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評論】彭宇案式的"媒介審判"或讓媒體自傷公信力

2021-02-18 央視新聞

昨天,最高法院發布許雲鶴與王秀芝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等四起典型案例,指出法院審案要排除社會輿論幹擾。尤其是高法首次就彭宇案件發聲,指彭宇案判決過程事實認定清楚,雙方的確發生了碰撞。

這不是我們第一次看到輿論和司法的衝突,也不是我們第一次反思媒介審判的問題。輿論幹預司法判決,往往出自情緒化和不信任。前者是因為案件本身的事實令人髮指,或者衝擊社會良知的底線,使得公眾對犯罪者深惡痛絕,要求對其嚴判;後者是因為部分媒體和輿論認為法院在判決的過程中可能受到金錢或者權力的影響,而持這一觀點的人往往在輿論中的表達比較激烈。

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輿論自身往往也容易成為幹預司法審判的組成部分。無論是當年的劉湧死刑案,後來的鄧玉嬌案件、不久前的藥家鑫案件這樣的重大案件;還是彭宇案等案情較輕但是社會反響強烈的案件,主審法官都受到了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更有甚者,判決結果如果不符合社會期待,法官個人往往還被人肉搜索,遭到口水淹沒。這個時候,輿論自身恰恰扮演了輿論最不希望扮演的角色。

中國法律的核心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它既要排除權力和金錢的誘惑,同時又要排除輿論甚至民意對法律專業性的傷害。否則我們不僅無法保障,還會使得部分人藉助輿論壓力,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我們理解輿論對於法律公正的擔憂,但是我們也應當相信中國法官群體大多數的職業精神和榮譽感。儘管法律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部分案件中法官和律師對判決也有爭論,但是法律畢竟是專業化的維護正義手段。輿論甚至媒體在報導司法案件的過程中,更需要慎用自身的輿論影響力和壓力。

在媒介倫理研究中,學者們常常討論的問題正是如此。甚至在部分國家形成了這樣的慣例,開庭過程是無法拍攝和錄像的,人們只能通過素描和文字了解庭內情況。不少案件的報導需要在審判過後,主審法官不能在審判過程中接觸媒體等。這些的根本目標是為了保持司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性,既獨立於權力和金錢,也獨立於不同群體的輿論。

因此,我們一方面呼籲和推動更加廣泛和深層次意義上的司法公開,讓更多公眾有渠道了解審判過程,獲取必要信息;另一方面也期待輿論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法律工作,信任法律工作者。在改革的過程中個,必然會出現不少新案件,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以事實為依據去不斷討論和完善。這時候的輿論理性,才是真正推動法律專業化和獨立判斷的基礎所在。

央視評論特約撰稿 | 商漢

彭宇案始末

2006年11月20日


64歲的徐壽蘭,與26歲的小夥子彭宇,在公交車站上下車時發生碰撞。徐壽蘭摔傷致左股骨頸骨折,彭宇將徐壽蘭送至醫院,但雙方因賠償問題起了摩擦。


2007年1月12日


徐壽蘭將彭宇訴至南京市鼓樓區法院,指認他將自己撞傷,並索賠13.6萬元。


2007年7月4日


彭宇聯繫一位論壇版主,表示自己因做好事被誣告,希望媒體關注此事。


2007年9月3日


鼓樓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原、被告相撞事實,判決被告彭宇承擔40%的民事責任,給付原告徐壽蘭4.5萬元。雙方均不服判決提起上訴。


在南京中院二審開庭前,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

但是輿論對「彭宇案」,已解讀為「判決不公」「彭宇是做好事反遭誣陷賠償」,「老人倒地不能扶」「好人做不得」的等負面報導,與雙方承認相撞的事實不符。


本期編輯 | 武會鋒 陶輝東

相關焦點

  • 別再瞎傳「南京彭宇案」了,真相是:彭宇承認撞人了!
    當下,如何確保依法獨立公正審判,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需要媒體的反思,更需要司法界本身的深思。■翻版「彭宇案」頻上演:都是媒體惹的禍?作為中國最高審判機關,最高法在去年7月24日公布四起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備受爭議的許雲鶴案和吳俊東案。這兩起案件分別被輿論冠以天津版和金華版「彭宇案」,一度引發關注。
  • 【聚焦】法律人、記者們,別再瞎傳「南京彭宇案」了,真想大白:彭宇承認撞人了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公布的四起典型案例中,就有兩起被指為翻版「彭宇案」。而這,只是近年來全國各地不同版本「彭宇案」的縮影。司法個案屢遭傳媒輿論圍觀,成為學界對於這一現象的註解,有學者甚至提出「司法不必直面媒體」的主張。當下,如何確保依法獨立公正審判,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需要媒體的反思,更需要司法界本身的深思。
  • 彭宇案:應對社會輿論壓力 依法獨立公正審判
    「無論社會輿論如何評價,只有詳細審閱雙方當事人證據、認真聽取雙方辯論的法官才最有可能作出公正的判決」  記者:這幾起案例的典型性是什麼?有何借鑑意義?我們認為,一是這些案件要麼認定事實存在一定的困難,比如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及責任認定無監控錄像等直接證據,需要結合全案其他證據綜合判斷、推理,像這次公布的天津的許雲鶴案件、浙江金華的吳俊東案等;要麼法律適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難,例如成都的曾明清案,在多輛機動車共同造成同一侵權損害後果的情況下,各個機動車應當承擔何種責任?這種責任基礎是什麼?都不無疑難之處。
  • 從彭宇案反思媒體與司法如何良性互動
    原標題:通過判決公布真相,才能更好引導輿論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和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共同舉辦題為「媒體與司法:如何建立良性互動?」的筆談會,專家學者圍繞彭宇案等熱點案件,就輿論監督與獨立審判的關係發表看法。
  • 「南京彭宇案」,還原案件真相
    而在所有這類事件的報導和評論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連結或指向了南京彭宇案。「公平地說,彭宇案一審判決絕對不是當代中國社會見死不救、好人沒好報的道德滑坡的始作蛹者,甚至也不是這一現象成為一種社會信念的起因。」
  • 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
    「扶不扶」仿佛成了一個困擾人們多年的中國式難題,提供救助怕被對方反咬一口,不提供救助又將面臨良心上的譴責。在再次討論這一話題之時, 「彭宇案」就會被再次納入公共討論的範圍。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發表了評論文章《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麼?》正面回應輿論焦點直到如今,恐怕很多人還是對彭宇案有著錯誤的(媒體)「記憶」。
  • 「南京彭宇案」法官遭撤職?彭宇承認撞人了嗎?評「南京彭宇案」
    案件細節2012年1月16日,南京市委常委、市政法委書記劉志偉接受專訪時指出,輿論和公眾認知的「彭宇案」並非事實真相,由於多重因素被誤讀和放大的這起普通民事案件,不應成為社會「道德滑坡」的「標誌性事件」。據介紹,在接受記者採訪前,南京政法部門已徵求了有關當事人及親屬的同意。劉志偉綜合當事人陳述和法庭調查介紹了「彭宇案」的基本事實。
  • 十年「彭宇案」,一把雙刃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作者:李科(湖南天聲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益陽市政協委員、民革益陽市市委委員、益陽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最近河南駐馬店人行道上行人被碾壓案成為社會熱點,從而使得「彭宇案」再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眾多網友將社會道德滑坡、倒地路人難扶的社會現狀均歸結於當年「彭宇案」的荒唐判決,更有網友文章將國外(比利時等國)類似判決拿來進行橫向比較,把我國的審判機關的「機械執法」批判得體無完膚,然而,
  • 「廣州藥神」案,謹防媒介審判
    因收取了生物公司6000元慰問費,為他人介紹抗癌藥物的王鉑生獲刑3年,被媒體稱作「廣州藥神」。9月27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判決,判處王先生有期徒刑2年6個月,緩刑3年。當事人王鉑生已向該院提交申訴材料,經依法審查後,該院已於2020年11月11日立案。受理通知書將及時送達。
  • 彭宇案真相大白了嗎?
    2006年11月20日晨,徐老太在南京水西門廣場一公交站臺等83路車時,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鑑定後構成8級傷殘。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夥彭宇。後告到法院索賠13多萬元。彭宇表示是好心救人反被訛。2007年9月4日,鼓樓區法院一審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經媒體報導後,全國譁然,至今還未息。
  • 中國大案紀實——南京彭宇案
    2007年9月,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研究室一名工作人員向媒體確認,彭宇已於9月18日向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2008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南京彭宇案雙方當事人在二審期間達成了和解協議,並且申請撤回上訴,最後案件以和解撤訴結案,且雙方當事人對案件處理結果都表示滿意。
  • 十年了,南京「彭宇案」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扶不扶」仿佛成了一個困擾人們多年的中國式難題,提供救助怕被對方反咬一口,不提供救助又將面臨良心上的譴責。在再次討論這一話題之時, 「彭宇案」就會被再次納入公共討論的範圍。一時間,「扶不扶」仿佛成了一個困擾人們多年的中國式難題,提供救助怕被對方反咬一口,不提供救助又將面臨良心上的譴責,甚至這個話題還上了春晚。其實,在再次討論這一話題之時,我們不妨重新回到「彭宇案」案情本身。
  • 鬧大了,央視曝光加拿大留學生殺人案(視頻)!"女主角"被人肉:阻攔救護車,私生活淫疑似還做"外圍女"?!
    死者的母親告訴媒體,兒子已經和譚某交往了2年。而他們夫婦平時比較忙,對兒子關心的不多,沒有經常交流所以也不了解兒子的感情狀況。"我們第一時間和警方進行了交涉,跟雙方家長迅速取得了聯繫並協助他們很快來到多倫多。""目前死者父母都已到達多倫多,我們正在協助他們處理後事。
  • 彭宇、真實、法律(修訂版)
    因此把本文編輯重發一下。南京彭宇案是體制內法律人心中永遠不允許碰觸的怨恨心結。這些年,凡有體制內法律人盤點「潑向法官的髒水」,南京彭宇案必在其中;凡有人敢用南京彭宇案臧否中國司法,體制內法律人也必群起而攻之。比如前些天,南京虐童案的代理律師在辯護過程中提及彭宇案,於是,諸多體制內法律人便又一次膝跳反射一般地通過各種渠道怒吼:「彭宇承認撞人了,這是無良媒體對法官的惡意抹黑。」
  • 譚志剛的"淡"與"雅"
    第一次去,便被旁邊一家店的門楣上三個字聽吸引:"紫石齋"!我總是感覺,這三個字瀰漫著一種禪意,似在訴說著一個不可言說的故事。後來,通過了解,又知道了齋主譚志剛的名字。一年後,我去了衡陽,四年後又去了廣東。2008年,我開始上網,這時,在家鄉的紅網祁東論壇上,又遇到被祁東縣委宣傳部聘請為總版主的譚志剛。他有時在我的散文和雜文後面寫些簡短的評論,於是我們之間開始有了一些互動交流。
  • Emoji表情符號添72新丁:"打臉"、"流口水","孕婦"...你一定要試試
    你的手機裡很快就可以用上"與時俱進"的72新添Emoji表情符號。其中的"大神級"的表情符有:"在地板上打滾且大笑"及"一個在自拍的手"!蘋果和微軟反對"步槍"emoji制定新的表情符過程中一個值得玩味細節是,作為奧運會運動項目之一的"步槍射擊"emoji最後被踢出了列表。 "病毒式傳播"大神Buzzfeed News的透露的內幕是,只是蘋果公司和微軟反對的結果。這個消息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討論。
  • 中國女明星之子在美"威脅掃射學校"開庭!開審前語出驚人,所有記者全懵了~
    4月25日,中國臺灣地區明星狄鶯、孫鵬的獨生兒子孫安佐在美國威脅"掃射校園"一案在賓州上達比郡(Upper Darby
  • 最高法:十年了,南京「彭宇案」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扶不扶」仿佛成了一個困擾人們多年的中國式難題,提供救助怕被對方反咬一口,不提供救助又將面臨良心上的譴責。在再次討論這一話題之時, 「彭宇案」就會被再次納入公共討論的範圍。不少人在感慨、悲嘆世態炎涼、路人冷漠的同時,卻將眾人的冷漠歸過於十年前的「彭宇案」。
  • "立刻道歉"!媒體發起籤名痛批特魯多對申小雨死亡微笑!請大家支持
    昨天,英文媒體The Rebel Media發表文章,標題是「特魯多必須向華人道歉」。媒體認為,特魯多接受採訪時輕鬆、毫不在意的表現傷害了華人群體,可以看出他內心就是把華人當做二等公民的。The Rebel Media發起了一個請願,要求特魯多為自己不合時宜的言行向華人社區道歉。
  • 老人摔倒不敢扶怨南京彭宇案?你錯了
    「 這兩天,「淮南師範學院的大學生小袁扶老人」的事件在網上引發了熱議,網友評論裡不止一次拿彭宇案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