門,口罩掩不住笑意盈盈,正是《好久不見,武漢》中喜歡跳舞、柔聲細語的協和醫院骨科臨床護士龔勝男。

1月20日,龔勝男主動請纓前往隔離病房「戰疫」,途中經過休整隔離,3月再上一線,直至4月中旬。

隨著疫情好轉,醫院外的生活也逐漸回到了原樣。但醫護與病人之間,多了一道名為「共情」的連結。「現在常常會有病人關心地說,你們護士太辛苦了。有時巡房會發現,病人輸液結束了,但不想讓我們多跑一趟,就等著其他人輸完液一起呼叫護士。」

希望外地人知道武漢已經很安全,龔勝男報名參加了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的拍攝。但影片上線半個月了,她仍然沒發給父母看。「當時報名上一線,媽媽的反應好淡定,我還笑她冷血。隔天6時起床上班,卻發現她已經做好了早飯。後來才知道,我在一線的時候,家裡的電視機一直調在新聞頻道,沒有換過臺。」

來武漢近十年,一度不適應這座城市的性格。但如今,龔勝男覺得:「每個武漢人都好偉大,武漢就是我的家,想在這裡成家,想一直待下去。」

要更開心、更幸福地過下去

城管王紅帆:明年婚禮,直播給大家看

「我就是那個一直『鵝笑』,一直『撒狗糧』的城管小帆帆。」在紀錄片裡,王紅帆試穿上婚紗的那一刻,成了片中最浪漫、幸福的一幕。

去年12月,相識一年的警察男友唱著歌求婚了。婚禮還沒提上議事日程,兩人就因為疫情成了同在武漢的「異地戀」。

王紅帆從小就愛笑,但疫情最初的日子,她是哭過來的。在武昌區城市管理執法局工作,她每天要收集整理同事的戰疫工作內容,每天都是一邊寫材料一邊默默流淚,連宅家都「覺得過意不去」,她找到社區當了小區志願者。一線值守之餘,男友想辦法四處買蔬菜、買肉,後來還送來遊戲機。兩人通過網絡視頻一起玩遊戲、一起逛淘寶。最難的那個坎過去,一切似乎都變得普通,普通到她覺得自己並不值得被拍進紀錄片。

《好久不見,武漢》上線後,王紅帆在導演竹內亮的微博評論裡「蹲守」了3天,卻不敢點開視頻。她擔心網友反感「疫情這麼嚴肅的事,她為什麼不停地笑?」她心裡隱隱難受著:「武漢那麼多人經歷了病痛,甚至離開了,我不配這麼開心。」可網友們順著評論找到了她的微博,數百條留言、私信湧進來,「看到你們,我相信真愛了。」「因為你,我喜歡城管了。」她開始覺得:「要帶著離去之人的那一份,更加開心地、幸福地過下去。」

「紀錄片裡的那件婚紗,我們已經定為婚禮的主婚紗了。大概明年上半年我們會舉行婚禮,很多網友說想來參加,乾脆我們直播婚禮吧,大家一起沾沾喜氣。」她甚至想著,「我可以拿個手機,一邊行禮一邊直播。」

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髒辮熊」熊怡珺:想拍下武漢每個角落

中午陪父母吃飯,下午在光谷步行街拍攝,傍晚去上拳擊課,與記者見面的這天,熊怡珺的日程有趣又忙碌。正如紀錄片中呈現出的,這位初中英語老師是標準的「斜槓青年」,拍視頻、做自媒體、說唱武漢……

但得知入選《好久不見,武漢》的拍攝時,熊怡珺擔心自己的故事並不具備典型性,發布的視頻是簡單不失精緻的一日三餐,規律的運動,自律的作息,還有家庭影院的錦上添花。這些內容無疑成為當時處在焦慮、彷徨情緒中的武漢人最好的心靈良藥,而這正是她希望傳遞給大眾的。「我的視頻都是那種大條的、很樂觀的、能夠苦中作樂的,無論生活是苦是甜,它還是要繼續。」

「我報名了兩次官方志願者,結果報名人數過多,都沒被選上。」於是,她化身團長幫鄰居買水果、幫業委會分揀蔬菜。在疫情期間結識的鄰居馬大姐,也成為她自媒體平臺的新粉絲,「她從我的視頻裡學到了怎麼用武漢消費券,可以去哪些地方玩,她也很開心。」

以前,熊怡珺的生活半徑基本只在從小長大的礄口區,發布的視頻也更多關注自我世界。宅家期間,她開始期待著城市恢復如常的一刻,「想去各個角落跑一圈,體驗我沒有體驗過的武漢」。最近,她去漢口裡拍古風自拍,去江漢路拍六月武漢的煙火氣,去曇華林拍陶藝店裡的記憶,忍不住讚嘆「武漢真的很美好」。「即便是我幾乎天天都要見面的長江大橋,看見橋上的燈光秀也特別感慨。疫情期間街上沒有車和人,但這片燈光一直都在,我每天都會看看窗外,燈代表希望,就像武漢人的信念,照亮每個人的心。」

長江日報記者倪寧 萬旭明 梅冬妮

相關焦點

  • 武漢,好久不見
    6月26日晚,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微博、嗶哩嗶哩等平臺上線發布,不到24小時便在全網引起熱議,播放量已超過2500萬次。「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是不是現在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我是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於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們拍攝的武漢人,然後一百多個人報名了,最後我們選擇了十個人的故事。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現在的武漢。
  • 《好久不見,武漢》火速刷屏,日本導演用鏡頭記錄6月真實的武漢
    一位居住在南京的日本導演,前往解封後的武漢拍攝記錄了10位普通人的生活。紀錄片平靜的調色風格,以及導演中文夾雜日文的解說,帶來一種異國視角與色彩,用真實記錄下帶著「煙火氣」的武漢,導演在與武漢市民的交談中娓娓道來疫情後的現狀,經過歷時兩個月的策劃拍攝和剪輯製作,這部名為《好久不見,武漢》的記錄片終於與觀眾見面,影片點擊量超過1500萬,作為一部獨立紀錄片取得了不俗的反響。
  • 出鏡《好久不見,武漢》的英語老師把課上成脫口秀
    她在疫情防控期間,堅持拍攝關於武漢城市和文化的正能量視頻,並成為日本導演竹內亮的武漢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主角之一,該紀錄片發布後迅速成為「爆款」,更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展現了武漢人民堅韌、豁達的精神,內容感人至深。」熊怡珺是典型的「斜槓青年」。業餘時間,她喜歡拍視頻搞創作,每年暑假會專程去泰國學拳擊和潛水,還做著自己的公眾號。
  • 《好久不見,武漢》| 一位日本紀錄片導演的武漢十日紀實
    好久不見!」,是大家到達武漢之後的第一感覺,但這個好久不見,說得很不容易。當時冬天很冷,風很大,外公坐在輪椅裡,被送到了醫院。但看到母親推著外公走回來後,她知道,醫院沒能力接納更多患者,一床難求,「那個時候太難了,武漢」。
  • 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重返江城,這次來拍「後疫情時代」的武漢
    楚天都市報12月5日訊(記者戎鈺 攝影蕭顥)那個因為「拍了拍」武漢而紅遍全網的日本人,又來了。12月5日下午,憑藉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漢舉辦觀眾見面會,兌現了他今年6月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許下的承諾,「我一定會再去武漢,和大家說一句:好久不見。」
  • 武漢解封:好久不見用英文怎麼說?
    下面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好久不見"的英文表達,在為武漢"解封"激動的同時,表達你對這座城市的想念與祝福。1.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見!好久不見,最近過的如何?4.It's been too long. 好久不見。這句話一般用來表達很長時間沒有見過,再見到彼此後的感嘆和驚喜。如:我們通常會聽到家裡的長輩說:"哎呀,這麼久沒見,你都長這麼大了啊!"
  •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爆款」:讓世界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
    6月26日,一部「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由日本導演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播出,不到24小時,播放量便超過2500萬次。連日來,該片持續在各大網絡平臺傳播,無數網友點讚留言:「謝謝竹內導演記錄下這個特別的武漢,讓全世界能夠知道武漢市安全了,武漢人是健康的。」
  • 日本導演竹內亮:我拍《好久不見,武漢》的理由
    在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武漢的英語老師「髒辮熊」這樣形容外國人在疫情前後對武漢態度和認知的變化。 3個月後,他和團隊又奔赴前線拍攝《好久不見,武漢》,記錄了10個武漢人的故事。其中,有華南海鮮市場附近的日料店老闆、雷神山醫院的建築工人、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也有被治癒的患者和家人因疫情離世的人。
  • 日本導演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爆款」
    10天,拍攝了「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沒有歌功頌德,沒有諷刺,沒有吶喊只是解封後武漢人們的日常《好久不見,武漢》「以後有機會一定得去武漢看看。」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最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上線了,不到24小時,就在微博的轉發量超14萬次,網絡總播放量超過2500萬次!
  • 76天,1800多個小時 武漢,好久不見
    「歡迎乘坐武漢軌道交通2號線……」「從武漢始發終到深圳北站的G77次列車即將進站……」一聲聲熟悉的提示音是最好的背景音樂開往春天的地鐵,希望無限好久不見的「老鐵」,甚是想念如今,已經允許他們一批批走出家門,在社區、公園遛彎兒鍛鍊鍛鍊身體,武漢人的春天來得真不容易。下來鍛鍊身體的小姑娘說,剛開始只能在家,感覺挺難受的,後來就習慣了。現在能下樓了,一位阿姨說「太高興了!感覺武漢疫情馬上就要結束了!」在過去的兩三個月時間裡,武漢在拼盡全力與病毒較量,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體會大自然的美。
  • 對話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 我想讓全世界看見最...
    【對話背景】6月26日,由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正式上線,影片為全世界觀眾真實再現了10個武漢家庭的現狀,和無數武漢人對這座城市發自肺腑的愛。正如《南京抗疫現場》一亮相便引發共鳴,《好久不見,武漢》上線後也火速成為爆款,24小時內的播放量已高達1200多萬。有網友點評道,「在這裡,看到了最真實的武漢。」
  • 去武漢並非為尋找英雄,導演竹內亮講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中新社·華輿訊 據東方新報報導 「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今年2月份,我想把武漢現在真實的樣子告訴給全世界。」這是旅居中國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好久不見,武漢》的目的。隨著武漢的解封和世界其他地區疫情的嚴重,人們對武漢的關注度逐漸減弱,如果信息得不到更新,武漢將給人們留下一個「危險城市」的印象。
  • 日本導演:武漢人更樂觀了
    6個月前日本導演竹內亮拍了部《好久不見,武漢》紀錄片刷屏全網6個月後他再次來到武漢開啟新的短片拍攝計劃他說:希望讓大家體驗武漢的旅遊為了支持武漢《好久不見,武漢》觀眾見面會現場觀眾。竹內亮就帶著新的拍攝計劃《好久不見,武漢》主創團隊。
  • 日本導演用紀錄片講述感人武漢故事,《好久不見,武漢》引發中日...
    我是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於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們拍攝的武漢人,然後一百多個人報名了,最後我們選擇了十個人的故事。 伴隨著上述自我介紹,居住在南京的日本導演竹內亮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正式在中國上線,不到24小時該片播放量就高達975萬。現在已經達到了1537萬次播放量。
  • 接地氣、暖人心,網絡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傳播效果好
    作者:張陽單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是不是現在(武漢)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面對身邊日本友人的重重疑慮,旅居南京多年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萌生了「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的創作初衷。
  • 這是一部關於疫情的網絡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但當此時,你是否還記得疫情中武漢人民的煎熬困頓?還記得當時那讓人恐慌擔憂的每日新增?記得他們的親人、我們的同胞在疫魔的侵襲下別離人間? 那時有一眾西方反華勢力稱新冠病毒為武漢病毒。 而此時,又有多少國人正帶著異樣的眼光看待武漢?
  • 【光明V影評】《好久不見,武漢》:鏡頭下的武漢記憶,永不磨滅
    這是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的第一位主人公見到導演竹內亮時說的第一句話,語氣就和「吃了嗎?」一樣的司空見慣。簡單的一句話透漏著心酸和無奈,更透漏著武漢人的小心與不安。  在武漢越過寒冬之後,6月1日,日本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和團隊一起來到武漢,歷經10天,拍攝了「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通過普通人的故事展現武漢戰「疫」過程以及疫後恢復情況。
  • 竹內亮《好久不見,武漢》,記錄10位武漢受訪者與疫情和解的故事
    6月26日,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微博首發了他的最新作品,一部以武漢為題材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我是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拍攝了10位受訪者,講述了10個普通家庭在疫情期間,與武漢息息相關的經歷。這次拍攝的對象,全部來自微博招募。
  • 《好久不見,武漢》爆紅網絡,一位日本導演記錄的10個武漢故事
    今年6月,一部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指導的《好久不見,武漢》(Long Time No See, Wuhan)上線後便引發無數熱議。竹內亮導演年初曾因短片《南京抗疫現場》爆紅網絡的。久居南京的他溫柔地觸碰著城市和人的心緒起伏,他說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
  • 《好久不見》特別節目:一起聆聽吉林馳援武漢抗「疫」前線的感動...
    今天,吉林衛視《好久不見》節目組將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連線前方醫療隊員和他們的家人,在這段「想見卻不能見」的日子裡,聽他們講述背後的故事。——摘自曲興龍的馳援武漢醫護日記在這特殊的時刻,把對母親的擔心先安放腦後,把對家人的關心先置之度外,孑然一身 馳援武漢,他是兒子,是醫生,也是肩膀擔使命的醫護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