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01 - 地雷戰
作者:潘前芝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拍攝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地雷戰》,是幾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
片中地雷給日軍造成的狼狽樣讓人印象深刻。拋開演員誇張的表演不說,當年的地雷是否真有那麼大威力,還是說也有神劇成分?
抗戰期間地雷戰主要戰場在華北。實事求是地說,與根據地軍民運用地雷的實戰相比,《地雷戰》算拍的低調了。
▲ 《地雷戰》
比如,1941年冬,日軍第36師團獨立混成旅團3千餘人進攻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負責守衛的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除了運用常規武器,還布置了誘雷、淌雷、吊雷、踏雷、拌雷和飛雷,最終以1:5的傷亡比重創日軍。
民兵遊擊隊是使用地雷的主力。當時太行根據地的成年人幾乎人人都學會造地雷、用地雷。為何根據地軍民如此青睞地雷?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提出要在各根據地發動民眾抗擊敵人。打仗當然需要武器,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做到人手一支槍是不可能的。攜帶方便且製造過程相對簡單的手榴彈和地雷,成為武裝民眾的主要武器。
▲ 夫妻造地雷
朱德、彭德懷多次批示各軍區、分區和工廠大批製造各種式樣的地雷,並訓練部隊和遊擊民兵使用。今日一些影視劇中,遊擊隊員可以沒有槍枝,但身上總能放兩顆手雷,就是這段歷史的反映。
根據地的地雷主要有兩種製造途徑,一是兵工廠;二是土法自制。兵工廠的產能大小不一,有的一個月能做幾百顆,有的一年才做幾百顆。這點數量供應正規部隊都不夠,不太可能發給遊擊隊了。
八路軍軍工部鑑於地雷構造簡單,決定發動民眾廣泛製造。他們舉辦地雷訓練班,派出技術幹部講解地雷構造和爆破知識,並編印了一些小冊子發給大家。
這些受訓骨幹回村後又舉辦訓練班,即使是沒有文化的農民簡單學習後也可依葫蘆畫瓢做出地雷來。
製造地雷所用的材料,生鐵主要是從群眾中收集破銅爛鐵,每斤5分到一角不等;鋼鐵主要是破壞鐵道所得的鐵軌。
各種地雷中,石雷產量最大。所謂石雷,就是在一塊石頭中間鑽個眼,裝上炸藥和引信。這對於石材滿山遍野的華北來說,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樣的一顆石雷,能炸碎一塊四五百斤重的石頭。
根據地民眾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品種繁多的地雷。
比如,從外殼材質上分鐵雷、磁雷、木雷、石雷等;從爆炸方式上分為踏板雷、踏管雷、掛雷、拉雷等;從布設方式分為子母雷、三角雷、水井雷等;還有的藉助家具做成茶壺雷、盆雷、碗雷。真正使敵人行軍走路、吃飯睡覺甚至大小便時都可能觸雷。
日軍對此頗為頭疼。據《華北戰紀》作者桑島節郎回憶,一次攻擊八路軍的行動中,一個一等兵看到老鄉家有筐雞蛋,便伸手去拿,不料觸發了雞蛋筐下設置的地雷,當場被炸斷一條手臂。
▲ 侵華日軍
根據地軍民來在武器裝備方面處於絕對劣勢,但比敵人更熟悉地形,使用地雷,不僅可以更好的保存自己,還能有效地幹擾和破壞敵人的軍事行動。
1943年的反「掃蕩」作戰中,太行軍分區有一萬多名民兵參戰,主要武器就是地雷,幾乎是「遍地地雷響、村村打敵人」。據後來不完全統計,這次掃蕩,敵人觸發地雷近兩千個,死傷也達兩千餘人。
▲ 反掃蕩期間民兵埋雷
最初,地雷主要用於防禦,後來逐步發展到主動出擊,在碉堡、據點、聯絡站、城中心廣場等一切日本人可能聚集的地方埋雷。這種防不勝防、隨時可能來臨的爆炸對於日軍的心理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1943年3月6日,遊擊隊員將兩枚地雷埋設在山東臨沂市湯頭鎮日軍時常光顧的溫泉附近,一舉炸死日軍三人,重傷二人,使得日偽軍計劃中的掃蕩計劃破產。
地雷殺傷的效果,主要取決於其戰鬥部炸藥的威力。所以地雷戰真正為敵人所恐懼,是在兵工技術人員掌握無煙火藥技術之後。
▲ 抗戰中使用的地雷
最初製造地雷所用的火藥主要是黑火藥。繳獲敵人的無煙火藥因數量有限,一般捨不得用於裝填地雷、手榴彈,而主要用於造子彈用。
大多用於製作煙花爆竹的黑火藥,在民間流傳較廣,根據地兵工廠製造起來也比較方便,缺點也是顯而易見,就是爆炸威力小,有的手榴彈甚至只能炸成兩半或幾片。
用黑火藥做成的地雷,很難對日軍造成致命傷害,大多以擦傷為主。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到八路軍總部去要物資時,就對邊區造的手榴彈的性能頗有微詞。
▲ 日軍
要研製威力大的無煙火藥,首先要解決號稱「火藥之母」的硫酸問題。
當時的冀中軍區有大批來自北大、清華、燕京和南開大學的學生。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就發揮他們專業優勢,將他們組織起來,成立技術研究社,集中開展無煙火藥研究。
經過反覆試驗,最終通過土方法製造出濃硫酸。後來的美軍觀察組來到晉察冀邊區,看到八路軍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竟然能生產出合格硫酸,驚得目瞪口呆,連稱「奇蹟」。
隨後,冀中軍區又研製出做炸藥所必需的另一重要原料硝化甘油,至此無煙火藥技術難題基本解決。
由於敵人封鎖,冀中軍區的技術僅在晉察冀軍區內推廣,無法在更大範圍內共享。幸運的是,八路軍軍工部所轄兵工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不久之後也研製成功硫酸和硝化甘油。
▲ 敵後軍民埋雷
裝填了自製新型炸藥的手榴彈,爆炸範圍擴大為10-15米,破片在150左右,殺傷力大增。
各根據地貧富不均,南方新四軍由於沒有製造炸藥的兵工廠,做地雷所用的黃色炸藥,均系零星從敵佔區購置,這就導致無法大量生產,有的兵工廠到了1944年還用黑火藥造地雷,且每月產能也僅為500枚。
正是有了前期的積累和進步,這些造地雷的兵工廠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製造出種類更多、性能更先進的武器裝備,成為新中國軍事工業的先聲。
- 延伸閱讀 -
- 冷熱軍事史更多好文-
入群、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
請聯繫微信號:potere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