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認為她的才華在林徽因之上——民國才女凌叔華

2021-02-08 傳承碑

凌叔華,民國一代名媛,被譽為「第一個徵服歐洲的中國女作家」。泰戈爾認為她的才華在林徽因之上,徐志摩視她為中國的曼殊菲爾。一代怪才辜鴻銘是她的老師,她的故居史家胡同24號成為北京第一個胡同博物館。

凌叔華手繪的家

凌叔華,1900年3月25日生於文化古城北京的一個仕宦與書畫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在家裡十六個姊妹中排行第十。

父親凌福彭

父親凌福彭,與康有為是同榜進士,為官多年,有一套做官的手段。在大清一直做到一省布政使,等到五色旗替換了龍旗,大清國成了民國,老爺子依舊官運亨通,在北京城裡有所大宅院,大老婆、小老婆、丫鬟、僕人、廚子、司機,應有盡有。

父親凌福彭

家藏書畫極豐,父親與學界畫壇過從甚密。康有為、俞曲園、辜鴻銘、齊白石、陳寅恪等社會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常有文人墨客出出進進。

凌叔華畫的「我和賁先生(書塾老師)」

在六歲的時候,她在花園中,用木炭在白牆上畫了很多山水風景、花卉和人物。她父親的一位朋友看到這些畫後對她說:"你的畫很有風格。你有天才,你會成為大畫家的。我要跟你父親講,讓他給你找一位老師……"這樣,她就拜了著名的女藝術家、慈禧太后寵愛的宮廷女畫師繆素筠為師。

她當時的英語老師是辜鴻銘,使她打下了古典詩詞和英文的基礎。

英語老師辜鴻銘

她7歲就從師學畫,學英文,9歲旅居日本2年。

1922年22歲那年,她考入燕京大學預科,曾與即將畢業的謝冰心同學一年,翌年升入本科外文系,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並聽過周作人的"新文學"課。

大學時期的凌叔華,畫藝已熟到能夠妙手回春,"偶一點染,每有物外之趣"的程度。

凌叔華的畫

後來,她的這些畫大半都曾經朱光潛看過,他評論說:"取材大半是數千年來詩人心靈中蕩漾涵泳的自然……在這裡面我所認識的是一個繼承元明諸大家的文人畫師,在嚮往古典的規模法度之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風懷和細緻的敏感……"看她的畫,"我們在靜穆中領略生氣的活躍,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來清淨的自我。"

凌叔華畫的觀音

1924年,在大學裡,在作畫的同時,她開始以白話執筆為文。在《晨報》副刊上,以瑞唐為筆名陸續發表短篇小說《女兒身世太悽涼》、《資本家之聖誕》及雜感《朝霧中的哈大門大街》等。

泰戈爾訪華

1924年,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訪問,那時凌叔華已是燕京大學的一名高才生了。她成績優秀,交際能力也出類拔萃,被燕京大學推派為歡迎泰戈爾的代表,北大指派招待遠道而來的詩人的是徐志摩和陳西瀅。這次茶話會上,凌叔華認識了徐志摩和陳西瀅。

徐志摩

1924年秋,徐志摩寫信給凌叔華,請她作他的「通信員」――通信的對象。信中說:「我一輩子只是想找一個理想的『通信員』……最滿意最理想的出路是有一個真能體會、真能容忍、而且真能融化的朋友。」為了使徐志摩儘快走出感情失敗的陰影,作為朋友,凌叔華承擔起了這一任務。

凌叔華畫給徐志摩的明信片"海灘上種花

坊間傳聞凌叔華與徐志摩曾有過戀情,凌叔華公開澄清,「我要聲明我與志摩永久是文學上的朋友。」「我對志摩除了相當朋友的同情,並可惜他的被誣外,一些關係都沒有,我永遠不信他會與我有什麼關係。我的原因很簡單,我已計劃同陳西瀅結婚,陸小曼又是我的知己朋友。」

凌叔華

女兒陳小瀅在回憶母親的文章中提及此事:「徐志摩正陷於與林徽因失戀的痛苦中,也許是把母親當成他的傾訴對象。母親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與徐志摩有感情。在一封給友人的信裡她這樣說:『說真話,我對志摩向來沒有動過感情,他的事向來不瞞人,尤其對我,他的私事也如兄妹一般坦白相告。我是生長在大家庭的人,對於這種情感,也司空見慣了。』而徐志摩也曾說:『女友裡叔華是我的一個同志。』」

1924年的一天,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博士、北大教授陳西瀅來到史家胡同的凌家大宅,如約拜訪凌叔華。

陳西瀅,畢業於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

陳小瀅聽父親所說初見母親是這樣的情景:「父親與母親的結識,說起來母親主動的成分似乎多一些。那時候母親還是燕京大學的學生,她的幾篇小說都在《晨報》副刊上發表,而父親正是《晨報》的編輯。母親給父親寫信,請他去家裡喝茶。父親後來跟我回憶,他帶著一種好奇心赴了約,想看一看這個寫小說的女孩子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結果那天他在胡同裡繞來繞去走了很久才找到,他當時還納悶,這個女孩子怎麼會住在這麼一個大宅子裡?可能像林黛玉一樣是寄人籬下吧。父親敲門進去,先是門房帶著他走了一段,然後有一位老媽子出來接,又走到一個院子裡,再出來一位丫鬟,說『小姐在裡面』,把父親嚇了一跳。」

凌叔華(中者)和父親(左三)招待外國

1925年,凌叔華奠定她在文壇上的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後》在《現代評論》上發表。她"以一隻善於調理丹青的手,調理她需要的文字的分量,將平凡的,甚至有點俗劣的材料,提煉成的美玉。"

1926年6月她從燕京大學外文系畢業,以優異成績獲該校金鑰匙獎,任職北京故宮博物院書法繪畫部門。

1926年7月,陳西瀅和凌叔華在史家胡同24號院大婚,這座後花園(帶24間房子)作為陪嫁成為凌叔華真正的家,北大教授和女小說家的喜結連理,在當時也是一段佳話,然而,這卻並不是一段幸福的婚姻。

兩人婚禮的留影

「他們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暴露出諸多不和諧因素。母親顯然不甘心扮演那種傳統的相夫教子的女性角色。『一個女人絕對不要結婚。』這句話從小到大,我不知聽了多少遍。我想她可能對自己的婚姻心生悔意,也可能覺得家庭是個累贅,認為自己如果不結婚,可能成就更大。」深究其背後的原因,陳小瀅認為,「在這種複雜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母親,防備心比較重,不相信任何人,包括我和我父親。」——女兒回憶

婚後留影

「我相信他們在走向婚姻的時候還是有感情的。那個時代的女作家並不多,父親對母親有一種愛才的心理;從另一方面講,父親是留英博士,26歲就當北大教授,母親自然也會被這些「光環」所吸引。」女兒陳小瀅這樣評價父母的婚姻。

陳西瀅性格缺點明顯,蘇雪林說他「喜說俏皮話挖苦人,有時不免謔而近虐的,得罪好多朋友,人家都以為他是一個尖酸刻薄的人」,為收斂鋒芒,陳源只好沉默。凌叔華曾說:「以前與他(指陳西瀅)出門做客,真是窘得很,不熟的人還以為他很驕傲呢。」

1927年秋,陳西瀅夫婦同往日本作短期旅行,後凌叔華留京都一年,研讀菊池寬、佐藤春夫、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夏目漱石的作品及日本藝術。

1928年春,新月書店出版了她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花之寺》,由丈夫陳西瀅編定。

1928年陳西瀅到武大當教授,擔任文學院長一職,凌叔華作為眷屬同往寓"雙佳樓"。此時,凌叔華與蘇雪林、袁昌英結為好友,三個人在文學創作上盛極一時,有"珞珈三傑"之譽。

前排右三個女孩為珞珈三傑

蘇雪林說:"叔華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說話時,眼光常帶著一點'迷離',一點兒'恍惚',總在深思著什麼,心不在焉似的,我頂愛她這個神氣,常戲說她是一個生活於夢幻的詩人。"

凌叔華

在這裡凌叔華作為院長夫人接待認識了朱利安貝爾,來自英國的詩人,應邀來武大教授「英語寫作」、「莎士比亞」、「英國現代主義作家」三門課程。

朱利安貝爾

她陪他買生活用品,挑選窗簾,布置宿舍,還饒有興致去旁聽「莎士比亞」和「英國現代主義作家」。

倆人相識僅一個多月,朱利安(他的母親瓦奈薩·貝爾是英國著名的畫家,他的姨媽是著名小說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即向母親宣布,已經與他心儀的中國女作家戀愛了:「親愛的瓦內薩,總有一天,您要見見她。她是我所見過的最迷人的尤物,也是我知道的唯一可能成為您兒媳的女人。因為她才真正屬於我們的世界,而且是最聰明最善良最敏感最有才華中的一個。」

「她,叔華,是非常聰穎敏感的天使……請想像一下那麼一個人,毫不造作,非常敏感,極其善良極其美好,生性幽默,生活堅定,她真是令人心愛。

在朱利安給母親的信中曾提到:「她(凌叔華)說,她過去從沒有愛過。」「她敏感而細膩,聰慧而有教養,有時還有點使壞,最愛那些家長裡短的故事。」

她與朱利安貝爾相戀了,還藉機帶他回了北京,遊覽故宮、頤和園、後海,介紹他給相識的畫家和作家認識,那會的她,為他摘掉了眼鏡,化了妝新燙了頭髮。

陳西瀅夫婦與朱利安在武漢大學

但她和朱利安婚姻觀念不同,她想朱利安給她婚姻的承諾,但朱利安同時有糾纏不清的曖昧女友,沒想過結婚,後來朱利安同意結婚凌叔華放棄了。

最終凌叔華還是選擇分手回歸了家庭,但那堵情感厚牆則始終橫隔在她與丈夫之間。夫婦越來越少溝通,兩人以後的歲月是分多聚少。她把自己包裹得太緊,連常人說「貼心小棉襖」的獨女,也欠溝通。家裡有一個房間只屬於凌叔華一個人,丈夫、女兒都不得入內。

中年時的凌叔華與丈夫陳西瀅

女兒陳小瀅在《回憶我的父親陳西瀅》中寫道:「我問他當時為什麼不離婚,他說,當時女性離婚是不光彩的。再問他,他說你母親很有才華,然後就不說下去了。」

凌叔華對婚姻不滿,多次對女兒說,「一個女人絕對不要結婚」。她經常「告誡」的一句話是:「女人絕對不能向一個男人認錯,絕對不能。」

1930年,她的短篇小說集《女人》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凌叔華在小說創作方面的才華和天分在國內並沒有獲得更大的認可,陳小瀅認為此乃她的「不合時宜」所致:「在那個一要救亡二要革命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她的那些太過生活、太過女性的寫作,是不符合當時潮流的,於是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1935年,良友圖書出版公司出版了她的兒童短篇集《小哥兒倆》作者在《自序》中說:"書裡的小人兒都是常在我心窩上的安琪兒,有兩三個可以說是我追憶兒時的寫意畫。我有一個毛病,無論什麼時候,說到幼年時代的事,覺得都很有意味,甚至記起自己穿木履走路時掉了幾回底子的平凡事,告訴朋友一遍又一遍都不嫌煩瑣。懷念著童年的美夢,對於一切兒童的喜樂與悲哀,都感到興味與同情。這幾篇作品的寫作,在自己是一種愉快。"

凌叔華畫的童年回憶插畫「老周帶我去隆

1946年,陳西瀅受國民黨政府委派,赴巴黎出任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代表。翌年,凌叔華帶著女兒陳小瀅到倫敦與陳西瀅團聚,從此定居歐洲。她曾進聯合國國際了解速成班學習並獲文憑,後又在巴黎學習法文及研究印象派繪畫多年。

老來伴的兩夫婦,但其實倆人聚少離多

巴黎生活成本高,他們選擇定居倫敦,只有在開會的時候,陳西瀅才到巴黎。在倫敦,她曾給大學講授過東方藝術與戲劇,但這時期她主要從事西方文學和藝術的研究。

凌叔華雖出身望族,卻能吃苦,除了日常的家務操勞之外,為了彌補生活費用之不足,她不得不兼事"鬻文和賣畫"。

凌叔華畫的畫

1953年,凌叔華的自傳體小說《古韻》(AncientMelody)在英國出版,很快成為暢銷書,她被稱為「第一位徵服歐洲的中國女作家」。《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評論說:「叔華平靜、輕鬆地將我們帶進那座隱蔽著古老文明的院落。她向英國讀者展示了一個中國人情感的新鮮世界。高昂的調子消失以後,古韻猶存,不絕於耳。」

《古韻》出版後極為文化界注意,英國讀書協會(Book Society)評它為當年最暢銷的名著,《星期日泰晤士報》文學增刊還特別撰文加以介紹。凌叔華也因此而馳名於國際文壇。

《古韻》版本二

然而,對於凌叔華來說,這並不令她有多麼欣喜,因為西方人真正好奇的,是妻妾成群的東方式家庭。

凌叔華(左)在女兒的畢業典禮上

1956年至1960年,凌叔華應新加坡新創辦的南洋大學之聘,擔任該校中文系中國近代文學和新文學研究教授。

凌叔華在作畫

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法國建立外交關係,翌年法國政府令丈夫陳西瀅離開巴黎喬治五世大街11號(臺灣使館),從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966年辭職,其家庭生活也愈加困頓,難以維持。

晚年陳西瀅在倫敦寓所

1967年至1968年,凌叔華赴加拿大任教,講授中國近代文學。回英國後,應倫敦大學、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邀請,曾作中國近代文學和中國書畫藝術專題講座多次。

晚年的凌叔華

1972年至1981年,先後五次回國,遍訪祖國的大好河山,作畫寫文,優美的散文《敦煌禮讚》就是她參加了敦煌石窟後寫下的佳作。

異鄉畢竟不是家鄉,異國畢竟不是祖國。凌叔華是時時想著自己的祖國的。據云,她曾無限感慨地說:"我不願像白俄一樣在路邊賣地毯。"

凌叔華是個畫家,把賣畫比作在他鄉賣地

1984年秋,她在倫敦進對蕭乾說:"我生在北京,儘管到西方已三十幾年,我的心還留在中國。"

1989年末,她坐著輪椅,由女婿英國漢學家秦乃瑞陪同,飛回北京,住進景山醫院。

1990年5月16日,彌留之際,她想到北海看白塔,到史家胡同看看舊居。

凌叔華彌留之際想回到童年長大的家

她最後的願望得以實現:她躺在擔架上,看到了美麗的白塔,也回了"老家"-史家胡同甲54號——那二十八間房子是她的嫁妝,解放後變成了大雜院和幼兒園。

凌叔華病中遊北海,旁為女兒及外孫

她望著天空低語:「媽媽正等著我吃飯呢。」

了解更多名人傳記歷史事件內容,請關注我們「傳承ROOT」!

傳承碑,撰寫名人傳記,記錄社會歷史大事件,免費的網絡個人傳記紀念平臺,平臺可邀請親朋好友一起每人一個章節記述下他們眼中的您。後續會推出家譜、家祠功能,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民國才女凌叔華一生的三段愛情
    在泰戈爾訪問的這段時間,徐志摩與凌叔華就走的近些,這點泰戈爾都看出來了,此時的徐志摩追林徽因基本無戲了,雖然泰戈爾還做了中間人向林徽因表達了徐志摩的愛意,但林徽因是斷然拒絕了。泰戈爾跟徐志摩一向關係不錯,凌叔華又出現的正是時候,便有意讓這兩人相處,甚至泰戈爾評價說凌叔華相比林徽因有過之無不及,但凌叔華面對這樣的情況自然是害怕和保守的,兩人也就一直保持書信往來,凌叔華的理性和矜持讓一向尋求快的徐志摩難以適應
  • 和徐志摩曖昧,和林徽因爭風吃醋,這位民國大才女的人生才叫彪悍!
    和徐志摩曖昧,和林徽因爭風吃醋,這位民國大才女的人生才叫彪悍!
  • 凌叔華:女人,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
    民國時期,風雲動蕩,造就了無數才女佳人:才華橫溢孤標傲世的張愛玲;明豔動人風華絕代的陸小曼;優雅詩意魅力無比的林徽因;溫婉知性淡雅清麗的凌叔華……這麼多優秀女子扎堆,難免彼此競爭,也被人拿來有意無意地比較。據說,林徽因曾視凌叔華為最大對手,而凌叔華對林徽因也無好感,心中始終存了一股子「即生瑜,何生亮」的不平之氣。
  • 民國情事|凌叔華:徐志摩的紅顏知己
    她是出身望族,家學淵源的民國名媛;她是被蘇雪林贊為「眼睛清澈……帶著一點迷離」的美人;她是被泰戈爾讚賞比林徽因「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才女;她是20世紀30年代與冰心、馮沅君和丁玲齊名的女作家;她是詩人徐志摩的合格「通信員」和紅顏知己;她是不安於平淡,與異國詩人產生婚外戀情的風流女子;她是半生飄零海外,成就卓著的女畫家。
  • 林徽因、陸小曼、凌叔華為何爭搶徐志摩「遺產」八寶箱?
    徐志摩給我感覺一直是一個為情而生為情而死的男人,是一個民國的超級渣男,拋棄原配(張幼儀)、奪取朋友的妻子(陸小曼)、並且與凌叔華和林徽因都有感情糾葛,私底下還有木有其他的女人這個還不好說。在那個年代,當紅明星除了是高官權貴之外,就屬這類文人了,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街頭小巷熱議的話題。給他們帶來無限熱度也給他們帶來無盡的煩惱。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泰國詩人泰戈爾從小就嚮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1924年,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在不少文壇大咖的陪同下,遊訪了中國。當時的浪漫詩人徐志摩和民國才女林徽因便受邀陪同,並一同擔任泰戈爾的翻譯官。泰戈爾在中國一共度過了六周,先後去了北京、南京、濟南等城市訪問交流。
  • 數億元的嫁妝,四合院一套,北京土著凌叔華太豪了,可沒想到結局
    在此之前,甲24號院是凌叔華閨閣,是小姐的大書房,曾是凌叔華與父親凌福彭舉辦畫展、邀請民國文化名家交流的地方。 1924年泰戈爾來華就住在凌福彭家。凌叔華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
  • 凌叔華:靠一本書就徵服了歐洲的中國才女
    ,林徽因或許嫉妒她,因為泰戈爾盛讚她:比林徽因有過之而無不及;陸小曼或許怨恨她,因為徐志摩將一生最機密的文件,包括日記,都託付於她;陳西瀅或許愛她也恨她,因為作為他的妻子,她才華橫溢,卻也有點任性妄為……她是凌叔華,一個活躍於民國名家逸聞中的美女,也是首位徵服歐洲的中國女作家,她的書在歐洲曾紅極一時。
  • 陸小曼寫英文情書調情,林徽因用英語跟丈夫吵架,民國才女真會玩
    陸小曼寫英文情書調情,林徽因用英語跟丈夫吵架,民國才女真會玩!眾所周知,民國時期湧現了大量的才女,她們是社交場上的明星,或是倡導女權的教育家,或是傑出的作家、詩人,她們不只有國色天香的容貌,更有風華絕決之才。有些才女不僅中文妙筆生花,就連外語也是有著驚人的天賦,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兩件趣事,陸小曼用英語寫情書,林徽因用英語吵架。
  • 才女風華絕代,來追求的才俊如過江之鯽,泰戈爾不經意間做了月老
    陳師曾定下了最終方案:在大家閨秀凌叔華的大客廳,搞個別開生面的茶話會。在當時,凌小姐的大書房是京城大文人的沙龍。這個沙龍比林徽因小姐的沙龍早了差不多十年。人們把前者戲稱為「小姐家的大書房」、後者則叫「太太的客廳」。這樣,凌叔華就以女主人的身份出現在這場世紀名流薈萃的大聚會上。
  • 民國才女林徽因,徐志摩轟轟烈烈瘋狂的追求
    得到了是我的幸運,得不到也不過是枉費了這條性命,這番輪迴,這句話說出口容易,做到卻是極難的,可是徐志摩註定要成為那個情痴,註定一生念著那個溫婉的女人,也終究如願以償喪身於追尋她的道路。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
  • 凌叔華:高大上的朋友圈,辜鴻銘弟子,冰心學妹,徐志摩的女閨蜜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這是中國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叔華作為燕京大學的代表,與擔任翻譯的徐志摩、參加接待工作的陳西瀅,就此相識。名方名流,人數眾多。可想來又想去,最具接待規格的還是寬敞明亮的凌宅。於是,這一天,叔華作為女主人,最亮眼的那位,舉行家庭茶會歡迎泰戈爾,作陪的有胡適、丁西林、林徽因、徐志摩、陳西瀅等。
  • 徐志摩、陸小曼、凌叔華之間,鮮為人知的「一封信」事件
    徐志摩與張幼儀系奉父命而結合,以仳縭告終;與林徽因相見恨晚,是一廂情願;陸小曼與徐志摩終成眷屬後,卻又悲劇收場。因此,《不容青史盡成灰》作者劉紹唐認為,「僅有凌叔華本最有資格做徐的妻子、徐家媳婦的」。 1924年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侍奉大詩人左右。凌叔華是作為燕京大學學生代表去歡迎泰戈爾的,由此同時認識了徐志摩和後來成為其丈夫的陳西瀅。
  • 徐志摩凌叔華:你是我甜蜜的備胎與曖昧
    1924年5月,泰戈爾本尊訪華,茶話會就是在凌家花園舉行的。彼時,徐志摩離了婚,又慘遭林徽因拒絕,正處於情感空窗期。曾放言「沒有女人,哪有生活」的他對凌叔華頗有好感,於是開始了紙上聊騷。半年時間裡,兩人共通信七八十封!平均兩天一封啊……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沒有好感,誰會這麼有空閒對異性絮絮叨叨沒完沒了?
  • 林徽因與冰心:民國兩大才女之間的掐架往事
    冰心的父親謝葆璋,北洋水師出身,清朝末年主持建立了當是中國唯一的一所海軍學校煙臺海軍學堂,民國時期的中國海軍官兵大多是其培養教育出來的。進入民國之後繼續在海軍任職,最高職務,民國海軍次長。更巧的是兩位才女的老公同為清華留美預科班的同學,且住在一間宿舍。
  • 為什麼林徽因註定會成為民國時期的傾城才女?
    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民國才女林徽因想必在每個人心中對林徽因也有不同的解讀。作者給出的答覆是:「不要問她到底愛誰多一些,又或者誰是誰的白蓮。於我心裡,她只是一位民國女子,縱有傾城之姿,到底柔軟多情。她看似清醒明透,波瀾不驚,又可知,其內心的山水,從來無人能懂。」01 江南水鄉走來的詩意少女能夠成為才女,必定與其成長的環境和家世背景分不開的。
  • 周迅20年前飾演的林徽因,盡顯民國才女的文藝氣質,至今時髦
    說起民國時期的才女,林徽因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最精彩的女子之一,顏值高,有才華。然而,引起大家關注度很高的,是這一部20年前的熱播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周迅飾演了才女林徽因。在《人間四月天》熱播之後,有人說周迅飾演的林徽因,詩情滿懷,眉眼溫婉,當時不少人被她迷住了。當大家都在熱議,林徽因和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嶽霖之間的精彩故事,民國時期的一位女子能被這樣優秀的男人都深深愛慕著她,這樣精彩的故事,豈容大家錯過呢。
  • 民國真實老照片,第二張是胡適初戀情人,第四張梅蘭芳原配夫人
    一、凌叔華 憑藉《花之寺》《酒後》《古韻》,凌叔華的才華展露無遺,成為與林徽因、冰心並稱於世的民國「文壇三大才女」。魯迅評價其人其文時稱:「凌叔華的小說,恰和馮沅君的大膽,敢不言同…使我們看見事態的一角,高門巨族的精魂。」
  • 「幾乎全部婦女把她當作仇敵」——才女林徽因 | 紀念
    中國一代才女沈從文眼裡的林徽因是「絕頂聰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蕭離則稱林徽因是「聰慧絕倫的藝術家」。費慰梅認為,林徽因「能夠以其精緻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林徽因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幾乎標誌了一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1931年4月,林徽因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表於《詩刊》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