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湧現了太多英勇無畏的英雄,同時也埋葬了太多的烈士英魂。那個時候,每一場戰役過後都會有大批量的犧牲者,由於人數過多,面目全非無法辨認等多重原因,導致無法將這些遺骸全部埋葬以及為其立碑,有的只有少數,不僅如此,隨著時間的變遷以及各種歷史演變,那些存在的為數不多的墓碑也很難保存完整、絲毫不破損,剩下的墓碑更是寥寥無幾了。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位農民因為想要闢邪,而使得一些凝聚著烈士陰魂的墓碑重見天日的故事,以及墓碑的背後故事。
傷亡慘重的戰役
有三塊一直被保存到現在的墓碑,現在在厚岸文物保護協會,是被當時的當地村民送過去的,之前這三塊墓碑是被安放在安徽涇縣厚岸鎮王家祠堂裡的。三塊墓碑都是在厚岸前山被發現的,那裡埋葬了上千軍人陣亡的英魂。
三塊墓碑的主人都是當時50軍新七師的抗戰川軍,他們分別是陳永欽、陳彥和以及吳平倪,第一個是上等兵,後兩個都是二等兵。前兩個都是來自福建的,後一個的祖籍並無記載。
1940年4月,50軍在青陽縣陵陽鎮駐紮,他們在內的新七師一起在丫山、丁橋、元橋、青陽這一條布防。4月22日青貴戰役開始,日軍向川軍23集團軍開展了全面進攻,4月26日,2000多名日軍匯合併且繼續進犯,在27日便把新七師的防線攻破了,一直到達了楊田白馬塘附近。
50軍選擇了在27日夜晚對200多名日軍進行反攻計劃,但是144師卻遭受了非常猛烈的攻勢,新七師因為死守保住了陣地,可是之後的新七軍卻遭到了800多名日軍的襲擊,並且斷了聯絡,只有少數人突破了包圍,但是在28日新七軍卻遭受了前往白馬塘方向的日軍襲擊。陳彥和等三人均受了重傷。
永世長眠的川軍
川軍在白馬塘與日軍激烈的交鋒中傷亡慘重,但是在這之後更加慘烈的事情繼續發生了。日軍派出了專門用來轟炸的飛機,在川軍的大後方厚岸掃射,最後可謂是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那個時候的醫療水平很差,也沒有高級的醫療藥物,不能及時得到救治的軍人們疼痛難忍,撐不過去而犧牲的人很多,有的甚至想要直接能來一個了斷。
因為轟炸,所以許多重傷軍人不是斷胳膊就是少腿,他們在菜地裡奄奄一息,陳永欽、陳彥和以及吳平倪三人也沒能熬過去,在5月22日,陳永欽去世,然後被人拿布裹著,用板車運到了厚岸前山安葬,5月27日吳平倪也離世了,被運往了厚岸前山塝,9月陳永欽也沒能撐過去去世了。
當地的政府為了這些壯烈犧牲的川軍,派人為他們做了大量的青石板,並且專門刻下了死者的名字以及所屬的部隊,但是並沒有註明真正的死因,因為害怕當時的日軍搞破壞,於是只寫了死亡原因是病故。沒有活下來的戰士們全部都被葬在前山塝,達到了上千人,高級別的享有墓碑,但是低階級的只能擁有一塊木頭碑。
墓碑往事被重現
1970年,住在厚岸的孫再祥經常會上山放牛,所以經常會看見前那一眾矗立著的墓碑。
但是當地為了讓糧食的產量增加,於是便打算將前山塝改造成為耕地,所以那些烈士墳墓在意料之中被夷為平地了,墓碑也被撬起修了水庫涵洞,那些被挖出的烈士遺骸也被集中處理埋葬了。陳永欽和陳彥和的墓碑因為操作而被埋進土裡,吳平倪的墓碑因為在山上被草和樹掩蓋住了,所以免於被埋。
孫再祥因為有一年修了一個豬圈,聽說將墓碑埋在豬圈底下可以闢邪,於是便上前山塝將陳彥和的墓碑挖了出來並且埋在了自家豬圈。多年的時光轉變,以及痕跡也不再明顯,讓這段往事也逐漸淡化,慢慢的,那段往事變成了當地人心目中的一個傳說。
王培槐在耕田時發現了陳永欽的墓碑,由當時來收集川軍資料的志願者保存了,到了2015年5月,當年50軍軍長郭勳祺的女兒來到厚岸想要找當年的川軍遺址,分別聚齊了三塊墓碑,並且將它們送到了王家祠堂。
總結
墓碑上的上千個軍人英魂以及那段壯烈往事得以重現,時刻警醒著我們不忘和平的來之不易。
參考資料:《白馬塘戰役》、《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