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狗十三》:劇情簡單但故事技巧很高級,反諷象徵發出無聲質問

2021-01-07 伏龜影評

《狗十三》,這是個第一眼不吸引人的片名。但若因片名而不想看這個電影,那將會是一件可惜的事情。《狗十三》的故事確實非常優秀,無論是細節反諷還是情感處理,都有其可圈可點之處,並且它可以看作是青春期成長、中國式家庭教育的一個縮影。接下來,咱們就來聊聊《狗十三》。

(一)主線劇情簡單至極,卻又充實無比

如果要跟他人介紹《狗十三》的劇情,似乎一句話就能了事——一個13歲女孩從叛逆到成長的故事。但這個國產電影的篇幅有兩個小時,看完之後卻又會覺得整個故事非常充實,沒有無意義的灌水場景。而且,《狗十三》的青春成長更接近大部分人的青春,沒有狗血的愛情和墮胎,沒有異地戀出國分手,有的只是平靜生活下翻湧的內心和情感。

從取景到劇情、人物,《狗十三》都充滿了生活氣息,也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轉折,主角也沒有好萊塢式的強烈欲望和巨大變化。乍一看似乎電影都是瑣碎生活的拼接,但故事內核卻僅僅抓著主角少女成長的心路歷程。不過,將心路歷程作為故事主線是非常高難度的事情,因為心理變化細膩多變、主觀性強。

如果劇情處理不好,就會顯得情節鬆散或平鋪直敘流水帳;如果加入旁白來解說人物心理變化(如寫信、寫日記),也可能顯得刻板生硬。畢竟,大部分人都說不清自己的心理變化過程,以此為內核來創作故事更是難上加難。甚至,這樣的主線劇情還很難給出富有力度、讓人滿意的高潮和結局。不過,《狗十三》卻採用了多種方法來推進故事,高潮結局也處理得不錯。

(二)象徵升華

說起來,《狗十三》的主角成長幅度與《頭腦特工隊》現實中的女孩相似,抽離出來都是非常簡單的故事,甚至連一波三折都不太明顯。在這麼簡單的核心故事上創作,如何表現故事劇情在推進是個大難題。

羅伯特·麥基的《故事》提到了四種表現故事進展的方法。社會進展是擴大人物動作的橫向影響,個人進展則是立足人物內心的縱向挖掘。這兩個進展方式都不太適合《狗十三》,主角只是個13歲的普通少女,幹不出大事影響周圍,人生閱歷少也使得她並沒有太複雜的人物深度。於是,《狗十三》採用了象徵升華,並且加入了「狗」這一元素。

所謂象徵升華,是將故事意象的象徵負荷從個別發展為普遍,從具體發展為原始模型。在《狗十三》中,「狗」起初是象徵主角少女的內心情感,就如同《冰與火之歌》冰原狼象徵那些孩子的命運一般。而且,「狗」的遭遇也成了少女內心的寫照。

- 少女一開始孤獨,而小狗也是孤獨的,二者似乎成了彼此映照;- 隨後,小狗丟了,象徵少女的迷茫,在迷失的過程中湧現出恐懼、憤怒、激動等情緒;- 家人用一隻新的小狗來替代,並逼認少女把它當成原來的狗。相比之前的狗,這是新的小狗張牙舞爪,用憤怒和尖牙保護恐懼的自己。這象徵著少女愈發叛逆,並且新的自我以雛形的姿態出現在少女人格中。- 少女逐漸接納新的小狗,也象徵著少女逐漸接納新的自我人格。- 當小狗被拋棄,也象徵少女被家人疏離。後媽生的弟弟吸引了家人的關注,少女游離在家的邊緣,內心中那個叛逆的自我人格似乎也漸行漸遠。- 故事結尾,少女吃了狗肉,並且見到之前丟的小狗而不相認,獨自回家路上卻又悄聲痛哭。這也在暗示少女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自己,她變了,但是她並不喜歡這種變化,她為此難受。這種變化很難堅定的說是成長。

「狗」這一元素,在映照少女內心變化的同時,還進一步升華象徵意義。一方面,「狗」象徵了一種需要關懷的生命,以人對待狗的態度寓意長輩對待晚輩的態度。另一方面,「狗」的來去更換、丟失、死亡,也在象徵著人生不同階段的人格變化。每一次成長,都在「殺死」過去的一些人格,就好像《頭腦特工隊》中死去的幼年幻想。「狗」不再是象徵少女內心的狗,而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象徵意象。在從個體到普遍的過程中,故事得以推進,表現了進度,可以說是《狗十三》最出色的故事設計結晶,妙不可言。

(三)反諷升華

表現故事進展的第四個方式就是反諷升華,通過反諷的方式轉折故事進展過程。在開篇,少女得到了一隻小狗,但它是少女還在埋怨的父親給的,因此她不想要。少女想擺脫小狗,結果發現那是一份她需要的禮物,於是少女將狗看得越來越重要。這一反諷式的轉折推進了一部分劇情。

隨後,少女渴望家人真正理解她的內心,卻不知不覺的採取了背道而馳的做法。她將狗看得太重要,結果傷害了家人,反而使得家人更加不理解她的內心。這又是一個反諷式的轉折推進。

再後來,少女英語進步得到了父親的認可,父親答應帶少女去她最喜歡的天文展覽。但可惜的是,中途參加晚上的飯局時間太長,少女卻得不到這一獎勵。這一轉折同樣具有微妙的反諷意味。

諸如此類,《狗十三》在象徵升華之餘還多次採用反諷式轉折來推進故事。如此一來,故事就顯得非常充實,原本只是少女心路歷程的簡單劇情就表現出了更豐富的進展過程。因此,看似簡單的劇情,在2小時的觀影中並未感覺到乏味或流水帳,其間所採用的故事技巧是相對高級,創作難度也更大的。事實上,每一個反諷、象徵及其他人物、意象,都值得細細品味。

(四)用矛盾諷刺的故事發出質問

從故事梗概來說,《狗十三》的劇情看起來真的太簡單了。但這種簡單只是表面,要想創作出同等水平的故事其實難度很大。並不是找一堆生活片段拼湊起來就行的,而是需要精心挑選場景,並圍繞故事內核賦予其高於生活的意義,循序漸進的推動故事。愈是細膩的情節處理,難度愈大,更何況《狗十三》這種刻畫少女心路歷程的2小時片長的電影。在細節方面,《狗十三》做得尤為出色。譬如少女從拋棄新狗到接納新狗之間加入了一個自然的銜接場景;少女房間中的轉椅壞了,下一個場景就換上了新的轉椅。諸多細節的注重,讓《狗十三》的完整度更上層樓。

另一個可能讓人吐槽的問題是主角少女。乍一看,《狗十三》的少女為了一隻狗鬧來鬧去,顯得很不成熟,於觀眾而言似乎過於雞毛蒜皮。可能有些人會發問,這麼簡單的小故事有必要講嗎?有必要看嗎?首先,小狗重不重要是對少女而言的,她內心敏感孤獨細膩,小狗對她來說很重要,這就足夠了。

其次,《狗十三》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小故事,通過象徵、反諷等升華,故事由小見大,反映了更加廣泛的普遍意義。它是中國家庭的縮影,它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縮影。主角看起來似乎確實不懂事,但家人確實也只是表面的關愛,未曾試圖走進孩子的內心。從父親到爺爺奶奶,大家都能感受到他們確實是愛著少女的。看起來大家都沒有錯,結果卻造成了不美好的結果。為什麼會這樣?

當少女敞開心懷迎接世界,世界卻給她傷害,於是她將內心深埋,蓋上厚厚的保護層。這一過程未嘗不是在反諷成人長輩,當大人看似成熟堅強的內心也許只是過於封閉內心,要求孩子長大懂事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在要求孩子變得和自己一樣封閉內心。但這究竟是對是錯?究竟是成長還是妥協?甚至影片終場畫面中,對需要援手的孩子強調「你要靠自己」,究竟是否是好的教育方式?充滿矛盾諷刺的《狗十三》,留給觀眾的是無聲的質問。

相關焦點

  • 《狗十三》:簡單的劇情背後,是中國式教育和孩子叛逆期的縮影
    《狗十三》這部影片的名字並不吸引人,但是如果因為影片名字就不去看這個電影,那一定會非常可惜!這個故事非常優秀,不管是細節反諷還是情感都可圈可點,並且也可以將它看成是青春期成長以及中國家庭教育的縮影。一、主線簡單這一個故事簡單來說就是13歲的女孩從叛逆到成長的故事。但是這一個電影的時長卻有兩個小時,在看完之後會覺得整個故事非常充實,也沒有那些灌水現場,這一則電影更接近大部分人的青春,沒有狗血的愛情,也沒有什麼異地戀,只有平靜生活下的內心和情感。
  • 《狗十三》:簡單的劇情、青春期的成長,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縮影
    主線簡單這部電影主要的劇情簡單概括就是,一個13歲的女孩從叛逆期到成長的故事。這部電影整整有兩個小時的時間,但看完之後會覺得整個故事非常的充實感,沒有一點灌水的場景,而這一部電影青春的成長更接近很多人的青春,沒有狗血的愛情也沒有分手,只是非常平靜的生活下的內心和情感。
  • 坐觀《狗十三》狗血劇情,領略《狗十三》百味生活
    電影《狗十三》於今年12月全國上映,不明而意,電影名字暴露出劇情圍繞狗來敘述。情節真實且富有獨特的風格。有那麼幾個瞬間給人一種深思的感覺,而大體卻又有點模糊。其實看到結尾由黑屏突兀的幾個大字「本片反對虐待動物和吃狗肉行為」那樣戛然而止,我是有點唏噓的。
  • 《狗十三》狗,和十三歲的女孩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
    關於影評《狗十三》片名就簡練生動的將兩個主人公擺在觀眾面前:狗,和十三歲的女孩。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初讀「狗十三」這幾個字,那种放浪不羈和憤世嫉俗的意味便在唇齒間氤氳不散,頗有些罵髒字的意思。為什麼有這個意思呢?因為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
  • 影評|《狗十三》
    序言這部塵封五年的《狗十三》帶大家經歷了零零後、九零後的青春時期,在電影的類型上,《狗十三》的劇情稍微傾向於個人化、小眾化的作者電影。但在曹保平手中,《狗十三》又如同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馮小剛導演的《芳華》那般成為反映時代與社會的電影詩。
  • 感謝《狗十三》,讓我認識這位「老戲骨」
    在《狗十三》中,張雪迎飾演的青春期女孩李玩是絕對的「大女主」,影片無論是外部故事還會內核主題,都縈繞在這個人物之上,可以說其表演的成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影片的成敗。 這是張雪迎的第一部電影,談到這次表演時,張雪迎說:當時很直接,沒有帶任何技巧,沒有被所謂的演戲技巧綁架,只是代入了角色,展現了真實的自己。小時候看《狗十三》,還會挑自己各種毛病,但現在我反而覺得那些自己認為的瑕疵,是很好的。比如說青澀的面龐,沒有帶重音強調的臺詞,你會發現那樣演其實是對的。
  • 狗十三為什麼被禁 電影狗十三是什麼意思被禁5年原因
    狗十三為什麼被禁  近日電影《狗十三》舉行了首映禮,並且定檔於12月7日上映,作為一部家庭題材的電影《狗十三》其實在五年前就已經製作完成了,所以影片被禁五年之後終於上映,令很多觀眾都感到十分期待。  據悉《狗十三》講述了一個女孩童年到成年的故事,雖然這個劇情看似十分簡單,但其中反應出來的許多真實問題可能就是導致它被禁的原因。電影《狗十三》講的是少女李玩的成長經歷,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逐漸長大的故事。電影名字的「狗十三」中,十三指的是女主角李玩十三歲,狗是李玩養的金毛,叫愛因斯坦,電影被禁多年就是因為劇情太寫實了。
  • 狗十三結局彩蛋是什麼意思 狗十三上映時間劇情介紹
    據悉電影《狗十三》將於2018年12月7日上映,其實該片五年前就已經製作完成了,而由於一些原因遲遲沒有公映,所以很多網友對於這部片子的到來還是十分期待。近日《狗十三》在北京舉辦了首映禮,主創團隊也都紛紛亮相與觀眾分享作品的感悟,首映禮現場,導演的眾多好友也來到了現場支持,為影片加油助陣。
  • 狗十三劇情快報,先睹為快!
    導演: 曹保平編劇: 焦華靜主演: 張雪迎 / 果靖霖 / 智一桐 / 代旭 / 黃詩佳 / 類型: 劇情 / 家庭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漢語普通話 / 西安話上映日期: 2018-12-07(中國大陸) 片長: 120分鐘又名: 狗13 / 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 狗十三的劇情簡介
  • 2018年度十佳國產片:《邪不壓正》墊底,《狗十三》第二,第一非他莫屬
    該片的敘述手法簡單明確,但它還有相對深奧的倫理表達。故事敘述既有東方戲曲的基因,也有西方戲劇的方法,前半截和後半截是一靜一動,前面越安靜,後面越激烈。張藝謀用屏風製造出來的朦朧美,將整個故事框在了影子的灰度裡,形成了一個明明很空曠,但卻很逼仄的封閉空間。
  • 狗十三:以愛為名的暴力,被成人規則碾壓的青春
    電影《狗十三》由曹保平執導、豆瓣評分8.5、榮獲第64屆柏林電影節國際評委會特別獎以及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被禁五年才上映。 單從片名來看,狗十三、狗13、狗B,是一種無聲的宣洩和反抗。2013年的《狗十三》,塵封五年之後,終於和我們見面了。
  • 狗爪香評
    交朋友要將心比心,狗知道你的腳丫子啥味道,可你聞過狗的嗎?我知道。 當然,這麼冷門的研究方向,跳脫如我,一開始也沒注意到。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了我家狗竟然擁有腳臭這麼高級動物的生物特徵後,我便開始情不自禁的注意起狗爪味道了。
  • 專訪曹保平 |《狗十三》最打動我的是真實
    無論是《光榮的憤怒》中村支書下決心除去村裡無惡不作的四兄弟的故事,還是《李米的猜想》中李米一邊開出租一邊等待消失的戀人方文的故事,即便是現如今把這幾部影片拿出來,也不會絲毫讓人有覺得「過時」 ,《狗十三》更是如此。 這部以十三歲的少女李玩為主角的電影,僅僅通過一條狗就讓全家人的面目甚至是社會現狀一覽無遺。
  • 除了《狗十三》,原來還有那麼多電影喜歡用「十三」,你們看過嗎
    本片的名字比較奇怪,十三也是有寓意的,一個是李玩13歲,然後還有狗狗的壽命13歲,還有影片拍攝於13年。其實除了《狗十三》之外,還有不少電影喜歡用「十三」這個數字,不信一起看看吧!(排名無先後)1、《十三號兇宅》:吳思遠執導,邵音音和恬妮主演,名字上看就知道是一部恐怖片了,年代也比較久遠,1975年上映,大部分人應該沒看過。
  • 《狗十三》:失物招領,你的青春
    影片簡介十三歲的少女李玩,因父母離異,父親再婚,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親送給李玩一隻狗,李玩對狗的態度從抗拒到接受再到喜愛,她給狗取名叫愛因斯坦,不幸的是,在一次爺爺遛狗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走丟了,李玩瘋狂的尋找她的愛犬,與家庭產生了猛烈的衝突,李玩在矛盾中成長,漸漸學會怎麼去做一個懂事的大人,以至於最後與愛因斯坦在街上遇到時,一人一狗,不敢相認。
  • 《暴裂無聲》:從心迷宮到孽迷宮|荔枝娛評
    《暴裂無聲》不及忻鈺坤的處女作《心迷宮》那般驚豔。但可喜的是,這部電影依舊以紮實的故事向所有人證明:一度被資本窮追猛打的忻鈺坤,並未被眼前誘惑所綁架。   是的,這是一個關於食物鏈的故事。   三個男人因為一個男孩的失蹤而陷入了同一個漩渦中,影片接近尾聲時,真正的恐懼才撲面而來,高潮似乎到達得晚了一些,但這並不影響《暴烈無聲》成為一部生猛結實,令人浮想聯翩的作品。
  • 狗十三豆瓣評分多少電影好看嗎 狗十三最新影評怎麼樣
    由曹保平導演,張雪迎主演的電影《狗十三》將於12月7日上映,該片被禁五年,豆瓣評分高達8.5分,此次終於能夠上映不少觀眾都倍感期待、狗十三豆瓣評分多少  目前電影《狗十三》在豆瓣上的評分為8.5分,該片2013年就已經製作完成,不過直到今年才在全國公映,目前該片定檔12月7日,上映之後可能豆瓣上的評分還會出現波動
  • 《狗十三》劇情分析,這部電影為什麼能夠直戳人們的內心
    《狗十三》這部電影的口碑不錯,但是這部電影名字並沒有多吸引人。一個不明所以的名字,加上一個並不高的票房,到底能為我們帶來怎麼的視聽體驗呢?這樣一個看名字完全不知道要演啥的電影,又為什麼能夠戳中很多人的內心呢?對於這點,我也著實好奇。
  • 青年人的表達,不該是沉默無聲《綁架門口狗》
    作為奉俊昊的處女作,《綁架門口狗》的知名度非常低。雖說從主題表達、人物塑造還是說故事的編制角度來講,相較於他後來的《母親》、《雪國列車》、《寄生蟲》來說,《綁架門口狗》都稍顯稚嫩。而作為奉俊昊奧斯卡的得獎佳作,《寄生蟲》的優勢非常明顯:故事結構精巧,主題多義深刻,可以說是藝術與商業的一次成功融合,也是形成導演奉俊昊較為成熟的電影風格的一部作品。
  • 反諷與黑色幽默
    反諷與黑色幽默(一)反諷:要注意把它作為修辭手法含義與作為寫作技法的含義嚴格區別開來。1、含義:(1)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它是指用戲謔的語言表達與字面意思迥異或相反的一種手法。2、分類(1)言語反諷:作者創作中,通過莊詞諧用的方式,極度誇張地把莊重之事戲謔化或戲謔之事莊重化,以達到「祛中心」的目的的反諷方式。(2)情景反諷:作者創作中,通過先設置事與願違的情景,然後有使其倒轉為天隨人願的逆襲,從而產生極度喜劇化效果的反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