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派雕刻藝術|鄭國鋒:國石瑰寶生光彩,鋒雕羅漢美名揚

2020-12-28 燚燚焱炎火

【編者按:他是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林飛,現為高級雕刻藝術師,閩派雕刻藝術大師;他二十多年如一日,不斷學習、研究和繼承前輩藝人的傳統雕刻技法,在延續傳統、藝術造型、巧色利用、設計創作等方面均有了較大的創新和突破,其代表作有《十八羅漢》、《五百羅漢》、《五牛圖》等,其中《羅漢戲蟾》獲2007年中國收藏家喜愛的藝術大師和精英金獎;《十八羅漢》獲第三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最佳表現獎金獎;他擅長羅漢、彌勒等人物雕刻,作品主題鮮明,活潑生動,刀法流暢,藝術感染力強,其創作的羅漢題材壽山石雕作品超過1000尊以上,作品大量流入臺灣等地被收藏,其羅漢題材作品在海峽兩岸較具影響力。】

國石瑰寶生光彩 鋒雕羅漢美名揚

——記高級雕刻藝術師,閩派雕刻藝術大師鄭國鋒

國色天香臨畫棟

千百年來,福州的壽山石雕與脫胎漆器、軟木畫一起被合稱為「榕城三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雕刻藝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不斷實踐、探索,不僅使福州壽山石雕技藝從單一到多樣化、從簡單到複雜,雕刻藝術也不斷發展、提高,而且成就輝煌,名列中國四大名石之首,成為國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國石瑰寶」。

在中華民族壽山石文化的一條歷史脈絡裡,福州鼓山是當之無愧的明星之地,出現了很多雕刻大師和名家,其中林亨雲(父)、林飛、林東父子因為雕刻技藝獨特、精湛,同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寶座,一門三傑。林飛、林東兩兄弟更是在父親的引導下,承繼傳統,突破創新,為中國壽山石雕增添了很多傳世經典。其中,林飛大師理論基礎紮實,創作技巧純熟,創作的作品題材廣泛,意境深遠。他師法傳統而不泥古,創新風格而不媚俗,大雕刻與小雕刻,相互借鑑融為一體,積極吸取現代雕塑精髓,大膽引用中西文學作品歷史典故作題材,中西雕法文化潛移默化自然揉和,為壽山石雕刻藝術開創出一種全新的表現手法、題材和領域。

鄭國鋒與恩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

林飛,1954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他最擅長雕刻壽山石 「美女」 ,形式感強,大型雕刻與小型雕刻相互借鑑,融為一體,為壽山石雕刻藝術開創出一種全新的表現手法、題材和領域。師傳統而不泥故,吸取現在雕塑,夕陽病態術之精髓,潛移默化的融入傳統表現手法之中,具有極強的現代感和藝術魅力,如作品「山鬼」、「補天」、「泡泡浴」、「蛙女」等,均得到國家級、省級以上多次大獎。在表現手法上,博彩眾長,擅長圓雕、浮雕、薄意、人物、動物等。得到中外收藏家、評論家,同行一致認同。

2010年,林飛被授予第十屆「中華技能大獎」獎章,這也是全國工藝美術界首個獲得「中華技能大獎」的藝術家。「中華技能大獎」創辦於1995年,是我國政府對技術工人技術、技能水平的最高獎勵,獲獎者涉及全國各地各行業近百個工種,評審嚴格程度堪比兩院院士,至今全國僅有160人獲得「中華技能大獎」。

鋒發韻流映雕欄

壽山石是我國傳統的四大名貴印章石。從古至今,壽山石就飽受世人讚譽,為歷代藏家所珍愛。近些年來,隨著人們收藏藝術品越發的積極,壽山石在國內收藏界價格不斷走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藏家追捧。作為目前壽山石雕界公認的新一代領軍人物,林飛不僅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更是傳授技藝的高手。他培養的弟子包括2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以及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等若干人。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林飛曾說過:「一件作品僅僅擁有高超的技藝是不夠的,能否成為精品。我們不但要學習前人的技藝,更要走自己的路,而且還與能否推陳出新息息相關。」他曾在雕刻廠任師傅,也在院校任過教,因此深知傳統文化和技藝傳承的重要性。近一年多來,他轉變以往的創作思路和風格,轉向利用壽山老嶺石,創作大型作品,其中有解放戰爭中的紅色文化題材,有中國歷史文學中的故事情景,作品一公布就引發市場的震憾,也獲得相當的回報。這一變革讓他意識到符合時代創新創作和團隊協同創作的重要性。

文化和技藝傳承的關鍵,是要有一大批的年輕人加入到傳統技藝學習中來,在好的環境和氛圍中,相互學習研究,相互思維碰撞,提升進步。當代每一位工藝創作者都不能再蝸居家中,閉門造車,要勇敢走出去,打開視野和思維,接受新鮮事物和思想,這就是當下收徒拜師的意義。福州木雕、軟木畫,因為沒有後輩力量的延續,把工藝傳承和創新做好,才淪落下去。

2019年3月26日,在福州遠洋路的林氏藝術館舉辦收徒授課儀式中,新晉學徒高級雕刻藝術師,閩派雕刻藝術大師鄭國鋒尤為亮眼。

鄭國鋒,1977年生,福建莆田仙遊人。現為高級雕刻藝術師,閩派雕刻藝術大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會員,福建省收藏家協會會員。1992年隨兄學藝,後拜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林飛為師。二十多年如一日,不斷學習、研究和繼承前輩藝人的傳統雕刻技法,在延續傳統、藝術造型、巧色利用、設計創作等方面均有了較大的創新和突破。擅長羅漢、彌勒等人物雕刻,作品主題鮮明,活潑生動,刀法流暢,藝術感染力強。創作的羅漢題材壽山石雕作品超過1000尊以上,作品大量流入臺灣等地被收藏,其羅漢題材作品在海峽兩岸較具影響力。代表作有:《十八羅漢》、《五百羅漢》、《五牛圖》等。《羅漢戲蟾》獲2007年中國收藏家喜愛的藝術大師和精英金獎;《十八羅漢》獲第三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最佳表現獎金獎。

大作羅漢開新運

壽山石的人物雕刻多來源於儒釋道文化,儒家文人、佛家菩薩、羅漢僧侶、神仙傳說等,不一而足,而羅漢是壽山石雕中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羅漢的民間意譯有三種:一是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的一切煩惱;二是接受天地間的供養;三是擁有涅槃,不再遭受輪迴轉世。羅漢一般是僧人的形象,穿著僧人的衣服,沒有任何飾物,樸素。在佛教寺院供奉的羅漢常見的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

數量眾多的羅漢也為人們豐富羅漢的人物性格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為塑造不同形象的羅漢提供了想像的空間,雕刻者對每尊羅漢都賦予不同的性格特徵,展現了不同的人物形象。羅漢藝術形象與風格的分類:第一種是傳統的,和人民生活相關的形象;第二種則是以梵僧為原型創作出來的形象。相比之下,第一種更貼近人民的生活,更符合中國的傳統美學,深受學者和老百姓的喜愛。

與其他大型雕刻不同的是,壽山石天生具有豐富的色彩特質,它本身的顏色如果能被雕刻者充分利用,就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是在羅漢等題材的雕刻作品中,無論是大面積的原石本色,還是細微之處的俏色,若被雕刻者獨具慧眼設計出與人物神態融合的作品,就能產生人物本身獨特的神態韻味。不同的雕刻家對人物的性格特徵都有著差異化的偏重。同一個雕刻家在不同時期雕刻時,都會根據石材自身的特質進行判斷,設計不同風格的作品思路。

不同作品不同雕刻風格,更能體現壽山石雕刻藝術與天然石材的完美結合。所以,當壽山石成為羅漢題材雕刻的材料之一時,高高在上的宏偉氣度漸漸在傳統羅漢審美風格上淡化。只有利用壽山石天然的紋理色澤進行創作,並達到精緻、傳神的寓味,才深受壽山石雕刻愛好者及收藏者的喜愛。 羅漢雕刻通常是圓雕,像漢唐時期的石雕一樣,圓雕也是石雕最基本、最原始的雕刻技法之一,是立體雕塑,具有360。空間感。因此,如何借勢取巧,運用獨創性將作品精確地按自己的設想表現出來,很能考驗雕刻家的藝術創作水平。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其技法主要包括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壽山石雕刻創作中羅漢是喜聞樂見的廣泛題材,市面上各式羅漢佳作更是層出不窮,有一位在眾多羅漢作品中能夠靠其獨特氣韻脫穎而出,並被海內外諸多藏家所推崇,在業內也是讚譽有加的雕刻師,那就是鄭國鋒。

鄭國鋒的仿古圓雕人物尤為擅長,可謂取法古人,力求精品,善施巧色,妙作天成,在壽山石的創作道路上對羅漢的雕刻更加喜愛,他的技法繼承了楊玉璇等前輩藝人的傳統雕刻技法,造型豐滿渾樸。在衣紋的處理上多使用陰型鉤線以表現衣飾的褶紋,線條洗鍊,寥寥幾刀便把衣服飄動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寥寥幾刀便把人物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人以真切自然之感。而在衣服的邊緣,則用細密的線條,流暢的運刀,刻繪繁縟有致的花紋,就連極微細的水紋錦地、海風紋地也刀刀清晰,密而不亂,與衣褶的陰鉤紋形成鮮明的對比。豪放與婉約,粗獷與細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人物面部的表現上,選擇雕刻技藝中頗具難度的眉眼刻畫,注重以目傳神,著重在眼仁部位多作渲染,走刀流暢層層而施,輕重恰到好處,與壽山石溫潤通透的質地產生強烈對比,增強了藝術效果。

師從林飛世業長

一件優秀的作品一定是需要一個有分量的褒獎,這不僅僅是體現作品的收藏價值與文化價值,更多的是體現我們壽山石文化中的人文價值,國石瑰寶,它的文化底蘊是那樣的豐富而又迷人。在鄭國鋒作品《羅漢戲珠》中,其羅漢神態祥和、面帶微笑右手所持佛珠如水滴般垂涎欲滴,左手扶抱古獅,古獅後腿跪立在羅漢左腿、前腿趴在羅漢左上臂,頭朝羅漢臉頰並用舌頭舔之、古獅頭部尤其潔白。這枚印章為方章,方方正正的材料也剛好為人們心中標準體形。

此品種為結晶體寮國石並帶桃花,紅白二色過渡均勻,紅若晚霞白若雪,紅白相間之處呈現白裡透紅的粉嫩之肌,並且純淨無暇,由於結晶度高,所以它的光澤度強、透明度高,水頭非常足,這些足以證明該枚印章為優質材料。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祥和的氣氛,讓人看了心中不由得舒坦,緊鎖的眉頭也隨之舒展開來,這就是一件好作品帶人們的一種傳遞,除了美的分享,更是一種意境與精神的傳遞。更是淋漓盡致表現出鄭國鋒大師精湛的刀法。

鄭國鋒雕刻的人物作品,無論是彌勒、羅漢,還是智者、老者,每個形象雖不同相,卻皆帶「佛性」。作品外表的動感,能給品賞者帶來內心的寧靜。人物無懼無畏的坦蕩胸懷,亦彰顯了一種恬靜淡然的處世態度。鄭國鋒所創作品主題鮮明,刀法流暢,藝術感染力強。有些生動活潑,人物與另一生靈之間的互動,充滿了趣味性,也讓原本刻板的題材,變得鮮活親切。在巧色的運用上,鄭國鋒亦有獨到的見解。看似平凡的原石,總能讓他找到合適的角度,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形象。巧色的利用成為點睛之筆,往往能將佛將修行入定之無我境界刻畫得淋漓盡致。

2017年9月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指導、閩派雕刻藝術大師鄭國鋒先生設計創作的《五牛圖》,以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我國現存的最早用紙作畫的作品、我國鎮國之寶、唐代韓滉創作的《五牛圖》為靈感進行藝術再創作,將平面的五牛圖轉化為立體的壽山石雕作品,五隻不同形態的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鄭國鋒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設計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穩健,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審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與生拙。《五牛圖》設計新穎,線條簡約、流暢,整件作品蒼勁有力,生命的律動鏗鏘留聲,粗壯雄健而富於變化的雕刻藝術表現手法,炯炯有神的五牛瞳眸,形神兼備的藝術造型,寓意美好的喻示暗合。2019年12月,第五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在福建工程學院揭曉,鄭國鋒壽山石雕《五牛圖》榮獲本屆大賽「特別金獎」殊榮。

鄭國鋒大師在探索實踐中,繼承傳統,敬畏文化,懷揣專業夢想,在創新發展的路上精心雕刻思想與藝術……

這有詩讚曰:

國色天香臨畫棟,鋒發韻流映雕欄;

大作羅漢開新運,師從林飛世業長。

相關焦點

  • 鄭國鋒丨博大精深的石雕題材,生動傳神的藝術作品
    優質芙蓉的美不在晶透,而在蠟質感,此石有非常含蓄的寶光內斂型,手感凝膩,巧色分明。濃淡相宜,豔而不焦。紅黃暈散,似透而非透,顏值就非常誘人。隨形雕刻金魚,搖尾暢遊,身姿柔軟,靈動可愛,栩栩如生。金魚兩眼鼓瞪,魚目較圓,魚身肥碩,雕刻寫意,生動可愛。
  • 「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
    他們生長於這片充滿生機的沃土,感悟著大自然無私饋贈的自然之美,激發出人天同構的藝術想像力,將靈動的刻刀舞出一片絢麗的色彩,從質樸走向成熟,為中華文明鑲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壽山石雕刻藝術就是這顆耀眼的明珠,隨著這門藝術的發展,壽山石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符號傾倒了無數愛好者,其石質晶瑩、脂潤,色彩斑斕,色界分明,是中華瑰寶,2003年被確定為「國石」。
  • 四川的「小吳哥窟」卻很少人知道,還是東方藝術的瑰寶!
    推薦理由:大型的浮雕,滿足你不用出國門就能看到和吳哥窟一樣的美景,整個公園面積不算大,但是它是絕對出片的地方,隨便一拍滿滿的異域風,精湛的雕刻技術加上時間的沉澱,拍出來的感覺真的很有感覺哈,從踏入公園那一刻開始小夥伴們拍到根本停不下來!,公園中部一大片草坪,足夠撒歡!
  • 小議壽山石中的「馬系雕刻」
    東晉 ·十六國 銅馬鈕「親趙侯印」北京故宮博物院然而不可否認,傳統的藝術創作中,無論是文人繪畫還是器物雕刻,馬之形象仍算常見,雖然更多是和騎手、牧馬人等一起出現,非獨立存在,但依舊「曝光率」十足。其材質,多半是堅硬的石種,最常見的即以老嶺石雕刻,以免開裂、折斷,這一批奔馬,大多雕刻不甚精美,配有底座,早年是不少福州人作興擺在家中陳設的物件。如今時代更迭,大部分人對這種奔馬已經只剩下稀薄的回憶了。
  • 林建國雕刻藝術
    該仕女以高山石為材圓雕而成,色澤明豔動人,紅、白、黑三色交相輝映,光彩奪目。石質溫潤細膩,三色暈染自然。紅色似美人胭脂,又似臘月寒梅,豔而不妖,厚而不膩。白色如羊脂似美玉,嬌嫩凝結。作者利用石材的裂紋,順其自然地刻畫出錯落有致的漁網,點明了特定的場景。惠安女將漁網背在背上,即打破了構圖的呆板,又增加了畫面的美感。 整件作品節奏流暢,氣勢連貫,顯示了作者嫻熟的雕刻技法和巧奪天工的構思。
  • 青田舉辦石雕文化節 海內外嘉賓共賞名石 青田石雕小鎮產值達15億
    12月5日—7日,以「石豔天下·雕刻世界」為主題的第八屆青田石雕文化節,又吸引全世界聚焦這一中外聞名的華僑之鄉。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今年的青田石雕文化節,吸引了來自海內外工藝美術界、文藝界、收藏界代表,故宮博物院、西泠印社領導代表等300餘位嘉賓歡聚僑鄉青田,大家共賞名石風採,共話青田藝術。
  • 鬼斧神工楊玉璇,壽山石雕刻界無法逾越的一座大山!
    而近年來在市場上能夠被確認為楊玉璇真品的雕刻件,成交價都在數百萬元,珍品價格更是超過千萬元。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楊玉璇及其在市場上的重要拍品。● 絕代神鵰 皇室賞識楊玉璇,又名玉璿、璇、璿、璣等。傳說明朝崇禎年間生於漳浦,後長居壽山石產地福州。
  • 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作品亮相福建博物院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11月27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久和領銜的馮氏三代人壽山石雕刻作品在福建博物院亮相。此次「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展出的雕刻作品近300件,呈現了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技藝的傳承與發展。11月27日,參觀者在觀賞壽山石雕作品《國富延年》。
  • 多部閩派電視劇獻禮建黨百年
    記者從省廣播電視局獲悉,按照「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我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推進相關重點電視劇創作生產,多部閩派電視劇精品有望在2021年陸續播出,為建黨百年獻禮。電視劇《當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入選「閩派」重點電視劇選題片單,講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老中青三代兵團人屯墾戍邊、不忘初心、開拓進取的故事。由華彩本源影視傳媒(廈門)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崔巍任總製片人,習辛任總導演,李眉編劇,趙恆煊、王雅捷等出演。——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閩派傳奇 引領時尚」 2020石獅國際時裝周開幕
    你好臺灣網石獅12月17日消息(記者 呂貝娜)12月17日至20日,以「閩派傳奇 引領時尚」為主題的2020石獅國際時裝周在石獅服裝城舉辦。今年時裝周打造四大主題日——閩派傳奇日、原創品牌日、校服童裝日、時尚潮牌日,涵蓋傳統與創新,兼具成人與兒童服裝的多場時尚發布。
  • 「南方兵馬俑」雷州石狗,圖騰時代的文化遺存!
    02石狗藝術雷州石狗是嶺南地區獨具民族特色的石雕藝術瑰寶。從選材用料、造型藝術、雕刻藝術,布座設計、到祭祀功能,雷州石狗無不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豐富的審美價值,被專家學者譽為「南方的兵馬俑」。雷州石狗大多是由玄武巖雕刻而成,從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館收集的石狗來看,最大的石狗連座高約130釐米,最小的僅高10釐米左右,一般的石狗跟真狗大小差不多。
  • 書香之夜——教師節專場音樂會《國之瑰寶》華美奏響
    書香之夜——教師節專場音樂會《國之瑰寶》華美奏響清華新聞網9月11日電 為慶祝第33個教師節的到來,9月8日晚,「書香之夜」教師節專場演出——中國歌劇舞劇院大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國之瑰寶》在新清華學堂奏響。
  • 雕刻藝術家林國平的——真善美
    現為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福州市中級工藝美術師(二級名藝人),福建省優秀青年壽山石雕刻藝術家稱號,中國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會員,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引」作品石種:山秀園 作品含底座規格:14.5×23.5×9cm 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林國平創作的壽山石雕刻作品《引》榮獲首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金獎。
  • 酷狗音樂人星曜計劃鄭國鋒新單上線,《百家姓》還原國風新潮
    這兩年,在《親愛的熱愛的》《陳情令》等熱播劇OST團隊中,酷狗音樂人星曜計劃鄭國鋒的身影頻頻出現,音樂才華備受矚目。5月22日,鄭國鋒又在酷狗音樂開放平臺上線新曲《百家姓》,呈現最原汁原味的中國風。姓氏是每個人平時接觸最多的漢字,也是中華文化幾千年沉澱的精華。
  • 敦煌莫高窟如何遊玩,十四張圖片帶你領略絲綢之路上的藝術瑰寶
    說起敦煌,可能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莫高窟,這座屹立在絲綢之路上佛教文化的藝術瑰寶,留給世人太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就帶著大家一起來領略一下它的風採!它與我國的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列於世,馳名中外。
  •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玉石雕刻人林俊禹
    玉者,石之美也。「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玉,已成為中華民族追求高尚品德和探究精神世界的象徵。現代國內玉雕界名家輩出,創意層出,林俊禹正是其中一顆閃亮的星。
  • 部編三年級語文下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課文內容整理與歸納
    在我國燦爛的藝術瑰寶中,《清明上河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有人稱它為我國「宋代的小百科全書」。這篇略讀課文,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這幅名揚中外的古代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
  • 中意雕刻工匠攜手覓新機
    義大利雕刻師在青田石上打樣。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上海12月21日電(記者黃安琪)在中國的石頭上雕刻出天使的臉龐,東西兩種古老的文化在此刻碰撞到了一起。馬可的家族是義大利那不勒斯貝雕界的古老家族之一,主要經營在海螺殼上雕刻製成的手工飾品;奇羅是他們的首席雕刻師,也是家族傳承的第四代雕刻師。 「色彩斑斕,花紋奇特,硬度適中」,奇羅用這三個詞來形容他初見青田石時的印象。「在這種奇特的石頭上創作很有趣,也帶給我新的靈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