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隨著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持續熱映,影片中的「榆林元素」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其中,該片第四單元《回鄉之路》講述的喬樹林(鄧超飾)為了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在毛烏素沙漠艱辛種植「沙地蘋果」的感人事跡,正是根據橫山區有著「沙地蘋果創始人」之譽的張炳貴的真實故事改編。近日,記者來到張炳貴的沙地蘋果園,走訪了解影片背後的故事。
張炳貴說沙地蘋果種植成功主要嫁接自山定子
劇組七八次來果園實地感受
張炳貴的果園就位於他的家鄉橫山區趙石畔鎮趙石畔村的山上。2003年,從橫山水保局工程師崗位已退休3年的張炳貴,受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而紮根大山義務植樹的楊善洲影響,與趙石畔國營林場籤訂了承包300畝荒沙低產林改造示範點工程合同,決心在48年承包期內,把低矮稀疏的「老漢林」荒沙梁改造成經濟林園。為了便於林木管理,他在果園內新建了房舍,和老伴一年四季都吃住在山上。
張炳貴和他的老伴
「大概今年6月份的一天,導演俞白眉一行來到我家蘋果園,說是要拍電影。我問他為啥選擇我這裡拍攝,他說網上看到我種植沙地蘋果的經歷感人、成效突出,就來了解情況。第一次來,他們就在果園裡轉了一個多小時。後來,劇組的人隔幾天就來我這裡實地感受,總共有七八次,鄧超也來過。」張炳貴介紹說。
張炳貴種植沙地蘋果期間獲得的榮譽證書
「片酬」捐給了貧困小學生
受劇組邀請,今年80歲的張炳貴還在電影裡客串了一回,同榆林治沙老典型郭成旺、牛玉琴、石光銀一起出現在影片中的「沙裡溝校慶活動現場」。說起這次拍攝,他至今印象深刻:「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電影拍攝,心情很激動。當時,我們是在佳縣坑鎮中學拍攝的,雖然影片正式上映時僅有幾秒鏡頭,但整整拍攝了兩天。」
受助學生給張炳貴的感謝信和畫像
在影片拍攝期間,劇組給每位客串的角色也都發放了生活補助。張炳貴將自己領到的400元「片酬」,後又自掏腰包1000元,總共1400元都捐給了另一位小演員——來自清澗縣石咀驛鎮中心小學的貧困女生徐莉莉。事後,該女生給張炳貴寫了一封感謝信,並親自畫了一張老人的素描像,這讓他更加覺得這次參拍電影有紀念意義。事實上,張炳貴平時就樂於助人,經常奉獻愛心。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通過市慈善協會向榆林抗疫一線人員捐贈了價值4.2萬元的蘋果。
繼續種好沙地蘋果發揮餘熱
由於該影片目前處於影院上映階段,張炳貴還沒看到,但通過他人介紹已獲悉劇情梗概。影片中喬樹林為了讓荒沙披綠且長出「金果果」遇到過很多困難,而現實中的張炳貴更是歷盡艱辛,通過15年試種和技術改良,終於在2018年讓蘋果樹大面積掛果。期間,他不但投入了包括其工作多年的積蓄、每年的退休金及全家勞力在內的累計300多萬元資金,而且兩個兒子先後因車禍和疾病去世,忙於果園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孩子成了老人終生的遺恨。2018年6月,張炳貴在國家知識產權局註冊登記了「蘆河沙地蘋果」,這是全國第一個獲得註冊的沙地蘋果商標。
張炳貴通過記者的電腦看到了影片中的自己
因電影的熱映,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有一種蘋果叫「沙地蘋果」,也不時有人專門前來張炳貴的蘋果園參觀和了解影片拍攝情況。這時,他總會端出一盤盤洗好的沙地蘋果,熱情地招呼大家品嘗。「影片向更多的人展示了我的沙地蘋果,這也鼓勵我以後繼續堅持下去,為家鄉建設貢獻餘熱。」張炳貴說。
文圖/記者 郝彥豐
原標題:《《我和我的家鄉》電影人物原型張炳貴:15年試種成功沙地蘋果》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