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在海外為何賣不動了?

2021-02-14 編劇圈

來源 | 毒眸;文 | 江宇琦;編輯 | 吳燕雨

 

幾周之前,在坎城的電影宮經典放映廳內,田壯壯的代表作《盜馬賊》(修復版)進行了一次專場放映,這部入圍了坎城電影節「經典單元」的華語片播放完畢後,現場響起了長達數分鐘的掌聲。事後,有大批海外買家前來向片方諮詢、報價。

 

「放映後的反響很好,很多發行商都非常有興趣,我們仍在洽談當中。」負責《盜馬賊》修復版海外發行工作的赤角創始人謝萌告訴毒眸。

 《盜馬賊》(修復版)

不只有《盜馬賊》,有相關知情人士向毒眸透露,入圍今年坎城「影評人周」單元、顧曉剛導演的長片處女作《春江水暖》,國際版權銷售的價格就很令人滿意,甚至比曾入圍坎城官方單元的一些華語片海外版權售價還高。除此之外,包括《南方車站的聚會》《灼人秘密》等入圍坎城相關單元的華語片,也都在今年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

 

但是這種幸運,似乎並不能代表當前華語片的真實銷售情況。

毒眸在坎城電影節前後,採訪了多位熟悉海外版權交易的從業者後獲悉,《盜馬賊》《春江水暖》等影片之所以能夠引發哄搶,不僅因為影片質量,也和影片的類型、風格等因素有關,有很多「偶然」在其中。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華語影片即便質量不錯,現在也因缺乏國際市場關注度與賣點而難以在交易市場上賣出好價格,一些大卡司的電影海外全版權售價可能僅有1萬美金,價格或許不到十年前的十分之一。而更多電影則根本無人問津,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導演的作品。第五、第六代導演縱橫海外市場的好日子,似乎已經成為歷史了。

 

然而即便如此,在內地市場增速逐步放緩、藝術片空間仍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無論是商業類型片還是藝術片,對海外銷售的重視度都在不斷攀升——今年坎城電影節期間,電影宮正對面的大樓上,就掛起了國產片《天火》的超大海報,以吸引路過買家的注意力,而在做這樣努力的中國賣家還有許多。

《天火》的超大海報

 

只不過想要打通海外銷售這條渠道,註定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華語片的海外發行價格,還不及十年前的十分之一

 

1990-1991年,張藝謀執導的《菊豆》先後獲得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兩項大獎的提名,成為華語電影史上首部同時斬獲這兩項殊榮的影片。這也開啟了華語影片亮相國際舞臺的「黃金時代」,自那之後的許多年裡,包括陳凱歌、楊德昌、侯孝賢、李安、王家衛、賈樟柯在內,大量華人導演開始頻繁斬獲各種國際大獎,「華語電影」也因此而為海外觀眾所熟知。

 

華語電影的海外銷售也在當時迎來了一波高潮。整個九十年代,張藝謀所有影片的海外版權都能成功賣出,並均能在北美取得千萬元人民幣以上的票房收入;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在斬獲了金棕櫚獎後,全球票房累計超過了3000萬美元;藝術片之外,華語商業片也在香港武打片的盛世後,再一次在國際上大放異彩,李安的《臥虎藏龍》於2000年在北美大賣1.28億美金,而張藝謀的首部商業大片《英雄》北美票房同樣超過了5300萬美元……

 張豐毅、鞏俐、張國榮在坎城

待到第六代導演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後,很多人甚至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打造出一條完善的海外版權銷售、發行網絡,而第六代導演的代表賈樟柯,正是其中的佼佼者。21世紀後,賈樟柯和北野武工作室、法國老牌公司MK2等建立起了深度合作,進而使其投資僅600萬元的《三峽好人》靠版權費就收入4000萬元,而成本4000萬元的《山河故人》更是在上映前夕就通過海外版權銷售收回了成本。

 

這樣的趨勢曾讓很多從業者相信,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華語影片在世界影壇上佔據一席之地將不再是夢想。然而事與願違的是,儘管近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速度可謂一日千裡,但華語片的出海之路並沒有越發順利的跡象,相反卻遇到了諸多困境。


《山河故人》在上映前夕便已收回成本

 

差不多從十年前開始,華語影片在各大版權交易市場上的交易難度便開始增大,越來越多曾經能夠賣出不錯價格的類型,漸漸開始鮮有人問價。今年毒眸到訪坎城期間,很多仍留在交易市場的人中國賣家透露,前來諮詢的人雖然不少,可大多數影片實際成交的地區數量都不算多,買家還是比較保守。

 

「我的直觀感受是華語電影的海外市場正在收窄,不要說和第五、第六代導演最風光時比,甚至還不如十年前。當然這也跟世界電影市場的整體變化有關。」謝萌告訴毒眸,近年來其實有越來越多華語電影開始進入到各大電影節、交易市場,但能被觀眾看到的僅僅是冰山一角,剩下更多影片可能連發行的機會都沒有。

 

這之中大多數影片,最後只能成為從業者們口中的「電影節片」,即每年在全球各大電影節間奔波,主要收益全靠每個電影節上幾百、幾千歐元放映費的電影。據毒眸採訪了解,連一些小有名氣的導演,在連續跑了幾大交易市場後都顆粒無收,最後只能借展映來獲取微薄的收益。

坎城電影交易市場

 

而少數能夠賣出的幸運兒,實際交易價格往往都低得令人感到驚訝。某消息人士透露,去年某部在國內大賣的商業大片,海外全版權售價才僅僅1萬美金。而某部影片的出品方則告訴毒眸,現在很多華語片的海外發行價格,還不及十年前的十分之一。

 

「演員或者導演有國際知名度、影片類型比較熱門或者話題度較高的華語片,在一些地區的全版權價格基本上也就5-10萬歐元左右。」一位資深海外版權銷售人士告訴毒眸,很多不具備這些特質的影片,即使質量上很出彩,收到的報價可能也很低。

 

更令人感到吃驚的是,很多原本在國際上具備一定聲望、甚至拿過大獎的導演,影片售價也在下滑。有從業者告訴毒眸,某位之前在國內頗具名氣、歐洲有不錯曝光量的導演,這些年影片在主要地區的版權價格都很低,並不像外界宣傳的那樣風光。

 

雖然有時候華語片對外的售價僅僅是保底價,但由於多數華語影片幾乎沒機會在海外院線大規模上映,因此這部分保底價幾乎就是片方在該地區可獲得的全部收入了。而很多標榜自己和海外大發行商有合作的影片,最後在一些地區的實際上映規模可能僅有幾家或十幾家影院,且基本上都處在華人聚集區,和當年張藝謀等人當年動輒數百上千家影院的上映盛況相距甚遠。

 

而因為資本回收渠道變窄,不僅買家不感興趣,許多銷售商對華語影片的態度也不及以往,有些海外發行商甚至已多年沒有和華語片合作了。

 

以《春江水暖》為例,該片的發行權被Wild Bunch和法國老牌公司ARP Selection買下,ARP是歐洲最早將華語影片引入法國的發行公司,代理了王家衛、杜琪峯、張藝謀等人的影片。《春江水暖》出品方工廠大門合伙人梁穎告訴毒眸,能和ARP合作是件很榮幸的事情:「他們已經有些年沒有和中國年輕導演合作了,最近發行的亞洲電影是《釜山行》和張藝謀的《歸來》。但這次他們對《春江水暖》特別喜愛,覺得這部片子中既有古老的中國,也呈現了法國觀眾感興趣的當下中國人的生活。」

《春江水暖》

 

除了少數這樣能被看中的作品,有很多人相信,更多的海外公司之所以還願意和中國片方合作、代理華語影片,並不是因為影片本身,而是看中了其背後的中國市場,希望藉助代理華語影片和中國市場、電影產業建立起聯繫,為之後更長遠的戰略合作做準備。

 

銷售難、售價低、上映難,在這種行業現狀影響下,很多從業者近幾年都紛紛糾放棄了這份工作,有人更是勸朋友不要進入這個「正在死亡的行業」。某公司的海外銷售業務負責人告訴毒眸:「以前很多公司把海外版權當重要回本渠道,但現在影片版權即使能賣出去幾萬、幾十萬元的資金,看起來也只是杯水車薪。可又不能不做,所以我見到的很多銷售者都很痛苦,覺得自己為了那一點錢(放映費)到處跑挺不值得的。」

 

華語片為何賣不動了?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還處在起步階段,卻能夠賣到世界各地,為何短短20年後想要出海卻越來越難?

 

其實這不只是華語電影的問題,這幾年我在和海外銷售公司接洽的過程中,很多人都在和我抱怨說非好萊塢和非英語片的海外推廣很難做。」Fortissimo Films 總經理馬雷夢告訴毒眸。作為一家誕生於歐洲、擁有25年歷史的老牌公司,Fortissimo曾代理過《重慶森林》《花樣年華》等影片,而如今行業的情況與其誕生之初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連曾經遠銷日美的法國藝術片,影響力都被局限在了歐洲。

《花樣年華》國外海報

 

究其原因,多位採訪對象的分析都指向了同樣原因:媒介環境的迭代與受眾消費習慣的轉變。

 

「除了經濟環境對消費者文化消費的影響外,手機越來越智能化、家庭投影清晰度越來越高、流媒體平臺窗口期越來越短,都對觀眾的觀影習慣造成影響,歐洲年輕一代對傳統院線的執著遠不如他們的父母輩。當院線票房收益無法保障的時候,宣發費用會減少,院線版權銷售的價格也隨之變低。」梁穎認為,這是致使某些類型影片版權銷售難以進行、令越來越多以傳統方式做發行的老牌公司陷入財務困局的重要原因。

 

除了院線端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VOD(視頻點播)模式的轉變也使得影片的海外版權銷售變得不再樂觀。90年代,VOD生意的主要模式是DVD、VCD等線下付費點播,收益穩定;而今流媒體平臺雖然發展十分迅速,但在內容越來越多、平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用戶有多大意願為一部非好萊塢的海外電影(特別是藝術片)付費便成了未知數。

 

市場不夠景氣的同時,資本環境的惡化更使得一些片商變得謹慎。90年代,西方經濟情況較為樂觀,很多片方也願意花高價錢來買電影。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西方經濟開始出現波動,很多泡沫被逐漸戳破,不少海外的版權公司也逐漸趨於理智,購片的欲望也在下降。類似的情況近年來也在中國上演(點此閱讀:「人傻錢多」的中國人,還是坎城批片交易的主角嗎?),因此很多國內買家對於小語種批片的熱情同樣出現了下滑。

 

在這種情況下,哪類華語片還擁有銷售空間、海外買家選擇華語片的類型偏好又出現了什麼變化?

「因為快餐文化的盛行,大家都喜歡快節奏、高刺激的東西。」有相關從業者認為,信息碎片化時代的到來,會讓弱情節、強個人表達的影片今後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強情節、強刺激的影片才有市場。除此之外,謝萌表示,這幾年在海外賣得不錯華語片還是成龍等明星主演的港片(或合拍片),這些演員在東南亞乃至西方都已經積累了一定受眾基礎,有相對固定的市場。

 

事實上,Fortissimo今年在坎城市場最受國際買家關注的是許鞍華的《第一爐香》,而銷售成績最好的成片則是由王大陸和宋佳主演的《超級的我》,韓國、印度、東歐等地的版權都已經售出,還有一些地區正在商談。馬雷夢分析稱:「《超級的我》是科幻冒險商業類型片,而類型片向來比較容易走出去,例如今年韓國的《寄生蟲》。另外主演王大陸在韓國、臺灣等地區擁有不俗的人氣,市場願意為之買單。不過放眼全球,除了好萊塢的明星,能在世界範圍內都有不錯認知度的導演、演員很少,國內更是不多。」

許鞍華的《第一爐香》

 

那這是否意味著,拋開少數較為特殊的影片,其他多數華語影片出海之路將完全被堵死?在很多從業者看來,下這樣的結論還為時尚早。儘管流媒體平臺的快速崛起和觀眾消費習慣的變化,給影視行業帶來了很多挑戰,但仍有不少人希望能找到突圍的路徑。

 

「流媒體網絡時代的興盛,為影片的國際發行帶來一些機遇。前幾年如網飛等曾放開了對藝術片的收購,近兩年雖有所收斂,但還是很多片方或銷售方的重要客戶,國內也有愛奇藝等會以不錯的價格購買藝術片的版權。在很多國家,院線票房已很難成為藝術電影的主要收入來源,可影院卻能為影迷文化提供土壤,培養普通觀眾對多樣性影片的欣賞習慣和審美,反過來支持美學訴求較高的作品製作。」因此梁穎指出,即便視頻網站很多時候開出的條件很好很激進,他們仍然希望《春江水暖》能夠在歐洲院線上映、獲得體面的排片,這也是片方和ARP 、Wild Bunch的共識。

 

為了能真正抓住這樣的機會,很多原本「被動」的中國影視從業者,最近這幾年正變得更加積極。在談及為何要涉足海外發行業務時,謝萌向毒眸解釋,海外銷售代理原本被法國、德國、英國等歐洲公司壟斷,但如今有越來越多中國公司開始熟悉國際遊戲規則,由中國公司自己代理華語片,在文化解釋上會更具說服力與發言權。

 

基於這樣一種理解,謝萌成立了赤角,開始將《大象席地而坐》等作品推向國際,並也逐漸涉足一些全球範圍內的國際製片和投資業務。而在此過程中,他和團隊也逐漸意識到像《盜馬賊》這樣的老片修復正逐漸成為一個新市場:「很多西方觀眾會懷念當年那些作品,同時因為這些電影經歷過時間的證明,其實比發行新片的回報更可預估,風險更低。中國這方面起步比較慢,我感覺有點遺憾。正好今年電影資料館有幾部經典華語片完成了修復,於是我們就把《盜馬賊》推薦到了坎城。」

赤角於柏林EFM發布的銷售手冊 

至於海外發行的具體操作環節,電影節仍是很多中國賣家的重要舞臺。

 

很多採訪對象都告訴毒眸,賈樟柯之所以能在歐洲頗具盛名,不僅僅是因為其作品質量,同樣是因為其不斷亮相各大電影節,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後續銷售渠道的建立不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事實上今年坎城電影節之前,一些韓國知名導演的作品在海外推廣也不順利,但隨著《寄生蟲》獲獎,許多韓國片也被打包買走——質量之外,話題度或許才是很多海外片商所關心的點。

 

馬雷夢稱,如今很多中國公司都會主動到各大電影節做公關活動、搞專場放映,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中國導演、演員有機會為外國觀眾所熟知。「影片質量當然很重要,可要不要買一部片子,60%還是得買家自己做決定,我們不能逼著買家選擇。但通過坎城電影節這樣的舞臺,卻可以讓更多人有機會對片子產生期待,願意花時間去了解這些片子。同時公司本身也是一個很強的品牌,能給海外發行商質量保證和信任感。」

 

「其實片子質量反而不是很多中國賣家所擔心的,這幾年中國湧現出了太多優秀的新人導演和演員,包括不少老外對中國也會有好奇心。我們現在真正缺少的是渠道、是向海外市場展示我們的機會,中國公司主動做海外銷售不過才幾年,對未來我是有期待的。」某位資深從業者表示。

相關焦點

  • 華語電影海外票房排行榜!
    前言華語電影初始餘1905年,距今已經有115年歷史了!華語電影之前分為三個板塊,香港電影、臺灣電影、內地電影!現如今,香港電影和臺灣電影已和內地電影親密合作,基本上只存在合拍電影,都統稱為華語電影!華語電影現如今發展勢頭非常之猛,但海外票房還稍有不足!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海外票房確實不錯,但到了新世紀,華語電影想走出國門似乎越來越難了!
  • 從成龍李連杰到「戰狼」,為何華語電影越來越「走不出去了?」
    ,是不足以支撐起這樣大投資的電影,所以片方把更多的厚望寄予了海外市場。簡單來說,就是華語片普遍缺少海外發行經驗,要在歐美市場有所斬獲,只能仰人鼻息。4.但這已經阻擋不了大勢所趨了,隨著《畫皮》的大賣,也開啟了內地電影人的崛起之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 華語電影海外票房排行榜!動作片市場前景廣闊
    華語電影初始餘1905年,距今已經有115年歷史了!華語電影之前分為三個板塊,香港電影、臺灣電影、內地電影!現如今,香港電影和臺灣電影已和內地電影親密合作,基本上只存在合拍電影,都統稱為華語電影! 華語電影現如今發展勢頭非常之猛,但海外票房還稍有不足!
  • 華語傳媒:產品賣不動?營銷套路失效,誰是罪魁禍首?
    很多人向華語傳媒諮詢,我們的產品一流,為什麼就是賣不出去?我們花了大錢去做營銷,為什麼就是沒有效果?過去的 30 年間,中國的整個市場環境從工廠時代過渡到市場時代,再跨越到現今的心智時代,物質世界極大豐富,人們的需求卻無限離散,伴隨著群體營銷概念的消融,市場的競爭格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 不樂觀!2018國產電影海外票房成績單
    我們愛《復仇者聯盟3》,外國人不愛《紅海行動》電影局沒有公布國產電影在2018年取得海外票房成績,但從幾部頭部大片和周邊市場的表現來看,情況似乎不容樂觀。作為2018年度內地票房冠軍,《紅海行動》北美票房僅154萬美元(約1042萬人民幣)。
  • 內地大賣14.68億,北美卻僅收4736萬,《魔獸》拍成大片也賣不動
    《魔獸》拍成電影是全球很多網友的共同願望,只是電影出來後在北美的票房徹底撲街了,這才導致了片方虧本。該片投資高達1.6億美元,按三倍票房回本算要收4.8億美元才能保本,但影片最終只收到4億出頭,這個成績大大低於了片方的預期。這部電影內地以外市場票房遇冷主要是口碑撲街了,歐美市場全面潰敗焉有不虧本之理,國內票房再賣座畢竟獨木難支。
  • 《葉問4》海外票房超《哪吒》,成2019年華語電影海外冠軍
    《星戰9》在全球53個市場中的19個拿下連冠,但北美海外跌幅紛紛超一半,遠低於好萊塢分析師的預測,受觀眾口碑拖累的影響,即便接下來還有假期加成,累計預期下降至9.8-10.5億。   《葉問4:完結篇》海外票房捷報頻傳,目前海外票房已經突破1000萬美元,超過了《哪吒》,成為今年當之無愧的的華語片海外票房冠軍:上周末在美國聖誕節公映勁收146萬美元,最終累計可望400萬以上;英國發行商Asia Releasing
  • 馬來西亞才是華語電影最大海外基地|文娛地理
    某種程度上來看,香港電影和馬華電影是具有同源性的,而自從30年代起,尚未擺脫殖民統治的馬來半島就成為了香港電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由於馬來西亞本身的多元文化/族群的屬性,當時的香港電影主要面向的還是華人群體,而佔人口多數的馬來人則有專門的馬來語電影。
  • 海外影響力最大的四部華語電影,周星馳張國榮各一部,成龍未上榜
    不過可能很多人好奇了,到底哪些華語電影在海外影響力比較大呢。小編從獲獎、票房以及上映後五年的提及度來看的,小編選出了四部華語電影的扛鼎之作。華語片坎城絕唱之《當然這部電影也只是在華語地區的影響力,其實這部電影在海外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 海外票房最高的五部華語電影,最後一部打破北美外語電影史票房榜
    大家好,華語電影隨著內地市場的極速增長,雖說電影票房屢創新高,但在國際市場沒有太多的突破,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在海外的票房都比現在好,《戰狼2》內地56億票房,但海外卻寥寥無幾,《紅海行動》、《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也都是這樣的情況,很難走出國門!
  • 華語電影海外票房排行榜前十,功夫影星屠榜,動作片市場前景廣闊
    華語電影海外票房排行榜前十,功夫影星屠榜,動作片市場前景廣闊華語電影始於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第一部黑白無聲電影《定軍山》。華語電影主要包括「中國大陸電影」「香港電影」「臺灣電影」,其中以「香港電影」發展最盛,是世界第二大電影出口基地,被稱為「東方好萊塢」。
  • 馬來西亞才是華語電影最大海外基地|文娛地理
    某種程度上來看,香港電影和馬華電影是具有同源性的,而自從30年代起,尚未擺脫殖民統治的馬來半島就成為了香港電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 由於馬來西亞本身的多元文化/族群的屬性,當時的香港電影主要面向的還是華人群體,而佔人口多數的馬來人則有專門的馬來語電影。
  • 連續5年存貨80億賣不掉,曾經的國產男裝之王,為何賣不動了?
    連續5年存貨80億賣不掉,曾經的國產男裝之王,為何賣不動了?推薦語:2020年初爆發的一場疫情,衝擊了很多行業,而服裝便是在其中受影響較為嚴重的行業之一。正對於此,很多國際服裝巨頭競相採用停業對策,GAP、H& M、無印良品、Zara等一大批宣布臨時關掉的品牌服裝,仍然防止不了極大的損失。而另一方面,眾多的國內服裝品牌日子也不好過,比如此前曾被譽為「中國第一女裝」的拉夏貝爾就陷入了負債纍纍的境地,門店關閉了幾千家之多,如今發展情況仍不容樂觀。
  • 這個崇明人,創辦臺灣電影金馬獎,讓華語電影真正進入海外市場
    龔弘於1962年籌劃舉辦了臺灣首屆國語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至今金馬獎已經舉辦了52屆。1999年12月獲得電影工作終身成就特別獎。龔弘七十年代末赴美後,專心中華歷史的研究及著作,著有"古人今談"四集歷史書,晚年又專攻書法,曾任紐約書法學會會長。為發展家鄉圖書事業,龔弘先生將其個人藏書1811冊和伍萬美金捐贈給了崇明縣圖書館。
  • 《財迷》被噴下線,電影《西遊記》卻要開拍,票房還賣得動嗎?
    但在條件越來越不可控的情況下,電影版《西遊記》的票房還能賣得動嗎?近年來華語影壇颳起了情懷風,各大電影人爭先恐後地賣起情懷來。01亂玩情懷《財迷》是一部徹頭徹尾打著情懷做噱頭的影片,但電影又與以往賣情懷的影片靠賣「內容」為主不同,這部電影簡直就是強拉上情懷來賣
  • 當歌壇「三座大山」賣不動情懷的時候,誰來給華語歌壇續寫輝煌?
    國慶節前夕的華語樂壇像過節一樣熱鬧。周杰倫新歌《說好不哭》「聽了就想哭」,林俊傑新歌《將故事寫成我們》「聽了想結婚」。王菲致敬經典翻唱《我和我的祖國》成為「獻給祖國的浪漫」。天王天后級別的歌手,攜手回歸樂壇,粉絲和媒體的期待自然不用說。市場反響如何?從數據來看,周杰倫的銷量已突破2000萬,打破了騰訊平臺的歷史記錄。相比之下,林俊傑體現在銷量上的成績會稍弱。
  • 成龍好萊塢巔峰作,票房大賣3439萬美元,但這是他最後的輝煌
    曾幾何時華語藝人都以進軍好萊塢為榮,但隨著國內市場的崛起,很多明星都專心在內地發展了。如今的國內影壇可比好萊塢舒服多了,賺錢帶不動就是天價片酬,很多好萊塢明星都是望塵莫及。不過如果能打開國際市場那也是很好的,這樣可以輸出我們的電影文化。
  • 華語電影的內在統一性
    而全球使用華語語言的電影能夠被統一整合為具有一定意義而非泛指的「華語電影」概念,也是一種共同體的概念,也是由「華語」民族共同想像完成的,其中的必須有共同的統一性,且不限於語言這一種形式。因此,筆者認為,華語電影概念的產生需要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內地、香港與臺灣三地中國電影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和族群拍攝的使用華語發音的電影須有除使用華語語言之外的其他統一性。
  • 內地大賣6億,張藝謀不愧是賣座保證,但大贏家是克裡斯蒂安貝爾
    陳思誠,徐崢,吳京,沈騰等人動不動就大賣幾十億票房,只不過是運氣好沾了內地市場崛起的光而已,以前的老一輩可是憑真本事大賣票房吃飯的。為何以前的華語片能走出國門在全世界收票房,而現在的國產片卻連內地市場都出不了?張藝謀陳凱歌這些年經常受到詬病,但他們曾經的輝煌有哪個後輩能比肩?而且票房成績他們一直都是最頂級的存在,以前他們收票房可比現在難多了。
  • 為什麼倉庫片一般都賣不動?
    倉庫片近年來又為何又總在市場上表現失利?這是我們今天需要共同探討的。一方面,電影只有正常公映,才能夠通過票房、新媒體版權等渠道逐漸收回影片的製片及宣發成本。如果影片一直壓著不上映,顯然會增加片方的資金使用成本,一般情況下,對於中高成本影片來說,資金使用成本基本能佔一部電影全部成本的5-10%以上,如果映期不斷拖延,影片的資金使用成本也會越來越高,對片方的最終收益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