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抗爭命運?一位心理學家的深刻解讀

2021-02-25 壹心理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無數的變化和感受,這些感受成為了我們心靈的記憶,有快樂,也有悲傷。

人的生命,容易是童年經歷的一種輪迴。我們一輩子都不斷地在一些類似的地方摔跤,之所以這樣摔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重複以前摔跤的感覺,是修復以前摔跤帶來的內心創傷的一次機會,讓我們可以去理解並去化解以前的創傷。

曾經有一位網友說,她失戀了,失戀的痛苦一直圍繞著她,最難受的那段時間,她連工作都辭掉,整天一個人呆在家裡,什麼動力都沒有。

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術語叫「退行」。意思是,當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來降低自己的焦慮。

一段深度的關係的發展或結束,都會讓人出現退行。

在心理學家武志紅的文章中,有一句很精準的話來描述戀愛。戀愛是,重溫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錯誤。

重溫美好,是因為在我們的感受記憶裡面,還有童年時段在關係裡面的感動和幸福。修正錯誤,是因為退行的時候,在我們曾受到的創傷,會再次激發我們內心的渴望,這種渴望猶如小時候對父母的渴望一般,期望可以得到父母的愛和接納。這是我們對被愛、溫暖和接納的渴望。

我們容易將這種渴望投射到外部世界,投射到伴侶,孩子身上,我們期望別人能夠給我們一個答案。但別人不是我們幸福的答案。

 01 

我們生命的最初,是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我們人生最初的7年,就是在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互動中成長,形成我們的人格模式。這些內化的人格,內化的關係模式將會被我們帶到現實生活中。

從少兒到少年,我們的自我意識都在不斷的成長和發展,再到青春期,大部分人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叛逆,因為我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們曾經是被父母定義的,我們的成長都或多或少的帶著父母的期盼和要求,很多人成了乖孩子,但乖孩子背後卻是一顆被壓抑的心。

當我們成人之後,常常以為新的生活開始了。可以不受過往的影響,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可以遠離成長的環境。


但是曾經的情緒體驗,卻猶如編譯好的程序,它存儲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當我們一旦遇到一個與過去相似的經歷或情感體驗的時候,那個創傷的感受,就會把編譯好的程序打開,我們很容易的掉進感受的回憶裡面。

還有一位女孩發來消息說,她在大學期間有過一段戀情,那是她唯一的一次戀愛,因為畢業找工作而分開分手,這段戀愛已經結束快四年了,她始終不敢發展下一段關係,她說他好像不敢再戀愛了。因為「很怕失去,很害怕那種忽然就失去的感覺」。

「忽然就失去的感覺」是什麼感覺?

如果追溯到童年的話,大多是因為分離創傷所致。養育過孩子的父母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當產假結束要去上班了,當孩子第一次去幼兒園了,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會出現相應的分離焦慮

很多的媽媽都表示,每次上班要離開的時候,孩子都大哭不止,非常頭疼。又狠不下心一走了之,留下了孩子就一定粘著你不放。為了不讓孩子哭,為了不讓自己焦慮,也為了不遲到,很普遍的一個做法就是,不讓孩子看見,偷偷的離開。而實際上,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媽媽突然的離開,就意味著媽媽消失了。

比如在生命最初幾個月裡,兒童用眼光追隨物體,當物體消失後,他們會移開目光,好像物體從他們的心裡消失了。但是3個月大時,他們盯著消失的地方看;再長大一些的時候,他們會搜索消失的物體;到了2歲,孩子會知道即使物體消失的,但它還是存在這個世界上的。這也就是心理學所指的客體恆常性。

儘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會知道,媽媽離開了還會再回來。但媽媽曾經突然消失的那種恐懼的情緒體驗,卻已深深的刻在骨子裡。所以,當我們長大了,有著類似的情感體驗的時候,那些曾被埋在內心深處的情緒,就再一次的誘發出現。

 02 

我們從幼兒到少年,從青春期到成年人,一步仿如一生,每一步都在不斷的構建我們下一段的生命,每一步又都不斷都重複著我們上一階的人生,甚至讓我們的孩子,也重複著家族的命運。

生命,像是一個輪迴。心理學家會說,這叫強迫性重複,一個人小時候形成的內在關係模式,在不斷複製重演。這種強迫性的感覺就好像,我們已經習慣了曾經擁有過的生活,如果現在的生活變得與過去不一樣了,我們就要去做點什麼,把現在弄得和過去一個樣。

這種感覺,其實是源自與對愛的渴望和證明,我們不敢相信現在的生活,所以總得整點事情出來,讓它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走,以期證明自己的自戀是對的。而常常這種證明的代價是非常大的,它通常會把我們的重要關係推向深淵。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裡寫到,那個委託他人用金錢測試女友的男孩,即便是驗證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可結局又如何?男孩自己內心就先崩潰了,抱住女孩哀求「有話好好說。」這是男孩想要的是這樣的結果嗎?

可能還真是他想要的。因為自卑,覺得不配得到女孩的愛,所以,要把這份愛再降低一個檔次,我知道你不是真的愛我,但我現在求求你不要走。

生命早期的那些深刻的情感體驗,刻在了內心深處,已經成為心底難以抹去的烙印。以後的人生,會不斷追尋這種體驗再一次發生。所以,命運成了一種強迫性重複。

 03 

如果,從一開始就能獲得來自父母足夠的愛,那真的是非常幸運。只是,假若我們的父母,本身也是在匱乏的愛中長大,我們可以怎麼辦?

過去的人生已不可改變,但現在的每一步,卻是你對未來人生的譜寫。

每個階段的人生,都有特殊的意義。

童年時,面對來自家庭的創傷,我們只能無奈地承受著。成年時,再次感受到創傷帶來的情緒體驗時,我們可以是主動的創造者和命運的改寫者。

德國哲學家謝勒說:命運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是我們自身的一個組成部分。命運是我們如何運用洞悉力,和愛的規律對事件做出反應。

如何去理解命運是我們自身的一個組成部分?

關鍵是去體驗和覺知。

體驗和覺知,可以讓我們從無意識的輪迴狀態中走出來,去點亮我們生命的自性之光。

儘管,我們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但至少知道,可以不讓孩子去承擔成人的情緒。而要養育好孩子,很多時候,其實是在修復內在孩子的創傷。所以,很多朋友做了父母后都發現,孩子出生後,他們跟著孩子成長而成長了,也許一開始是為了孩子,還越往後才發現,是孩子幫助了自己成長。

在你的生命中去發現愛的存在,並將愛活出來。那些原本被痛苦、焦慮、孤獨所折磨的內心,就可以重新和這個世界發生連結,人的自我成長與修復,就是一條自我救贖之路。

儘管,我們會經歷一些艱難的歷程,但那些熬過的苦和夜,流過的淚和汗,都會鋪成一條寬闊的路,通向未來想去到的地方。也許你一生都有無法擺脫的恐懼,但至少知道,黑暗中,還有心底種下的那束光。

很喜歡榮格的這句話,「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的。」我希望我的第二次生命,從現在就開始,更好的活出自己,真實的自己。

真正的生活,不管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會太晚。跳出命運,才是命運賦予我們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今何在解讀《海上牧雲記》:命運既定,貴在抗爭
    每個人的命運都被寫好,每個人也都在和命運相鬥爭:穆如家族的使命就是維護世間秩序,捍衛牧雲江山,但穆如寒江卻愛上了星命皇后蘇語凝;牧雲笙因為母親是魅,一直不被重視,被父親藏於深宮之中,半人半魅的牧雲笙是星命註定的皇帝,他一繼位,卻註定要天下大亂……
  • 命運·抗爭者 Gundam Destiny•Resistance
    作品名:高達 命運·抗爭主要使用套件(Main parts):1.【BANDAI】HGCE 1/144 ZGMF-42s 「DESTINY GUNDAM」。即HG新生命運2.【BANDAI】HGBF 1/144 「SCRAMBLE GUNDAM」。即HG爭奪高達3.
  • 《恐怖新聞》:與命運抗爭,還是靜待命運降臨
    《恐怖新聞》:與命運抗爭,還是靜待命運降臨 洪三宇 2020-09-26 08:53 來源:澎湃新聞
  • 《霸王別姬》:用戲劇的象徵意義解讀影片的深刻內涵
    影片述說了兩個京劇名角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他們在不同時代背景的酸甜苦辣的人生境遇,從而展示了影片的深刻內涵,詮釋了傳統文化的內蘊,對於傳統文化藝術的執著追求以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大段敘事過程中穿插了京劇片段,用戲劇的象徵意義深刻地解讀了影片的內涵。
  • 心理學家解讀原因
    心理學家解讀原因 2017-02-09 07:52:06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殷偉豪 2017年02月09日 07:52 來源:中國青年報
  • 從「吳剛伐桂」到「西西弗斯」,中西不同視角,對命運荒誕感解讀
    圖:吳剛伐桂然而,基於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視角,以及不同的深刻傳統,卻又能解讀出他們相異的價值特性。本文就此展開相關探討。圖:刑天舞幹戚而在東方的中國歷史上,曾經並不缺乏對命運抗爭的強大精神和相關神話傳統。
  • 《孔雀》:抗爭命運的同時也要向命運妥協,在妥協中不放棄
    可現實是殘酷的,追逐夢想和實現夢想永遠不會劃等號,因為中間還隔著命運。它就像一張無形的大手,總在某個未知的地方等著你,然後給你一記響亮的耳光,以此來證明它的存在。顧長衛導演的《孔雀》就是一部普通人為了追夢而抗爭命運的影片,故事圍繞普通人家的三姐弟展開,他們的夢想各不相同,對待命運態度也不相同,最終的人生卻相差無幾。
  • 8歲喪母,16歲喪父,他的一生是與命運抗爭的一生
    人們習慣把目光投給那些聚光燈下的名人,欣賞他們扼住命運喉嚨時的果敢與勇氣,卻總是忽略了身邊的小人物與命運抗爭帶來的感動。巴克曼的成名作《一個叫歐維的男人》就講述了一個平凡的老頭兒終其一生與命運抗爭的故事。他7歲時母親便因病離世,16歲時父親又撒手人寰。
  • 《繡春刀:修羅戰場》:混亂時代裡的命運,不抗爭則不知定數
    天地若變,人如何能不被波及。&34;,乍一看只覺消極,如若思忖終會發現這話絕非空穴來風。很多時候,即使個人再多努力也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代的洪流終將淹沒一切與之相悖的聲音。不論是黎民百姓還是皇天貴胄,在時代洪流下的命運,必然會被裹挾著前行。隨波逐流也好,奮力抗爭也罷,能做的也只有&34;。
  • 豆瓣8.4《鋼的琴》:黑色幽默背後,是對命運的抗爭與救贖
    不管是表現手法,還是視聽語言,通過融入黑色幽默的元素,更添了一份荒誕感,今天我就以黑色幽默的視角來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及其現實意義。這組頗具黑色幽默的對比,代表著兩人不同的命運,也代表著一貧一富的身份,最終不管陳桂林多麼努力,女兒也非常現實地選擇了代表富貴的母親這一方,可以說非常具有諷刺性了。
  • 解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如何看待松子悲慘的命運?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從原生家庭解讀:松子是如何從一個貌美如花且身材姣好的氣質美女最終淪為肥胖慵懶且精神不正常的「臭老太婆?」松子有一個經典的搞怪表情,而這個表情來源的背後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故事:松子是家裡的長女,有一個弟弟妹妹,妹妹因常年纏綿病榻,父親對她格外的照顧。
  •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7歲喪母,16歲喪父,他一生都在與命運抗爭
    歌曲《真心英雄》中有這樣一段歌詞:&34;人們習慣把目光投給那些聚光燈下的名人,欣賞他們扼住命運喉嚨時的果敢與勇氣,卻總是忽略了身邊的小人物與命運抗爭帶來的感動。巴克曼的成名作《一個叫歐維的男人》就講述了一個平凡的老頭兒終其一生與命運抗爭的故事。
  • 長相關乎命運?顏值決定收入?心理學家給出答案
    那麼如何透過面相看清命運呢?引言:隨著網紅行業的興起,似乎「顏值」已經成為很多事情的的敲門磚,比如工作面試、出道成名、自媒體運作都離不開好看的長相。那麼面相關乎命運這一說法是真是假,是不是只要長得好看就會有輝煌的人生?
  • 新書上架|掌控自我、解讀婚姻、破解生命難題,三位心理學家指點迷津
    中國心理學界扛鼎人物、著名心理學家朱建軍新書《掌控自我》,就是一本給渴望掌控自我、輕鬆實現自律的人準備的書。作者用形象化的語言提出了內心「原始人」概念,指出,人人心中住著一個「原始人」,Ta是我們天賦自控力的源頭,讀懂Ta的語言,就能輕鬆贏回自律。
  • 這五位世界級的心理學家兼哲人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很多頂級的心理學家不僅在心理學領域取得了偉大的建樹和突破,他們在哲學領域也有其獨特的認識,對人生和生命更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開創出了一種心理哲學或生命哲學,在心理和哲學之間架起了一道能夠雙向溝通的橋梁。今天,挑選了五位世界級的心理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巨人,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是如何對待外界及自我人生的。
  • 《祝福》祥林嫂:其實我沒大家說的那麼差,我曾用盡全力抗爭命運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老師當時講這些內容時,告訴我們對生活不要總是抱怨,而是應該用更堅韌的心去面對困難。包括現在看各種文章,也會寫,祥林嫂就是內心不夠強大,沒有抗爭,只會怨天尤人才導致她的悲劇,她的悲劇都是自己造成的。
  • 心理學家沒說破的真相:潛意識,才是改寫你命運的鑰匙
    心理學家沒說破的真相:潛意識,才是改寫你命運的鑰匙 2020-10-24 0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喊山》:紅霞無聲的吶喊,是對命運最有力的抗爭
    電影《喊山》的主角兒沒有一個知名演員,影片的拍攝沒有一個電腦特效鏡頭,但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有血有肉,紅霞的命運讓人感到壓抑、窒息,韓衝的重情重義彰顯人性的光輝,兩個人的愛情真摯又熱烈,結局無奈有悲涼。紅霞本來是位備受寵愛的千金小姐,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紅霞的命運因與奶奶在燈會中走散而發生改變。紅霞被人販子賣給好吃懶做、脾氣暴躁的臘宏,紅霞無意間聽到臘宏殺人的消息,被臘宏殘忍地割破了舌頭,再也不能發出聲音。臘宏為了逃脫法律的制裁,帶著紅霞和兩個孩子來到太行山裡的一個小村子。
  • 《雲圖》:6個貫穿人類文明的故事和6個與命運抗爭的時代先驅者
    儘管每一個故事,都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但是它的背後卻蘊藏著人類與命運抗爭的精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對於《雲圖》這部作品更深層次的一些理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再閱讀一下原著,將有助於更深層次的解讀這部作品的內涵。當然,對觀影的趣味性也會大大提升。一、6個人物的故事:人物一:【公證人】亞當·尤因1850年,罹患寄生蟲病的美國公證人亞當·尤因從查塔姆群島乘船回國,途經一個被白人佔領的殖民地,在那裡他親眼目睹了,白人欺壓「土著人」並將他們當奴隸一樣管理的殘暴行為。
  • 一位心理學家告訴我:你的「潔癖」,會暴露你的內心,很準!
    曾經,有一位知名心理學家告訴我:你的「潔癖」,會暴露你的內心,很準!01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行為的發出都是緣由的,心理學家和心理分析師往往根據人的動作和行為來分析一個人潛在的心理問題,而潔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暗示著一個人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