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這部電影的口碑不錯,但是這部電影名字並沒有多吸引人。一個不明所以的名字,加上一個並不高的票房,到底能為我們帶來怎麼的視聽體驗呢?這樣一個看名字完全不知道要演啥的電影,又為什麼能夠戳中很多人的內心呢?
對於這點,我也著實好奇。電影以主角李玩的自白展開敘事,片頭便為整個故事打下了基調,青春期但是沒有愛情。看過很多像《致青春》和《同桌的你》之類的青春愛情片,這類的電影多半都是套著青春片的外殼講述的卻是成人的故事。而《狗十三》卻截然不同,這部電影講的就是在用孩子的視角在講故事。
李玩一開始的選擇,大多數人都會遇到。李玩經歷過的爭吵,大多數人也都會遇到。而這種問題的存在的根源來自青春期孩子的成長。長大後的孩子在想,為什麼自己的父母不分是非,不以對錯認識問題?看到孩子長大後的家長也奇怪,為什麼孩子不在唯唯諾諾,不聽話了?
電影用寫實的畫面為我們對青春期真實的矛盾進行了刻畫。父母忙而將孩子一個人留在爺爺奶奶身旁讀書生活,溝通已經減少,重組家庭帶來的結果產生隔閡就更多了。
產生隔閡的同時,爺爺奶奶一些不太正確的價值觀也在影響著李玩。爺爺夾著南瓜說著「南瓜還分中國的美國的,崇洋媚外嘛」,而李玩也只能小聲說上一句「水土不同」。慈祥的奶奶也一樣,溺愛帶來的是放縱。
《狗十三》這部電影前半部分講的是李玩的叛逆,後半段講的不是我們期待的勝利,而是李玩一步又一步的被生活和環境磨平了稜角。或許打破自己的認知重建往往會被人稱之為成長。
但是李玩在最後也沒有完成自己認知的重構,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善意,這種不被氛圍改變的行為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看著李玩違心行事,不再展露自己的稜角卻讓人心痛,尤其是被迫吃狗肉的時候。
劇情發展的過程,也是把我們觀眾的心一步步放在火上熬的過程。也懂了為什麼說這部電影戳中了我的內心,不因為別的,就是因為內容太過真實。也讓我開始審視那些所謂的「懂事了」,到底是真的懂事,還是學會了向環境妥協呢?也開始認識到,狗永遠都是狗,但是人卻不一定一直都是人。
最後,《狗十三》是我看過最棒的一部青春片,也是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最後的最後,在李玩吃完狗肉出來,李玩他爸是不是酒駕了?
文|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