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靈魂都一樣:愛生活、愛旅行、愛攝影、愛美食,與「珊珊三丫頭」一起出發吧!
這次來潮州旅行,發現在潮州人的世俗信仰中,以佛教的影響最深刻,甚至可以說是潮州文化不可分的一部分。走在潮州,不難發現佛教已滲透到潮人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俗語、祭祀、民間藝術、禮儀、建築……等。在潮州,現保存了多座充滿歷史古廟,例如有開元寺、青龍古廟、松林古寺、孝禪寺……等。珊珊三丫頭這次的潮州行程中,先後到過潮州多間的古寺廟參觀遊覽,在這裡古寺廟有,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裡面的建築古色古香,充滿了年代感,非常有特色,特別而建築屋頂上的「嵌瓷」,讓人忍不住抬頭細看。其中,讓珊珊三丫頭印象最深的是建於唐代,被稱為粵東地區第一古剎的「開元寺」內所見到的「嵌瓷」,非常精美和具有代表性,甚到可以稱得上是潮州「嵌瓷」的巔峰表達,下面我們一起走進開元寺。
公元738年,崇信佛教的唐玄宗下詔以當時的年號「開元」為名,在全國十大州郡各建一座寺廟,作為慶賀天子誕辰的道場。潮州的開元寺,就是在這個時候興建的,原來即敕名開元寺,到了明代改為開元鎮國禪寺,之後一直沿用至今,但人們一般都習慣稱為「開元寺」。開元寺自從建立起來後,歷代都有維修,所以今天看到的開元寺,既保留了唐代的布局,又凝結了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建築藝術,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美譽。
逗留在潮州的日子,珊珊三丫頭因為住在牌坊街,與開元寺的距離十分近,所以閒著的時候,就會進入開元寺逛逛,或是參觀,或是發呆……開元寺雖身處鬧市,但進入寺內,給人感覺非常寧靜,可以說是鬧市中的一片淨土。就這樣,在一天的清晨,我坐在開元寺一角休息時,被開元寺建築屋頂上的「嵌瓷」吸引了,藍天白雲映襯下,感覺真的很美。於是,我便繞著開元寺,從大悲殿開始到天王殿,接著走大雄寶殿,最後到藏經閣,一路細細欣賞嵌瓷藝術。
嵌瓷,屬於潮汕地區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俗稱「聚饒」或「扣饒」,以繪畫為基礎,利用廢瓷片嵌貼在建築物屋脊和牆體,達到裝飾目的,「嵌瓷」主要是用作在祠堂、廟宇、民居「四點金」、「下山虎」等建築物的屋頂裝飾。後來,也有人製成便於搬運的「嵌瓷」藝術品小件,供人們欣賞、陳列、收藏之用。古代潮州的陶瓷產品就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說法,遠銷海外,宋代筆架山「百窯村」可證其昔日風採。而嵌瓷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代萬曆年間,最初是一些民間藝人,面對陶瓷生產過程中許多「廢棄」的碎瓷片,特別是那些有釉彩與花卉圖案的彩瓷片,就想到要把「廢物」變為「瑰寶」,於是,開始利用它們嵌貼成花鳥、蟲魚、龍鳳之類圖案,用來裝飾美化祠堂廟宇、亭臺樓閣和富貴人家的屋脊、垂帶、屋簷、門額、照壁等,十分受歡迎,到了清代,嵌瓷已經十分的盛行。
珊珊三丫頭到開元寺一路走一路看,實在太有特色了。屋脊總是龍飛鳳舞、虎嘯蒼穹,引人入勝的是那些青衣銀甲、金戈鐵馬,像有許多故事在屋頂發生。只見天王殿的殿頂為四重簷、雙滴水,上面有葫蘆、鴟屋、雙龍搶珠等嵌瓷裝飾及琉璃瓦、彩繪丹牆等。進入開元寺中庭核心建築大雄寶殿,屋頂上嵌瓷是葫蘆與鳳凰,屋脊上的嵌瓷是獅子或狗。開元寺東側為地藏閣,嵌瓷有紅臉小狗、喜(鵲)上眉梢、三羊開泰。西側是觀音閣,也都是嵌瓷藝術品,可以說,這裡的嵌瓷工藝是潮州嵌瓷巔峰的表達。為什麼這樣說呢?
製作嵌瓷,需要的材料、工具、圖案選擇,都是有講究的。首先,主要材料是瓷片,及紙灰泥,紙灰泥的成分是熟石灰加毛邊紙,經搗練,過篩,陳腐後就可以使用。另外,還需要紅糖漿和幾種耐腐蝕性氧化物顏料;其次,嵌瓷所使用的工具比較簡單,有粉手,剪鉗,其剪鉗是嵌瓷中最重要的工具。另外,備有一塊磨石和幾支毛筆,其它工具可以根據需要選用;最後,圖案的選用,裝飾廟宇或祠堂屋脊的正面,一般採用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等題材;裝飾脊頭、屋角頭,多以人物為主,如《封神演義》人物或鄭成功等民族英雄;裝飾於簷下牆壁的,多是花卉、鳥獸、魚蝦、昆蟲等;照壁上常見的有麒麟、獅、象、仙鶴、鹿、梅花等。在構圖造型上,比較看重布局的對稱,色彩運用則以對比色達到鮮豔明快的藝術效果。
嵌瓷有立雕,浮雕,平貼裝飾等幾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獨特的生產技藝。因為「嵌瓷」是純手工製作,不能翻模製作,沒有模版,每一件嵌瓷作品都是原創作品,十分考驗嵌瓷手藝人的技藝。嵌瓷的製作特點,決定了嵌瓷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氣溫高且常有颱風影響的潮州地區獨具優勢。因為嵌瓷工藝品有久經風雨、烈日曝曬而不褪色的特點。其中嵌瓷平貼或浮雕工藝操作起來比較簡單,趁灰泥未乾時直接組拼粘貼即可;但如果是立雕嵌瓷,就要用鐵線紮好骨架,然後先用筋灰塑成雛形,再在其表面嵌貼瓷片,人物的面部則仍保留灰塑粉彩的工藝。嵌瓷製作過程一般以下的步驟:
第一步是塑胚胎,俗稱「縛瓦骨」。用石灰、紅糖、草紙調勻成漿,塑好雛形。
第二步是剪饒,俗稱「剪饒」。就是按各種形式要求剪取瓷片,用鉗剪出形狀各異、大小不一、五顏六色的各種瓷片。
第三步是貼饒,即將瓷片鑲嵌拼貼成圖案和造型,這一步非常重要,這一步會決定這個作品的成功否。
第四步是綜合調整,根據需要進行貼金、描銀、勾線、描繪、點綴等。
開元寺內的嵌瓷,可以說是把這種生產技藝的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今天,因為嵌瓷工藝的特殊性,製作嵌瓷需要屋頂作業,工程小的需要一個月,多則數年以上,而能吃苦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項技藝就不如以往那麼吃香了。現代社會,隨著鋼筋水泥漸漸也替代了傳統建築。嵌瓷慢慢退出了民居裝飾。所幸的是,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價值認同的復甦,在營建祠堂廟宇及古建修復中,嵌瓷再次大放異彩,再次煥發新的藝術魅力。並且,現在,嵌瓷工藝已成功入選國家非遺名錄,與木雕、石雕並稱潮州古建築的「三絕。
在開元寺欣賞嵌瓷,促使珊珊三丫頭在接下來的行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關心嵌瓷,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能和大家分享更多的「嵌瓷」藝術。那麼,你來過潮州旅遊嗎?在潮州時,你有關注過潮州的「嵌瓷」藝術嗎?你知道這是「變廢為寶」的藝術嗎?你有留意過開元寺內的「嵌瓷」藝術嗎?欣賞後有什麼感覺?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