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一日》《好久不見,武漢》等抗疫紀錄片導演分享「戰鬥」經歷

2020-11-19 騰訊網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前往抗疫一線,或全副武裝進入方艙醫院,直面危重病例,致敬逆行者;或將鏡頭對準普通家庭,記錄人性溫暖……7月28日,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舉行紀錄片專場——「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論壇,範儉、範士廣、林晨、秦曉宇、竹內亮五位身處疫情一線的紀錄片創作者,分享了他們用影像記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的特殊經歷。

《被遺忘的春天》導演範儉:後退一步 聚焦「小眾」群體

當地人認為我們是「逆行者」,但我不這麼覺得,我只是個紀錄片導演。

不同於以往創作的有關汶川地震題材的《活著》和《十年:吾兒勿忘》等紀錄片,今年3月,我有意選擇後退一步:沒有衝進醫院,而是將鏡頭對準疫情下武漢社區的縮影——百步亭社區,拍攝了《被遺忘的春天》。我更想觀察武漢人的日常生活、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變化,雖然我知道,這不符合抗疫紀錄片的創作常規,也非新聞視角的觀察,但選擇較少人關注的社區,反而給了我更大的創作空間。

去武漢前,我和我的團隊都很害怕。進入社區,在實現拍攝想法時,團隊也遇到很大阻力:人們都不願意暴露家庭隱私,團隊很難走進具體家庭中,尤其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家庭。幸運的是,最終有一家人同意接受拍攝。

《人間世》抗疫特別篇導演範士廣:關注宏大敘事之外的個體生命體驗

今年我35歲,能夠在武漢度過一段非常純粹的日子,非常珍貴。正是這段無關物質、無關利益的日子,讓作品呈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守望相助。這種純粹的情感令觀眾感動、懷念。

面對突發疫情,我的本能反應是去新聞的中心,告訴大家抗疫一線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開始,我延續《人間世》第二季的思路,聚焦醫生和患者。但在《人間世》抗疫特別篇中,個人化的敘事、經驗和體驗,成為這部作品的重要支撐。這還要從我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與護士徐東亞的聊天說起。她偶然告訴我的一個小故事觸動了我,讓我決定不再按照之前的套路去拍。因為我們面臨的是涉及面非常龐大、複雜的災難,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就能呈現完整的。所以《人間世》抗疫特別篇有了100位醫務工作者的口述,呈現更多個體經歷。若干年後,觀眾回看這些個體經歷,依然會覺得是珍貴的歷史影像。因為紀錄片在反映現實和時代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呈現世界和人的複雜性。

《武漢日記》導演林晨:個人化視角打破創作規則

基於觀眾需求,偏向新聞性和實時性,我在武漢「封城」的日子裡,以自己的日常視角,利用手機和無人機拍攝系列短視頻。在這些作品中,我會先配上自己的旁白,再將無人機起飛的過程拍進去,使無人機的視角和我的視角產生關聯,用個人化的主觀視角,講述武漢抗疫日常,以及真實鮮活的故事。

一開始我確實沒想到,系列短視頻《武漢日記》最終能拍成一部紀錄片。因為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紀錄片,沒有完整的故事線,沒有客觀記錄,反而包含我的個人見解。但它又確實在人們想了解武漢時,記錄了一些事情,每部短視頻的事件背景和最終呈現出的精神是一致的。

《餘生一日》導演秦曉宇:全民記錄和全民導演的時代正在來臨

全民記錄和全民導演的時代正在來臨,因為一部智慧型手機就能完成高質量拍攝。全民記錄的意義重大,個人不僅僅是被記錄的對象,也是自覺主動的記錄者、創作者,真正的創作就要打破邊界。

《餘生一日》嘗試了全民記錄的方式,以後這種創作方式會常態化。雖然有別於創作團隊單一視角的常見方式,但這相當於把歷史書寫的權利,分到每個人手中。這種方式試圖將不同的視角集結,大家會發現,原來自己記錄生活是有意義的,這就是歷史本身,我就是歷史的書寫者。

《餘生一日》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拍攝抗疫一線的紀錄片,但我更在意的是「遮蔽的深處」,而非僅僅專注於前線拍攝。這裡提到的「深處」,不是指環境、社會層面或者公共空間,而是指心理情感和私人空間,後者恰恰是電影藝術和文學作品最具表達能力之處。我把此次疫情分為兩個空間,一個是公共空間,像紅區(傳染病汙染區)、方艙醫院、街頭;另一個是私人空間,可以摘下口罩,直接表露情感,呈現每個人喜怒哀樂、日常生活的地方。

《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以主觀方式陳述客觀事實,讓世界認識真實的中國

20年左右的紀錄片創作經歷,讓我形成了兩個習慣:一是我創作的主題,雖然會選擇中外觀眾都想了解的內容,但我不會完全考慮日本觀眾的喜好,也不會完全按照西方國際視角選題,而是更尊重自己的想法;二是我作為導演,常常特意出現在鏡頭前,與被拍攝人交流,以主觀的方式,陳述客觀事實,成為我的風格。

當《好久不見,武漢》全網點擊量超過3000萬時,我發現只要是好內容,哪怕片長超過2小時,也會有觀眾願意靜下心來慢慢品。另外,我還觀察到,這部影片改變了很多外國人對武漢的偏見,所以我會繼續記錄武漢乃至中國的真實情況。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引微博熱議 播放量超2000萬
    近日,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微博發布新作《好久不見,武漢》,深度採訪了10位武漢人的故事,以普通人的視角呈現解封後武漢的真實情況。
  • 《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不要小看觀眾 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
    「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因為拍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等抗疫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國內真的火了。這個在南京已經生活了7年的日本導演日前來到上海,參加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紀錄片主題論壇。
  • 接地氣、暖人心,網絡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傳播效果好
    作者:張陽單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是不是現在(武漢)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面對身邊日本友人的重重疑慮,旅居南京多年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萌生了「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的創作初衷。
  • 日本導演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爆款」
    10天,拍攝了「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沒有歌功頌德,沒有諷刺,沒有吶喊只是解封後武漢人們的日常《好久不見,武漢》「以後有機會一定得去武漢看看。」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最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上線了,不到24小時,就在微博的轉發量超14萬次,網絡總播放量超過2500萬次!
  • 這是一部關於疫情的網絡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講的就是這樣一個發生於此刻的真實武漢! 茫然、哀痛、奮進、悲喜之間......都是人間的情懷! 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武漢家庭,與之相似的有千家萬家,他們經歷了從生到死,也或經歷從死到生。 最終,所有感慨無非只為紀念,所有感謝卻必須要給予國家。 因為若非國家不計得失的投入,不知要有多少家庭經受別離的悲劇。
  •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爆款」:讓世界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
    6月26日,一部「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由日本導演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播出,不到24小時,播放量便超過2500萬次。連日來,該片持續在各大網絡平臺傳播,無數網友點讚留言:「謝謝竹內導演記錄下這個特別的武漢,讓全世界能夠知道武漢市安全了,武漢人是健康的。」
  • 日本導演竹內亮:我拍《好久不見,武漢》的理由
    「我是武漢人。」「哪兒人?!」 在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武漢的英語老師「髒辮熊」這樣形容外國人在疫情前後對武漢態度和認知的變化。很多人通過《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熟悉「亮叔」,這是一檔旅行紀錄片節目,每期會介紹住在中國的外國人或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節目已經持續更新了5年。 今年3月,竹內亮的紀錄短片《南京抗疫現場》向國外觀眾展示了中國的抗疫實情,曾登上日本雅虎網站首頁。 3個月後,他和團隊又奔赴前線拍攝《好久不見,武漢》,記錄了10個武漢人的故事。
  • 武漢,好久不見
    6月26日晚,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微博、嗶哩嗶哩等平臺上線發布,不到24小時便在全網引起熱議,播放量已超過2500萬次。「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是不是現在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我是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於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們拍攝的武漢人,然後一百多個人報名了,最後我們選擇了十個人的故事。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現在的武漢。
  • 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重返江城,這次來拍「後疫情時代」的武漢
    楚天都市報12月5日訊(記者戎鈺 攝影蕭顥)那個因為「拍了拍」武漢而紅遍全網的日本人,又來了。12月5日下午,憑藉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漢舉辦觀眾見面會,兌現了他今年6月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許下的承諾,「我一定會再去武漢,和大家說一句:好久不見。」
  • 《好久不見,武漢》| 一位日本紀錄片導演的武漢十日紀實
    好久不見!,經歷的每一天。」,是大家到達武漢之後的第一感覺,但這個好久不見,說得很不容易。因為,武漢,我明白你在經歷什麼。」——竹內亮《好久不見,武漢》已全網上線觀影愉快~公司聲明本內容為原創 如有盜用將通過法律途徑編輯 | 阿群圖片 | 42、和之夢
  • 去武漢並非為尋找英雄,導演竹內亮講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中新社·華輿訊 據東方新報報導 「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今年2月份,我想把武漢現在真實的樣子告訴給全世界。」這是旅居中國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好久不見,武漢》的目的。隨著武漢的解封和世界其他地區疫情的嚴重,人們對武漢的關注度逐漸減弱,如果信息得不到更新,武漢將給人們留下一個「危險城市」的印象。
  • 日本導演用紀錄片講述感人武漢故事,《好久不見,武漢》引發中日...
    我是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於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們拍攝的武漢人,然後一百多個人報名了,最後我們選擇了十個人的故事。 伴隨著上述自我介紹,居住在南京的日本導演竹內亮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正式在中國上線,不到24小時該片播放量就高達975萬。現在已經達到了1537萬次播放量。
  • 對話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 我想讓全世界看見最...
    《好久不見,武漢》劇照□楚天都市報記者 戎鈺【對話人物】41歲的竹內亮是一位日本紀錄片導演,因愛上一位中國女孩,他在7年前把家從日本搬到中國,如今是一位「中文10級」的南京女婿。今年3月,他拍攝的生活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曾在國內外引發巨大迴響,讓無數外國人看到了中國抗疫的最真實現場。【對話背景】6月26日,由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正式上線,影片為全世界觀眾真實再現了10個武漢家庭的現狀,和無數武漢人對這座城市發自肺腑的愛。
  • 《好久不見》特別節目:一起聆聽吉林馳援武漢抗「疫」前線的感動...
    今天,吉林衛視《好久不見》節目組將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連線前方醫療隊員和他們的家人,在這段「想見卻不能見」的日子裡,聽他們講述背後的故事。3還有幾天就要年滿60歲的程連文,作為吉林大學第四批援助醫療隊的後勤隊長,正忙碌在武漢的江漢方艙醫院。這次馳援武漢的任務,程連文帶著隊友們從長春一路開車趕來,一路的辛苦,工作的艱辛,依然掩埋不了馳援武漢的熱血。
  • 《好久不見,武漢》火速刷屏,日本導演用鏡頭記錄6月真實的武漢
    一位居住在南京的日本導演,前往解封後的武漢拍攝記錄了10位普通人的生活。紀錄片平靜的調色風格,以及導演中文夾雜日文的解說,帶來一種異國視角與色彩,用真實記錄下帶著「煙火氣」的武漢,導演在與武漢市民的交談中娓娓道來疫情後的現狀,經過歷時兩個月的策劃拍攝和剪輯製作,這部名為《好久不見,武漢》的記錄片終於與觀眾見面,影片點擊量超過1500萬,作為一部獨立紀錄片取得了不俗的反響。
  • 《好久不見,武漢》:拍給日本人看的紀錄片,卻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大家好,我是,今天想為大家介紹一部特別的影片《好久不見,武漢》,一部日本人拍攝的61分鐘時長的紀錄片。,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尤其是經歷疫情之後,無數的國外目光也關注到了它。《好久不見,武漢》,於6月26日上線,24小時內紀錄片微博轉發量超14萬次,網絡總播放量超過2500萬次,受到各界網友的積極轉發與分享評論。影片在豆瓣評分高達8.3分,衝進一周口碑電影榜單的No.1,感動無數觀眾。
  • 五位紀錄片導演聊「抗疫」,拍攝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昨天,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論壇上,範儉、範士廣、林晨、秦曉宇、竹內亮等五位來自國內外的紀錄片創作者現場講述了他們當初「上前線」拍攝抗疫主題紀錄片的經過,分享拍攝幕後的故事和他們的創作理念。
  • 【光明V影評】《好久不見,武漢》:鏡頭下的武漢記憶,永不磨滅
    這是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的第一位主人公見到導演竹內亮時說的第一句話,語氣就和「吃了嗎?」一樣的司空見慣。簡單的一句話透漏著心酸和無奈,更透漏著武漢人的小心與不安。  在武漢越過寒冬之後,6月1日,日本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和團隊一起來到武漢,歷經10天,拍攝了「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通過普通人的故事展現武漢戰「疫」過程以及疫後恢復情況。
  • 抗疫紀錄片鏡頭對準誰?5位導演共話拍攝幕後故事和感悟
    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論壇上,範儉、範士廣、林晨、秦曉宇、竹內亮等五位來自國內外的紀錄片創作者現場講述了他們當初「上前線」拍攝抗疫主題紀錄片的經過,分享拍攝幕後的故事和他們的創作理念。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用真實的武漢感動世界
    人民網東京7月2日電(孫璐 吳穎 袁蒙)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人竹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