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民國大師之女落榜,他們的做法,卻奠定了清華在大學中的地位

2020-12-27 阿米搞笑部落

「一個沒有原則和沒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和羅盤的船一般,他會隨著風的變化而隨時改變自己的方向」。

對於現代莘莘學子來說,清華大學是心之所向。求學之路漫漫,有的人造就了一個一個的奇蹟,而有的人卻寂寂無名,好像自己有人脈就可以輕輕鬆鬆地進入高等學府。但在民國時期三位有名的女子,卻落榜了清華,但是她們的父母身為清華的元老,做法卻讓國人感到敬佩與支持,他們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夠讓我們充滿力量與希望呢?

無規矩不方圓

梁再冰其父親是大名鼎鼎的建築師梁再成,並且在清華擔任建築系主任,被後世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其母親是有名的文壇大將林徽因。林徽因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師,詩人與作家,並且她的生平坎坷,但她的才華也被後世冠為「民國的傳奇女子」之稱。

梁再冰這個名字溫婉而又爾雅,可以看出梁思成與林徽因希望自己的女兒冰清如玉,並且這個名字在當時會使人覺得此女子必定生活在大富大貴之家,並且其家室也確實如此。

在當時的年代,女子很少上學,能夠深造到大學的女子更是少之又少,但作為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女兒,其學術造詣不可淺薄。孩提時代,受父親梁思成的影響,梁再冰也對建築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在報名考試的時候也是非常有信心地報考了她父親的清華大學的建築系,但是有時候就像是上天在捉弄無辜的孩童,在高考成績出來時,梁再冰最終以兩分之差無緣清華大學,其母親以為梁再冰的試卷被誤判,但仔細檢查後發現無誤,這是令人非常遺憾的

雖然說很多事情,努力過,不一定會有預期的結果,但並不是說可以放棄原則。梁再冰高考落榜,其父母有足夠的能力能夠讓自己的女兒進入清華大學學習,但是他們沒有用自己私自的權利為女兒提供通道,而是守住了做人的基本原則

拿破崙曾說過:「我們應當努力奮鬥,有所作為。這樣,我們就可以說,我們沒有虛度年華,並有可能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我們的足跡。」對於本身成績與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梁再冰來說,清華大學不只是她的唯一選擇,在清華大學落榜後,她選擇進入中國最高學府之一北京大學繼續深造學習。畢業後的梁再冰積極地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中,後擔任新華社記者,也為中國的外交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志當存高遠

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我們對梅祖芬並不太了解,但是其父親梅貽琦我們還略知一二。梅貽琦是第一批庚款留美的學生之一,學成後便歸國任教。在1946年,梅貽琦擔任清華大學的校長,並且為清華大學奠定了校格,為清華大學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梅祖芬正是其女兒。

作為中國最高學府的校長的女兒,在梅祖芬「高考」時全國上下都特別關注,梅祖芬的志願是清華大學,並且其父親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最高學府深造,對她可謂是大力支持。但是在高考揭榜的當天,梅祖芬卻落榜了,沒有進入自己夢寐以求的學府,其父親也深感遺憾。

雖然梅貽琦在當時擔任清華大學的校長,但是他並沒有想法利用自己的地位與權力來幫助女兒進入清華大學,對於當時的考試制度來說,每位學子的努力都是公平的,他尊重其他莘莘學子的努力與成績,不想讓自己的女兒來剝奪其他學子的錄取名額,所以他選擇接受女兒的成績。

梅祖芬在高考落榜後並沒有失望與悔恨,她沒有責怪自己的父親為何沒有助她一臂之力進入清華大學,她反而很贊同與敬佩父親的做法,隨後她聽從了父親梅貽琦的建議堅持復讀了一年,不斷地朝著自己心中的夢想學府清華大學來努力,最後,梅祖芬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華大學繼續深造,她是自己的驕傲,也是父親的驕傲。

梅貽琦認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對於當時與現代的人看來,梅貽琦父女確實有大師的態度與氣魄。即使自己有能力將自己的女兒送入清華大學,卻也堅守原則。

大局之人格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我們婦孺皆知,其女兒馮鍾璞也是當代著名的作家。馮鍾璞出生於書香家庭,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並且在學習上勤奮努力,在抗日戰爭爆發時期,跟隨父親在昆明就學,並沒有耽誤自己的學業,在上學時代最高的理想與追求也是考入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

馮鍾璞在高考的時候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信心充足,再加上父親馮友蘭的鼓勵與支持,在走入考場的那一刻,馮鍾璞更是信心百倍。但是考場上也會有發揮失誤的時候,在高考揭榜的時候,還是差了幾分,與清華大學失之交臂。當時馮友蘭擔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在得知女兒落榜後並沒有對女兒提出批評或者運用自己在清華大學的人際關係來幫助女兒進入清華大學,他選擇坦然接受

在諮詢女兒的意見後,他選擇尊重女兒的想法,即使清華大學沒有自己的能力考上,那麼也不遺憾,至少自己努力了,即使有旁人的勸他找關係幫忙使自己的女兒進入清華大學,他也絕不改變自己的意向。最後馮鍾璞進入了南開大學外文系。

現代的馮鍾璞已經成為中國文壇一名大將,小說與散文的作品都是大有名氣的,她在接受採訪時說:「讀小說是件樂事,寫小說可是件苦事。不過苦樂也難截然分開。沒有人寫,讀什麼呢?下輩子選擇職業,我還是要幹這一行。」這足以體現出馮鍾璞對寫作的情有獨鍾,這種精神也鑄就了她的成功人生。

結語

三個女孩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能夠進入中國最高學府的,畢竟父母的名望是很大的,但是他們的父母並沒有因為是自己的女兒而對她們特殊照顧,在當時擔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的翁獨健先生,他的女兒在報考清華大學時希望父親的幫助,但是翁獨健先生卻說:「正因為我是教育局局長,更不能那樣做。」他們的價值觀影響著自己的子女,甚至國民。家風,學風,校風,國風。身教勝於言教,他們的影響力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帶來了希望與力量。

清華大學三位女子的落榜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公平與努力。清華大學的辦學制度是建立在公平之上的。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反觀現實,可欽可敬。

相關焦點

  • 三位大家的女兒曾落榜清華,團中央官微談「民國教育公平」
    7月8日,有「大V」發布微博稱「這三位大學者大專家的女孩因為差幾分沒有考上」,並配上一張四名女性圖片,圖片下方文字標註為「【教育的公平】1946年有三個女孩考清華落榜,落榜的女孩分別是清華建築系主任梁思成女兒梁再冰,文學院院長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校長梅貽琦的女兒梅祖芬,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在高考日發這樣一條微博,很快便引來熱議。
  • 民國時期,三個女孩落榜清華,人們卻直呼中國教育界的良心!
    在古代就有寒窗苦讀數十年,只為一朝科舉中第。也正是因為如此,當發現那些學術造假,高考冒名頂替事件發生時,人們才會十分憤怒。卻不想,在1946年,三個女孩沒能考上清華,給當時帶來了很大轟動,人們直呼這是中國教育界的良心!事實的真相是如何呢?今天《啟史》為您揭開謎題。
  • 西南聯合大學有多厲害,三位校長,百位大師,培養出170多位院士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1937年,為了躲避戰亂,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這三所中國頂級大學,合併成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即後來鼎鼎大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儘管只存續了八年零八個月,卻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很可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位。
  • 梁思成清華建築系創始人,兒子差兩分落榜,林徽因也不幫說話!
    林徽因、梁思成是民國最著名的夫婦。他倆身上有很多標籤,林徽因一代才女,民國美女,在文學、詩詞、繪畫方面都有很高造詣。梁思成愛好廣泛,音樂、美術、外語等方面都很出眾。他倆有個共同的標籤,都是中國頂級建築師,中國現代建築設計先驅。
  • 兩分之差落榜清華,母親重查試卷,背後原因就在卷上
    文/三分鐘聊教育(歡迎評論 轉載)教師應該善於挖掘孩子的潛能,培養他們包括學習能力在內的多方面能力讀書是一件積累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階段為了能夠加深記憶孩子能夠上到好的大學,為祖國和社會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自古以來大家的美好期望。我們國內最高的學府就是清華北大,對於孩子來說能考到這樣的一流院校是最好的出路了,有的人高考的分數線僅相差入取分數的幾分,十分之令人可惜。
  • 【人物】民國大師 「哈佛三傑」之吳宓
    晚清陝西女首富周瑩堂侄,本名吳玉衡,乳名禿子。「玉衡」取自《書經》「陳璇璣之玉衡」之義,是北鬥七星之一。1901年,祖母決定為孫子改名,以破除不祥,增強體質。於是,請玉衡的姑丈,詩人陳伯瀾另取新名。這是吳家的大事,好酒好肉使主客如在節日之中,醉眼矇矓的姑丈在一張破紙片上寫出「陀曼」二字,吳玉衡也就變成了吳陀曼。吳宓之名是吳宓在1910年報考清華學校時自己所取。
  • 如果梅貽琦復活,現在很多大學校長要羞死在廁所........
    校舍雖破舊,但有大師坐鎮。下大雨的時候,教室屋頂的雨聲遮蓋住了老師的聲音,師生們靜坐聽雨,推開窗戶往外看,有人在雨中釣魚,有人在雨中奔跑。敵機在頭頂轟炸,老師和同學們躲進山坳繼續上課,甚至還不忘帶上教具:恐龍化石。這再一次印證了梅貽琦所說的那句名言:「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在大師之大。」
  • 民國時期的「高考」是什麼樣子的?西南聯大是如何招生的
    「五四運動」中,羅家倫是學生領導人物,還是五四運動的命名者。一代大師錢鍾書國文成績接近滿分,英文滿分,但是數學只有十五分。如此偏科的錢鍾書被清華大學錄取,此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正是羅家倫。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著名詩人臧克家作文十分出色,雖然數學零分,但還是被國立青島大學錄取。破例錄取臧克家的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是聞一多,聞一多也是僅僅因為作文特別出色被清華大學破例錄取。
  • 大師滿地走,名師不如狗,民國以後,中華再無大師
    其中以老子、孔子和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是集百家之大成,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民國時期,隨著一戰的結束,為了擺脫西方列強的凌辱,使中國能夠走上富強的道路,開始了洋務運動。辛亥革命後,一批有志之士認識到,辛亥革命的失敗,主要在於當時的國民的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想要國家富強,必須先要用民主共和這個先進的思想觀念去洗滌就有的封建觀念。
  • 民國時期,中國一片混亂為什麼教育界人才輩出?
    ——范文瀾(中)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4211字,閱讀約9分鐘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歷史上,民國時期的各種思想之爭一直是文化界經久不衰的話題。這一時期,大多數文人喜歡的是民國文化的一道風景線,但那是民國的教育,是所有文人的性格。民國文人既有骨氣又有勇氣,對文化有自己執著的追求。
  • 民國之後無大師完全是一種謬論
    仿佛推崇了民國,就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養,提高了自身的學識。這些人沉浸在民國的童話中,是一種很要不得的文化思想上的自我閹割。因為首先,第一點就是那個時代,仍是半殖民地的社會形態。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各種利益沒有任何解除。國家實際的政治權力並沒有完全意義上是實現。
  • 都2020年了,為什麼還有人想穿越回民國?
    民國粉們,還特別喜歡討論一個話題:為什麼建國後沒有「大師」了?在他們看來,民國簡直是大師輩出的時代,是教育的黃金年代。就在最近,因為高考的原因,竟然又有大V跑出來蹭熱點,發微博感慨:清華建築系主任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文學院長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校長梅貽琦的女兒梅祖芬三人1946年報考清華,皆因差幾分而落榜。
  • 民國大師:生長的妖豔罌粟花
    因為當時的說法是: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像林語堂、梁實秋、胡適、徐志摩、傅斯年、張愛玲……到處是他們的作品。當時覺得這些大師的作品,很多文筆優美,特別是散文和人文作品,充滿了花前月下、詩情畫意的情調。背誦部分精華片段下來,談戀愛或者裝B都綽綽有餘。
  • 民國校園指南︱食在清華:食堂、自助餐與「小橋食社」
    多年後回憶起大學時光總是會有很多回味,這裡面肯定少不了食堂的飯菜「香味」。那些我們景仰的民國老先生們同樣留下了生動的回憶,要評比民國大學食堂,清華園可值得一提,豐富的選擇、低廉的價格,還有那些吃飯有關的趣事,令學子們多年以後也難以忘懷,看來「食在清華」是學校的優良傳統之一了。
  • 揭秘高曉松精彩人生:曾從清華退學 考北影落榜
    在清華讀了三年雷達專業後,發現自己不適合當科學家,正好碰上那時高校學子的退學熱潮,讀到大三的高曉松,毅然決定從清華退學。「其實是連退學手續都沒辦,直接就沒再回學校了。」之後,他和老狼開始了將近一年的流浪生涯。此時的他,已經和老狼還有幾個朋友組織了一支樂隊小有名氣的樂隊,名叫「青銅器」。
  • 殭屍之父肺癌去世 曾執導《活死人之夜》奠定大師地位
    羅梅羅1940年2月4日出生於紐約市。他幼年時期對猙獰怪獸的喜好,以及他對殭屍和吸血鬼的熱情是他成年時大部分創造性工作的基礎。3次開顱手術郭鋒透露更多太太的病情:「四月我陪她去了吉隆坡旅行,她好像是中風的樣子,住進當地醫院之後,一共做了三次開腦手術,頭兩次,開顱後都沒有發現病灶,去到第三次,醫生說要深入,抽取組織,發現到有壞組織!」
  • 清華聘外籍副處長,是大學行政體制改革的突破?
    圖/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近日一則高校「外引」新聞引發廣泛關注和熱烈議論:中國在全球高校排行榜中排名最高的大學——清華大學引進了一名外籍副處長。這名外籍副處長名叫朱大衛(David P.朱大衛告訴北青報記者,過去一年來他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提供了一個清華、美國、歐洲大學的學術政策和學生管理方面的比較研究;二是為清華新建立的寫作中心提供了組織框架分析;三是參與了去年舉行的清華大學第25次教育工作討論會;四是昨天剛剛完成了學校新版學生成績單英文版,今年的畢業生就會用上。
  • 【人物】民國大師 史學四大家之呂思勉
    呂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丁未),是年1月至6月,在蘇州東吳大學教書,「因氣味不相投,至暑假辭去」; 是年(10月至1909年12月),應屠孝寬(屠寄之子)之延聘,任常州府中中學堂教員,教歷史、地理。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戊申),是年8月11日呂思勉母親逝世;與朝鮮學者秋景球交往。
  • 金鷹女神候選名單公布,楊紫又遺憾落榜,這三位女星呼聲卻很高
    一年一度的金鷹獎即將到來,也會是面臨著一年一度的金鷹女神也即將跟大家見面了,從歷屆的金鷹女神中的女明星中可以發現,金鷹女神都是演技顏值雙雙在線的女明星。所以楊紫落榜名單還是讓人覺得意難平,但是值得高興的是,楊紫近期獲得了百花獎的最佳女配角提名,所以這個獎項也是實至名歸了,就算沒有當選金鷹女神,這個獎項也是讓不少粉絲都十分開心的。
  • 年輕得令人窒息,聊聊民國北大校園為何有那麼多才華橫溢的教授
    我們之所以羨慕她,是因為正常情況下一路順利拿下博士文憑也要有三十歲,要想獲聘教授起碼得有三十幾歲。這件事之所以受人關注,就是因為現在26歲的教授少之又少。26歲美女博士李晟曼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但是,如果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把目光轉向一百年前的民國時期,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那時的大學校園,二十幾歲的教授比比皆是,並且很多人後來都成了大師級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