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第一次參加高考。
那年我十九歲,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
子弟學校從來沒有考上大學的先例,我對考大學基本就沒有報希望,學習的勁頭也不像來自其他中學復讀的同學那樣足。
那時候高考是要參加預選,只有預選合格的考生才能進入下一輪的正式考試。
我們學校本來是沒有文科班,為了提高學校預選成績在全縣排名,學校建議理化不好的同學改文科。校長說歷史地理可以臨時突擊一下,說不定就預選上了。
離高考預選還有一個月,我從理科改文科了。
老師和好朋友都勸我要慎重,我還是自作主張離校複習了。其實我自己明白,理化我實在不行,如果預選不上,愧對沒有文化的父母。
自己臨時抱佛腳,憑著一股蠻勁硬是給預選上了。比我早幾個月學文科的同學被刷得只剩下班長一人。
正考比預選高了七、八十分,但還是沒有考上。後來校長說我後勁足,復讀一年上個重點大學肯定沒問題。
1990年,是我第二年參加高考。
學校專門為6個理科成績差的同學開了文科班,公共課在理科班上,歷史和地理由新來的兩個女老師帶。
說來也是沒有上大學的命,正好兩個老師都懷孕了,我們幾個文科生成了沒有人放的羊。在別人上課的時候,我們自由活動。
十七八歲的少年,哪有自覺學習的,借了同學的單放機聽 「冬天裡的一把火」;晚自習翻到樓頂上看月亮、數星星、海闊天空地胡扯;理化課,偷偷到廠裡職工之家打撞球,記得那個「黑8」就是不進,害得我和同學被班主任罰站聽理化課……
復讀的時間很快,轉眼就預選結束了。再聰明的腦瓜子,不用功是考不上大學的。我面臨兩難的選擇,參加高考,也許可以考個中專、大專,也許會一敗塗地。
那一年,對我家來說應該是經濟最困難的日子。父親是廠裡的一般工人工資不高,母親在家屬工廠收入更少,姐姐大學要畢業了在聯繫工作,大弟和我同級都要參加高考,小弟弟也在初中就讀,供四個孩子上學,很不容易。
要命的是那年廠裡辦技校班,我思前想後還是報了名。好幾年,廠裡一直沒有招工的指標,大多數孩子初中或高中畢業不是去當兵就是在家屬工廠幹臨時工。如果考不上大學,再上不成技校,對一個貧困的家庭的孩子來說後果是相當嚴重。
技校考試和高考同一天,我選擇了考技校。
秋高氣爽的九月,看到同學高高興興去外地上大學,心裡的滋味一點都不爽。
技校混了半年,我有些兒後悔,沒有了當時給班主任老師寫信說自己決定走自學成才道路的豪言壯語。就在同一年,姐姐畢業了,大弟招工了,小弟當兵了,家裡經濟條件逐步好轉。
後來,我參加了自學考試。到現在,想起我的兩次高考,總也不能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