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達天衢、神京門戶」德州,曾經有座九達天衢古牌坊

2021-01-17 齊魯壹點

文|馬惠彬

每到「古運河景區」看到新修建的「九達天衢」牌坊時,就有點說不出的感覺。總感到新而不誘人、壯而不符實,看不出「九達天衢」牌坊的宏偉氣勢。

在老德州人的記憶中,雖然古牌坊已破舊不堪、殘缺不全,但它那一壓群雄的磅礴氣勢,仍是那麼引人入勝。牌坊下那七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石蛤蟆,刻畫出了九達天衢古牌坊獨一無偶的特點。

讓德州人引以為榮的「九達天衢」古牌坊,它的故居在現德城區的橋口街和米市街的中間,運河故道上的廣寧橋以南,約三米左右的地方。古人之所以在古運河旁建立該名稱的牌坊,是在向人們述說:大運河是德州城的興起之源,有了大運河的興旺,德州城才會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說它在大西門外是不對的,此位置距大西門約三華裡,小西門外還靠譜。)

德州興,源於金始於元

古老的德州城,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北疆的交通要衝,它「控三齊之肩背,為河朔之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宋金之戰,在德州城流過的大運河,為金人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金代設都於北京後,於金·天會七年(1129),朝廷在德州城西北的老虎倉,設置了將陵倉儲藏皇糧朝廷在此設置捕盜司、達魯花赤、監支大使等官職,統管漕糧的運輸和儲藏的安全。

從此,德州城便成了歷代王朝的倉囤和駐防的重地。通往北京的官道,就被公認為是進出京城的「御路」了。進出京城的官員、商賈、進京趕考的舉子,運往京城的物資均在德州城路過。

元朝統一中原後,由於「元都於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於江南。」因而急需打通連接南北交通的大動脈。由於黃河經常泛濫,隋朝開鑿的通濟渠早已被淤塞,失去了運輸的功能。儘快開通便捷的水運之路成了當務之急。

故忽必烈和他的大臣們就把目光投向了大運河。中統三年(1262),忽必烈任命水利專家郭守敬「提舉諸路河渠」。 郭守敬沿隋朝大運河一路考察,精心設計出了開鑿、疏浚方案。從至元三十年(1293)開始,在郭守敬和馬元貞的帶領下,歷時十年先後從開鑿了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從通州到大沽的通州運糧河,疏通了從大沽經滄州、陵州(德州)、至臨清的御河,開挖了從臨清至東平的會通河,從東平至濟州(濟寧)的濟州河,使北方的河流與南方原有的大運河相通。從此,京杭大運河再次貫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使祖國的五大水系相互貫通,從元朝的大都出發,可直接到達南方的杭州,大運河便成了元朝最主要的南北大動脈。元·至元十九年(1282),大運河全線開通後,元朝將陵倉改為陵州倉,德州城便步入了漕運的碼頭和儲藏皇糧的重要基地之一。而德州城西貫穿米市街和西關街①的,進出大都的古驛道(俗稱官道、旱道、御路)被河截斷,古人就在此處修了座石橋將御路貫通,有了這座西關一帶顯現了繁華昌盛。

這時,德州的土城已破舊不堪,四處坍塌。唯獨運河岸邊的這座小石橋附近比較繁華,這裡有董子讀書臺、文廟、慈氏寺等古建築群,這裡商業興旺,人文經濟發達,因而,在這一帶出現了「先有西關後有德州城」的民謠。由此可知,作為「九達天衢、神京門戶」 的運河名城德州,它的興旺發達應:源於金、始於元,興於明清。

德州興 ,繁榮於明清

元朝末期,四處農民起義、戰火不斷,再次致使會通河淤塞。明朝建立後,永樂九年(1411),濟寧州同知潘叔正向朝廷建言:「會通河道四百五十餘裡,其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非唯山東之民免轉輸之勞,實國家無窮之利也。」

此時的朱棣正考慮遷都北京,這個建議正和皇帝之意即被採納。故朝廷隨即派出宋禮調發青、兗、徐、濟四州,即直隸民工十六萬餘人,對大運河再次進行了疏浚。

歷「二十旬而工成」。重新恢復了「漕運大通,帆桅連牆而下,舟艦魚貫而行」的景觀。這次疏浚不僅使會通河全線貫通,而且將河道加深,「深則能蓄水,而其深三丈」。

為了保證河道的暢通,宋禮還規定了「每年一小挑,間年以大挑」的維護制度。從此,大運河數百年暢通無阻。大運河的貫通,使其「過淺船約萬艘,載約四百石,糧約四百萬石,若涉虛然」。德州城地處運河岸邊,當即成了南北貫通的樞紐,運河裡「舳艫相衝,官艦賈舶,絡繹不絕」。城裡,「大聚四方之俗探奇貨於遊市,號為百商之淵」。運河兩岸,「市肆櫛比,棉旦數十裡」。德州城抓住了這一發展的機遇,很快躍入了經濟發達、人文興旺的地域,成了全國三十幾個重要城鎮之一和文化高地。

九達天衢牌坊的誕生

綜上可知,德州城的興旺發達源於運河,是運河漕運和民航的興旺,給德州創造了發展機遇。當時,在西關街和米市街之間的運河上,橫跨著一座小石橋,此橋連接了御路,是進京城的要害之地。橋上整天車輛不斷,行人如穿梭,故橋的兩邊商業異常的繁華。可能是人們認為這座石橋橫跨在運河上,是它使御路和運河在此處,形成了一個十字交叉點,所謂的水陸運輸的交匯之地,就是指的這裡。

故人們就將水旱交通的要衝進行了重修,並在這座石橋的南邊修了座名曰「九達天衢」的牌坊。從此,德州城才有了「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的尊稱。

至於此橋、此牌坊是何年、何代、何人修建的,因暫時查不到歷史資料,故不好確定。人們只好根據它的建築風格說:「它是明朝的建築②」。這座威武雄壯的古牌坊,直到1952年前後,它還在廣寧橋的南邊屹立著,為了修補廣寧橋,才將其拆毀了。廣寧橋一直為過往的行人和車輛服務著,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才被原「德州農機廠」給拆毀了。

無論怎麼說,古老的石橋,威風凜凜的牌坊,它們見證了舊運河和這一帶漕運的興旺和繁華,見證了古運河流經德州城西的歷史,這一無可辨別的實事。

九達天衢牌坊是一座橫跨南北驛道,坐北面南四柱八扒、三層重簷、三門鬥拱式石木結構的過街牌坊。牌坊的頂部,系中間高、兩邊低,四周簷子均微微上翹,每層四角的簷子均突出上翹,是一個典型的大屋頂式明代風格的建築物。它的頂部覆蓋著黃、綠相間的筒式琉璃瓦,它金碧輝煌,鮮豔奪目,靚麗壯觀。

鬥拱重簷之間,均鑲嵌著木雕圖案的擋板,上有牡丹、芍藥、月季、芙蓉、秋菊、冬梅等花卉,其雕刻技藝精湛,花卉玲瓏剔透、秀麗逼真。中央門楣上鑲嵌著藍底金字的匾額,上書《九達天衢》四個正楷大字,字體雄健渾厚俊偉、蒼勁有力。

據民間口傳:明朝嘉慶年間,奸相嚴嵩出京南巡路過德州城時,正逢牌坊即將落成之時,在下屬殷切的請求下而題之。另有記載,清朝末年維修牌坊時,又由朱啟鈴先生重新改寫,朱啟鈴先生系清末民初的著名書法家,曾任北洋政府國務院代總理。

古牌坊最高點約8米、總寬約10米。因有行人和車輛在其下面走,故它沒有臺基其底部與路面持平,它下面的路面全部由南北向的青石鋪成,並與約三米處的廣寧橋連接。4根直徑約25公分左右的朱紅色主立柱插入基石。每根朱紅色的主立柱,均由兩根「扒柱」(斜支柱)分南北向支撐著,八根「扒柱」的基石上,各有一隻栩栩如生的石雕蛤蟆(青蛙)趴在上面,貌似護衛著朱紅色的柱子。

古牌坊的中門寬約一丈(兩輛老式的鐵輪牛車不能並行),兩邊的掖門面寬約5市尺,系人行通道。整座牌坊頂部雕梁畫棟、奇巧美觀。下部的八根扒柱基石上的七隻石雕蛤蟆(青蛙),是古牌坊獨有的特點,是九達天衢古牌坊,屹立在古運河橋頭邊的獨特標誌。這七隻石雕的蛤蟆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有的昂首俯腰,有的目睜口張,有的翹頭遠望,有的支爪若跳,它們形態各異、活靈活現。

多少年來,以它們的魅力,吸引著路過牌坊的行人,所有路過者無不伸手去撫摸它們,

特別是來牌坊處玩耍和路過的孩子們,更是爭著爬到上面去玩耍,長年累月每個石蛤蟆,均被人為摩擦的油光烏亮、細膩無比。而使人感到疑惑的是:牌坊下面的八個石座上,卻只有七隻石雕的蛤蟆,唯獨東北角「扒柱」的基石上,只有蛤蟆趴過的痕跡而沒有蛤蟆。由此,而給德州城留下了一段耐人尋味、美麗的傳說,這是怎麼回事呢?

聽老人們講:由於修牌坊時,選用的石質不一,百年後,西南角上的那隻石蛤蟆,經不住常年的日曬雨淋和風化,而漸漸的開裂了。如再重新再雕一隻,很難與另外七隻石蛤蟆匹配,人們就將那隻損壞的石蛤蟆砸掉,留下幾道痕跡,並將這塊沒有蛤蟆的基石,移到不顯眼的東北角上。後來,聰明的德州城人,就編撰那段人人皆知的神話傳說③,此舉不僅彌補了少一隻蛤蟆的不足,還增添了古牌坊的魅力,使壞事變成好事。

雄偉壯麗、氣勢磅礴的九達天衢古牌坊,因年久失修在德州解放前夕,已搖搖欲墜,局部出現了塌落。解放初,除了「九達天衢」四個金字外,其他部位均已退顏無色了,多數木雕圖案只可見到輪廓,有不少地方露出了木頭的原色。頂上的琉璃瓦也出現了局部墜落,只有那七隻石蛤蟆仍是孩子們的至寶。

九達天衢牌坊的消失

自古以來,米市街和橋口街就以廣寧橋④為分界線,因牌坊建在廣寧橋的南邊,當屬米市街管理。在1952年前後,廣寧橋的西半部坍塌,影響了正常的交通。經橋口街與米市街協商,兩街聯合將搖搖欲墜的古牌坊拆了。將拆下來的圓木柱子,修補了石拱橋的坍塌部位。並將部分石料鋪在了坍塌的橋面上,餘下的石料,在靠近米市街路西的海子沿上,修了座溜口嘴子。那七隻石蛤蟆和帶有折皺的那塊基石座,被移到流口嘴子上做了護欄。小塊的木雕被人們拿回家去燒了,最可惜的是,上有「九達天衢」四個正楷大字的牌匾不知了去向。那些磚、石雕的小件堆積在海子邊無人過問,後來有的被孩子們砸碎、有的被丟進了海子,最後全部沒了蹤影。

從此,九達天衢牌坊就在德州大地上消失了,不過海子邊的那七隻石蛤蟆還在。當人們見到石蛤蟆時,還能追思一下那座古牌坊。當孩子們走到這裡時,還要坐到油光滑蘊的石蛤蟆上去玩一會。直到「文革」結束,它們還虔誠的趴在海子邊供孩子們玩耍。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原德州農機廠在修鑄鋼車間時,這一珍貴文物連同廣寧橋,都被他們埋了起來。後來,德州農機廠不景氣又把這塊地賣給了「德州玻璃廠」。玻璃廠在修車間時,發現了這七隻石蛤蟆。不知何原因,他們對其採取了秘密的爆破方式,哪知爆破時幾塊石頭飛上了「王家樓」的房上,將房子砸了兩個大洞,這其中就有塊半截的石蛤蟆頭。王家為了儘快索賠,就將這些碎石頭(包括那塊半截的石蛤蟆頭)放在路邊展覽。附近居民均見證了該事。哪知這個辦法真靈,「玻璃廠」很快就給王家在院裡蓋了三間磚房。房子改好後,王家才允許玻璃廠把那幾塊石頭弄走,自此,這些石蛤蟆就無影無蹤了。

哀嘆!這些寶貴文物的下場!哀嘆!下令毀掉這些文物的無知之人!

至此,氣勢磅礴的九達天衢古牌坊,以及那些可愛的石蛤蟆,全都變成了美麗的傳說。今天,我們只好到古運河景區,去看那座更威武、壯觀,且沒有運河文化特色的新牌坊了。

註:

1、西關街:即現在的橋口街。自明朝修完磚城後,橋口街就被命名為「西關街」。直到民國時期,才命名為橋口街。

2、最早有記載的是清·光緒末年的《德州鄉土志》中,將「九達天衢」牌坊列為「古蹟」;民國《德州志》「坊表」一節中,將九達天衢坊列為德州第一坊。乾隆《德州志》中記載了四十幾座牌坊,其中卻沒有九達天衢坊。從明·嘉靖《德州志》到清乾隆《德州志》,均未發現關於九達天衢坊的詳細記載。

3、九達天衢的傳說:各種版本的傳說不下十餘種。但中心意思都是,南方人來偷石蛤蟆,將九達天衢牌坊寫的神乎其神。

4、廣寧橋:系石拱橋。兩邊用長條石頭做欄杆,條石圓拱的斷面上,有石刻的「廣甯橋」橋名,字體的邊沿深凹、中間突出為小圓弧狀。

馬惠彬,男,1944年生於德州市德城區橋口街,大學文化,企業退休員工。由於我生在運河邊、長在德州城,對運河、對德州歷史有著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後,便介入了對德州地域歷史及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先後寫出了有關德州歷史和運河文化的文章350餘篇、200萬餘字。先後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上發表了260餘篇。寫出了各種類型的詩詞歌賦等近300餘首,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裡發表了百餘首。已出版《德州史話》 一、二集,《北廠志》、《橋口街志》、《水獸旱船》等書籍。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王洪君:德州九達天衢牌坊
    九達天衢坊,坐落在德州舊州城聚秀門(俗稱大西門)外古驛道上(今米市街),系明代建築。九達天衢坊4柱3孔,南北向,為木石結構。牌坊上部為木鬥拱,挑簷,黃琉璃瓦蓋頂。下部為南北向4條青石基礎,4根木質圓柱插入基石,兩側各有兩根斜柱支撐。基石上雕有石蛤蟆8隻,均為伏臥狀。中跨橫楣上有「九達天衢」四字,相傳為明嘉靖年間太子太師嚴嵩所書。
  • 九達天衢牌坊的來歷
    記載「九達天衢」牌坊的古籍為光緒年間馬翥等人編寫的《德州鄉土志》和1935年成書的民國《德縣誌》,從兩書成書時間看,馬翥《德州鄉土志》應是最早記載「九達天衢」牌坊的古籍。值得注意的是,兩書記載「九達天衢」牌坊的信息過於籠統,以致於近年來大家對它建立的時間、地點、楣額文字書寫者以及消失的時間、原因等都是眾說紛紜。現將各種觀點綜述如下:    關於「九達天衢」坊的初建時間有4種說法。
  • 憶九達天衢古牌坊
    每根朱紅色的主立柱,均由兩根 「扒柱」(斜支柱)分南北向支撐著,8根 「扒柱」的基石上,各有一隻栩栩如生的石雕蛤蟆趴在上面。古牌坊中門寬約一丈,兩邊的掖門面寬約5市尺,系人行通道。鬥拱重簷之間,是鑲嵌著木雕圖案的擋板,上有牡丹、芍藥、月季、秋菊等花卉,秀麗逼真。中央門楣上鑲嵌著藍底金字的匾額,上書「九達天衢」四個正楷大字,字體蒼勁有力。整座牌坊雕梁畫棟、奇巧美觀。
  • 德州發現明城牆遺址 九達天衢牌坊或在附近
    德州發現明城牆遺址 九達天衢牌坊或在附近 2012-04-19 09:13 來源:德州新聞網 編輯:徐佳毅
  • 九達天衢碩果香
    德州市地處黃河故道,京杭大運河河畔,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近年來,伴隨著新舊動能轉換的逐步推進,如何支持當地民營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成為銀行業一項重要課題。今年以來,工行德州分行堅守本源,主動擔當,按照「不唯大小、不唯行業、不唯所有制、只唯優劣」的原則,不斷提高民營企業的金融獲得感,著力提升服務民營經濟的能力和質效。截至10月末,該行民營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已達近90億元,其中,前10個月已累計投放小微企業貸款超過25億元,在服務民營小微企業及實體經濟發展中彰顯了「工行擔當」。為位處「九達天衢」的優質民營企業送去了「金融活水」。
  • 九達天衢 路通八方
    德州樞紐立交不同角度拍攝高鐵沿線不同角度拍攝    九達天衢,路通八方。    從空中鳥瞰德州,一個龐大而便捷的交通網絡已織就。一條條交通要道如城市的「血管」,讓人深深地感受到德州快速發展的「脈搏」。    德州歷史上就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個重要碼頭,是南北文化交流、南北交通之要地,也是南方各地進入京城的必經之路,所以古人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譽。如今德州已成為山東省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被確定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山東省五大物流區域核心城市和六大物流節點城市之一。
  • 京杭大運河,中國太陽城,九達天衢,神京門戶,天下第一雞
    山東德州,京杭大運河由北往南進入山東的第一座城市,歷史上自從大運河開通後,德州就是運河沿岸的重要碼頭,南北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的重鎮,尤其是自元朝以後,德州是從南方九省往北京運輸貨物非常重要的漕運碼頭,必經之地,自古德州便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的美稱。
  • 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德州!
    德州,古稱安德,簡稱德,山東省地級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遊衝積平原,是山東省的西北大門。北接河北省滄州市,南接省會濟南市、聊城市,西鄰河北省衡水市,東連濱州市。處於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冀經濟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以及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交匯區域。
  • 自古就有九達天衢之稱的山東德州,有什麼出名的東西麼
    德州,古稱安德,簡稱德,山東省地級市,是山東省的西北大門。德州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歷史上在德州市境內曾有兩次黃河大遷徙,上千次決口,所以德州市為黃河衝積平原,造就了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
  • 76秒視頻揭開德州為何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美譽丨《飛閱齊魯》
    12月21日晚,《飛閱齊魯》德州·聊城篇播出。通過空中視角,俯瞰齊魯北大門德州和江北水城、運河聊城。改革開放之初,當天津兩度嚴重缺水時,德州人民無私支援,前後有30多萬人參與水利會戰,把黃河水經一百多公裡引入四女寺水利樞紐分流,為兄弟省市解渴。進入新世紀後,這條應急調水線路再次啟用,成為連接山東、河北、天津的水利和情感紐帶。
  • 節日我在崗 | 作為「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的德州,這裡的交警咋...
    在仔細巡查了一遍後,2點30分,他又出現在了德州客運中心廣場車輛出口處。 「請大家系好安全帶」「駕駛員及時關注車況,行駛途中不要超員,有車輛違法儘快處理」……只見,一輛輛駛出出站口的客運汽車被一一進行了檢查,歸還「雙證」、一個敬禮、司乘人員一個滿意的微笑,讓他心裡一陣美滋滋。
  • 大德之州九達天衢 上善若水餘韻流長
    到了隋朝在此設州,取名德州。」5月4日,德州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季桂起告訴記者。德州又因「水」而興盛,此水是運河。德州的由來與發展與另一條交通大動脈——京杭大運河息息相關。「隨著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德州成為交通樞紐,國家在此設立將陵倉,因為運河貫通帶來的重要地位,德州的經濟中心向西轉移,德州也因河運的發展迎來歷史上的繁華。」
  • 地處魯北 九達天衢 德州站為何屬於京局
    九達天衢的魯北明珠德州是國家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從地圖上看,德州的位置比較特殊,整個城市就是山東省的北大門,市區的邊緣就是省界,其北與河北省滄州市為鄰;西與河北省衡水市毗連,北上300餘公裡就是北京。從鐵路線路上看,德州的位置也較為特殊,因為德州站位於冀魯兩省交界處,京滬、石德兩條線路交匯於此,是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的交界口,兩單位在德州站與於官屯站間分界,德州站隸屬於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而自於官屯站向南開始則屬於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
  • 山東德州-九達天衢
    德州,是我接觸的第一個能稱作城市的地方,小時候家裡住在德州區縣下面一個小鎮上,偶爾去過德州市區幾次,大多印象也都是髒亂差,街邊隨處可見有很多生活垃圾,長大以後去了外地上學,也再有很多年沒有去過,後來畢業以後考駕照學車,才又接觸過這個城市,這麼多年過去,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街道也變得整潔許多
  • 山東旅遊攻略之十二:德州排名前十的景點,帶你走進「九達天衢」
    德州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德州市面上位於黃河下遊,山東省的西北部,是山東省的北大門。歷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個重要碼頭。
  • 素有「京津門戶,九達天衢」之稱——陵城區!
    陵城區是山東省德州市轄區,地處魯西北平原,位於北京、天津、濟南之間,素有「京津門戶,九達天衢」之稱。截至2014年,轄10鎮,1鄉、2個街道辦事處和2個經濟開發區,總人口57.7萬,其中農業人口48萬,總面積1213平方公裡,120萬畝耕地。
  • 德州:千年古城展新姿 誰將問鼎德州之南
    九達天衢·脈絡中熠熠生輝的地域名片德州,幽燕京畿之地的南方門戶,扼漕運之咽喉,是明代京杭大運河「四大漕倉」之一,為「京畿達九省御路」所必經,有「九達天衢」之說,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明朝在德州設立德州衛與德州左衛,屯宿重兵,屏藩京師,故德州有「神京門戶」之稱。
  • 2020第三期天衢科技論壇在德州舉辦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觀博 通訊員 袁長增 侯林林 德州報導12月5日,2020第三期天衢科技論壇——「智慧引領健康醫療·人工智慧輔助篩查」在德州舉辦,本次論壇由德州市科協主辦,德州市眼科學會、德州京德眼科醫院承辦
  • 德州老城大西門的傳奇故事:改過兩次名字 見證動蕩時刻
    張明福明清德州古城的五座城門中,大西門又叫「正西門」,位於今天的建設街與西市街交叉處,是德州城門中唯一有過3個名字的城門。門外立有「九達天衢」坊大西門在德州磚城剛剛落成的時候叫「定邊門」,後在萬曆三十八年(1610)德州城第二次重修時改稱「聚秀門」,1929年又改叫「民族門」。「定邊門」起名源於明初對北元勢力鬥爭的需要。明代建國之初將北元勢力趕到長城以外,但北元勢力亡明的野心不死,時常在邊境地區進行武裝挑釁。
  • 山東德州近現代這四位名人,看看你認識哪幾位?
    德州簡稱德,古稱安德,山東省地級市,是中國太陽城、中國功能糖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德州位於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遊衝積平原,北接河北省滄州市,南接濟南市,西鄰衡水市,東連濱州市;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山東德州的一些名人吧!山東德州近現代這四位名人,看看你認識哪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