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關於疫情的網絡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2020-11-17 騰訊網

2020年伊始,疫情於武漢爆發,在23日武漢封城之後,所有中國人在惶恐不安中度過新年。

2020年年中,儘管疫情餘威猶在,但與全球範圍內經濟的衰退、失業潮、口袋空空等種種現狀相比,疫魔的嘴臉已經缺少了黑黢黢的壓迫感。

這並非是美好的一年。

但當此時,你是否還記得疫情中武漢人民的煎熬困頓?還記得當時那讓人恐慌擔憂的每日新增?記得他們的親人、我們的同胞在疫魔的侵襲下別離人間?

那時有一眾西方反華勢力稱新冠病毒為武漢病毒。

而此時,又有多少國人正帶著異樣的眼光看待武漢?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講的就是這樣一個發生於此刻的真實武漢!

茫然、哀痛、奮進、悲喜之間......都是人間的情懷!

封城之後,武漢街頭幾無行人、車輛

1、有很多人被治癒,為什麼就不能多一個我外公!

莊園,武漢一家民營醫院的前臺,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失去了自己的外公。

這是一個看起來似乎活潑開朗的女孩,但當導演詢問她「為什麼願意報名參加拍攝」的時候,莊園未語先淚。

「只是想把這個事情記錄下來,不讓自己遺忘。」

她這樣說道。

在莊園的手機裡,保存著外公患病期間的照片:

已是重症患者的外公在醫院門口等待床位

因為疫情期間物資、車輛的緊缺,防疫人員只能用一輛小型貨車把莊園的外公送到醫院門口,儘管當時仍是冬天。

但最終醫院因為沒有床位而無法收治莊園的外公,莊園的媽媽只得用輪椅將老人從醫院推回家中。

莊園作為一名醫院的工作人員,她很清楚這樣的結果已是常態:有太多的武漢人與她家遭遇相同的狀況,但醫療資源匱乏的現狀無法改變。

所有人都想好好的收治到所有的新冠患者,但現實卻是,每一個床位都是患者們的救命稻草!

最終,照顧莊園長大的外公因疫情離世,成為那些與我們別離者中的一員,無可奈何。

但莊園的家人中,確診新冠的並非只有外公一人。

莊園的二姨,因為要給父親辦理相關手續,不幸感染新冠,在經歷來來回回六個地方、總計108天的治療之後,成功痊癒回到老宅。

但父親已逝。

為酷愛打麻將的父親,買的全自動麻將機,再無用武之地。

但莊園的二姨是個開朗的人,從確診到痊癒,一百多天的時間可謂從死到生,她曾在雷神山醫院治療,前前後後做過40多次核酸檢測。

「要不是免費,我自己是肯定不會做的!」她笑著說。

然而痊癒回家的二姨,卻意料之中的遭到鄰居、朋友們的「冷暴力」:感覺自己身上背了毒氣彈,他們總是想要避開自己。

從死到生,是人生的大幸,但異樣的眼光和戒備,誰又能安然接受?

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武漢家庭,與之相似的有千家萬家,他們經歷了從生到死,也或經歷從死到生。

最終,所有感慨無非只為紀念,所有感謝卻必須要給予國家。

因為若非國家不計得失的投入,不知要有多少家庭經受別離的悲劇。

2、想復工的武漢企業,產品卻被客戶拒收

李傑,一名小企業主,同時也是雷神山醫院的建造者之一。

10日建成的雷神山醫院曾被世界矚目,驚嘆中國基建的偉大。但與10日建成的壯舉相對應的是,參與建設的工作人員們不計日夜的艱辛付出。

負責電氣設備安裝相關工種的李傑,在雷神山建設工期中,曾連續三個夜晚、四個白天不眠不休。

而像李傑這樣參與雷神山建設的工作人員們,一共有七八千人。

李傑自雷神山工期結束後,一直賦閒在家,企業無法正常開工,只能依靠打散工維持生活。

當導演問及為何無法開工的時候,李傑說:因為開工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

他也坦言,公司已經無法支撐下去。

最終,李傑笑著面對鏡頭:錢無所謂,好好活著就好!

他曾建設雷神山,但當疫魔威勢不再,他的工廠卻已瀕臨倒閉。

武漢的產品被外省拒絕,武漢的人們被外省用異樣的眼光審視,這是讓人心寒的事實。

似乎只能等待時間治療一切。

3、年輕民警的未婚妻,每日都要哭一次

小隋,武漢的一名人民警察,英俊而健碩。儘管與未婚妻生活在一個城市,但見面的機會卻顯得尤其寶貴。

疫情期間,作為抗疫一線的人民警察,小隋連續在崗60餘天不曾回家。

疫情稍緩之後,又連續出差40餘天,到這三個多月的功夫裡,只能和未婚妻短短的見了數面。

小隋的愛人在武漢城管局工作。在疫情期間,她幾乎每天都要哭上那麼一兩回。

為何哭泣?

因為12月份剛訂婚就因為小隋要執勤抗疫而分離。

更因為身為人民警察的未婚夫身處抗疫一線,隨時有被新冠感染的風險。

死或生,都有可能突如其來。

終於能抽出空閒的小隋,這導演的鏡頭下,陪未婚妻試穿了潔白的婚紗。

他們都曾是抗疫戰場上的逆行者,當所有人都宅於家中躲避疫情的時候,警察、醫生、城管、環衛等其他行業的工作人員,義無反顧踏入抗疫一線。

他們曾是我們的英雄,也一直會是我們的英雄。

祝福小隋警官,祝他們婚姻美滿,早生貴子,一生安康。

4

《好久不見,武漢》,這是一個非正規的紀錄片,來源於現實,流傳於網絡,揭露的是真實的武漢,他們的悲壯、犧牲、付出、與茫然。

他們如你如我,奮鬥與拼搏,甚至在疫情當中,他們付出的遠比你我更多。

別再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武漢了!

別再用一樣的目光去審視武漢!

好久不見,武漢!我們會一起慢慢變好!

相關焦點

  • 日本導演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爆款」
    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最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上線了,不到24小時,就在微博的轉發量超14萬次,網絡總播放量超過2500萬次!, 被一個日本人拍出來了對疫情和武漢的關注,是竹內亮前往武漢拍攝紀錄片的原因。
  • 去武漢並非為尋找英雄,導演竹內亮講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中新社·華輿訊 據東方新報報導 「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今年2月份,我想把武漢現在真實的樣子告訴給全世界。」這是旅居中國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好久不見,武漢》的目的。隨著武漢的解封和世界其他地區疫情的嚴重,人們對武漢的關注度逐漸減弱,如果信息得不到更新,武漢將給人們留下一個「危險城市」的印象。
  • 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重返江城,這次來拍「後疫情時代」的武漢
    楚天都市報12月5日訊(記者戎鈺 攝影蕭顥)那個因為「拍了拍」武漢而紅遍全網的日本人,又來了。12月5日下午,憑藉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漢舉辦觀眾見面會,兌現了他今年6月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許下的承諾,「我一定會再去武漢,和大家說一句:好久不見。」
  • 《好久不見,武漢》:拍給日本人看的紀錄片,卻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大家好,我是,今天想為大家介紹一部特別的影片《好久不見,武漢》,一部日本人拍攝的61分鐘時長的紀錄片。我不想說它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但它的確在2020年承受了「武漢病毒」、「病毒發源地」等太多的外界汙名化中傷。而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城市的解封,這一偏見仍未見多少消減。之於此,有一個人拍了這部紀錄片,希望以此帶給更多人關於武漢客觀、真實的實時信息,讓外界了解到武漢如今已是一個健康的城市,它的一切都在慢慢步入正軌。
  •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爆款」:讓世界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
    6月26日,一部「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由日本導演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播出,不到24小時,播放量便超過2500萬次。連日來,該片持續在各大網絡平臺傳播,無數網友點讚留言:「謝謝竹內導演記錄下這個特別的武漢,讓全世界能夠知道武漢市安全了,武漢人是健康的。」
  • 接地氣、暖人心,網絡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傳播效果好
    帶著全世界對武漢疫情現狀的疑問,他來到武漢當地體驗生活、採訪普通武漢群眾,從實景的記錄中帶領觀眾尋找答案、撕去偏見。猶如親朋故友間的一句親切問候,《好久不見,武漢》從片名開始便無不透露著濃濃的煙火氣和人情味
  • 《好久不見,武漢》爆紅網絡,一位日本導演記錄的10個武漢故事
    今年6月,一部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指導的《好久不見,武漢》(Long Time No See, Wuhan)上線後便引發無數熱議。竹內亮導演年初曾因短片《南京抗疫現場》爆紅網絡的。久居南京的他溫柔地觸碰著城市和人的心緒起伏,他說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
  • 《好久不見,武漢》火速刷屏,日本導演用鏡頭記錄6月真實的武漢
    一位居住在南京的日本導演,前往解封後的武漢拍攝記錄了10位普通人的生活。紀錄片平靜的調色風格,以及導演中文夾雜日文的解說,帶來一種異國視角與色彩,用真實記錄下帶著「煙火氣」的武漢,導演在與武漢市民的交談中娓娓道來疫情後的現狀,經過歷時兩個月的策劃拍攝和剪輯製作,這部名為《好久不見,武漢》的記錄片終於與觀眾見面,影片點擊量超過1500萬,作為一部獨立紀錄片取得了不俗的反響。
  • 竹內亮《好久不見,武漢》,記錄10位武漢受訪者與疫情和解的故事
    6月26日,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微博首發了他的最新作品,一部以武漢為題材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我是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拍攝了10位受訪者,講述了10個普通家庭在疫情期間,與武漢息息相關的經歷。這次拍攝的對象,全部來自微博招募。
  • 對話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 我想讓全世界看見最...
    《好久不見,武漢》劇照□楚天都市報記者 戎鈺【對話人物】41歲的竹內亮是一位日本紀錄片導演,因愛上一位中國女孩,他在7年前把家從日本搬到中國,如今是一位「中文10級」的南京女婿。【對話背景】6月26日,由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正式上線,影片為全世界觀眾真實再現了10個武漢家庭的現狀,和無數武漢人對這座城市發自肺腑的愛。正如《南京抗疫現場》一亮相便引發共鳴,《好久不見,武漢》上線後也火速成為爆款,24小時內的播放量已高達1200多萬。有網友點評道,「在這裡,看到了最真實的武漢。」
  • 日本導演竹內亮:我拍《好久不見,武漢》的理由
    「我是武漢人。」「哪兒人?!」 在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武漢的英語老師「髒辮熊」這樣形容外國人在疫情前後對武漢態度和認知的變化。很多人通過《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熟悉「亮叔」,這是一檔旅行紀錄片節目,每期會介紹住在中國的外國人或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節目已經持續更新了5年。 今年3月,竹內亮的紀錄短片《南京抗疫現場》向國外觀眾展示了中國的抗疫實情,曾登上日本雅虎網站首頁。 3個月後,他和團隊又奔赴前線拍攝《好久不見,武漢》,記錄了10個武漢人的故事。
  • 武漢,好久不見
    6月26日晚,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微博、嗶哩嗶哩等平臺上線發布,不到24小時便在全網引起熱議,播放量已超過2500萬次。 竹內亮深知,即使在後疫情時期,人們對於武漢依舊存在很大的恐懼。五月中旬,他在微博上發起拍攝對象召集令,計劃在六月份前往武漢,記錄武漢人的真實生活。 不過,對於竹內亮的拍攝團隊來說,這一切都是未知的試探。拍攝團隊甚至只能對家人隱瞞此次拍攝計劃,「武漢是不是真的安全?」竹內亮內心極為不安。
  • 《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不要小看觀眾 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
    「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因為拍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等抗疫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國內真的火了。這個在南京已經生活了7年的日本導演日前來到上海,參加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紀錄片主題論壇。
  •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引微博熱議 播放量超2000萬
    近日,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微博發布新作《好久不見,武漢》,深度採訪了10位武漢人的故事,以普通人的視角呈現解封後武漢的真實情況。
  • 《好久不見,武漢》| 一位日本紀錄片導演的武漢十日紀實
    好久不見!」,是大家到達武漢之後的第一感覺,但這個好久不見,說得很不容易。這是一個彼此向前的過程。武漢!《好久不見,武漢》打動人的地方,也許在於它」——竹內亮《好久不見,武漢》已全網上線觀影愉快~公司聲明本內容為原創 如有盜用將通過法律途徑編輯 | 阿群圖片 | 42、和之夢
  • 《餘生一日》《好久不見,武漢》等抗疫紀錄片導演分享「戰鬥」經歷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前往抗疫一線,或全副武裝進入方艙醫院,直面危重病例,致敬逆行者;或將鏡頭對準普通家庭,記錄人性溫暖……7月28日,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舉行紀錄片專場——「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論壇,範儉、範士廣、林晨、秦曉宇、竹內亮五位身處疫情一線的紀錄片創作者,分享了他們用影像記錄這場「
  • 日本導演用紀錄片講述感人武漢故事,《好久不見,武漢》引發中日...
    我是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於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們拍攝的武漢人,然後一百多個人報名了,最後我們選擇了十個人的故事。 伴隨著上述自我介紹,居住在南京的日本導演竹內亮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正式在中國上線,不到24小時該片播放量就高達975萬。現在已經達到了1537萬次播放量。
  • 出鏡《好久不見,武漢》的英語老師把課上成脫口秀
    她在疫情防控期間,堅持拍攝關於武漢城市和文化的正能量視頻,並成為日本導演竹內亮的武漢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主角之一,該紀錄片發布後迅速成為「爆款」,更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展現了武漢人民堅韌、豁達的精神,內容感人至深。」熊怡珺是典型的「斜槓青年」。業餘時間,她喜歡拍視頻搞創作,每年暑假會專程去泰國學拳擊和潛水,還做著自己的公眾號。
  • 日本網友看《好久不見,武漢》:真想用日文寫成一本書出版
    原標題:日本網友看《好久不見,武漢》:真想用日文寫成一本書出版今年6月26日在網際網路上上映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至今為止在所有平臺的點擊量超過了3000萬,外語字幕被翻譯成了12種語言。這一部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國內首部上映的記錄疫情過後武漢實景的紀錄片受到了國內網友廣泛的好評。
  • 日本導演十日紀實,《好久不見,武漢》爆紅刷屏
    對武漢人民來說,這個願望或許會更為強烈。如果可以,誰也不願意自己的城市因未知源頭的疫情而被世界所熟悉。如果可以,誰也不想10天建成一座緊急使用的醫院。如果可以,誰也不想封城76天。如果可以,誰也不想經歷這一切。從2020年1月23號封城,到現在將近160多天。4月初解封後的武漢,現在究竟怎麼樣了?日本一位導演,做了一件事解答了大家關心的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