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本情感簿
有這樣一部電影,它在2013年就拍攝完畢,然而一直到2018年才上映,它既沒有血腥暴力的場景,也沒有少兒不宜的畫面,但就是被禁了長達五年的時間。
直到我一個人靜靜的看完了這部電影,深感壓抑和糾結的同時,才終於明白,它被禁播五年的背後,其實是很講道理的。
故事講述一個十三歲姑娘在眼淚和抑鬱中的成長曆程,雖然故事沒有刻意強調立場,僅僅是描述了一種普遍的家庭現狀,但被誤解的矛盾和傷痛卻出現在了眾多的影評當中,尤其是年輕人的消極評價。
我覺得這樣不對,縱然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但它確實誇張化了青春的疼痛,把叛逆和任性演繹成了家人的不理解,也把成長描繪成了洪水猛獸。
今天,我將用不一樣的視角,帶大家重新解讀這部「青春疼痛劇」——《狗十三》。
01:這部電影,「套路」了很多觀眾
李玩的父母婚姻破裂,爸爸給她找了一個繼母。這可能是一個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後媽」的故事,可以說從一開始,影片就將觀眾帶入一個思維誤區。
且觀眾很難察覺……
破裂的家庭一定是不幸福的嗎?繼母一定是惡毒的、殘忍的嗎?這個叫李玩的小女孩一定會遭受非人的經歷嗎?我想很多人都被電影刻意營造的氛圍挑起了先入為主的陷阱當中。
李玩的經歷,在這種氛圍之下,就很容易被我們無形之中與所見所聞,以及自身的童年經歷重合,從而產生共情、共鳴和不忿。
「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無數人對這兩句話表示深惡痛絕,尤其是出自父母之口,就會異常牴觸,於是有過不被理解和被暴力的童年的人,仿佛就找到了一個宣洩口。
然後,皺起眉頭,心中有種抑鬱的煩躁情緒滋生,於是,我們終於放大了童年的眼淚和無助對我們造成的傷害。
《狗十三》中的狗,只是一個「道具」,目的牽出故事以及李玩個人內心的情感波動。
與父親的疏遠和矛盾,由養狗愛狗開始,到丟狗、尋狗、最後到吃狗肉,電影看似敘述著李玩的成長,實則藉助兩任狗狗「愛因斯坦」的狗生遭遇,無形中強調了兩遍李玩的人生遭遇,用人類對於狗的情感,強行提升了李玩的「悲慘」和「孤獨」,強化了人物悲傷的情緒和電影的壓抑氛圍。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被敏感的他們察覺,而經歷過歲月磨礪的成年人,對於孩子的某些情緒,則相對容易忽略。
原生家庭的破裂,終究是她造成了傷害。男人不善於言辭,不願表達真實情感,這是硬傷,所以李玩的父親和爺爺總是表現的後知後覺,比較木訥。
一個家,想要營造幸福的氛圍,並不容易,這一點每個家庭都是,無關父母離婚與否。
02:成年人的世界不是變得殘酷了,而是懂得取捨了
被迫害的青春?殘酷的成長?被放大的青春疼痛,是電影的又一個「套路」。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這是電影海報上印著的一句話,初讀覺得很有道理,而後轉念又想,這個世界不是桃花源,這個社會更不是象牙塔,人們成長需要面對的大多不如意,倘若眼裡只有自己,自然覺得事事不順。
於父母而言是,於孩子而言更是,智者見山,愚者見淵。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遇事只看到壞的一面而完全不考慮好的一面,永遠不會滿足,永遠也不會開心。
李玩離家,晚歸,當著父親的面喝酒挑釁,推倒了爺爺,對奶奶也是怨聲怨氣。我們必須承認,李玩本身是有問題的,她覺得父親不好,家庭不好,可她放棄自己,選擇墮落,又好在哪裡?倘若這樣的行為也可以被輕易接受,那麼未來我們孩子的價值觀,會是怎樣不可理喻呢?
我希望觀者明白,弄丟了「愛因斯坦」,並非爺爺所願,他自然明白這條狗對李玩意味著什麼。當一大家子為了照顧她的情緒而選擇隱瞞事實,企圖岔開話題時,我們不該只看到所謂的成年人的「虛偽」。
換個角度,所有人都選擇隱瞞她,是不是也可以證明,所有人其實都非常在意她呢?如果不是擔心她難過委屈,又何必如此興師動眾,還吃力不討好呢?
電影中,爺爺會給她買最愛吃的螃蟹;奶奶半夜為了找她而提心弔膽,甚至迷路;而後父親生氣教訓她,讓她對爺爺奶奶道歉,這有錯嗎?
父親或許確實不能理解她,可父親也不過是一個遭受著社會壓力的中年人,他需要工作,需要應酬,更需要去拍領導馬屁。我們對一個為了家庭而奔波的男人,用「虛偽」和「雙重標準」去評價他,真的合適嗎?
更何況父親對女兒的愛其實也是毫不掩飾的,他會親吻女兒的額頭道歉,會給她買禮物,會承諾帶她去看展會……他的世界不止是有李玩,他上有老下有小,註定要顧及很多,很難面面俱到。
所以,這部電影,上升不到原生家庭弊病的高度,畢竟,沒有偏心,更沒有忽視孩子的事實發生。
理解與被理解,應當建立在相互的基礎上,孩子可能不懂,但成年人不能不懂。
我們曾經為人子女,如今為人父母,關於青春的那點傷痛,以及對父母的諸多埋怨,終將有一天會以另一種形式體現在我們與孩子的相處上。
或是沿襲父母的育兒觀,或是牴觸上一輩的觀念,認為孩子應該有一個被「愛」包圍的童年,這都是一種取捨,沒有絕對的壞,也沒有絕對的好。
03:成長就是會經歷痛苦和眼淚,我們不該只看到壓抑和妥協
一句「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確實不能把一切的矛盾和傷害一語帶過,畢竟就連魯迅先生都說:一直如此,就是對的嗎?
被父母主導的未來,被現實拉扯的青春,身處其中,我們會覺得沒有自由,沒有自我,會覺得被限制了未來,阻礙了我們張開翅膀,為什麼李玩的設定是13歲?如果是23歲,33歲,她還會這麼想嗎?
如果一味強調自由和自我,空談理想忽略現實因素,把任何問題都歸咎與父母,這樣的價值觀又有多少可取之處呢?
看似被毀掉的「可能性」,其實也是另一種人生「可能性」,沒有誰真的可以毀掉另一個人的全部。就像「二八定律」的定義一樣,任何時候,我們都起碼掌握著我們未來百分之二十的主動權,誰也不能撼動。
後來的李玩變得沉默寡言,不再述說自己的委屈和孤獨,她覺得自己變成了曾經討厭的那種人。因為改變不了,於是她開始妥協,去迎合她理解的所謂成年人的世界和規則。
這個過程自然是沉重的,殘酷的,可也正因為如此,她懂得了思考,鼓起勇氣去踏過曾經看似過不去的難關:
她在家人擔憂的目光下吃了狗肉。她努力學習,拿到了省級物理一等獎。當得知父親沒有把「愛因斯坦」送去狗肉館,她也會對父親說「謝謝」。她開始接受同父異母的弟弟,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姐弟。甚至在一次遇到「愛因斯坦」後,不僅沒有認牠,反而說:我好怕牠認出我。她變了,變得不再多愁善感,不再那麼情緒化,不再那麼理想化。看到她一個人走到無人角落崩潰痛哭,是那樣的無助的和壓抑,她不再輕易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變得不動聲色。
她可能丟了很多東西,但不能否認,她也收穫了很多東西,相比之前的吵鬧、哭泣、離家出走,如今的她反而更加理解父親,對事物的看法也趨於理性。
這就是成長,成年人的標誌不是年齡,而是經歷和閱歷,是面對兩難境地時的理性選擇,是擔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更是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包容。
結語
我們都叛逆過,無法無天過,因為我們都有過青春,可十年後,二十年後,再回頭看看自己的做所所為,還覺得是對的嗎?
每個人心裡都有答案,結果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相比那時候,如今的我們已經學會思考,這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家庭教育,我支持理解和溝通,但同時我也認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一個人年少時沒有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那麼長大以後,他就要用更多的時間和眼淚去學會。
家人可以寵著你,讓著你,但社會不會,現實更不會。
當做文藝片觀看即可,切勿對號入座,對父母產生不滿情緒就更不應該了。
我們是第一次做人子女,父母又何嘗不是第一次為人父母……
期待您關注一本情感簿,及時了解更多精彩。感謝閱讀!-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