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死亡之書《白噪音》:人類屏蔽死亡恐懼的「自然語言」

2020-12-23 一隻狗的故事觀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蟬鳴、海浪、雨聲,電視機雪花的聲音……這些都屬於白噪音。如今,白噪音已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在冥想和音頻類APP中,那些能夠提高注意力,或幫助睡眠的音樂,其基本的背景聲,就是白噪音。

就像白光是混合了多種單色光的混合光,白噪音是一種隨機而平均的聲音,它可以屏蔽真正的噪音,用來集中注意力,或治療失眠,同時它又能穿透背景聲,作為報警器。

在小說中,作者唐·德裡羅將它解釋為:「泛指一切聽不見的( 或「白色的」)噪音,以及日常生活中淹沒書中人物的其他各類聲音——無線電、電視、微波、超聲波器具等發出的噪音。」

人們製造「消費文化的白噪音」,為的,是屏蔽死亡所帶來的永恆噪音。

《白噪音》被譽為「美國死亡之書」,它生動地表達了後現代主義時期,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小說一經問世,便榮獲了美國文學大獎——全國圖書獎,並被譽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巔峰之作。

其作者唐·德裡羅在美國學術界更是享有崇高的聲譽,近些年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之一。

在一次採訪中,德裡羅表示,他自幼以天主教的方式被教育長大,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童年,他才會不斷地與討論與思考死亡的事。他一直被灌輸說他隨時可能死去,而如果不按照某種方式生活的話,他的死亡只會是永恆痛苦的開始。

故事發生在美國中西部一個叫作鐵匠鎮的小城鎮,主人公傑克·格拉迪尼是「山上學院」的教授,專門研究希特勒,並意外成了學術界的紅人。

他和他的第五任老婆芭比特,以及四個孩子共同居住,他們過著最典型的美國式現代生活——固定的超市購物以及周五的電視晚餐。

他的好友默裡,開設了關於貓王與電影中車禍的課程,在一次對話中,他將流行文化比作波與輻射

然而無論是希特勒還是貓王,又或是其它名人與死亡,作者想表達的還是流行文化與死亡的關係。說到底,我們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死。流行文化提供了各種刺激和娛樂,讓我們暫時忘記了死亡,但它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深埋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隨時等著引爆。

平靜的日子因一場毒氣洩漏事故而打破,小說裡稱這場事故為「空中毒物事件」。它引得小鎮居民一片恐慌,上演了一場好萊塢災難片式的大逃亡。傑克在逃亡過程中,為了給汽車加油,在空氣中暴露了兩分半鐘,他因此被有關人員判斷為「在體內植入了三十年後的死亡」。

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人們面對這場災難的渺小、無助與無奈。然而,造成這場災難的不是自然環境因素,而是科技發展所產生的有毒物質,流行文化在它的面前不堪一擊。

有趣的是,最後解決這場「空中毒物事件」的,也是一項新技術,一種能夠吃掉毒物的微生物。但是,沒有人知道,「一旦霧團被吃掉之後,有毒廢物會怎麼樣,或者一旦這些微生物吃完霧團後自己會怎麼樣」。

毒物事件雖然解決了,但植入傑克體內的「死亡」令他整日坐立不安。

他和妻子芭比特的感情非常好,兩人常常討論誰先死的問題,並都表示自己願意先死,因為如果對方先死的話,自己將難以面對生活中巨大的空洞。

但在傑克心中,他雖然深愛芭比特,但比起死亡,他寧願苟活著。那麼芭比特呢?她同樣陷入死亡的恐懼中無法自拔。

芭比特的女兒丹尼斯發現母親常常忘事,並且在偷偷吃藥。在她的幫助下,傑克終於從芭比特口中得知了一個驚人的秘密。

為了擺脫死亡恐懼的困擾,芭比特正在服用一種名為「戴樂兒」的藥,這種藥號稱是最新的科技產品,能夠抑制人類大腦對於恐懼的信息產生。而為了得到這種藥,芭比特不惜與研發人員格雷先生發生肉體關係。

傑克雖然原諒了芭比特,但他一方面無法擺脫格雷先生的陰影,另一方面又想要得到「戴樂兒」,即便芭比特告訴他,這藥根本沒用

最後,他找到格雷先生,原本打算射殺他,奪走所有的「戴樂兒」,卻陰錯陽差地導致兩人都受了傷。原始的慈悲心令他救助了格雷先生,他也因此得到了自我救贖,一場鬧劇就這樣落下帷幕。

在小說中,傑克與芭比特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我們關於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懷著這樣深深的、可怕的、驅之不散的恐懼……沒有人看出來,昨夜、今晨,我們是何等地害怕——這是怎麼回事?它是否就是我們共同商定互相隱瞞的東西?或者,我們是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心懷同樣的秘密?戴著同樣的偽裝。」「假如死亡只不過是聲音,那會怎麼樣?」「電噪音。」「你一直聽得見它。四周全是聲音。多麼可怕。」「始終如一,白色的。」

傑克的好友默裡認為,自我壓抑、妥協和偽裝是人類倖存於宇宙之中的方式,拒絕死亡是「人類的自然語言」,而這便是縈繞整部小說的白噪音。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小說的三個部分——波與輻射、空中毒物事件、戴樂兒的鬧劇——其實是在一層一層的自我解構。

我們前面說過,白噪音即有屏蔽其它噪音的功能,也能夠穿透背景聲,在每一部分中,作者都巧妙設計了另一種白噪音,穿透生死。

首先是傑克三歲大的兒子懷爾德,有一天他無緣無故哭了整整七個小時。他的哭聲是有節奏的慟哭,聽起來像是「一種短促急迫的有韻律的表述」。

當他停止哭泣時,全家人用「某種類似敬畏的眼光看著他,就像他剛剛從某個遙遠神聖的地方歸來。」

這種哭泣是人類與生俱來,對於靈與肉毀滅的恐懼,當幼兒弱小的自我無法得到保護時,他們就會這樣規律地大哭起來。這與人為的流行文化恰好形成對比。

莎士比亞借麥克白感嘆:人生如同痴人說夢,充滿了喧譁與騷動。

為了驅散孤獨與恐懼,人們情願沉浸在喧譁與騷動之中。

第二次重要的白噪音是在他們因毒物事件逃亡時,傑克發現九歲的女兒斯泰菲在睡覺時嘴裡發出奇怪的聲音,一開始這些音節聽起來毫無意義,當他仔細分辨時,發現原來是一些汽車品牌的名字,它們仿佛一種古老的咒語,喚醒了斯泰菲的秩序感與安慰,並讓恐懼消解在大眾媒體符咒式的吟唱中。

最後一次出現在傑克將格雷先生送到診所,傑克與診所裡的修女談論宗教信仰。修女告訴傑克,她們並不相信上帝,她們的存在不過是為了幫助人們抵抗死亡的恐懼,並提供安慰。

說到最後,她開始使用大段傑克聽不懂的德語進行解釋,但傑克卻發現,這是「一種抑揚頓挫的聲音,一種有韻律的節奏」,其實,他聽到的正是驅趕死亡恐懼、消除孤獨距離的真正的白噪音。

這部小說雖然出版於1985年,但很顯然,我們現在的生活依舊沒有解決它所描述的問題,或者說,我們所處的時代比作者當時更容易令人沉淪:一刷就停不下來的短視頻,塞得滿滿的購物車,幾個月一換的流量網紅,保健食品,能夠測量健康的手錶等等……

我們或許能躲在流行文化的白噪音之下,通過麻痺大腦屏蔽死亡的恐懼,又或者在將來,我們真能製造出某種藥物,消除對於死亡的恐懼,可這些說到底都是在逃避。

小說裡引用了《莊子》中的一句話:「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

生死本就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或許只有活出自己的價值,珍惜當下特有的時刻,才是生命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了解死亡,直面恐懼
    《冰雪奇緣2》帶我們領略了自然界中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力量,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內外都與這四元素有關,但同時多了一份空性。以前我並不明白修行人與瑜伽士的關係,在瑜伽中可以體悟到空性,藉由體式和呼吸來引領。
  • 人類為什麼會對死亡產生恐懼?是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正是因為有了對死亡的恐懼,人類創造了哲學和宗教進行自我安慰,創造了醫學來對抗死亡。那麼,為什麼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仍然揮之不去呢?害怕死亡源於人類的自我保護我們知道,馴鹿見到老虎時一定會奔跑,老鼠總是會害怕貓咪的叫聲,人也一樣會害怕危險的東西,這一切都是刻在基因裡的自我保護的本能。
  • 直面死亡,生命方燦若驕陽|歐文.亞隆《直視驕陽,徵服死亡恐懼》
    亞隆 即是以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為哲學內核,從人的存在這一終極問題入手,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焦慮、憂鬱、恐懼等心理問題。歐文.亞隆著述頗多,其中《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是講解存在治療知識的佳作;而他著述的《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媽媽及生命的意義》等書,又描繪了自己做心理諮詢的一些實例,讓人感覺到他是一個極度珍視人與人真實關係的人。
  • 【無需恐懼,喜樂面對】04-面對死亡,你選擇怎樣活?
    (約翰壹書四章18節) 死的事實美國有句俗語說:「人生有兩件事無法避免,納稅和死亡。」對年事已高,壽終正寢的人,大家會覺得是理所當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對那些年紀輕輕去世的人,則宛如花苞未及綻放就被折,句子尚未完成,就畫下句點,留給人無盡的空虛與惋惜。
  • 生命之書 | 生命的終點是死亡還是遺忘?
    動畫電影《生命之書》便圍繞著「亡靈節」,探討著生與死,愛情與友情,正義與欲望。這部與《尋夢環遊記》有著相似風格和背景的電影,用的並不是動畫數字特效,而是木偶動畫。結合著墨西哥人酷愛用熱情奔放的演唱來表達情緒,這個關於死亡話題的電影似乎也可以輕鬆看待。
  • 死亡金屬與虛無主義
    他們想要看到深層的真理和人類世界的根基,歷史的循環,生物的本能,自然和戰爭等力量的失控,以及死亡、疾病、狂躁和衝突等等這些我們無法掌控的存在。他們和初期的朋克一樣,是對一個時代積極、自信的烏託邦之夢的反抗,但同時也對 自身的缺點和一些人類生存的基本方面進行否定和批判。
  • 死亡恐懼的形上學
    當然,對一部在年底拼票房的典型小製作美國恐怖片來說,我們不可能要求[伊恩·斯通之死]跟大師們一樣去忽悠藝術、人生,緊張的故事、精巧的剪輯和眩目的特技技巧在片中自不可少。此片也毫無避諱地把死亡恐懼開宗明義地擺了出來——從片名中我們就不難看出,但是此片的英文片名中「死亡」一詞使用了複數形式,遺憾的是中文翻譯很難表達出來這層含義——聯繫到影片的情節,不得不說是一個翻譯學的缺漏。
  • 從上天堂到非自然死亡,人類都經歷了什麼
    故事裡,湯姆貓被柜子砸得一命嗚呼,需要取得傑瑞的寬恕書才能上天堂,卻因為遞交超時而掉下地獄——幸好這只是湯姆貓的夢。大衛所闡述的這三次死亡都不是個人意志能夠撼動的,這段話其實是藉由死亡的種種概念來隱喻生命的意義。
  • 老年人不應該恐懼死亡,應該正確地對待死亡
    生命就是一個過程過程,所以一個人對生命的死亡,完全不用恐懼。老了身體有這樣的毛病,那樣的毛病也都是很正常的。老年人不能要求,像年輕人一樣的身體健康,那也是不實際的。同樣老年人對死亡也不應該感到恐懼,應該安然的來,然後安然的去。想一想,上天給你的使命,並不叫你在地球上長住,而只是叫你看一看,你還是要回去的。
  • 被香港暴徒污衊成「瘋子」的美國記者,在土耳其「非自然死亡」
    來源:觀察者網【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俄裔美國記者安德烈·弗爾切克(Andre Vltchek)幾十年來一直活躍在中東、剛果、克什米爾等戰亂地區,致力於揭露美國的全球的霸權,為被壓迫的人民發出聲音。近日,弗爾切剋死在了土耳其首都伊斯蘭布爾一家酒店門口,土耳其警方說,他「非自然死亡」。他去年曾訪問動亂中的香港,隨後寫下揭露香港真相的文章,但是卻被暴徒當做「瘋子」。
  • 從天蠍走向雙魚:如何超越對死亡的恐懼?秘密就藏在這裡!
    死亡,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臨的最終歸宿,無論王侯將相,還是販夫走卒,誰都無法逃脫!然而,死亡這個課題,卻也是大多數人不願意多去提及的問題。人死後將去什麼世界?靈魂是否存在?這些問題,至今都沒有一個公認的確切答案。這一切,都是源自於心中的恐懼,對生的留戀,對死的恐懼!
  • 人衰老了,對死亡會感到很恐懼嗎?
    大多數人對死亡會充滿恐懼,這是人的一個本性。同時,也由於人的衰老,五臟六腑功能的弱化,難以調整情緒的起伏,所以也會更加的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但是,人是有理性的生命,人需要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養,參透生命的死亡是一種必然,那麼面對自己的衰老,面對死亡的接近,恐懼心理也會減弱乃至消失的 。不管人類怎樣來看待生死,生死本身更像是一種道,是超越人的理解,也是超越科學的進化論、基因學說和自然主義的。不管怎麼說,在這個世界,生命一定會來,又一定會走,從不停止也不重複。
  • 《生命之書》重新定義「死亡之地」一部關於文化傳承的動畫電影
    一旦靈魂被活著的人遺忘,這才是比肉身死亡更為可怕的終極死亡。」這句話出自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2017年出品的電影《尋夢環遊記》這部動畫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第19部動畫長片,該片的靈感源於墨西哥亡靈節,講述了熱愛音樂的小男孩米格和落魄樂手埃克託在五彩斑斕的神秘世界開啟了一段奇妙冒險旅程的故事。
  •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推薦序 1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亞隆醫師的確是一位「不尋常」的心理治療師,有些地方他的作為與我當精神科住院醫師時的「戒律」有相當大的出入,譬如說,他以他所謂的「自我袒露」的方式幫忙病人,有時對病人坦承:「我也有這種焦慮」,然後由「同病相憐」而建立關係。他主動與病人談起自己因為兒子離婚而引起過焦慮,來引導病人更進一步自我剖析。
  • 人類的《極度恐慌》,是對未知與死亡的恐懼
    ///1967年,在非洲薩伊莫他巴河谷的僱傭兵軍營中有一種從沒見過的疾病在快速的傳播蔓延,人員不斷的死亡,於是,軍營向美國疾病站求救,疾病站的人是來了,但是看到遍地的死傷,每個人臉上絕望的表情,以及那控制不住的死亡數據。
  • 自然死亡還不夠,法律還要把人「宣告死亡」?
    死亡,是生命的終點,是所有都變得虛無,是一切都沒有了意義。沒有人可以逃脫這一最終命運,在真正的死亡面前,一切都顯得脆弱不堪。既然每個人都逃不過,那今天我們不如就討論人類的這一終極目標——死亡——從法律角度。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 死亡本身並不存在?科學家:因為死亡其實是人類自己定義出來的
    文/行走天涯死亡本身並不存在!科學家:因為死亡其實是人類自己定義出來的一直以來,人類都非常的畏懼死亡,因為人類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在古代,人的生命終點大約在40歲到50歲之間,這是因為古代的醫療技術水平有限,古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也遠遠比不上如今的人。
  •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用信念對抗死亡與恐懼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用信念對抗死亡與恐懼。童年一直陪伴一伶的就是《哈利波特》。一伶會試著用稚嫩的嗓音念出咒語,直到發現自己沒有魔法,沒法進入霍格沃茲。活點地圖和阿尼馬格斯的伏筆鋪墊,劇情反轉的邏輯非常合理,月圓之夜,月亮臉、蟲尾巴、大腳板與尖頭叉子的故事得以揭開。最後就是私心最愛的角色小天狼星和雙子都有非常活躍的表現,最愛的咒語『呼神護衛』也從這一部開始出現,特別喜歡呼神護衛這個咒語,因為它代表著一種積極的力量,是每個人心中陽光的那一面。同時它還代表著情感,喜歡一個人,自己的守護神也會隨著變化。
  • 死亡金屬音樂欣賞,一般人都不敢聽
    「死亡金屬」是一種興起於激流金屬之後的極端音樂,可以劃為嚴肅音樂。它不僅用噪音、先鋒古典音樂拼命地刮你已起繭的鼓膜,還用放大器把它們放大,用一種絞肉機般的力量怒吼出來。死亡金屬內容主要描寫各種死法,內心扭曲等。歌曲上聽起來激烈,狂躁,旋律扭曲,節奏連貫,兇狠。如果你是一個比較柔弱的人 也不適合聽這類極端音樂。死亡金融音樂它不僅用噪音、先鋒古典音樂拼命地刮你已起繭的鼓膜,還用放大器把它們放大,用一種絞肉機般的力量怒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