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在西方的哲學、思想、政治上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孔子,他提出了人類的幸福離不開團體的觀點。
公元前384年亞里斯多德(上圖)出生於希臘北部沿海的斯塔伊拉,他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私人醫生,18歲時,他被送往雅典,在柏拉圖的學園學習。在學園學了20年,柏拉圖去世後他離開了雅典開始遊歷,回到馬其頓後成為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亞里斯多德再回到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學園呂克昂學園,在這教了12年書,亞歷山大去世時他再次離開雅典,於公元前322年去世,享年62歲。
亞里斯多德最著名的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政治學》為我們提供了對人類心理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的權威觀點。
對亞里斯多德來說,幸福生活具有難以擺脫的社會和政治維度。
斯多葛派不需要其他人即可追求幸福生活,無論他們身在何處,甚至在流亡中或在監獄裡也可以去追求。但是對亞里斯多德來說,許多美德都是社會性的、如幽默、友善和耐心。這意味著我們只能和他人在一起才能實現幸福生活。我們天生是社會性和政治性動物,所以當我們為共同計劃而工作、跟人友好合作時會感到滿足。
幸福生活就是對你管用的生活。如果你喜歡芳香療法,那是你的事。如果你喜歡施虐受虐,那是你的事。誰都可以自由地追求他自己的目標,只要他們寬容別人的事情。
只要對你管用,只要能令你感興趣,那是你的事,當然,前提是不能妨害到他人。
世界上存在著不僅是一種幸福生活的版本,而是多個。不是強迫大眾追求一種幸福目標,而是一群朋友在追求各自的幸福時相互幫助。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究竟哪樣更高貴,去忍受那狂暴的命運無情的摧殘,還是挺身去反抗那無邊的煩惱?」——出自莎士比亞(上圖)《哈姆雷特》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之所以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就是因為他對各種人類體驗敞開胸懷。他沒有摒棄任何體驗,認為它們不值得注意、不值得研究,而是堅持認為哲學和心理學應該考慮一切可以獲取的數據——客觀的和主觀的。
蘇格拉底堅持認為大部分人終生都是在夢遊,從未停下來問自己他們為什麼要做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東西方在同時代中出現了各自類似的大思想家。西方的赫拉克利特和斯多葛派的「邏各斯」類似中國道家的「道」。赫拉克利特和老子大概是同時代人,他們都說到對立統一的神聖的自然法則。二者都提出,聖人應該脫離政治,隱居起來。
赫拉克利特(下圖)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以萬物皆流的心態,豁達的看待這個不停變動中的宇宙。
老子在中國思想中的強大對立者孔子與亞里斯多德類似:亞里斯多德和孔子都強調,使美德成為習慣能完善我們的本性,他們都很樂觀地認為政治和哲學能夠攜手令大眾更幸福。
如果我們的信念有害,那麼我們的整個精神生活都會出問題。
如果我們想變得更健康,我們不能採取退回去的辦法——試圖不再思考,試圖回到一種原始的無意識。
答案不是逃離有意識的思考,答案是停止愚蠢、糟糕、破壞性的思考。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就能夠把自己從過度思考中解放出來。我們可以想得少一點兒,單純地享受當下,享受身體。
我們可以把理性的哲學和我們本性中的狂野結合起來,西方的辯證法,老子的「陰、陽、和」,孔子的「中庸」,孫子的「奇、正、變」,萬物本就對立又統一、獨立又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