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這部影片的名字並不吸引人,但是如果因為影片名字就不去看這個電影,那一定會非常可惜!這個故事非常優秀,不管是細節反諷還是情感都可圈可點,並且也可以將它看成是青春期成長以及中國家庭教育的縮影。
一、主線簡單
這一個故事簡單來說就是13歲的女孩從叛逆到成長的故事。但是這一個電影的時長卻有兩個小時,在看完之後會覺得整個故事非常充實,也沒有那些灌水現場,這一則電影更接近大部分人的青春,沒有狗血的愛情,也沒有什麼異地戀,只有平靜生活下的內心和情感。
這部電影從取景到劇情,都充滿了生活氣息,沒有起起伏伏的轉折,也沒有強烈的欲望和巨大變化,猛的一看會覺得只是生活的拼接。但是故事的內核就是一位少女的心理歷程,不過將心理歷程作為主線故事也是高難度的事情。
因為心裡的變化非常細膩,有很強的主觀性。如果劇情沒有處理好,那麼整個電影會顯得非常鬆散,甚至在記流水帳。如果加入了旁白,就會會顯得刻板生硬,畢竟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說清自己心理變化過程。
甚至這樣的劇情力度還沒有辦法吸引人,特別是中間的高潮和最後的結局,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喜歡。不過該影片卻採用了這種方式來推進故事,高潮和結局也吸引目光。
二、 升華
所謂的升華就是將整個故事一向從個別發展成普遍,從具體發展到原始模型,而狗的遭遇也是少女的內心。少女一開始非常孤獨,小狗也是一樣,他們兩個人彼此映照。小狗丟失,象徵了少女的迷茫,在丟失的過程當中有恐懼,憤怒和情緒,這一種情緒出現!
家人帶來一隻新的小狗,並且還逼少女把它當成原來的狗,相比之前的小狗,這一隻新的小狗,充滿恐懼,利用尖牙來保護自己,這就象徵了少女的叛逆。後來少女接納了新來的小狗,也象徵生活與接納新的人格!小狗被拋棄之後,象徵了少女與家人的疏離,後媽生的弟弟受到了所有人的關注!少女游離在家庭邊緣。
故事結尾時,少女吃了狗肉,並且見到了之前丟的小狗,但是沒有相認。在回家的路上失聲痛哭,這樣暗示上去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自己,她改變了,可是她並不喜歡現在的自己,這一種變化也可以將它稱之為「成長」。
小狗這一個因素應到了所有的內心變化還升華了象徵意義,一方面狗也是一種需要關懷的生命,人們對狗的態度寓意長輩對待晚輩的態度。另一方面狗的更換、丟失死亡,表示著人生階段的變化,每一次成長都在「殺掉」一種人格。
三、反諷
故事的第4個方式就是反諷在開篇少女等到一隻小狗,但是那時候少女覺得這是父親給的,所以不想要,她想要擺脫小狗!結果她發現那是一份自己需要的禮物,於是少女將狗看得非常重要。
之後少女希望家人能夠了解她的內心,但是卻採用了背道而馳的做法,她將狗狗看得太重要結果傷害了家人,讓家人無法了解他的內心,這也是反諷的轉折。
後來少女成績進步得到父親認可,父母親答應帶著他去看天文展覽,但是可惜的是在參加的晚上,飯局時間過長,少女得不到這一項獎勵,這樣的轉折也有微妙的反諷意識。
如此一來,這整個故事就會顯得非常充實,原本只是少女內心經歷的簡單劇情,卻有非常豐富的進展過程!因此大家在看了兩個小時之後,卻沒有感受到任何的乏味和流水帳。他在裡面採用的所有故事技巧都非常高級,創作難度也大。
四、流於表面的關心
可能很多人都會說,這一個少女為了小狗一直吵鬧顯得非常不成熟。對於觀眾來說這件事情是雞毛蒜皮,甚至有些人覺得這樣的小故事根本沒有必要講,其實因為少女的內心比較敏感孤獨,所以小狗對於他來說非常重要!
這是中國家庭的縮影,也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身影,少女看起來確實不是很懂事,但是家人對他的關愛也只是流於表面,從來沒有有走進孩子的內心。從父親到爺爺奶奶,大家確實能看到他們愛的少女,可是到最後卻造成了不美好的結果。
當少女敞開心扉想要迎接這個世界,是世界卻給了她很多傷害,所以她對內心蓋上了厚厚的保護層,這一過程也是反諷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