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分《狗十三》:從愛狗到吃狗肉,這部電影本不想推薦

2020-11-17 一本情感簿

文│一本情感簿

有這樣一部電影,它在2013年就拍攝完畢,然而一直到2018年才上映,它既沒有血腥暴力的場景,也沒有少兒不宜的畫面,但就是被禁了長達五年的時間。

直到我一個人靜靜的看完了這部電影,深感壓抑和糾結的同時,才終於明白,它被禁播五年的背後,其實是很講道理的。

故事講述一個十三歲姑娘在眼淚和抑鬱中的成長曆程,雖然故事沒有刻意強調立場,僅僅是描述了一種普遍的家庭現狀,但被誤解的矛盾和傷痛卻出現在了眾多的影評當中,尤其是年輕人的消極評價。

我覺得這樣不對,縱然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但它確實誇張化了青春的疼痛,把叛逆和任性演繹成了家人的不理解,也把成長描繪成了洪水猛獸。

今天,我將用不一樣的視角,帶大家重新解讀這部「青春疼痛劇」——《狗十三》。

01:這部電影,「套路」了很多觀眾

李玩的父母婚姻破裂,爸爸給她找了一個繼母。這可能是一個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後媽」的故事,可以說從一開始,影片就將觀眾帶入一個思維誤區。

且觀眾很難察覺……

破裂的家庭一定是不幸福的嗎?繼母一定是惡毒的、殘忍的嗎?這個叫李玩的小女孩一定會遭受非人的經歷嗎?我想很多人都被電影刻意營造的氛圍挑起了先入為主的陷阱當中。

李玩的經歷,在這種氛圍之下,就很容易被我們無形之中與所見所聞,以及自身的童年經歷重合,從而產生共情、共鳴和不忿。

「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無數人對這兩句話表示深惡痛絕,尤其是出自父母之口,就會異常牴觸,於是有過不被理解和被暴力的童年的人,仿佛就找到了一個宣洩口。

然後,皺起眉頭,心中有種抑鬱的煩躁情緒滋生,於是,我們終於放大了童年的眼淚和無助對我們造成的傷害。

《狗十三》中的狗,只是一個「道具」,目的牽出故事以及李玩個人內心的情感波動。

與父親的疏遠和矛盾,由養狗愛狗開始,到丟狗、尋狗、最後到吃狗肉,電影看似敘述著李玩的成長,實則藉助兩任狗狗「愛因斯坦」的狗生遭遇,無形中強調了兩遍李玩的人生遭遇,用人類對於狗的情感,強行提升了李玩的「悲慘」和「孤獨」,強化了人物悲傷的情緒和電影的壓抑氛圍。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被敏感的他們察覺,而經歷過歲月磨礪的成年人,對於孩子的某些情緒,則相對容易忽略。

原生家庭的破裂,終究是她造成了傷害。男人不善於言辭,不願表達真實情感,這是硬傷,所以李玩的父親和爺爺總是表現的後知後覺,比較木訥。

一個家,想要營造幸福的氛圍,並不容易,這一點每個家庭都是,無關父母離婚與否。

02:成年人的世界不是變得殘酷了,而是懂得取捨了

被迫害的青春?殘酷的成長?被放大的青春疼痛,是電影的又一個「套路」。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這是電影海報上印著的一句話,初讀覺得很有道理,而後轉念又想,這個世界不是桃花源,這個社會更不是象牙塔,人們成長需要面對的大多不如意,倘若眼裡只有自己,自然覺得事事不順。

於父母而言是,於孩子而言更是,智者見山,愚者見淵。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遇事只看到壞的一面而完全不考慮好的一面,永遠不會滿足,永遠也不會開心。

李玩離家,晚歸,當著父親的面喝酒挑釁,推倒了爺爺,對奶奶也是怨聲怨氣。我們必須承認,李玩本身是有問題的,她覺得父親不好,家庭不好,可她放棄自己,選擇墮落,又好在哪裡?倘若這樣的行為也可以被輕易接受,那麼未來我們孩子的價值觀,會是怎樣不可理喻呢?

我希望觀者明白,弄丟了「愛因斯坦」,並非爺爺所願,他自然明白這條狗對李玩意味著什麼。當一大家子為了照顧她的情緒而選擇隱瞞事實,企圖岔開話題時,我們不該只看到所謂的成年人的「虛偽」。

換個角度,所有人都選擇隱瞞她,是不是也可以證明,所有人其實都非常在意她呢?如果不是擔心她難過委屈,又何必如此興師動眾,還吃力不討好呢?

電影中,爺爺會給她買最愛吃的螃蟹;奶奶半夜為了找她而提心弔膽,甚至迷路;而後父親生氣教訓她,讓她對爺爺奶奶道歉,這有錯嗎?

父親或許確實不能理解她,可父親也不過是一個遭受著社會壓力的中年人,他需要工作,需要應酬,更需要去拍領導馬屁。我們對一個為了家庭而奔波的男人,用「虛偽」和「雙重標準」去評價他,真的合適嗎?

更何況父親對女兒的愛其實也是毫不掩飾的,他會親吻女兒的額頭道歉,會給她買禮物,會承諾帶她去看展會……他的世界不止是有李玩,他上有老下有小,註定要顧及很多,很難面面俱到。

所以,這部電影,上升不到原生家庭弊病的高度,畢竟,沒有偏心,更沒有忽視孩子的事實發生。

理解與被理解,應當建立在相互的基礎上,孩子可能不懂,但成年人不能不懂。

我們曾經為人子女,如今為人父母,關於青春的那點傷痛,以及對父母的諸多埋怨,終將有一天會以另一種形式體現在我們與孩子的相處上。

或是沿襲父母的育兒觀,或是牴觸上一輩的觀念,認為孩子應該有一個被「愛」包圍的童年,這都是一種取捨,沒有絕對的壞,也沒有絕對的好。

03:成長就是會經歷痛苦和眼淚,我們不該只看到壓抑和妥協

一句「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確實不能把一切的矛盾和傷害一語帶過,畢竟就連魯迅先生都說:一直如此,就是對的嗎?

被父母主導的未來,被現實拉扯的青春,身處其中,我們會覺得沒有自由,沒有自我,會覺得被限制了未來,阻礙了我們張開翅膀,為什麼李玩的設定是13歲?如果是23歲,33歲,她還會這麼想嗎?

如果一味強調自由和自我,空談理想忽略現實因素,把任何問題都歸咎與父母,這樣的價值觀又有多少可取之處呢?

看似被毀掉的「可能性」,其實也是另一種人生「可能性」,沒有誰真的可以毀掉另一個人的全部。就像「二八定律」的定義一樣,任何時候,我們都起碼掌握著我們未來百分之二十的主動權,誰也不能撼動。

後來的李玩變得沉默寡言,不再述說自己的委屈和孤獨,她覺得自己變成了曾經討厭的那種人。因為改變不了,於是她開始妥協,去迎合她理解的所謂成年人的世界和規則。

這個過程自然是沉重的,殘酷的,可也正因為如此,她懂得了思考,鼓起勇氣去踏過曾經看似過不去的難關:

她在家人擔憂的目光下吃了狗肉。她努力學習,拿到了省級物理一等獎。當得知父親沒有把「愛因斯坦」送去狗肉館,她也會對父親說「謝謝」。她開始接受同父異母的弟弟,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姐弟。甚至在一次遇到「愛因斯坦」後,不僅沒有認牠,反而說:我好怕牠認出我。她變了,變得不再多愁善感,不再那麼情緒化,不再那麼理想化。看到她一個人走到無人角落崩潰痛哭,是那樣的無助的和壓抑,她不再輕易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變得不動聲色。

她可能丟了很多東西,但不能否認,她也收穫了很多東西,相比之前的吵鬧、哭泣、離家出走,如今的她反而更加理解父親,對事物的看法也趨於理性。

這就是成長,成年人的標誌不是年齡,而是經歷和閱歷,是面對兩難境地時的理性選擇,是擔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更是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包容。

結語

我們都叛逆過,無法無天過,因為我們都有過青春,可十年後,二十年後,再回頭看看自己的做所所為,還覺得是對的嗎?

每個人心裡都有答案,結果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相比那時候,如今的我們已經學會思考,這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家庭教育,我支持理解和溝通,但同時我也認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一個人年少時沒有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那麼長大以後,他就要用更多的時間和眼淚去學會。

家人可以寵著你,讓著你,但社會不會,現實更不會。

當做文藝片觀看即可,切勿對號入座,對父母產生不滿情緒就更不應該了。

我們是第一次做人子女,父母又何嘗不是第一次為人父母……

期待您關注一本情感簿,及時了解更多精彩。感謝閱讀!-End-

相關焦點

  • 豆瓣8.2分《狗十三》:從愛狗到吃狗肉,這部電影本不想推薦
    文│一本情感簿有這樣一部電影直到我一個人靜靜的看完了這部電影,深感壓抑和糾結的同時,才終於明白,它被禁播五年的背後,其實是很講道理的。故事講述一個十三歲姑娘在眼淚和抑鬱中的成長曆程,雖然故事沒有刻意強調立場,僅僅是描述了一種普遍的家庭現狀,但被誤解的矛盾和傷痛卻出現在了眾多的影評當中,尤其是年輕人的消極評價。
  • 《狗十三》:豆瓣8.2分,青春到成人的血淚之路
    青春離去的時候,連聲道別都沒有2018年上映的《狗十三》,是由人稱「影帝製作機」的曹保平執導,張雪迎參演的一部青春期成長之路的影片,獲得豆瓣8.2的評分。在這個過程中,張雪迎飾演的李玩從開始的掙扎、到對現實的妥協,到最終與自己和解,在自己與成人之間找到了個性與交集的一個平衡。影片中,李玩兩次提到了「平行宇宙」,更像是一個精神的伊甸園。在那裡,可以同時領略夏天和冬天,感受得到與得不到,現實生活中不能被滿足的種種缺憾,仿佛在那裡面都能得以補充。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她的成長之路。
  • 以愛之名的《狗十三》,看過的人都不想看第二遍,只因太真實
    《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2018年上映的作品,距今已有兩年之久,目前豆瓣評分8.2。但實際上這部電影早在五年之前就已經殺青,只是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公映而已。而在上映之初它的片名原本是阿拉伯數字1和3&34;,但由於過審方面的原因改成了大寫漢字。而它表達的意思也淺顯而直接——面對愛暴力,最後你只能剩下一句髒話。
  • 以愛之名的《狗十三》,看過的人都不想看第二遍,只因太真實
    《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2018年上映的作品,距今已有兩年之久,目前豆瓣評分8.2。但實際上這部電影早在五年之前就已經殺青,只是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公映而已。而在上映之初它的片名原本是阿拉伯數字1和3",組合起來就是B",但由於過審方面的原因改成了大寫漢字。而它表達的意思也淺顯而直接——面對愛暴力,最後你只能剩下一句髒話。
  • 狗十三豆瓣評分多少電影好看嗎 狗十三最新影評怎麼樣
    由曹保平導演,張雪迎主演的電影《狗十三》將於12月7日上映,該片被禁五年,豆瓣評分高達8.5分,此次終於能夠上映不少觀眾都倍感期待、狗十三豆瓣評分多少  目前電影《狗十三》在豆瓣上的評分為8.5分,該片2013年就已經製作完成,不過直到今年才在全國公映,目前該片定檔12月7日,上映之後可能豆瓣上的評分還會出現波動
  • 豆瓣評分8.2《狗十三》:每一次成長都是一次蛻皮
    電影狗《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2013年的作品,但是直到2018年才全國上映。影片用平實的鏡頭,白描的手法,把13歲女孩李玩青春期的陣痛和殘酷的成長過程徐徐地展現在觀眾眼前,是當代絕大多數中國家庭生活的縮影,讓眾多的觀眾看到自己的影子。影片通過兩條狗的命運,暗喻青春期孩子蛻皮式的成長。
  • 《狗十三》:我希望你看懂這部電影,又不希望你看懂它
    哈嘍各位讀者老爺們好,這裡是說好不說壞,茶荼電影推薦時間。今天茶荼給大家帶來的這部電影被封禁了五年之久,因為它的講述的太過於寫實,也太過於壓抑。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花季少女在一個重組家庭中從童年到成年的殘酷故事。它將中國式「愛的教育」搬上熒幕去講述十三歲少女所謂成長的故事。
  • 《狗十三》:太難受!電影結尾李玩的這個動作,網友眼淚崩不住…
    時隔5年,這部號稱是中國最好的青春電影《狗十三》,終於能夠在國內各大電影院上映了。電影截至今日也是成功斬獲了4300萬左右的票房,作為一部五年前的電影來說實屬不易,並且一經上映就榮獲大量的口碑,豆瓣評分直飆8.5,「最好的青春片」果然名不虛傳。
  • 《狗十三》你沒注意到的十個隱喻!
    這部神奇的禁片就是今天的主角——《狗十三》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裡,李玩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希望通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湧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啟了它洶湧又無奈的成長之路。這部電影,不同的關注看都會有不同的體會,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你可能沒注意到的十個隱喻!
  • 豆瓣8.4:電影《狗十三》,我們真實的青春記憶
    — 點擊藍字關注青橙故事 —最近有一部被塵封五年的青春片《狗十三》,上映三四天就衝上了豆瓣8.4的評分,被稱為「中國最好的青春片」。 它也許不是預算最高的青春片,也不是明星最多的青春片,但卻一定是最真實的。 我們大多數人的青春,是偏科、長痘、想養狗。
  • 狗十三這部電影,反應了多少以愛為名的暴力教育
    狗十三,知名導演,曹保平2013年的作品,在獲得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最佳影片獎後,就銷聲匿跡了,網上一點痕跡都找不到。但曾經有心看到的人給予他很高的評價。12月7日。狗十三這部影片終於上映了,影片一經上映就大火,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 《狗十三》劇情分析,這部電影為什麼能夠直戳人們的內心
    《狗十三》這部電影的口碑不錯,但是這部電影名字並沒有多吸引人。一個不明所以的名字,加上一個並不高的票房,到底能為我們帶來怎麼的視聽體驗呢?這樣一個看名字完全不知道要演啥的電影,又為什麼能夠戳中很多人的內心呢?對於這點,我也著實好奇。
  • 狗十三為什麼被禁 電影狗十三是什麼意思被禁5年原因
    據悉電影《狗十三》將於12月7日上映,可能有不少的朋友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知道過這部劇了,而這部劇為什麼時隔五年才在各大電影院上映,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據悉《狗十三》講述了一個女孩童年到成年的故事,雖然這個劇情看似十分簡單,但其中反應出來的許多真實問題可能就是導致它被禁的原因。電影《狗十三》講的是少女李玩的成長經歷,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逐漸長大的故事。電影名字的「狗十三」中,十三指的是女主角李玩十三歲,狗是李玩養的金毛,叫愛因斯坦,電影被禁多年就是因為劇情太寫實了。
  • 豆瓣8.2《狗十三》:禁播五年,平凡生活下掩藏觸動人心少女心路
    最近無意翻看了幾年前的一部電影《狗十三》,是由曹保平導演執導的一部現實題材的青春片。整部電影情節,是在成年人眼裡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下,演繹一個少女驚心動魄的心路歷程。電影講述了一個十三歲的花季少女李玩,父母離異後由父親撫養,然而因為父親再婚,李玩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親為給女兒解悶送了一隻小狗,由此引發的一段故事。01李玩的家人是愛她的,然而這份愛卻充滿了霸道和自私。
  • 被禁5年,豆瓣評分8.2,這部真實的狗13揭露了中式教育
    《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2018年上映的作品,距今已有兩年之久,目前豆瓣評分8.2。但實際上這部電影早在五年之前就已經殺青,只是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公映而已。而在上映之初它的片名原本是阿拉伯數字1和3",組合起來就是B",但由於過審方面的原因改成了大寫漢字。
  • 《狗十三》:在這個家活了12年,你以為我要的,就是一條狗嗎?
    經歷了那場和父母針鋒相對的頂撞,和爺爺奶奶以愛為名的綁架的哭訴,在成人世界的「哄騙」和「威脅」環繞中成長的我們,是真的長大了,還是只是沉默了?曾保平導演的青春電影《狗十三》,用少女李玩的慘劇,揭示了現實中一代代家庭「聽話」「懂事」管教下青少年心靈成長的隱痛。
  • 狗十三 點擊閱讀原文在線觀看
    最殘酷的畫面是——她吃起飯桌上的狗肉,面不改色。這是一小部分人的發問,之所以是一小部分在於絕大多數人都沒看過這部電影,甚至連「網絡資源」都極難找到。但說出期待《狗十三》的理由卻又很多。如果你拿著青春片的「標尺」去衡量《狗十三》,那麼這部電影一點也不像青春片。它沒有大學時的美好戀愛、成人後的生活責難,沒有墮胎、沒有車禍甚至沒有「眼淚」。它的成長要往前推,推到少年時期。
  • 養狗和吃狗肉有衝突嗎
    作為一個地道的玉林人,我當然吃過狗肉,但是我也不否認,玉林也有一部分人不吃狗肉的,在這一小部分不吃狗肉的人當中,還有一部分人不是不想吃,是因為不能吃!為什麼不能吃呢?所以這一部分人等到長大成年後,結婚之前,首先要用三牲酒禮還神,把神送走以後才可以入洞房,以後就可以吃狗肉了。剩下的那一小部分不吃狗肉的,就是因為個人身體承受的原因,或者個人對食物的喜好才不吃的,整體來說,大部分人是吃狗肉的。
  • 被禁五年的神片《狗十三》:道出千萬家庭傳統教育的弊端
    在看過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家庭教育和成長蛻變後,我想起了那部被禁五年,在2018年再度播出就獲得豆瓣8.2高評分的神片《狗十三》,近兩個小時的電影不但為我們指出中國大多數家庭傳統教育的弊端,還告訴我們在錯誤教育體系下孩子的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
  • 《狗十三》的背後,是萬千「張雪迎」式的中國女孩
    後來,這部電影在相繼榮獲第64屆柏林電影節特別推薦獎、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之後,就此「銷聲匿跡」。這部還未公映豆瓣評分就高達8.5分的電影,讓喜歡它的觀眾足足等了五年。好在,五年的密封沒有讓觀眾遺忘,反而讓《狗十三》這部電影歷久彌香。從點映開始,一直到今天,斯文看到了太多這樣的評論:這才是最好的國產青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