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戰》並非抗日神劇,真實的地雷戰比電影還牛逼!

2021-02-07 冷熱軍事史


NO.401 - 地雷戰

作者:潘前芝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拍攝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地雷戰》,是幾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


片中地雷給日軍造成的狼狽樣讓人印象深刻。拋開演員誇張的表演不說,當年的地雷是否真有那麼大威力,還是說也有神劇成分?


抗戰期間地雷戰主要戰場在華北。實事求是地說,與根據地軍民運用地雷的實戰相比,《地雷戰》算拍的低調了


▲ 《地雷戰》


比如,1941年冬,日軍第36師團獨立混成旅團3千餘人進攻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負責守衛的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除了運用常規武器,還布置了誘雷、淌雷、吊雷、踏雷、拌雷和飛雷,最終以1:5的傷亡比重創日軍。


民兵遊擊隊是使用地雷的主力。當時太行根據地的成年人幾乎人人都學會造地雷、用地雷。為何根據地軍民如此青睞地雷?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提出要在各根據地發動民眾抗擊敵人。打仗當然需要武器,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做到人手一支槍是不可能的。攜帶方便且製造過程相對簡單的手榴彈和地雷,成為武裝民眾的主要武器。


▲ 夫妻造地雷


朱德、彭德懷多次批示各軍區、分區和工廠大批製造各種式樣的地雷,並訓練部隊和遊擊民兵使用。今日一些影視劇中,遊擊隊員可以沒有槍枝,但身上總能放兩顆手雷,就是這段歷史的反映。



根據地的地雷主要有兩種製造途徑,一是兵工廠;二是土法自制。兵工廠的產能大小不一,有的一個月能做幾百顆,有的一年才做幾百顆。這點數量供應正規部隊都不夠,不太可能發給遊擊隊了。


八路軍軍工部鑑於地雷構造簡單,決定發動民眾廣泛製造。他們舉辦地雷訓練班,派出技術幹部講解地雷構造和爆破知識,並編印了一些小冊子發給大家。


這些受訓骨幹回村後又舉辦訓練班,即使是沒有文化的農民簡單學習後也可依葫蘆畫瓢做出地雷來。

製造地雷所用的材料,生鐵主要是從群眾中收集破銅爛鐵,每斤5分到一角不等;鋼鐵主要是破壞鐵道所得的鐵軌。


各種地雷中,石雷產量最大。所謂石雷,就是在一塊石頭中間鑽個眼,裝上炸藥和引信。這對於石材滿山遍野的華北來說,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樣的一顆石雷,能炸碎一塊四五百斤重的石頭。



根據地民眾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品種繁多的地雷。


比如,從外殼材質上分鐵雷、磁雷、木雷、石雷等;從爆炸方式上分為踏板雷、踏管雷、掛雷、拉雷等;從布設方式分為子母雷、三角雷、水井雷等;還有的藉助家具做成茶壺雷、盆雷、碗雷。真正使敵人行軍走路、吃飯睡覺甚至大小便時都可能觸雷。


日軍對此頗為頭疼。據《華北戰紀》作者桑島節郎回憶,一次攻擊八路軍的行動中,一個一等兵看到老鄉家有筐雞蛋,便伸手去拿,不料觸發了雞蛋筐下設置的地雷,當場被炸斷一條手臂。


▲ 侵華日軍


根據地軍民來在武器裝備方面處於絕對劣勢,但比敵人更熟悉地形,使用地雷,不僅可以更好的保存自己,還能有效地幹擾和破壞敵人的軍事行動。


1943年的反「掃蕩」作戰中,太行軍分區有一萬多名民兵參戰,主要武器就是地雷,幾乎是「遍地地雷響、村村打敵人」。據後來不完全統計,這次掃蕩,敵人觸發地雷近兩千個,死傷也達兩千餘人。


▲ 反掃蕩期間民兵埋雷


最初,地雷主要用於防禦,後來逐步發展到主動出擊,在碉堡、據點、聯絡站、城中心廣場等一切日本人可能聚集的地方埋雷。這種防不勝防、隨時可能來臨的爆炸對於日軍的心理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1943年3月6日,遊擊隊員將兩枚地雷埋設在山東臨沂市湯頭鎮日軍時常光顧的溫泉附近,一舉炸死日軍三人,重傷二人,使得日偽軍計劃中的掃蕩計劃破產。


地雷殺傷的效果,主要取決於其戰鬥部炸藥的威力。所以地雷戰真正為敵人所恐懼,是在兵工技術人員掌握無煙火藥技術之後。


▲ 抗戰中使用的地雷



最初製造地雷所用的火藥主要是黑火藥。繳獲敵人的無煙火藥因數量有限,一般捨不得用於裝填地雷、手榴彈,而主要用於造子彈用。


大多用於製作煙花爆竹的黑火藥,在民間流傳較廣,根據地兵工廠製造起來也比較方便,缺點也是顯而易見,就是爆炸威力小,有的手榴彈甚至只能炸成兩半或幾片。


用黑火藥做成的地雷,很難對日軍造成致命傷害,大多以擦傷為主。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到八路軍總部去要物資時,就對邊區造的手榴彈的性能頗有微詞。


▲ 日軍



要研製威力大的無煙火藥,首先要解決號稱「火藥之母」的硫酸問題。


當時的冀中軍區有大批來自北大、清華、燕京和南開大學的學生。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就發揮他們專業優勢,將他們組織起來,成立技術研究社,集中開展無煙火藥研究。


經過反覆試驗,最終通過土方法製造出濃硫酸。後來的美軍觀察組來到晉察冀邊區,看到八路軍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竟然能生產出合格硫酸,驚得目瞪口呆,連稱「奇蹟」。


隨後,冀中軍區又研製出做炸藥所必需的另一重要原料硝化甘油,至此無煙火藥技術難題基本解決。


由於敵人封鎖,冀中軍區的技術僅在晉察冀軍區內推廣,無法在更大範圍內共享。幸運的是,八路軍軍工部所轄兵工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不久之後也研製成功硫酸和硝化甘油。


▲ 敵後軍民埋雷


裝填了自製新型炸藥的手榴彈,爆炸範圍擴大為10-15米,破片在150左右,殺傷力大增。


各根據地貧富不均,南方新四軍由於沒有製造炸藥的兵工廠,做地雷所用的黃色炸藥,均系零星從敵佔區購置,這就導致無法大量生產,有的兵工廠到了1944年還用黑火藥造地雷,且每月產能也僅為500枚。


正是有了前期的積累和進步,這些造地雷的兵工廠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製造出種類更多、性能更先進的武器裝備,成為新中國軍事工業的先聲。

延伸閱讀 -


- 冷熱軍事史更多好文- 

入群、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

請聯繫微信號:potereio

相關焦點

  • 解密《地雷戰》:歷史上真實的地雷戰什麼樣,你知道嗎?
    「海陽『鐵西瓜』,威名震天下,炸得鬼子哇哇叫,炸得偽軍上西天……」  1962年,一部電影《地雷戰》
  • 70年崢嶸歲月 | 原來《地雷戰》是如此硬核
    影片《地雷戰》原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軍教片,於1963年被當作故事片在全國放映。
  • 鬼子軍官英俊硬朗,抗日民兵卻是一群歪瓜裂棗,這電影比神劇還惡
    說實話,我看這個片子,是衝著情懷去的,畢竟我這個年紀,「老三戰」(地道戰、地雷戰、平原遊擊隊)電影幾乎伴隨了我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另外,地雷戰、地道戰,兩部老電影,也不僅僅是普通的娛樂電影,在大練民兵的年代,這兩部電影同時也是科普電影,裡面的很多戰術和裝備鑄造方式,都是真實可用的。
  • 廣電總局通知三類抗日題材不許播出,抗日神劇下架,元芳你怎麼看
    八百裡等於400公裡,開車走高速3個小時總要吧,你用的什麼槍,說說我總結了一下,判斷一部抗日劇是不是神劇,主要看是否存在以下四個特點:真想把這些拍神劇的送到中東去體驗體驗生活,按我理解地道戰,地雷戰,平原遊擊隊,鐵道遊擊隊都是神劇!要拍出戰爭的殘苦性和先烈的英勇無畏,把真政的抗戰精神體現出來,向《血戰臺兒莊》、《血戰崑崙關》《在太行山上》等讓我們下一代知道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來的多麼不義。
  • 【向經典致敬】電影《地雷戰》
    電影《地雷戰》地雷戰  基本信息  中文名:《地雷戰》
  • 老電影《地雷戰》,取材於膠東的抗日故事,真實事件更加驚險刺激
    早飯後,偽軍荷槍實氣勢洶洶向白塔村開進,當走到地雷區的時候,鄭翰林一拉線,三顆地雷同時爆炸,數名偽軍當場斃命,其餘的偽軍被地雷的爆炸聲嚇壞了,還以為八路軍有了新式的大炮,一個個嚇得抱頭鼠竄。鄭翰林拉了四根線,卻只爆炸了三個,他也覺得很奇怪,從藏身處出來一看,原來其中一根線被偽軍踩住了,他用力一拉,線斷了,所以地雷沒炸。
  • 紅色經典電影《地雷戰》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紅色經典電影《地雷戰》,我們60、70 甚至80後都很熟悉,它和《地道戰》堪稱抗日影視劇的鼻祖。
  • 紅色經典電影《地雷戰》——抗戰影視劇鼻祖
    紅色經典電影《地雷戰》,我們60、70 甚至80後都很熟悉,它和《地道戰》堪稱抗日影視劇的鼻祖。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兩個人物趙虎和玉蘭的原型,就是抗日老英雄于化虎和孫玉敏。《地雷戰》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山東省海陽縣人民群眾,各村民兵聯防運用自製的土炸藥製造地雷抗擊日本鬼子,取得反掃蕩勝利的故事。該片是一部以軍事教學為主的影片,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雖然有些欠缺,但從歷史資料性的角度來說是有很高的價值。
  • 神劇不神,電影《神勇小飛虎》再現太行山抗日英雄
    自從「抗日神劇」詞語火了之後,只要是抗日題材劇播出,不管看不看,先被大家貼上了標籤「神劇」。那麼先為大家科普一下什麼叫抗日神劇。近些年「中國的抗日題材的電視劇非常多,但質量良莠不齊,有的甚至出現很多誇張、雷人的虛構場景、更有一些荒唐劇情,因此被網友稱為「抗日神劇」。比如手撕鬼子,一人戰百人,男女主角有光環不會死等。
  • 老戲骨陳道明痛批當下抗日神劇:穿著裙子打仗是來秀腿還是走秀?
    不得不說,李幼斌、何政軍、孫儷等人出色的演技,可謂是將亮劍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造就了一部經典的抗日神劇。 就連著名老戲骨都看不過了,直言表示自己不會拍抗日神劇,抗日劇不只是一部電視劇,它還牽扯到一個正確歷史觀問題
  • 抗日雷人神劇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經過無數英雄先輩們犧牲換回來的,可是最近幾年來,抗日神劇頻繁熱播,導演為了追加收視率,不尊重歷史,隨意的亂拍翻拍戰爭片,難道就不知道看看劇本嗎?下面作者帶你們去看看抗日神劇穿幫片段。八百裡開外一槍之外幹掉鬼子機槍手?兄弟,你在逗我嗎?從呼和浩特駕車到北京全程大約480公裡,我方狙擊手一槍從北京打到呼和浩特,真乃神劇啊。
  • 「抗日神劇」丟臉丟到了日本,日本集齊21部出版《中國抗日神劇大全》
    現在,「抗日神劇」不僅被國人吐槽,還丟臉到日本!日本甚至出了一本《中國抗日ドラマ読本: 意図せざる反日?愛國コメディ》,翻譯過來就是——《中國抗日劇讀本:意想不到的反日,愛國喜劇》。是的,在日本,我們的「抗日神劇」被當成一種幽默搞笑的存在,而且還被編成了書,配上各種劇情畫面吐槽,隨書還附贈抗日中文教學,教你如何說一口抗日中文,以及如何VPN翻牆來中國視頻網站……
  • 抗日神劇泛濫,但一些網友對此類影視作品的攻擊,也缺乏足夠理智
    近些年來,在很多優秀的影視作品誕生的同時,也出現有不少神劇,其雷人的臺詞、狗血的劇情、誇張的演技,使觀眾看起來,不但粗製濫造,而且侮辱智商。這其中尤其以各類誇張的抗日神劇最為突出。如果敵人這麼好打,比豬還笨,那當年抗日的英雄豈非比鬼子還不如?那這些貶低鬼子的影視劇到最後罵的不是我們自己?
  • 《八佰》被稱為抗日神劇?具備太多抗日神劇的邏輯跟場景
    懷著滿腔的熱血我去看了一下電影八佰,看完之後感覺一般般,其實這部電影的立意本身是非常不錯的,通過一些真實的戰役讓我們體會到那個年代的不易,讓所有的人都能夠緬懷在抗日戰爭當中為我們付出性命的英雄。
  • 從潘長江的《舉起手來》到「手撕鬼子」,淺談「抗日神劇」70年
    》這一幕想必大家都會會心一笑《小兵張嘎》《地雷戰》這些電影50後,60後勢必不會陌生,李向陽,嘎子,潘東子都是普羅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用現在洋氣的說法叫IP。,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50年代,那時的我國還處於建國初期,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並不豐富,影劇院數量稀少,老百姓能看上電影大多是通過露天電影的方式觀看電影的,對電影劇情沒啥要求就是圖個熱鬧。
  • 電影《地雷戰》趙虎的原型及結局
    上世紀年代,人民的文化生活相對匱乏,許多電影被禁,在露天電影的年代裡,經典紅色電影《地雷戰》、《地道戰》則是文革中極少數未被禁映的影片
  • 觀抗日神劇《奇襲地道戰》有感
    這段時間又一部抗日神劇上演了,我看了一半多,實在有點快崩潰的感覺,終於硬著頭皮強迫自己有始有終的看完。這部神劇就是《奇襲地道戰》。首先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地道戰,以及地道戰的真實歷史。「地道戰」是指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淪陷後,在華北、冀中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 明明大家都不看,為何「抗日神劇」還那麼多呢?
    當然,這些算是「抗日片」而不是「抗日劇」。原因也很簡單,畢竟電視劇在中國誕生年頭已經較晚了。抗日片《地道戰》《地雷戰》《狼牙山五壯士》等等。中國臺灣大導演林健中,更是堪稱「抗日神劇」的大戶。這位臺灣導演被喻為「抗日神劇」第一人。為「抗日神劇」的赫赫名聲,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此時相信有人會說:你這是要把「抗日神劇」全都推給港臺班底嘍?
  • 抗日神劇《抗日奇俠》背後真實的抗日戰爭
    《抗日奇俠》講述了齊魯大地上四位身懷絕技的民間俠客,通過高超絕世武功來進行抗日活動,最後投奔八路軍,組建「神風特遣隊」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抗日故事。乍一看介紹,一般會覺得沒啥毛病,畢竟廣袤的華夏大地上會真功夫的高手不在少數,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人吐槽這部劇並封它為抗日神劇呢?
  • 牛X的抗日神劇,又出現了
    如今的一些抗日神劇,剛開始看的時候,我們也許會覺得很好笑,但笑過之後再想想,可能就再也笑不出來了。因為仔細想想你會發現,這些抗日神劇,它們不僅是在侮辱觀眾智商,而且它們大致都還包含著幾大罪狀。第一宗罪:羞辱抗日英雄。抗日神劇的的第一大罪狀,就是對抗日英雄的極其不尊重。因為原本一段極其慘烈的歷史悲劇,卻被如今一些人拍得如此搞笑如此兒戲,這讓當年深處其中的那些抗日英雄們怎麼看?網友「時光瀟瀟」在看完抗日神劇後評論道:「我爺爺是抗日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