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首飛十周年:砥礪勇超越 凌雲再奮飛

2021-01-15 中國航空新聞網

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民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它安全。                         

——習近平

殲20飛機(攝影:嶽書華)

殲20飛機(攝影:嶽書華)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發表關於自主創新的重要論述。立場一以貫之,要求不斷深化。總書記關於創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廣大航空人指明了方向。

國家和部隊所思所想,就是我們所作所為。航空工業始終牢記強軍首責,緊跟國家戰略步伐,不斷開拓創新,在立足自主研製的基礎上,瞄準前沿科技,研製一代,預研一代,走出了一條砥礪奮進的創新之路。特別是「20系列」的集體出現,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航空裝備的傲人成就,也標誌著航空工業實現了航空科技研發從跟蹤仿製到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跨越。

威龍亮劍  一飛沖天

首飛(攝影:徐博)

2011年1月11日,在祖國大西南的一隅,一架黑色塗裝、外形科幻的戰鬥機正靜靜地停在起飛線上。在它的周圍,機務人員正在做著最後的準備。不遠處的觀禮席以及周圍站滿了人群,在現場緊張而神秘的氣氛中,有的在翹首以待,有的在屏息靜觀,一個個眼神堅定地投向起飛線。寒意襲人的隆冬,似乎根本擋不住他們此時的熱情。

中午12 點 30 分,試飛員從機務手中拿過放飛單,在試飛科目鄭重寫下「首飛」兩個字。繞機檢查後,他邁著穩健的腳步登上飛機。12點48分,伴隨著項目行政總指揮首飛指令的下達,瞬間,發動機發出了巨大的轟鳴聲。只見飛機拖著長長的尾焰,呼嘯著從現場的無數雙眼睛前滑過。加速,再加速,一眨眼的功夫,它便如一道閃電,帶著呼嘯,騰空而起,直插雲霄。原本安靜的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轉彎,低空通場,再次轉彎,低空通場……隨著飛行,所有人都站了起來,不斷吶喊著向天上的飛機揮手。

首飛現場歡呼的人群(攝影:張志冬)

「下來啦!下來啦!」,眼尖的人們已經遠遠地看見了飛機的著陸滑行燈,語氣顯得異常激動。順著目光所指,在機場跑道上方,飛機猶如一個凱旋歸來、威武霸氣的戰士,由遠及近,一個蜻蜓點水,後輪在跑道上擦出兩個白色的煙圈,前輪同時穩穩地壓在跑道線上,安全著陸。

剎那間,掌聲雷動。剛剛精神還處於緊繃狀態的人們,頓時沸騰了。大家深情地握手、擁抱、祝賀,眼含熱淚地高呼著。這一天,中國航空工業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中國首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四代機殲20首飛成功!

這一刻,定格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時11分。

首飛現場機務保障人員(攝影:徐博)

巧合的是,這次首飛,正好在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到訪中國。殲20的首飛成功,讓蓋茨記憶猶新,後來他曾坦言,美國情報部門低估了中國研製新一代戰機的能力。

為了紀念這個歷史性的時刻,航空人專門樹立了一座名為「一飛沖天」的雕塑。雕塑設計靈感來源於2011年1月11日下午1點11分殲20戰鬥機成功首飛,八個「1」造型暗合「八一」,彰顯了航空人不忘初心、航空報國的軍工本色。

「1」飛沖天雕塑

新機研製  時不我待

進入新世紀後,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以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超視距空戰、綜合航電及自保障等諸多全新技術為典型特徵的四代戰鬥機,成為掌握空中制勝的利器,同時對我國空中安全構成威脅。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加快第四代戰機研製、建設強大的人民空軍迫在眉睫。

緊張的現場會(攝影:楊子江)

為了有效支撐國防和軍隊建設,當中國的第三代戰鬥機研製尚處在攻堅之時,航空工業就在「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方針指導下,思考、研究如何發展中國的第四代戰鬥機。在預研、論證以及一輪又一輪的迭代過程中,航空工業一步一個腳印,加緊攻關:先後完成四代機總體方案確定、提出工藝製造技術攻關項目、完成相關功能樣段的設計與製造、完成四代機1:1全尺寸展示樣機製造。數位化協同平臺、三維仿真設計裝配、內埋式主武器彈倉,一系列前瞻探索,為後續研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殲20情景報告會(攝影:張小洪)

伴隨著技術儲備日益成熟,中國四代機研製正式立項,命名為殲20飛機。

使命召喚,初心如磐。面對巨大的技術跨代壓力和緊迫的研製周期,航空人即將踏上一段前人從未走過的徵程。

自主創新  愈難愈進

研製初期,為了提高研製質量、縮短研製周期、提升項目管理水平,總師系統決定在新機研製中,採用全三維數位化設計/製造/管理技術。全數位化三維發圖模式相比二維發圖來說,設計平臺截然不同,存在很多預想不到的困難。除了設計建模規範和指南、系統平臺開發定製、專業工具集成等前期研究及準備工作需要經歷實戰檢驗及優化之外,多專業協同設計及設計製造並行協同也帶來了工作模式的碰撞與磨合。但是,三維發圖模式的繼承性強,技術狀態清晰,設計製造協同順暢,一旦走通,可以為整個研製節省大量時間。但這個蝶變的過程對設計發圖來說,痛苦又艱難,發圖工作之初一度進展緩慢,舉步維艱。


每周一星(攝影:張小洪)

「技術臺階陡峭、發圖時間緊迫、不確定因素眾多,這必將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個難關。也正是這些難關,才提供了體現我們存在價值的平臺。我堅信,我們這支櫛風沐雨的團隊,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氣魄,擁有攻艱克難的智慧,我們一定會、也應該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遇,經受住時代的考驗。」設計發圖伊始,總設計師楊偉的文章《梅花香自苦寒來》迅速點燃了設計人員的激情。大家憑著拼了、拿下的那股子幹勁,咬定青山不放鬆,再一次集智傾力。在強大的精神合力下,短短數月,完成殲20驗證機全部機體結構全數位化數模設計,並正式發圖。

研製現場標語(攝影:楊子江)

為了加快試製進度,工藝設計與產品設計並行展開,數模發出後僅7天研製團隊開始了第一個零件製造,隨後驗證機機體結構全面轉入試製階段。但大比例的新型材料、大尺寸的結構零件、隱身特性的加工要求給殲20的研製帶來了一個又一個挑戰。針對殲20驗證機全數位化設計的特點,航空人不斷創新進取、歷練本領,研製全線先後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關鍵零件試製一次成功,大部件對合一次成功,發動機啟封開車一次成功。

殲20飛機(攝影:張志冬)

殲20飛機(攝影:陳肖)

這是一段披荊斬棘、風雨兼程的歲月。殲20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關鍵時刻,研製單位黨委吹響了「亮創先爭優旗幟,奪型號研製勝利」的號角;為了守住殲20的每一個節點,各級指揮員坐鎮現場,靠前指揮;研製計劃充分進行協調溝通,全部按小時進行安排;研製全線實行「609」「711」甚至「724」工作制,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只要需要,隨叫隨到;那裡有困難,那裡就有黨員的身影,那裡有任務,那裡就有黨旗飄揚。在國家利益面前,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航空人勇挑最重的擔子,善啃最硬的骨頭,以赤子丹心終無悔的精神,披星戴月、嘔心瀝血,負重前行、愈難愈進。在設計、試驗、製造、試飛各個領域,一大批先進典型人物不斷湧現。無論嚴寒酷暑,不分白晝黑夜,他們沒有怨言、唯有激情,沒有等待、只是行動;他們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讓自主創新成為了中國航空工業飛躍時代的精神符號!

大國重器 逐夢藍天

首飛成功,僅僅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作為大國重器,如何增強作戰效能,打造一代名機,成為了航空人勇攀高峰的首要目標。

殲20飛機(攝影:宋奎)

殲20飛機

分析再分析,創新再創新,論證再論證,迭代再迭代。從指標體系、內埋武器數量、人機工效、製造裝配、試驗試飛、保障模式等各個方面,航空人最終拿出了一套科學的、系統的、針對性強的符合現代作戰需求的科學方案。先後以自我涅槃的精神完成了「系統革命」,實現了座艙的最佳人機工效,科學減重達200公斤;通過建立一套純軟體驗證環境,僅用十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三個月的測試工作量;攻克了號稱「飛躍之框」的整體框製造,再破「亞洲第一框」記錄;按照「性能需求、開發研製、評估驗證」循環推進思路,讓試驗、試飛、定型工作在短時間內取得重要成果。

時間給出了完美的答案。在電子、兵器等行業內外數百家研製單位的緊密協同下,經過研製全線的共同努力,殲20的研製在萬眾一心中快速推進,各階段的飛機性能狀態不斷提升。

2016年11月1日上午10點20分,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兩架殲20飛機編隊飛過金灣機場。短短的一分鐘亮相,向世人宣告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

2016年首次亮相珠海航展(攝影:沈峰)

2017年7月,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上,三架殲20「米秒不差」通過閱兵臺上空,首次以戰鬥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殲20「威龍」戰機參加人民空軍成立70周年航空開放日飛行表演。(攝影:周閩 )

2017年9月28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向外界宣布稱,殲20飛機已經列裝部隊,標誌著中國空軍向著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

2018年珠海航展(攝影:嶽書華)

2018年珠海航展(攝影:嶽書華)

2018年珠海航展(攝影:嶽書華)

2018年2月9日,中國空軍發言人發布消息稱,殲20飛機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向全面形成作戰能力邁出重要一步。

2018年11月6日中國航展開幕式上,殲-20飛機首次以「新塗裝、新編隊、新姿態」三機編隊進行了飛行展示;11日的閉幕式上,殲-20飛機空中掛彈開艙,進一步彰顯人民空軍的開放和自信。

2019年10月1日,殲-20以五機編隊亮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殲20參加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攝影: 嶽書華)

從當年的「黑絲帶」到今日的「銀河戰艦」,從初出茅廬的驚鴻一瞥到縱橫海疆的逐鹿爭雄,殲-20的每一次亮相都舉世矚目,殲-20的每一次出徵都威震四方。

砥礪勇超越  凌雲再奮飛

浩浩長空,看威龍列陣!遙遙大洋,聽劍嘯海疆!

十年來,從首飛到首次公開亮相珠海航展,從亮劍朱日和到裝備作戰部隊,從形成戰鬥力到飛過天安門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殲20以大國重器的姿態,以逐夢藍天的雄姿,詮釋著航空人「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初心和使命。突破研發理念、跨越研製能力、創新研製手段,殲-20研製成功和裝備部隊,實現了「打造跨代新機、引領技術發展、創新研發體系、建設卓越團隊」 的工程目標,實現了我國航空工業研製能力和航空武器裝備建設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十年砥礪,十年進取,航空人一次次把新的奮鬥書寫在共和國的旗幟上。

兩個終將(攝影:張志冬)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加強練軍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建軍百年目標的確立,給航空工業立起了一面令人振奮的精神戰旗。

航空工業將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築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增強戰略定力,不斷深化改革,不斷自主創新,奮力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在建黨100周年和新中國航空工業70周年之際,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宏大歷史中,為強軍夢、中國夢提供強大且有力的支撐,為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百年復興夢,強軍正當時。

再一次出發, 我們堅信,祖國未來的天空將更加精彩!

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民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它安全。                         

——習近平

殲20飛機(攝影:嶽書華)

殲20飛機(攝影:嶽書華)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發表關於自主創新的重要論述。立場一以貫之,要求不斷深化。總書記關於創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廣大航空人指明了方向。

國家和部隊所思所想,就是我們所作所為。航空工業始終牢記強軍首責,緊跟國家戰略步伐,不斷開拓創新,在立足自主研製的基礎上,瞄準前沿科技,研製一代,預研一代,走出了一條砥礪奮進的創新之路。特別是「20系列」的集體出現,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航空裝備的傲人成就,也標誌著航空工業實現了航空科技研發從跟蹤仿製到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跨越。

威龍亮劍  一飛沖天

首飛(攝影:徐博)

2011年1月11日,在祖國大西南的一隅,一架黑色塗裝、外形科幻的戰鬥機正靜靜地停在起飛線上。在它的周圍,機務人員正在做著最後的準備。不遠處的觀禮席以及周圍站滿了人群,在現場緊張而神秘的氣氛中,有的在翹首以待,有的在屏息靜觀,一個個眼神堅定地投向起飛線。寒意襲人的隆冬,似乎根本擋不住他們此時的熱情。

中午12 點 30 分,試飛員從機務手中拿過放飛單,在試飛科目鄭重寫下「首飛」兩個字。繞機檢查後,他邁著穩健的腳步登上飛機。12點48分,伴隨著項目行政總指揮首飛指令的下達,瞬間,發動機發出了巨大的轟鳴聲。只見飛機拖著長長的尾焰,呼嘯著從現場的無數雙眼睛前滑過。加速,再加速,一眨眼的功夫,它便如一道閃電,帶著呼嘯,騰空而起,直插雲霄。原本安靜的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轉彎,低空通場,再次轉彎,低空通場……隨著飛行,所有人都站了起來,不斷吶喊著向天上的飛機揮手。

首飛現場歡呼的人群(攝影:張志冬)

「下來啦!下來啦!」,眼尖的人們已經遠遠地看見了飛機的著陸滑行燈,語氣顯得異常激動。順著目光所指,在機場跑道上方,飛機猶如一個凱旋歸來、威武霸氣的戰士,由遠及近,一個蜻蜓點水,後輪在跑道上擦出兩個白色的煙圈,前輪同時穩穩地壓在跑道線上,安全著陸。

剎那間,掌聲雷動。剛剛精神還處於緊繃狀態的人們,頓時沸騰了。大家深情地握手、擁抱、祝賀,眼含熱淚地高呼著。這一天,中國航空工業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中國首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四代機殲20首飛成功!

這一刻,定格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時11分。

首飛現場機務保障人員(攝影:徐博)

巧合的是,這次首飛,正好在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到訪中國。殲20的首飛成功,讓蓋茨記憶猶新,後來他曾坦言,美國情報部門低估了中國研製新一代戰機的能力。

為了紀念這個歷史性的時刻,航空人專門樹立了一座名為「一飛沖天」的雕塑。雕塑設計靈感來源於2011年1月11日下午1點11分殲20戰鬥機成功首飛,八個「1」造型暗合「八一」,彰顯了航空人不忘初心、航空報國的軍工本色。

「1」飛沖天雕塑

新機研製  時不我待

進入新世紀後,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以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超視距空戰、綜合航電及自保障等諸多全新技術為典型特徵的四代戰鬥機,成為掌握空中制勝的利器,同時對我國空中安全構成威脅。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加快第四代戰機研製、建設強大的人民空軍迫在眉睫。

緊張的現場會(攝影:楊子江)

為了有效支撐國防和軍隊建設,當中國的第三代戰鬥機研製尚處在攻堅之時,航空工業就在「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方針指導下,思考、研究如何發展中國的第四代戰鬥機。在預研、論證以及一輪又一輪的迭代過程中,航空工業一步一個腳印,加緊攻關:先後完成四代機總體方案確定、提出工藝製造技術攻關項目、完成相關功能樣段的設計與製造、完成四代機1:1全尺寸展示樣機製造。數位化協同平臺、三維仿真設計裝配、內埋式主武器彈倉,一系列前瞻探索,為後續研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殲20情景報告會(攝影:張小洪)

伴隨著技術儲備日益成熟,中國四代機研製正式立項,命名為殲20飛機。

使命召喚,初心如磐。面對巨大的技術跨代壓力和緊迫的研製周期,航空人即將踏上一段前人從未走過的徵程。

自主創新  愈難愈進

研製初期,為了提高研製質量、縮短研製周期、提升項目管理水平,總師系統決定在新機研製中,採用全三維數位化設計/製造/管理技術。全數位化三維發圖模式相比二維發圖來說,設計平臺截然不同,存在很多預想不到的困難。除了設計建模規範和指南、系統平臺開發定製、專業工具集成等前期研究及準備工作需要經歷實戰檢驗及優化之外,多專業協同設計及設計製造並行協同也帶來了工作模式的碰撞與磨合。但是,三維發圖模式的繼承性強,技術狀態清晰,設計製造協同順暢,一旦走通,可以為整個研製節省大量時間。但這個蝶變的過程對設計發圖來說,痛苦又艱難,發圖工作之初一度進展緩慢,舉步維艱。


每周一星(攝影:張小洪)

「技術臺階陡峭、發圖時間緊迫、不確定因素眾多,這必將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個難關。也正是這些難關,才提供了體現我們存在價值的平臺。我堅信,我們這支櫛風沐雨的團隊,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氣魄,擁有攻艱克難的智慧,我們一定會、也應該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遇,經受住時代的考驗。」設計發圖伊始,總設計師楊偉的文章《梅花香自苦寒來》迅速點燃了設計人員的激情。大家憑著拼了、拿下的那股子幹勁,咬定青山不放鬆,再一次集智傾力。在強大的精神合力下,短短數月,完成殲20驗證機全部機體結構全數位化數模設計,並正式發圖。

研製現場標語(攝影:楊子江)

為了加快試製進度,工藝設計與產品設計並行展開,數模發出後僅7天研製團隊開始了第一個零件製造,隨後驗證機機體結構全面轉入試製階段。但大比例的新型材料、大尺寸的結構零件、隱身特性的加工要求給殲20的研製帶來了一個又一個挑戰。針對殲20驗證機全數位化設計的特點,航空人不斷創新進取、歷練本領,研製全線先後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關鍵零件試製一次成功,大部件對合一次成功,發動機啟封開車一次成功。

殲20飛機(攝影:張志冬)

殲20飛機(攝影:陳肖)

這是一段披荊斬棘、風雨兼程的歲月。殲20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關鍵時刻,研製單位黨委吹響了「亮創先爭優旗幟,奪型號研製勝利」的號角;為了守住殲20的每一個節點,各級指揮員坐鎮現場,靠前指揮;研製計劃充分進行協調溝通,全部按小時進行安排;研製全線實行「609」「711」甚至「724」工作制,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只要需要,隨叫隨到;那裡有困難,那裡就有黨員的身影,那裡有任務,那裡就有黨旗飄揚。在國家利益面前,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航空人勇挑最重的擔子,善啃最硬的骨頭,以赤子丹心終無悔的精神,披星戴月、嘔心瀝血,負重前行、愈難愈進。在設計、試驗、製造、試飛各個領域,一大批先進典型人物不斷湧現。無論嚴寒酷暑,不分白晝黑夜,他們沒有怨言、唯有激情,沒有等待、只是行動;他們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讓自主創新成為了中國航空工業飛躍時代的精神符號!

大國重器 逐夢藍天

首飛成功,僅僅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作為大國重器,如何增強作戰效能,打造一代名機,成為了航空人勇攀高峰的首要目標。

殲20飛機(攝影:宋奎)

殲20飛機

分析再分析,創新再創新,論證再論證,迭代再迭代。從指標體系、內埋武器數量、人機工效、製造裝配、試驗試飛、保障模式等各個方面,航空人最終拿出了一套科學的、系統的、針對性強的符合現代作戰需求的科學方案。先後以自我涅槃的精神完成了「系統革命」,實現了座艙的最佳人機工效,科學減重達200公斤;通過建立一套純軟體驗證環境,僅用十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三個月的測試工作量;攻克了號稱「飛躍之框」的整體框製造,再破「亞洲第一框」記錄;按照「性能需求、開發研製、評估驗證」循環推進思路,讓試驗、試飛、定型工作在短時間內取得重要成果。

時間給出了完美的答案。在電子、兵器等行業內外數百家研製單位的緊密協同下,經過研製全線的共同努力,殲20的研製在萬眾一心中快速推進,各階段的飛機性能狀態不斷提升。

2016年11月1日上午10點20分,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兩架殲20飛機編隊飛過金灣機場。短短的一分鐘亮相,向世人宣告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

2016年首次亮相珠海航展(攝影:沈峰)

2017年7月,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上,三架殲20「米秒不差」通過閱兵臺上空,首次以戰鬥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殲20「威龍」戰機參加人民空軍成立70周年航空開放日飛行表演。(攝影:周閩 )

2017年9月28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向外界宣布稱,殲20飛機已經列裝部隊,標誌著中國空軍向著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

2018年珠海航展(攝影:嶽書華)

2018年珠海航展(攝影:嶽書華)

2018年珠海航展(攝影:嶽書華)

2018年2月9日,中國空軍發言人發布消息稱,殲20飛機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向全面形成作戰能力邁出重要一步。

2018年11月6日中國航展開幕式上,殲-20飛機首次以「新塗裝、新編隊、新姿態」三機編隊進行了飛行展示;11日的閉幕式上,殲-20飛機空中掛彈開艙,進一步彰顯人民空軍的開放和自信。

2019年10月1日,殲-20以五機編隊亮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殲20參加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攝影: 嶽書華)

從當年的「黑絲帶」到今日的「銀河戰艦」,從初出茅廬的驚鴻一瞥到縱橫海疆的逐鹿爭雄,殲-20的每一次亮相都舉世矚目,殲-20的每一次出徵都威震四方。

砥礪勇超越  凌雲再奮飛

浩浩長空,看威龍列陣!遙遙大洋,聽劍嘯海疆!

十年來,從首飛到首次公開亮相珠海航展,從亮劍朱日和到裝備作戰部隊,從形成戰鬥力到飛過天安門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殲20以大國重器的姿態,以逐夢藍天的雄姿,詮釋著航空人「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初心和使命。突破研發理念、跨越研製能力、創新研製手段,殲-20研製成功和裝備部隊,實現了「打造跨代新機、引領技術發展、創新研發體系、建設卓越團隊」 的工程目標,實現了我國航空工業研製能力和航空武器裝備建設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十年砥礪,十年進取,航空人一次次把新的奮鬥書寫在共和國的旗幟上。

兩個終將(攝影:張志冬)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加強練軍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建軍百年目標的確立,給航空工業立起了一面令人振奮的精神戰旗。

航空工業將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築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增強戰略定力,不斷深化改革,不斷自主創新,奮力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在建黨100周年和新中國航空工業70周年之際,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宏大歷史中,為強軍夢、中國夢提供強大且有力的支撐,為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百年復興夢,強軍正當時。

再一次出發, 我們堅信,祖國未來的天空將更加精彩!

相關焦點

  • 殲-20隱身殲擊機首飛十周年!一組圖片來看殲-20英姿,威龍震天!
    殲-20隱身殲擊機首飛十周年!一組圖片來看殲-20英姿,威龍震天! 圖片均來自網絡。殲-20隱身殲擊機首飛十周年!一組圖片來看殲-20英姿,威龍震天! 圖片均來自網絡。殲-20隱身殲擊機首飛十周年!一組圖片來看殲-20英姿,威龍震天! 圖片均來自網絡。
  • 祖國強大了,殲20首飛十周年
    這架飛機,就是當時被網絡媒體稱作「黑絲帶」,正式命名為殲20的中國新型隱身戰鬥機。按照國際上的戰鬥機劃代標準,殲20屬於第五代戰鬥機。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慣例,殲20被稱為第四代戰鬥機。但無論如何,西方國家口中的第五代,與中國軍方所說的第四代,指的都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隱身戰鬥機,與美國F-22、F-35,以及俄羅斯蘇-57同屬一代。
  • 殲20飛機首飛10周年:翱翔藍天的殲20戰鬥機
    朱鵬 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的殲-20飛機。 嶽書華 攝降落瞬間的殲20飛機。 朱鵬 攝殲20「威龍」戰機在航空開放日的飛行表演現場。 周閩 攝展示飛行的殲20飛機。 朱鵬 攝正在飛行的殲20飛機。 朱鵬 攝飛機軟體調試現場。 朱鵬 攝首次亮相珠海航展殲的20飛機。
  • 殲20首飛10周年,收藏這組高清大圖
    10年來,從首飛到公開亮相珠海航展,從裝備部隊到飛過天安門接受檢閱…殲-20翱翔藍天,守護祖國山河。(來源:中國軍網)(來源:中國軍網、中國新聞網)中國首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四代機殲20首飛成功,時間定格在了2011年1月11日13時11分。(來源:中國軍網、中國新聞網)(來源:中國軍網、中國新聞網)首飛成功,僅僅是走完了第一步。
  • 殲-10戰機首飛20周年!生日快樂,20歲的「帥小夥」!
    他是宋文驄,殲-10單座型總設計師。隨後,雷強登上飛機,向大家揮手致意後進入了座艙。飛機發動、滑行、加速,隨著一陣巨大的轟鳴,飛機抬起前輪,瞬間便沖天而起!全場的人們歡呼、跳躍、鼓掌,有人把手中的鮮花拋向天空,向飛機和飛行員致敬。飛機在主席臺上空環繞3圈後,雷強在空中主動請求再飛1圈,現場指揮中心同意了他的請求。
  • 殲20首飛實現八個「1」,當眾打臉美國防長,曾被質疑是轟炸機
    2021年1月11日是殲-20首飛十周年的紀念日,在這十年時間裡,殲-20實現了從首飛到改進並最終量產服役的全過程,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4款第五代隱身戰鬥機之一。而根據殲-20首席試飛員回憶,殲20的首飛實現了八個「1」,那就是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點11分起飛,並且當時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剛下飛機,就收到了殲-20首飛成功的消息,讓羅伯特·蓋茨又氣又惱,有一種被當眾打臉的感覺。
  • 殲-20首飛給西方帶來什麼?美專家:對中國軍事力量認知的分水嶺
    據悉,1月11日,中國空軍迎來殲-20首飛10周年紀念日,在這一天,國內外軍事媒體都或多或少地為殲-20首飛而感嘆中國空軍的變化。其中,如果要問到殲-20的首飛給中國帶來什麼?
  • 圖集|首飛22年,殲10的22個高光時刻
    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成功。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讓我們一同回顧,殲10的那些高光時刻,致敬那些讓戰鷹翱翔的人!從「十號」到殲10,用一個輪迴,換自由王國!1986年1月,「十號工程」正式立項。決戰定型試飛!創新領先試用!2003年,殲10提前交付空軍部隊領先試用。
  • 有人送我殲-20,還贈水仙可還行?
    我要等到它公開亮相,能對媒體講了,然後再堂堂正正地拍!然而實際上,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雖然見過殲-20好多次,至今還沒問過楊總關於它的任何故事。沒關係,總有那麼一天的。特地找了一張以殲-20、殲-10A、殲-10S和梟龍為背景的,加上了三個色彩鮮明的大字「籤名呢?」給他發了過去。估計被追討了這麼久,他也被我煩得不行,想早點結帳,終於答應了回京後讓人給我送來,把我美得呀~盼望著,盼望著,殲-20首飛10周年的這個美好日子,終於到來了。早上9點剛過,發了一條「祝你家殲-20十歲生日快樂!」
  • 殲-11首飛22周年|「側衛」入華獲新生 殲-16會是終極版本嗎?
    圖片說明:航空工業圖東方網·演兵場12月16日:22年前的今天,殲-11戰鬥機01架機首飛成功,正式定型。雖然,這架戰鬥機的僅僅是組裝生產,但是相較於之前純進口的蘇-27SK,它已能冠上「殲-11」的稱謂。
  • MAKE IT源夢十年源碼時代十周年勇立潮頭再出發
    來源標題:MAKE IT源夢十年源碼時代十周年勇立潮頭再出發 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7%。
  • 殲20研發機構成立50年:已成中方戰機設計老大,思維更超越美軍!
    12月18日,航空工業成都所舉行了建所50周年主題儀式。依靠設計殲-20、殲-10這兩款主力國產殲擊機,成都所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國內戰機設計的老大,實現了對老大哥的反超。
  • 殲-20比殲-16強不少,為何殲-16要比殲-20產量多得多?
    近些年來,中國軍事實力已非常的快,我國空軍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運20、直20、殲20也已經列裝部隊,就連轟20也被央視證實已經取得重大突破,相信很快就會亮相了。此外,還有殲16、殲10、殲-11、空警500、正在大規模生產當中,如今我國空軍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三位,與世界排名第二空軍的俄羅斯相比也落後不了多少。
  • 從殲-9到殲-20的50年,以及the next……10年?
    12月18日,航空工業成都所舉行了建所50周年主題儀式。而同樣歷經十餘年奮戰的殲-9,雖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大折騰在內,最終沒能造出實機的理由可謂千千萬,但國產第一代軍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渦扇-6(也是被「三上四下五轉移」所累)那種「你說他不行,臺架數據高;你說他行了,你敢裝機嗎」的狀態,確實得把大鍋背好。
  • 全球首款五代機陷入危機,面對後發優勢的殲-20,可能再輸一局
    剛剛過去的2020年12月15日是世界上第一種五代機F-22服役15周年的紀念日,在2005年12月15日,美國空軍宣布首批12架F-22戰鬥機正式在維吉尼亞州蘭利空軍基地第1戰鬥機聯隊第27戰鬥機中隊投入服役,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具有了執行國土防空任務的資格。
  • 殲-20試飛員透露座艙有玄機,解決大難題,號稱「無憂慮操縱」
    在近日的殲-20首飛10周年慶祝活動中,該機試飛員李剛在接受央視的採訪中回憶起自己10年前駕駛2001號殲-20驗證機首飛時的感受,他表示即使當時已經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精心準備,但登上飛機時還是「有點小興奮」,就像拳擊手上場的熱身一樣。
  • 盤點中國殲20所擁有的各種強大性能,讓外國人都為之嘖嘖稱讚
    殲20大約是中國的唯一一款能夠擊落F22的戰鬥機了,它可以採用三面合圍的策略,採取先進的多面圍攻策略, 殲-10A和殲-11A/B在擁有預警機、地面防空飛彈支援的情況下都經常被無傷虐殺,代差的劣勢不是飛行員的水平和勇氣能夠輕易彌補的。憑藉著強大的電磁幹擾壓制和電子偵察能力,中國的新型戰鬥機可以超越F22。
  • 中國殲20的性能如何?北約稱其「火焰獠牙」,空中格鬥性極好
    2017年7月30日,三架殲-20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上首次以戰鬥姿態公開世界譁然,因為這是自美國F-22和F-35後的第三種第五代隱身戰鬥機。代號「威龍」,北約給起的代號更加霸氣,名為「火焰獠牙」,殲-20由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模仿設計,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生產,總設計為楊偉。殲-20採用鴨式布局,可增加戰機的空中格鬥性,其實在正常飛行狀態時鴨式布局並沒有起很大的作用。但當飛機需要做一些大強度的機動上仰或小半徑盤旋等動作時,前翼和主翼會產生強大的渦流,兩股渦流之間會相互耦合和增強帶來更強的升力。
  • 殲20和F22,哪個才真正具備領先全球的能力?
    國之利器--殲20,提起它國人無不自豪感倍增,正是由於殲20的出現,中國在世界大國中的地位又向前提升了一大步。殲20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性等能力的隱形第五代制空戰鬥機,解放軍研製的最新一代雙發重型隱形戰鬥機,該機將擔負我軍未來對空、對海的主權維護任務。殲20的發展歷程可謂是坎坷不斷,不過最後在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最終殲20成功首飛、載彈試飛、即將列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