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 慕容清讀 Indulge in Voice
外文曲名:Träumerei
中文曲名:夢幻曲
作曲: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
今天酷玩給大家介紹的古典音樂是舒曼的《夢幻曲(德語:Träumerei)》。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德語: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是德國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的夫人克拉拉(德語:Clara Schumann)是著名的鋼琴家。
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
(1810.06.08-1856.07.29)
1838年,舒曼創作了一部鋼琴套曲《童年即景(德語:Kinderszenen)》,作品編號為Opus 15,其中以我們今天介紹的第7首《夢幻曲》最為著名。《童年即景》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作品,可以理解為是舒曼寫給他的戀人克拉拉的情書。
舒曼18歲從家鄉茨維考到萊比錫大學法律系學習,同時,跟鋼琴家弗裡德利希·維克學鋼琴,這時維克的女兒克拉拉只有9歲,父親的精心培養下,鋼琴已經彈得很出色。兩年以後,舒曼的母親不再阻撓他學習音樂,舒曼全身心地投入音樂,他住到老師維克先生家裡,專注於鋼琴學習。維克對這位入室弟子視為己出,舒曼與克拉拉也結成兄妹般的友誼。
舒曼和克拉拉除了在鋼琴上四手聯彈,還一起做音樂遊戲,一起讀書、郊遊,舒曼給她講傳奇故事。舒曼每寫出新鋼琴小品,就由克拉拉試著演奏。隨著年齡的增長,克拉拉與舒曼之間的友誼變成了愛情,這時的克拉拉16歲。
克拉拉·舒曼(1819.09.13-1896.05.20)
克拉拉的父親維克先生知道了女兒和舒曼的關係後勃然大怒,嚴厲禁止女兒與舒曼有男女之情,他要女兒成就為一位偉大的鋼琴家。舒曼此時已弄傷手指,並逐漸開始走上創作道路,而作曲家當時是個很沒有保障的職業。父親帶著女兒離開萊比錫,不準他們會面、通信,甚至不準克拉拉彈奏舒曼寫的曲子。
有一次,克拉拉在德勒斯登演出,舒曼偷偷跑去與她見了一面,維克知道後警告他們,要是再敢見面,就要用手槍幹掉舒曼。這件事在當時的音樂界幾乎成了一樁醜聞,在經歷過啟蒙運動的歐洲,粗暴幹涉年輕人的愛情被認為是極不道德的行為。維克帶著克拉拉到巴黎演出時,蕭邦對此事表示了不滿,維克的好友李斯特竟宣布與之絕交以示抗議,在萊比錫的孟德爾頌也向舒曼表示同情。1835年,克拉拉在門德爾頌和蕭邦面前彈奏舒曼的曲子,1836年,她在德勒斯登攻讀音樂理論和聲樂。
1837年到1838年,舒曼到維也納居住了一段時間,他想在這座音樂之都感受一下維也納樂派的文化氛圍,但是在貝多芬、舒伯特去世之後,維也納的音樂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經典音樂傳統遭到冷落,四處彌散著尚蘭納和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當局禁止言論,也需要這類歌舞昇平的音樂,舒曼在維也納出版《新音樂雜誌》的申請沒有獲準。這時,舒曼對克拉拉的情況也一無所知。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克拉拉在演奏會上演奏了他的作品,這無異於發出一個信號,克拉拉還在等著他!希望重新燃起,回憶起與克拉拉生活在一起的快樂時光,舒曼便寫下了幾十首鋼琴小品,這些小品像一幅幅音樂素描,記錄著舒曼最初與克拉拉相識時的生活片段。
舒曼最初寫了30首小品,從中挑選出13首,每首都加上標題,合成一集,取名《童年即景》。瀏覽一下套曲裡13首小曲的標題,就知道音樂是描寫兒童生活的,如《木馬騎士》《驚嚇》《捉迷藏》《奇怪的傳說》,等等,這些都是普通兒童生活場景。但是,舒曼在描繪這些情景時,是有很具體的生活事件為根據的,作曲家不說,外人是無論如何無法猜測的,只有舒曼和克拉拉兩人在彈起這些小品時才會在妙趣橫生之處彼此送上會心的一笑。所以前面提到,《童年即景》是一部私人化作品,舒曼把它寄給遠方的克拉拉,提醒她不要遺忘戀人。
《童年即景》組曲中流行最廣的當然要屬《夢幻曲》,這首曲子常拿出來單獨演奏,並改編成各種樂器的獨奏與合奏,它的旋律非常簡單,便於記憶,樂曲起伏迴轉,富於浪漫的幻想,有一種朦朧美妙的憧憬蘊含其中。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這組鋼琴套曲不是兒童音樂,大致描寫的是克拉拉9歲到13歲之間的生活,是舒曼以兄長般的眼光對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的觀察印象。舒曼後來對成了他妻子的克拉拉說:「由於回憶起你的童年,我在維也納寫下了這部作品。」
舒曼《童年即景》專輯封面
這份感情在克拉拉的父親百般阻撓下,兩人嘗盡了相思之苦,終於在1840年,有情人終成眷屬。婚後生活雖然充實卻很辛苦。克拉拉在16年之間生了8個孩子,還要照顧患病丈夫,再加上經濟困難,1844年不得不再重新開始在俄國聖彼得堡巡迴演奏以維持家計。這時舒曼因為精神衰弱問題而無法繼續工作,於是他們全家遷至萊茵河畔的杜塞道夫。不久,20歲的勃拉姆斯登門求教,三人深厚的友誼從此紮根。舒曼曾稱讚勃拉姆斯為「貝多芬再世」,後來布拉姆斯也不負舒曼的期望成為浪漫樂派的巨星。勃拉姆斯一直到克拉拉去世前,一有新作完成,就會先請克拉拉指教。
舒曼在克拉拉37歲時逝世。期間也經歷孩子生病和死亡。幸好勃拉姆斯及小提琴手姚阿幸等人幫助她,勃拉姆斯擔心克拉拉的風溼病情,曾勸她停止奔波的演奏生涯,但克拉拉卻因此受到傷害,並寄了一封信給勃拉姆斯:「我一停止演奏,心情就會變得非常不好。對我來說,鋼琴演奏等於是我的生命。」
克拉拉也承認自己到了晚年還能持續熱愛的演奏工作,這都得感謝父親從小的教導。將女兒以天才鋼琴家之名送上音樂舞臺,原是希望她功成名就,並且得到全歐洲人的讚賞,這也難怪這時候羅伯特‧舒曼的出現會引起她父親的堅決排斥。更何況舒曼是個性格內向、愛幻想、神經衰弱又缺乏謀生技能的音樂人。
1878年,克拉拉開始在法蘭克福音樂學院教授鋼琴,同年10月舉行了音樂生涯的50周年紀念演奏會。1896年,克拉拉·舒曼因腦中風而去世,享年76歲。一年後,勃拉姆斯去世。
勃拉姆斯(1833.05.07-1897.04.03)
1947年,美國好萊塢拍攝影片《Song of Love》,描寫舒曼與克拉拉的愛情故事,凱薩琳·赫本扮演克拉拉·舒曼。舒曼《童年即景》組曲中的《夢幻曲》被用作影片的主題曲。
2009年,小說《琴戀克拉拉/Belove Clara》描寫了舒曼、克拉拉以及勃拉姆斯之間的戀情。
圖源:flickr
慕容清讀 世界名畫欣賞
作品名稱: 童年的田園生活/Two Girls (Childhood Idyll)
作者:鮑格雷奧/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年份:1900年
原作材質:油彩 畫布/Oil on canvas
原作尺寸:994×1278mm
館藏處: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美術館/Denver Art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