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原則和沒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和羅盤的船一般,他會隨著風的變化而隨時改變自己的方向」。
對於現代莘莘學子來說,清華大學是心之所向。求學之路漫漫,有的人造就了一個一個的奇蹟,而有的人卻寂寂無名,好像自己有人脈就可以輕輕鬆鬆地進入高等學府。但在民國時期三位有名的女子,卻落榜了清華,但是她們的父母身為清華的元老,做法卻讓國人感到敬佩與支持,他們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夠讓我們充滿力量與希望呢?
無規矩不方圓
梁再冰其父親是大名鼎鼎的建築師梁再成,並且在清華擔任建築系主任,被後世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其母親是有名的文壇大將林徽因。林徽因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師,詩人與作家,並且她的生平坎坷,但她的才華也被後世冠為「民國的傳奇女子」之稱。
梁再冰這個名字溫婉而又爾雅,可以看出梁思成與林徽因希望自己的女兒冰清如玉,並且這個名字在當時會使人覺得此女子必定生活在大富大貴之家,並且其家室也確實如此。
在當時的年代,女子很少上學,能夠深造到大學的女子更是少之又少,但作為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女兒,其學術造詣不可淺薄。孩提時代,受父親梁思成的影響,梁再冰也對建築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在報名考試的時候也是非常有信心地報考了她父親的清華大學的建築系,但是有時候就像是上天在捉弄無辜的孩童,在高考成績出來時,梁再冰最終以兩分之差無緣清華大學,其母親以為梁再冰的試卷被誤判,但仔細檢查後發現無誤,這是令人非常遺憾的。
雖然說很多事情,努力過,不一定會有預期的結果,但並不是說可以放棄原則。梁再冰高考落榜,其父母有足夠的能力能夠讓自己的女兒進入清華大學學習,但是他們沒有用自己私自的權利為女兒提供通道,而是守住了做人的基本原則。
拿破崙曾說過:「我們應當努力奮鬥,有所作為。這樣,我們就可以說,我們沒有虛度年華,並有可能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我們的足跡。」對於本身成績與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梁再冰來說,清華大學不只是她的唯一選擇,在清華大學落榜後,她選擇進入中國最高學府之一北京大學繼續深造學習。畢業後的梁再冰積極地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中,後擔任新華社記者,也為中國的外交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志當存高遠
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我們對梅祖芬並不太了解,但是其父親梅貽琦我們還略知一二。梅貽琦是第一批庚款留美的學生之一,學成後便歸國任教。在1946年,梅貽琦擔任清華大學的校長,並且為清華大學奠定了校格,為清華大學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梅祖芬正是其女兒。
作為中國最高學府的校長的女兒,在梅祖芬「高考」時全國上下都特別關注,梅祖芬的志願是清華大學,並且其父親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最高學府深造,對她可謂是大力支持。但是在高考揭榜的當天,梅祖芬卻落榜了,沒有進入自己夢寐以求的學府,其父親也深感遺憾。
雖然梅貽琦在當時擔任清華大學的校長,但是他並沒有想法利用自己的地位與權力來幫助女兒進入清華大學,對於當時的考試制度來說,每位學子的努力都是公平的,他尊重其他莘莘學子的努力與成績,不想讓自己的女兒來剝奪其他學子的錄取名額,所以他選擇接受女兒的成績。
梅祖芬在高考落榜後並沒有失望與悔恨,她沒有責怪自己的父親為何沒有助她一臂之力進入清華大學,她反而很贊同與敬佩父親的做法,隨後她聽從了父親梅貽琦的建議,堅持復讀了一年,不斷地朝著自己心中的夢想學府清華大學來努力,最後,梅祖芬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華大學繼續深造,她是自己的驕傲,也是父親的驕傲。
梅貽琦認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對於當時與現代的人看來,梅貽琦父女確實有大師的態度與氣魄。即使自己有能力將自己的女兒送入清華大學,卻也堅守原則。
大局之人格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我們婦孺皆知,其女兒馮鍾璞也是當代著名的作家。馮鍾璞出生於書香家庭,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並且在學習上勤奮努力,在抗日戰爭爆發時期,跟隨父親在昆明就學,並沒有耽誤自己的學業,在上學時代最高的理想與追求也是考入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
馮鍾璞在高考的時候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信心充足,再加上父親馮友蘭的鼓勵與支持,在走入考場的那一刻,馮鍾璞更是信心百倍。但是考場上也會有發揮失誤的時候,在高考揭榜的時候,還是差了幾分,與清華大學失之交臂。當時馮友蘭擔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在得知女兒落榜後並沒有對女兒提出批評或者運用自己在清華大學的人際關係來幫助女兒進入清華大學,他選擇坦然接受。
在諮詢女兒的意見後,他選擇尊重女兒的想法,即使清華大學沒有自己的能力考上,那麼也不遺憾,至少自己努力了,即使有旁人的勸他找關係幫忙使自己的女兒進入清華大學,他也絕不改變自己的意向。最後馮鍾璞進入了南開大學外文系。
現代的馮鍾璞已經成為中國文壇一名大將,小說與散文的作品都是大有名氣的,她在接受採訪時說:「讀小說是件樂事,寫小說可是件苦事。不過苦樂也難截然分開。沒有人寫,讀什麼呢?下輩子選擇職業,我還是要幹這一行。」這足以體現出馮鍾璞對寫作的情有獨鍾,這種精神也鑄就了她的成功人生。
結語
三個女孩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能夠進入中國最高學府的,畢竟父母的名望是很大的,但是他們的父母並沒有因為是自己的女兒而對她們特殊照顧,在當時擔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的翁獨健先生,他的女兒在報考清華大學時希望父親的幫助,但是翁獨健先生卻說:「正因為我是教育局局長,更不能那樣做。」他們的價值觀影響著自己的子女,甚至國民。家風,學風,校風,國風。身教勝於言教,他們的影響力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帶來了希望與力量。
清華大學三位女子的落榜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公平與努力。清華大學的辦學制度是建立在公平之上的。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反觀現實,可欽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