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泰戈爾,讀過他的詩。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一路走來,一路盛開。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生如夏花》)「天空中沒有留下飛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思念是翅膀飛過的痕跡。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留下什麼,只要你經歷過,就是最大的美好,這不是無能,而是一種超然。」(《流螢集》)
泰戈爾與中國的故事,始於1924年。
「中國的朋友」泰戈爾訪華
1924年5月1日,清華大學,泰戈爾正在演講,主題是《你們的使命是拿靈魂來給一切事物》。
「現在我是在中國。我問你們,我也問我自己,我們有的是什麼,有什麼東西可以從家裡拿出來算是你們給這新時期的敬意。你們必須回答這個問題。你明白自己的心嗎?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嗎?你們史乘裡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麼?你們必得知道,如其你們想要自免於最大的侮辱,遭受蔑視,遭受棄卻的侮辱。拿出你們的光亮來,加入這偉大的燈會,你們要來參與這世界文化的展覽。」
當天清華演講非常轟動,當時《晨報》記載:「午後2時,即有無數男女學生驅車或步行入壇,絡繹不絕,沿途十分擁擠……有二三千人之多。」
這一年,距離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了11個年頭,而彼時中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人都還沒有。
3年前,泰戈爾還捐贈了他的所有家產創辦了印度國際大學(現中央大學),是梁啓超、徐志摩、林徽因、梅蘭芳、徐悲鴻等民國名人的偶像。
1920年梁啓超成立講學社,與商務商務印書館達成協議,延聘西哲來華講學,書館年助5千元,可壟斷演講稿的出版權。有了錢,講學社曾邀杜威、羅素、杜裡舒訪華,當時泰戈爾名氣很大,安排泰戈爾訪華還專門做了預熱:
《小說月報》在9、10月連推兩期「泰戈爾專號」,泰戈爾來華,受到了當時民國文化界的狂熱關注,包括孫中山、閻錫山、遜帝溥儀、梅蘭芳、陳獨秀、郭沫若、張君勱等響噹噹的人物。
4月27日,北京學界宴請泰戈爾,席間林長民提起詩歌革命,泰戈爾即席起立,演說了一個多小時,闡述自己不模仿古印度詩歌和英國詩歌的理由,他說,雖然很多印度人指責他,但他堅信自己是詩歌革命家。
這番話,深深地打動了力推「新詩革命」的胡適,他說:「我過去也是反對歡迎泰戈爾來華之一人,然自泰戈爾來華之後,則又絕對敬仰之。」可見泰戈爾的人格魅力。
1924年5月7日,泰戈爾在北京度過了他的63歲生日,為他主持壽宴的,是中國的文化名人、年長他一歲的胡適。
此次訪華,泰戈爾與中國結下了情誼,梁啓超為其贈中文名「竺震旦」。「竺」是中國古代對印度的稱呼,而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
泰戈爾對這個名詞非常喜歡:「在我這兒,東方和西方有了友誼;在我的生命中,我的名字的涵義實現了。」
因為這次訪華,徐志摩成為泰戈爾在中國最好的朋友。泰戈爾訪華前一年,北京文化界成立新月社,社名是徐志摩依據泰戈爾詩集《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纖弱的一彎分明暗示著,懷抱著未來的圓滿」,參加者有梁啓超、胡適、徐志摩、餘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他們也以此等待著泰戈爾的首次訪華。
泰戈爾為徐志摩取了一個印度名字「素思瑪」,在印度語中「素思瑪」是太陽神,意為陽光和希望。
尊重才是最有力量的,泰戈爾回國後,寫文章稱:到中國便像回到故鄉一樣。
1929年6月15日,泰戈爾去日本路過上海,請徐志摩轉贈胡適兩本書,並親筆寫下:Remember me(記住我)。
泰戈爾的詩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除了徐志摩,郭沫若、冰心、聞一多、梁實秋等一代文豪都受他影響都很深:冰心的《繁星·春水》就是受泰戈爾的《飛鳥集》影響而創作的。
之後幾年,泰戈爾的作品被冰心、鄭振鐸等陸續翻譯成中文。影響了無數的中國人。
「真正的詩人」泰戈爾和他的詩
「你的世界在我的心靈裡織上字句,你的快樂又給它們加上音樂。你把自己在夢中交給了我,又通過我來感覺你自己的完滿的甜柔。」(《吉檀迦利》第65篇)
1912年年末,英國詩人穆爾經皇家學會將《吉檀迦利》推薦給瑞典的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1913年,泰戈爾憑藉該詩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亞洲首位獲得該獎的作家。從此,他讓一直處於失語狀態的東方話語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尊重。
泰戈爾有「東方詩哲」之稱,他的詩帶有空靈的神秘主義色彩和濃鬱的人道主義氣息,是歌唱快樂與悲傷的「生命之歌」。
愛情遺憾,泰戈爾的詩:
「 眼睛為她下著雨,心卻為她打著傘,這就是愛情。 」
世界不公,泰戈爾的詩: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關於自己,泰戈爾詩歌《觸摸自己》:
你靠什麼謀生,我不感興趣。我只想知道,你渴望什麼,你是否有勇氣追逐心中的渴望。你有什麼成就、地位、家庭背景,我不感興趣。我只想知道,當所有的一切都消逝時,是什麼在你的內心,支撐著你。願我看到真實的你。願你觸摸到真實的自己。
泰戈爾家世:天才詩人的背後
泰戈爾不僅是偉大的詩人,他還是一位天才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創作50多部詩集2500首詩,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40多部劇本及大量的文學、政治、哲學論著,他還創作了2000多幅畫,以及大量的隨筆、日記和通信,一共近200本書。
他能成為多才多藝的詩人,完全得益於他的家庭。泰戈爾1861年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的豪門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父親還是哲學幾何宗教改革者,這個家族子女眾多,共有14個孩子,泰戈爾是最小的一個,因為全名叫「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被家人親暱地稱為「小拉比」,可見他小時候有多從受寵愛。
從小不僅家境優渥,幸運的泰戈爾還有個好父親。跟中國豪門世家一樣,泰戈爾家族在他小時候便有十條家訓:
營造書香氣息濃厚的家庭氛圍;通過閱讀,彌補學校無法學到的知識;當孩子無法適應學校生活時,尋找積極的對策;通過聘請家庭教師,培養孩子的多種才能;將錢包交給孩子,對他進行經濟教育;消除對其他宗教的偏見;成為富翁後,積極支持文化藝術;通過與子女一同漫遊大自然,從而培養子女的想像力;制定周密的計劃,使子女從旅遊中學到更多道理;引導子女從小接觸音樂與美術。
在如此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泰戈爾,小時候便收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被家人陸續送進東方學院、師範學院和孟加拉學院學習。
可惜因為他生性自由,討厭刻板的學校生活,最後輟學了,這一年他14歲,雖然他已經發表過一些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但是輟學的泰戈爾依然有些沮喪,家人也曾失望過很久。
但是,他有一位好父親,是父親最終讓他走出了低谷。後來泰戈爾回憶童年時代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對他的教育:潛移默化和身體力行。
父親畢生致力於研究印度宗教聖典和西方哲學,看自己兒子輟學後,他決定自己親身輔導兒子:
每天早晨他讓泰戈爾陪自己一起誦唱經文和散步,散步期間他給他講各種人生道理和知識,晚上再親自教授泰戈爾英文和天文等。
父親把家裡的藏書給泰戈爾看,讓他飽覽名著,期間泰戈爾居然寫出了人生第一部詩劇。
最關鍵的是,父親不僅和他「讀萬卷書」,還帶他「行萬裡路」。
父親曾帶他去喜馬拉雅山旅遊四個月,旅行中的風景,讓泰戈爾第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那次旅行,成為了他終身難忘的回憶。長大以後,他又多次攀登喜馬拉雅山,詩中稱喜馬拉雅是「蟄居在心靈上的情人」。
1916年,詩集《飛鶴》,記錄了泰戈爾關於這些年喜馬拉雅旅行的感受,被評論家稱為抒情詩的最高水平。
泰戈爾愛情故事
「眼睛為她下著雨,心卻為她打著傘,這就是愛情。」
把愛情寫得如此深刻唯美的泰戈爾,愛情上是遺憾心痛的。
1878年,18歲泰戈爾赴英留學,啟程前他去孟買學習英文,遇見了他的老師安娜。
安娜被這位英俊的天才詩人所吸引,情竇初開芳心暗許,她總是主動接近泰戈爾,惹他生氣和激動,有時她躡手躡腳地從背後走來,蒙住他的眼睛。
安娜告訴泰戈爾:「能偷到正在熟睡的女人的手套,就有權吻她。」
可惜,少年泰戈爾如此純樸,以致沒有明白這種暗示的全部含意。一想到自己即將遠離祖國,他選擇了克制。
後來,安娜被迫出嫁,沒有愛情的生活,安娜終日憂鬱,不到—年就在孤獨中死去。
泰戈爾再也沒有見到安娜,於是他把她寫進了詩裡。
泰戈爾第二段感情也同樣不幸,1880年,他回到祖國,暗戀上自己的嫂子卡丹巴麗,他們同樣熱愛文學,所以一直保持著一種強烈的友誼和強烈的柏拉圖式的依戀之情。
1883年,22歲的泰戈爾結婚,婚前他把一些詩歌獻給了她,在泰戈爾新婚後第4個月,她選擇了自殺,時年25歲。
這份苦澀的愛也以悲劇戛然而止,成了泰戈爾一生念念不忘的痛。
泰戈爾寫下的那些愛情詩,大家依然可以看見這些愛情的影子:
「她村裡的鄰居喊她黑人呢,可對我心而言她卻是朵百合,是的,她是百合,雖然她的皮膚並非淺色。」《戀人的饋贈》「假如我今生無緣遇到你,就讓我永遠感到恨不相逢讓我念念不忘,讓我在醒時夢中都懷帶著這悲哀的苦痛。」《假如我今生無緣遇到你》「假如你一定要傾心於我,你的生活就會充滿憂慮,假如你一定要傾心於我,請不要把它時刻記在心頭,當你笑語盈盈,一雙明眸閃著愛的歡樂,我的回答必然是狂熱而草率的,一點兒也不切合實際。」《假如你一定要傾心於我》「不要不辭而別,我愛。我看望了一夜,現在我臉上睡意重重。只恐我在睡中把你丟失了。不要不辭而別,我愛。 」《不要不辭而別,我愛》「如果你不說話,我將用你的沉默填滿心房,並忍受它。我將靜靜地等候,像黑夜中徹夜不眠的星星,忍耐的低首。」《忍耐》
一個人的一生,真正的愛情只有一次。泰戈爾的婚姻持續了五年,31歲那年,妻子也去世了。從此泰戈爾再也沒有再娶。
「友誼和愛情之間的區別在於:友誼意味著兩個人和世界,然而愛情意味著兩個人就是世界。在友誼中一加一等於二;在愛情中一加一還是一。」「上帝在創造男人的時候,他是一個校長的身份,他的袋子裡裝滿了戒律和原則;可是他創造女人的時候,他卻辭去了校長的職務,變成了藝術家,手裡只拿著一枝畫筆和一盒顏料。」
泰戈爾的愛情詩歌,仔細讀來都有他的過往愛情。
晚年,他在阿根廷遊歷期間,遇見了才貌雙全的維多利亞·奧坎波,但泰戈爾卻不承認這是愛情:
「當我們在一起時,我們主要玩弄文字遊戲並竭力大笑,消磨了我們彼此看清對方的最佳時機。」
對愛情雖然遺憾,但他至死相信愛情,晚年的泰戈爾寫下詩歌《生命的空白》:
不要試圖去填滿生命的空白,因為,音樂就來自那空白深處。相信愛情,即使它給你帶來悲哀也要相信愛情。有時候愛情不是因為看到了才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才看得到。我們熱愛這個世界時,才真正活在這個世界上。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你也要再錯過群星了。
1941年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居宅第裡平靜地離開人世,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葬。
賽亞·伯林在《泰戈爾與民族意識》一文中說:
「泰戈爾長壽而又碩果纍纍的一生都致力於比社會或政治活動更富於創新的事情,他一生志在只創造美的事物,只說真話。這需要自律和異乎尋常的耐心與正直,泰戈爾擁有詩人們身上極少見的那種對現實世界的直觀和理解。」
泰戈爾去世前,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1940年,泰戈爾被牛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時,對於一連串的拉丁語,泰戈爾報以一連串的梵語。對於印度和印度文化,他自信且自豪。
泰戈爾對政治、文化、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傳統和現代的態度在《印度的呼喚》這首詩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在那裡,心是無畏的,頭也抬得高昂;在那裡,知識是自由的;在那裡,世界還沒有被狹小的家國的牆隔成片段;在那裡,話是從真理的深處說出。」
泰戈爾去世6年後,印度獨立,印度人們選了泰戈爾的詩歌《人民的意志》作為國歌,30年後,孟加拉獨立,他們也選了泰戈爾的詩歌《我金色的孟加拉》作為國歌。
泰戈爾成為世界上為一個曾為兩個不同國家寫過國歌的人。
泰戈爾,謝謝你,帶我們以詩歌為翅膀,從純粹美好的天空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