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航空工業成都所舉行了建所50周年主題儀式。依靠設計殲-20、殲-10這兩款主力國產殲擊機,成都所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國內戰機設計的老大,實現了對老大哥的反超。那麼展望未來50年,成都所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
成都所的建立,實際就和我軍戰機的「純國產化」息息相關。眾所周知,我國的軍用航空工業,是在蘇聯的援助下建立起來的,一開始就有強烈的「仿製」色彩。但在中蘇關係交惡後,我國為了國防建設的需要,除了仿製米格戰機之外,就需要設計建造自己的戰鬥機。1966年,我國啟動了研製殲-9戰鬥機的計劃,為此瀋陽的601所抽調設計人員500人,到成都的132廠建立601分所,試製殲-9戰鬥機。最終在1970年12月18日,在601分所的基礎上,組建第611研究所。這就是今天成都所的由來。
可以說成都所的出現,就是為了純國產戰機的出現,而選擇在成都,同樣也有三線工業布局的特色。儘管後來殲-9戰機在1980年下馬了,但1986年成都所就開始研製第三代國產戰機殲-10。從1998年3月23日殲-10戰機首飛,到2011年1月11日殲-20首飛,成都所光榮完成了「國機國造」的任務,而且還成為繼美國洛馬公司和俄羅斯蘇霍伊之後第三個完全具備五代機設計的單位。
在談到成都所的歷程,很多軍迷都會聊到很多戰機技術,例如鴨翼、電傳飛控、數位化火控、翼身融合等等。但實際上成都所的成功絕不僅僅是技術,而是理念。首先就是設計理念上,一定要嚴格按照自行設計。這對於我們這個脫胎於仿製的國家來說極為重要。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就表示,設計殲-7III的時候就嚴禁照搬照抄,未經自行設計協調的數據不許使用,一定要按自己的方法去設計、去做總體協調。因此正是從殲-7III開始,逐步培養起具備完全自主設計的研究隊伍,為殲-10和殲-20的研製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就是管理理念,特別是質量管理。從殲-10到殲-20,成都所的研發實際是依靠數位化來實現「實戰化」。也就是通過對戰場環境、作戰應用建模和戰場環境、體系化對抗仿真,分析戰場威脅,從而牽引出武器裝備的能力需求。通過這個流程實現為部隊研製的就是未來作戰需要的裝備。而在整個新型戰機的設計上,全面貫穿數位化研發,推進三維全數位化研發的技術狀態管理。2020年美國聲稱已經使用數字工程設計了六代機的原型機,實際中美兩國的未來戰機設計理念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因此展望未來的50年,成都所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就很讓人期待了。因為中美兩國戰鬥機設計團隊的理念,基本上處於相同的地位。實際從成都所研製火箭推力的無偵-8無人機,就可以發現成都所在未來新一代戰機乃至整個戰場空天體系建設上,比美軍走的還要早!這說明成都所在瞄準未來實戰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這是超出戰機國產化的更高一層的「國防自主」思維。
由於中美兩國對裝備的保密思維不同,相對於美國經常在媒體上造勢「已經研發六代戰機」,我們還是相對比較低調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真的就像它宣稱的那樣厲害,因為雙方從理念和技術上,並沒有代差。楊偉總師已經透露,我國的戰機研製已經進入自由王國,因此像過去一樣美國先研製出來,然後蘇聯針對性的研製對抗性裝備,這樣的時代也許將一去而不復返。美國很可能要琢磨如何對付對手的新一代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