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應該恐懼死亡,應該正確地對待死亡

2020-12-20 邯鄲老漢雜談

我們在世的每一個人,都是上天叫我們來到這裡的,叫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走一走。不過,也就是走一走而已,看看就叫你回去了。生命就是一個過程過程,所以一個人對生命的死亡,完全不用恐懼。老了身體有這樣的毛病,那樣的毛病也都是很正常的。老年人不能要求,像年輕人一樣的身體健康,那也是不實際的。同樣老年人對死亡也不應該感到恐懼,應該安然的來,然後安然的去。

想一想,上天給你的使命,並不叫你在地球上長住,而只是叫你看一看,你還是要回去的。真正的歸宿點,不是在地球,而是在天國上,在那個我們誰也不知道的地方,所以說死亡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最自然的事情。既然是最自然的事情,那為什麼恐懼既然是最自然的事情,那為什麼恐懼,為什麼可怕呢?

人到老了,就該回去了,不應該說,我就不走我就不走。我們應該改變對死亡的觀念,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到站了,就該高高興興地下車,高高興興地回到最終的家。所以說人到了老年,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不要把自己渾身插滿了各種管道,叫人搶救,叫人治療,一口一個,我就不想死。這並是科學的。因為你已經到站了,難道還不想下車嗎?這樣既痛苦自己又麻煩別人,從修養上來說,這是很不好的。

所以對老年人後期來說,最高的理想就是安安靜靜的,無痛苦的靜靜的離去。高興的完成了,在地球上只是看看而已的,這個生命旅程。如果在人生最後時刻,不是痛苦的離去,不是被疾病折磨或是人為的折磨而離去,這樣的人生應該是最美滿的。不要在已經不行時被搶救,身上不要被插滿各種管道,不要在麻煩別人。安然的離去,這樣人生最後的結局,就是相當完美幸福的。

人到老年在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不安時,已經不符合生命應是快樂這個生命原則。他有權利要求自己的生命到此為止,並高興地回到那個,應該回去的天國中,叫自己的生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這也可以叫一個人有尊嚴的離去。所以我們的法律應該對此有所規定,允許一個人有對自己的生命有決定權。這才是科學的生命觀和死亡觀。

相關焦點

  • 淨土宗:對待疾病和死亡要有的正確心態
    在世間如果沒有經過相應的心性訓練,就會很貪戀這個生命,一旦得了癌症,感覺就像天塌了一樣,非常恐懼。有很多人其實不是死於癌症本身,而是死於對癌症的恐懼。一檢查出癌症,就像無頭的蒼蠅,到處求醫問藥,急於求治,導致過度治療,不斷開刀、化療。實則若不開刀、不化療,或許還能多活幾年,越是盲目地去做這些,效果可能越適得其反。
  • 人到老年,面對死亡害怕嗎?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在下降,老年性痴呆、震顫麻痺、腦動脈硬化等疾病接踵而至,但即便如此,老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仍然充滿恐懼。中國人談死色變,面對死亡充滿了恐懼,甚至感覺死亡離每個人都很遙遠。變老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感知著身心機能的日漸流逝,恐懼著生命終點的到來。體力在消逝,身體變得大不如前。那麼老年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亡?
  • 青少年教育探討:家長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理解死亡和對人生的意義
    提起死亡,我們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忌諱的,是的,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白巖松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像小學生,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如何正確認識死亡,早已不是醫學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社會議題。
  • 寫給3.7億中國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葬禮」伊始,師生進行了有關「死亡」的討論。引導孩子們去思考皮球蟲活著和死後的不同、皮球蟲和我們的不同、思考死亡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死亡。儘管他們有的選擇「埋葬」,有的選擇「火葬」,但孩子們都不忘認真的圍成一圈,對皮球蟲表達自己的感謝:「謝謝陪伴,我們會想念你的,再見啦。」
  • 「死亡教育」對孩子很重要,家長別避諱,了解死亡才能尊重生命
    一、為什麼家長跟孩子總是「談死色變」1、內心恐懼沒有人喜歡談論「死亡」,好像提到它就會離死亡更進一步,根本原因在於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心理,因為害怕面對死亡,所以儘量避免提及。3、不知如何談父母從小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不知道該用何種方式給孩子講,而且市面上很少有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可供參考,再加上父母對「死亡教育」的認識不足,所以造成避而不談的結果。家長對孩子「談死色變」,主要與三種心理有關,有父母自身的恐懼心理,也有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的矛盾心理,還有受長輩影響的沿襲心理。
  • 了解死亡,直面恐懼
    《冰雪奇緣2》帶我們領略了自然界中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力量,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內外都與這四元素有關,但同時多了一份空性。以前我並不明白修行人與瑜伽士的關係,在瑜伽中可以體悟到空性,藉由體式和呼吸來引領。
  • 《非自然死亡》告訴你應該怎樣看待死亡
    「在日本,你可能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這並非是一句帶有民族情緒或政治色彩的話,就是單純的字面意思。因為日本的屍檢率奇低無比,多數死亡的人被草草填個死因,就被火化了。許多非正常死亡就這樣被「正常」地一筆帶過。
  • 「安樂死」合法化之爭:我們應該以何種姿態面對死亡?
    在生命的瀕危狀態下,如果不希望進行無謂而痛苦的搶救,而希望有尊嚴地離開世界,這種權利應當得到尊重。雖然許多觀點認為,中國實行「安樂死」合法化的條件尚不成熟,最終「安樂死」也並未被寫入正式頒布的《民法典》中,但「安樂死是否應當合法化」的爭論卻在當今世界各國持續上演。
  • 理性地分析人為什麼會怕死,其實死亡真的不值得恐懼
    現在已知的所有的生命最終的歸宿是死亡。這一點毋庸置疑。人類恐懼死亡,更不願意面對死亡。但是你無論如何,都無法逃避。有人說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戰勝恐懼。但是以現在人類所擁有的科技水平暫時還無法實現永生。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不如微笑著去面對吧。畢竟,恐懼完全就是徒勞。可是人類為什麼就那麼怕死呢?
  • 死亡恐懼的形上學
    [死神來了](2000)死亡誰都明白,所以恐怖電影誰都能看懂;但死亡又是誰都不明白的——經歷過的人都不肯告訴我們,所以恐怖電影大多只能停留在視覺衝擊的層面而無法深入我們的內心。此片也毫無避諱地把死亡恐懼開宗明義地擺了出來——從片名中我們就不難看出,但是此片的英文片名中「死亡」一詞使用了複數形式,遺憾的是中文翻譯很難表達出來這層含義——聯繫到影片的情節,不得不說是一個翻譯學的缺漏。
  • 美國死亡之書《白噪音》:人類屏蔽死亡恐懼的「自然語言」
    人們製造「消費文化的白噪音」,為的,是屏蔽死亡所帶來的永恆噪音。《白噪音》被譽為「美國死亡之書」,它生動地表達了後現代主義時期,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小說一經問世,便榮獲了美國文學大獎——全國圖書獎,並被譽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巔峰之作。
  • 李小龍最讓人遺憾的功夫片,應該是《死亡遊戲》
    而在他所主演的電影中,最讓人覺得遺憾的,應該就是《死亡遊戲》了!第一層高手,精通的是棍術;第二層高手,精通的應該是合氣道;第三層高手,在身高方面有巨大優勢這段「通關」情節,也證明了李小龍不只是「一介武夫」,因為他有運用好電影的技法。如果觀眾有仔細留意,就會發現李小龍在這段情節中,對色彩的應用是有點講究的。在整個「通關」過程,李小龍全程穿的是經典的黃色連體衣,連雙節棍都是黃色的。
  • 能這樣修行,就是面對死亡也不會恐懼,反而感到快樂!
    死亡對他是一種解脫,一種快樂。  大德高僧們離開這個世界也是死,也是靈魂與肉體的分開。但為什麼說圓寂?為什麼說涅槃?因為這種死亡沒有恐懼,沒有痛苦,所以叫圓寂,所以叫涅槃。涅槃是寂滅,也可以說是沒有痛苦的意思。圓寂也是進入寂滅,是沒有痛苦的。都是死,但是大成就者、佛菩薩是沒有痛苦,沒有恐懼的。普通凡夫對死亡是有恐懼的,死的時候是有痛苦的。死亡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恐懼,不可能不害怕死。
  • 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
    雖然生死是每個人都必經的一個階段,而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總會不得不面對一些「死亡」的事情,像是寵物的死亡,親人的離世,外界傳來的哀悼消息等等,但涉及到死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會很避諱,就連大人之間討論類似事件的時候都多少會含蓄一些,不想過多交流這些傷心的事,所以一旦面對孩子的疑問,也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解釋。
  • 《入殮師》:真摯的面對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並用社長給的錢買回了上等的牛肉給回到老家後想要吃火鍋的妻子美香,對於妻子應聘工作內容的一再追問,他含糊其辭地對妻子美香說自己當的是婚葬儀式助理,而沒有對妻子說出工作的真正服務對象是死者。1:人們對於有關死亡的避之不急現在的社會,人們熱衷於追星娛樂,沉溺於一夜暴富,卻從來沒有真正的正視過死亡,更沒有思索過死亡的真正意義。死亡對於人們來說,僅僅是恐懼,悲傷,痛苦與厭惡等情緒。在影片中,妻子美香偷看了大悟放在抽屜裡的NK推廣碟片,看到了大悟扮演的死者模特,知道了大悟的職業,她第一次爆發了情緒,要大悟立刻辭職。因為她覺得死者很髒。
  • 時到如今,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死亡擱淺》?
    時到如今,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死亡擱淺》? 2020-07-16 15:32  3DMGAME 《死亡擱淺》也許不是人人都會喜歡的遊戲,但一定是一部值得鑑賞的優秀藝術作品。
  • 從天蠍走向雙魚:如何超越對死亡的恐懼?秘密就藏在這裡!
    死亡,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臨的最終歸宿,無論王侯將相,還是販夫走卒,誰都無法逃脫!然而,死亡這個課題,卻也是大多數人不願意多去提及的問題。人死後將去什麼世界?靈魂是否存在?這些問題,至今都沒有一個公認的確切答案。這一切,都是源自於心中的恐懼,對生的留戀,對死的恐懼!
  • 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學觀!
    既然生存和死亡都是一種必然,那麼活著雖然值得珍惜,但不必過於執著;死亡雖然遺憾,也應該欣然面對。 對待死亡的態度,就不必過於恐懼和擔憂,而應當是超然和順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道家先哲們看來,凡夫俗子正是因為不懂得命運是不可抗拒的必然,所以悅生惡死、趨榮避辱、極力逃避命運的安排,所以他們不能真正地享受人生。
  • 大學生應不應該談戀愛?正確的愛情觀極為重要,否則人生毀於一旦
    大學生應不應該談戀愛?可能許多家長和學子有著不同的看法。不過,有一點應該達到共識,那就是無論你談不談戀愛,大學生都應該建立一個正確的戀愛觀。近日,七旬老人好心提醒年輕人戴好口罩,卻被對方摔倒在地,而且還遭到毒打,以至於老人死亡的一則消息牽出了16年前的另外一樁命案。《法治進行時》曾全程記錄,播出過一則整整20分鐘的專題紀錄片。
  • 【尋找內心的神話】死神原型:對死亡的恐懼與嚮往
    我們在胎兒期不需要做什麼就可以生活,甚至可以有很美好的生活。但是出生把我們從伊甸園中驅趕出來。這對新生兒來說是一種喪失,這種喪失可能會帶來一種非常原發的悲哀感。一出生孩子就哭了,的確值得哭啊,因為他有一個如此大的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