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成都。一架通體暗黑,外形奇特的重型雙發戰鬥機啟動發動機,在跑道上迅疾滑跑後輕盈離地。這架飛機,就是當時被網絡媒體稱作「黑絲帶」,正式命名為殲20的中國新型隱身戰鬥機。按照國際上的戰鬥機劃代標準,殲20屬於第五代戰鬥機。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慣例,殲20被稱為第四代戰鬥機。但無論如何,西方國家口中的第五代,與中國軍方所說的第四代,指的都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隱身戰鬥機,與美國F-22、F-35,以及俄羅斯蘇-57同屬一代。殲20拖著明亮的噴焰直入雲霄,引發全球軍界矚目的同時,在國內也引發了另一種「特別關注」。研製過程中始終處於隱秘面紗之下的殲20,首飛事件卻打破了中國先進航空裝備研發的一貫低調,在網絡上掀起了各種「直播」浪潮。也許這樣說並不客觀,軍方和工業部門的低調態度從未改變。殲20首飛問題上,出現的唯一變化是,對於首飛現場警戒線以外的區域,沒有做超規格清場。這在事實上為關注祖國航空和國防事業發展的民眾提供了用長槍短炮遠眺殲20真容的機會。於是乎,來自西面八方的「爬牆黨」們用照片和視頻完成了這一輪熱辣無比的「直播戰役」。
當日下午,北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接見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蓋茨。交談間,蓋茨實在難以抑制心中的疑惑,直接向胡錦濤主席對中國新型隱身戰鬥機當日首飛一事進行了求證。胡錦濤主席當即給出了肯定答覆,並表示這是中國早已確定的試飛計劃,並不是像蓋茨想像的那樣是有意安排在他訪華期間。但在蓋茨心中,他的到來和中國隱身戰鬥機首飛的時間耦合似乎不應是一種巧合,而是應該有著某種特定的宣示意味。然而實際上,蓋茨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殲20這樣高度複雜的技術裝備,包括首飛時間在內的重要研製節點都是經過周密計劃部署和進度安排的,首飛大體時間的確定,一般都會由科研和工業部門提前報送上級領導機構,得到明確批覆後方進行。這個準備與報告流程的時間提前量,甚至比蓋茨來訪的計劃周期還要長。在蓋茨的眼中,這兩個時間似乎不應「巧合」。事實上,這種所謂巧合的形成,其實無非是中國方便沒有因為迎合這位美國防長的到來刻意做出「權益調整」罷了。這種做法,其實源自中國更為坦蕩的襟懷。
在殲20服役之前,中國主戰航空裝備相對美國等國家存在難以彌合的代差。1998年3月23日,歷經18年研製的殲10首飛成功,中國主戰裝備剛剛觸及三代機門檻,而就在不到半年的1998年9月7日,美國F-22「猛禽」就衝上藍天,宣告美國空軍主戰裝備開啟了四代機模式。未來空戰究竟會怎樣,雖然還沒有人能真正準確定義,但是更好的隱身能力,更強的機動性,更全面的信息化能力和更強悍的超視距作戰能力,顯然是未來戰機需要具備的技術屬性。中國沒有停滯的空當,只能繼續向前跋涉。這是一段相當艱苦的徵程,中國唯一可以真正倚重的,是殲10研製經歷所錘鍊的堅強團隊和科學理念。殲10的成功讓中國科研人員真正樹立了信心,有了繼續前行的決絕。中國需要多少時間才能邁進四代機門檻?如果從1981年ATF計劃發起,到1998年F-22首飛,「猛禽」花了17年。據此美國軍方許多人推斷中國至少需要20年以上才可能摸清四代機的門道,即使中國在1998年發起四代機工程,那麼最快也要在2018年以後才可能完成。蓋茨在到訪中國之前的談話中,曾表示他預計中國在2020年之前不會擁有四代機,就是基於這一考慮。可是歷史偏偏開了個玩笑,就在他訪問中國之際,黑色的中國四代機就在2011年1月11日一飛沖天,比他的預言提前了將近10年,這一事件不能不引起蓋茨的種種懷疑。
殲20研製過程中突破的各種先進技術已無需贅述。從根本意義上講,一支軍隊要想在軍事鬥爭中取得勝利,第一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第二需要強大的技術力量,前者人民軍隊在90多年的歷史上從來不缺,近些年更是通過強化軍事訓練和戰鬥精神得到不斷強化,但在技術力量方面,不得不承認,人民軍隊在歷史上許多軍事鬥爭中並不佔據優勢,甚至常常處於劣勢,在奪取勝利的過程中常常要付出更大的犧牲和代價去平衡這種技術差距。在技術力量尤為突出的航空作戰領域,裝備代差是絕對難以容忍的事實。殲20的成功,讓人民空軍在精神和技術層面都擁有了抗衡強敵的底氣。在航空技術領域,殲20和更早的殲10也充分證明,技術創新是實現國防主戰裝備現代化的唯一且可靠的途徑。這種意義,是無與倫比的。殲20首飛之後的10年,是這款先進裝備不斷完善不斷歷練的10年,10年間,中國航空收穫頗豐——祝福中國航空工業,祝福人民軍隊,祝福中國科技! #殲20首飛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