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麼?最高法官微這樣說

2021-02-18 北京青年報

近年來,路人對遇險者作壁上觀的新聞不斷在各地上演。 「扶不扶」仿佛成了一個困擾人們多年的中國式難題。每當討論起類似事件,人們就會提起十年前的彭宇案。但當年的彭宇案到底發生了什麼?最高法今天這樣回應。

幾天前,河南駐馬店市發生的一起交通事故再次引發了人們的討論。女子過馬路時被車撞倒,1分多鐘裡沒有一個人上前幫忙,車輛、行人紛紛繞開她,最終,女子被後車碾壓後死亡。

詳情可戳→不寒而慄!這場車禍折射路人多少冷漠,捫心自問,你會怎麼做?

提供救助怕被對方反咬一口,不提供救助又將面臨良心上的譴責。在每次討論這一話題之時, 「彭宇案」就會被再次納入公共討論的範圍。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發布了這樣一條內容——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麼?

回顧:彭宇和老太的確相撞

文章首先回顧了彭宇案。文章說:該案中,從法律真實看來,彭宇在第二次庭審時承認「我下車的時候是與人撞了」,但否認是與老太太相撞。

第三次開庭中,原告方提供了一份主要內容為彭宇陳述兩人相撞情況的筆錄照片,雖然這份筆錄因警方失誤丟失客觀上無法提供原件,但也得到了當時做筆錄的警官的確認。

結合彭宇自述曾經與人相撞卻說不清與何人相撞以及經警方確認的筆錄照片,這就構成了優勢證據,一審法院認定彭宇與老太太相撞並無不妥。而從客觀真實看來,事過多年後,彭宇也承認了當年確實和老太太發生過相撞

或許是人性的自私因子使然,我們習慣於為自身在眾人中的冷漠去找到一個客觀而冠冕堂皇的藉口,「以訛傳訛」似乎總比真相走得快一些。這就造成如今遺憾又尷尬的局面,人們對於該案的誤解、誤讀越陷越深,至今仍然有不少人堅信著彭宇僅因施救而被判賠償的假象。

說法:扶人者不承擔責任

文章還稱,實際上,對於「扶不扶」問題,法律早有答案。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可見,如果被扶者不能證明扶人者將其推倒,扶人者則不應承擔任何責任

嚴格意義上,我國司法實踐中,也並未發生過一起僅因扶人而讓扶人者擔責的判例,或許也正因此,每每發生類似事件,一些人只能拿出一件十年前被誤讀的「彭宇案」來唏噓不已,感嘆世風日下,乃至為冷漠尋找藉口與出口。

值得強調的是,即將正式實施的《民法總則》再次重申了法律對見義勇為的態度,「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即便施救行為對受助人造成了一定損害,救助人也無須擔責,更何況,損害本非救助人所致。而這些年,各地也陸續出臺了《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國家與地方對「義者」的獎勵、保護長效機制正在日趨完善。

最高法官微全文↓↓↓

編輯|孫晟源

來源|新華社(ID:xinhuashefabu1)

相關焦點

  • 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
    近年來,路人對遇險者作壁上觀的類似新聞不斷在各地反覆上演。在再次討論這一話題之時, 「彭宇案」就會被再次納入公共討論的範圍。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發表了評論文章《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麼?》正面回應輿論焦點直到如今,恐怕很多人還是對彭宇案有著錯誤的(媒體)「記憶」。最高法能夠重提此案,對於推動社會進步,有著積極作用。文章說——該案中,從法律真實看來,彭宇在第二次庭審時承認「我下車的時候是與人撞了」,但否認是與老太太相撞。
  • 最高法:十年了,南京「彭宇案」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發布了這樣一條內容。近年來,路人對遇險者作壁上觀的類似新聞不斷在各地反覆上演。 在再次討論這一話題之時, 「彭宇案」就會被再次納入公共討論的範圍。原文如下:近日,網上流傳這樣一個視頻:河南駐馬店一女子過馬路時,被一輛計程車撞倒在地,事發後,被撞倒女子橫躺在馬路上一動不動,其間多輛汽車和多名人行道過,無一輛車停車查看情況,也無一人上前施救,一分鐘後,該女子遭到另一輛汽車二次碾壓。
  • 【正義之聲】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麼?
    不少人在感慨、悲嘆世態炎涼、路人冷漠的同時,卻將眾人的冷漠歸過於十年前的「彭宇案」。  近年來,路人對遇險者作壁上觀的類似新聞不斷在各地反覆上演,而每當類似新聞出現,「彭宇案」就會被再次納入公共討論的範圍。一時間,「扶不扶」仿佛成了一個困擾人們多年的中國式難題,提供救助怕被對方反咬一口,不提供救助又將面臨良心上的譴責,甚至這個話題還上了春晚。
  • 十年了,南京「彭宇案」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6月15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 發了一條長微博,題為【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麼?】短文寫道:近年來,路人對遇險者作壁上觀的類似新聞不斷在各地反覆上演。不少人在感慨、悲嘆世態炎涼、路人冷漠的同時,卻將眾人的冷漠歸過於十年前的「彭宇案」。
  • 十年「彭宇案」,一把雙刃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官網發表了一條題為《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麼?》如果在十年前就能公布事實真相,將使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保持正常的方向,不至於會出現老人倒地該不該扶的多餘討論,或許能夠避免駐馬店悲劇的現實發生。
  • 別再瞎傳「南京彭宇案」了,真相是:彭宇承認撞人了!
    ■翻版「彭宇案」頻上演:都是媒體惹的禍?作為中國最高審判機關,最高法在去年7月24日公布四起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備受爭議的許雲鶴案和吳俊東案。這兩起案件分別被輿論冠以天津版和金華版「彭宇案」,一度引發關注。其實,這只是近年來全國各地頻頻上演的不同版本「彭宇案」的縮影。
  • 「南京彭宇案」法官遭撤職?彭宇承認撞人了嗎?評「南京彭宇案」
    案件細節2012年1月16日,南京市委常委、市政法委書記劉志偉接受專訪時指出,輿論和公眾認知的「彭宇案」並非事實真相,由於多重因素被誤讀和放大的這起普通民事案件,不應成為社會「道德滑坡」的「標誌性事件」。據介紹,在接受記者採訪前,南京政法部門已徵求了有關當事人及親屬的同意。劉志偉綜合當事人陳述和法庭調查介紹了「彭宇案」的基本事實。
  • 「南京彭宇案」,還原案件真相
    而在所有這類事件的報導和評論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連結或指向了南京彭宇案。「公平地說,彭宇案一審判決絕對不是當代中國社會見死不救、好人沒好報的道德滑坡的始作蛹者,甚至也不是這一現象成為一種社會信念的起因。」
  • 彭宇案真相大白了嗎?
    相信在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個民事案件像南京彭宇這樣臭名昭著、世人關注、婦孺皆知。很簡單地說,彭宇應該不是普通工人,至少他的身份與我們大多數網民想像的老實巴交、作為流水線上的工人身份相去較遠。當然,這些絲毫並不影響我們對這個冤案的同情。簡單之極,我們這個社會有多少這樣的冤枉事啊,媒體有過關注嗎?為什麼彭宇就這麼幸運?
  • 【聚焦】法律人、記者們,別再瞎傳「南京彭宇案」了,真想大白:彭宇承認撞人了
    ■翻版「彭宇案」頻上演:都是媒體惹的禍?作為中國最高審判機關,最高法在去年7月24日公布四起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備受爭議的許雲鶴案和吳俊東案。這兩起案件分別被輿論冠以天津版和金華版「彭宇案」,一度引發關注。其實,這只是近年來全國各地頻頻上演的不同版本「彭宇案」的縮影。
  • 從彭宇案反思媒體與司法如何良性互動
    原標題:通過判決公布真相,才能更好引導輿論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和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共同舉辦題為「媒體與司法:如何建立良性互動?」的筆談會,專家學者圍繞彭宇案等熱點案件,就輿論監督與獨立審判的關係發表看法。
  • 中國大案紀實——南京彭宇案
    其二,法官在一審判決中對原、被告相撞事實認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離了主流價值觀,引發輿論譁然和公眾批評,導致社會輿論普遍不認同一審判決結果。其三,在南京中院二審開庭前,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雙方對此均表示滿意。
  • 這才是彭宇案的真相!別再拿它當見危不救的擋箭牌 | 內參快評
    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官微轉發了《人民法院報》一篇文章,題為《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麼?》
  • 彭宇、真實、法律(修訂版)
    因此把本文編輯重發一下。南京彭宇案是體制內法律人心中永遠不允許碰觸的怨恨心結。這些年,凡有體制內法律人盤點「潑向法官的髒水」,南京彭宇案必在其中;凡有人敢用南京彭宇案臧否中國司法,體制內法律人也必群起而攻之。比如前些天,南京虐童案的代理律師在辯護過程中提及彭宇案,於是,諸多體制內法律人便又一次膝跳反射一般地通過各種渠道怒吼:「彭宇承認撞人了,這是無良媒體對法官的惡意抹黑。」
  • 彭宇!彭宇!這個判決書為何會寫成這樣?
    法律讀庫投稿郵箱:1751490@qq.com。這個案子已經過去八年了,卻似乎註定無法從一代人的記憶中消除。它的社會影響已經深深地留在了我們每個人身邊,每一個倒地的老人,無論是什麼原因,都會讓我們想起這個案子,都會想起它所帶來的整個社會道德水準的淪喪。
  • 揭秘丨彭宇案最終真相:因一人面子欺騙了民眾五年
    樹欲靜而風不止,當人們都將「彭宇案」看作是社會「道德滑坡」的「標誌性事件」,並對這一事件進行反思時,有關方面卻再次出來稱,真相併非如此,這並非是一起見義勇為事件,彭宇當時與徐老太確實發生了碰撞。「彭宇案」經過5年的時間,又轉了一個圈回來了,真相到底在那裡?為何真相不及時公布,值得什麼樣的反思呢?
  • 11年前的南京彭宇案,是今天所有見死不救的開始
    一審判決中,法官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和「社會情理」分析給出了足以在中國司法史上遺臭萬年的判決,法官聲稱彭宇「如果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彭宇「如果是做好事,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後,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實經過並讓原告的家人將原告送往醫院,然後自行離開」,但彭宇「未做此等選擇,顯然與情理相悖」。
  • 彭宇案法官並沒有說過,不是你撞的為什麼要扶?大家都冤枉他了?
    或許連原南京王法官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一份民事判決書會激起那麼大的民憤,且對我們社會的倫理道德造成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本案,徐老太太、彭宇和彭宇的律師高律師和王法官四個人沒有一個是勝利者這個案件過後,只留下了一地雞毛。
  • 彭宇案:應對社會輿論壓力 依法獨立公正審判
    案例發布後,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就案例所涉相關重大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無論社會輿論如何評價,只有詳細審閱雙方當事人證據、認真聽取雙方辯論的法官才最有可能作出公正的判決」  記者:這幾起案例的典型性是什麼?有何借鑑意義?
  • 【央視評論】彭宇案式的"媒介審判"或讓媒體自傷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