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樓】李慈銘越縵堂:以日記得名,由日記遭罵(上)

2021-02-19 蘭亭書會

李慈銘是光緒六年進士,官至山西道監察御史。他一生最著名的事情,就是寫下了《越縵堂日記》,這部日記始自鹹豐四年,訖於光緒十四年,洋洋灑灑數百萬言,內容涵蓋國乘野史、人物評述、書畫鑑賞以及各地風俗等,與《緣督廬日記》、《湘綺樓日記》、《翁同龢日記》並稱為晚清四大日記,根據其日記整理出的《越縵堂讀書記》,更是我案頭長備之物。


手捻蘭花的李慈銘小像

李慈銘自小就很有才氣,十二、三歲時所寫之詩就受到了鄉人的讚譽,被稱之為「越中俊才」,然而他的科考之路卻並不順利,在考秀才階段,他就4次落榜,考舉人階段,又11次落榜,而考進士階段,則耗費10年3次落榜,可見他對考試不在行,直到光緒六年,他51歲時,才考中進士,為此他把自己的這個經歷刻為了一方閒章:「道光庚戌茂才,鹹豐庚申明經,同治庚午舉人,光緒庚辰進士。」科考路上,屢敗屢戰,終得成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種磨練,才養成了他喜歡罵人的個性。


李慈銘至潘曾瑩書札

其實還有一件事也對他的性格有較大影響。李慈銘14歲時,他的祖母病重,李慈銘的父母想讓他馬上結婚,以衝喜的方式令祖母躲開病魔,於是就在李14歲那一年,家人給他找來了一位表姐馬淑人。這位表姐比李大5歲,但結婚的當天,祖母就去世了,這件事對李慈銘的心理影響很大。自此之後,他就跟這位馬淑人成為了姐弟間的情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讓李慈銘無後,於是他在以後的歲月中,就納了三個妾,但是依然沒能生出孩子,這件事對李的性格也有影響,於是他就常到妓院去歡樂,後來漸漸厭倦了眼見的這些美色,改為喜歡男色。


當年李慈銘住過的北京保安寺街

但即使如此,李慈銘也有著自己常年不厭的習俗,那就是記日記。他的生年雖然僅66歲,然而他的日記卻記了幾十年,這就是著名的《越縵堂日記》。他的這個日記,將自己一生的各種事情都記錄在內,而且在其生前,他就拿日記給朋友們看,以至於他日記中的內容被「士友多傳抄之」,正因這種傳播,使得《越縵堂日記》名氣極大,在當時北京的文人圈兒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生不願做執金吾,惟願盡讀李公書」。

因為《越縵堂日記》的名氣,在李慈銘去世之後,很多人就想將其出版,然而這個出版過程卻有著許多的曲折。光緒二十年,李慈銘病逝,他留下來的日記手稿70多冊,當時沈曾植、繆荃孫等人就想辦法將這部日記出版,然而其中的最後一函,被李慈銘的弟子樊增祥拿走後,一直未曾歸還。


李慈銘撰《越縵堂時文書札》

到了1919年,在蔡元培、傅增湘等人的捐贈下,商務印書館於1920年將《越縵堂日記》影印出版,這個版本只選擇了日記中的51冊。到了1935年,又將其中的13冊予以影印出版,本次名稱為《越縵堂日記補》,然而這次的補仍然沒有包含樊增祥帶走的那一函。直到1980年,樊增祥的那一函才被發現。到了1988年,才被北京燕山出版社影印出版,這次的名稱改為《郇學齋日記》,總計9冊,至此,《越縵堂日記》才影印完全。當初樊增祥為什麼拿走一函?其中的原因,歷史上有著不同的說法,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去搜索吧。

1920年出版的《越縵堂日記補》,經過了蔡元培的修改。蔡為什麼做這件事?他修改了哪些內容?上海圖書館善本特藏部的黃顯功主任,專門寫過介紹文章,想了解細節者,也可找來此文一看。因為《越縵堂日記》原稿現在分藏於上海圖書館和上海博物館,上圖藏有其中的14冊,而黃主任就是根據這14冊,探尋出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拆拆拆

關於李慈銘的性格,《清史稿》中有這樣的評價:「慈銘為文沉博絕麗,詩尤工,自成一家。性狷介,又口多雌黃。服其學者好之,憎其口者惡之。」李慈銘的詩作,我未曾讀過,但他自己也認為在這方面很有才能,他在自己的詩集序言中曾說:「所得意者莫如詩」,並且他對如何作詩也有自己的見解:「學詩之道必不能專一家限一代。凡規規摹擬者,必其才力薄弱,中無真詣。」

《清史稿》中對他的第二個評語,則是他口無遮攔地信口雌黃。這個結論當然也是從他的日記中總結出來者,我們抄錄一段《越縵堂日記》中,李慈銘對前人的評價:「若李贄、唐寅、祝允明、孫(金加廣) 、金人瑞、袁枚、趙翼、張問陶之流,誕妄不經,世上小兒稍有識者,皆知笑之,不足責矣。」


滄桑

這些名人都被他視之為荒誕不經,可見李慈銘評價古人,所用之詞絕不吝嗇,這樣的評價在他的日記中,比比皆是,也正因如此,他才得罪了許多詩人,而背負了罵名,但李慈銘自己卻不這麼認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予生最不敢輕議人」,他的自我評價跟社會的認定,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反差,然而他的日記卻在其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雖然魯迅對他的日記沒有好感,但這並不影響當時的人對此日記的看重,因為有太多的史實就是由這本日記而記錄下來者,胡適當年就對該日記極其誇讚。


《越縵堂日記》民國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清代學者像傳》中的李慈銘小像,怎麼看都不像一個刻薄的人,最多有一些促俠而已。畫中的李慈銘長衫白須,雙目圓睜,毫無心計,再看看,又透出些許天真,似乎有些不諳世事,手裡還捏著一朵蘭花,大約是寓意其清高。李慈銘自題61歲小像時,稱:「是翁也,無團團之面,乏姁姁之容;形骸落落兮,謹畏匔匔;鬚眉怊悵兮,天懷暢通。故其貌谿刻兮,而心猶五尺之童;其言謇吶兮,而辨為一世之雄。不知者,以為法官之裔,如削瓜而少和氣兮;其知者,以為柱下之胄,能守雌而以無欲為宗。嗚呼!儒林耶?文苑耶?聽後世之我同。獨行耶?隱逸耶?止足耶?是三者,吾能信之我躬。」

這段自我描述與葉衍蘭所繪的形象頗有幾分相合,事實上,他也實在是刻薄、自負而清高,在《越縵堂日記》中,時時見他以妄子、鼠輩、耄昏、佹客、風狂、宵人等詞彙議論同輩,錢仲聯《夢苕盦詩話》中對他的評價更是毫不留情:「詩人喜自負,不足怪。然未有如李蓴客之大言不慚者。……連篇累牘,自為誇詡,真欲令人噴飯。」然而,人們對於李慈銘的各種評價,他自己其實是知道的,並撰文解釋自己為什麼冷傲清高,這全是因為自己出生於冬天:「先生秉生於冬,冬氣寒,故性冷。得氣於秋,秋令肅,故性傲。惟冷惟傲,故所值多阻而命窮。」


《讀書脞錄》李慈銘跋語

寒齋藏有他寫給潘曾瑩的書札,札中稱:「昔裴中令退老洛師,與夢得、香山屢相唱和。慈學識譾劣,不足方駕二賢,而翁之雅道虛懷有過中令,平生得此殊可不恨耳。」這通書札一度藏於潘景鄭寶山樓,經潘老轉贈給鄭逸梅之後,複流落書肆,為吾所得。潘老在將書札轉贈鄭逸梅之前,特意在札後寫有題辭:「先生以名進士官山西道監察御史,以肅黨被廢不用,其才藻固著詞林,詩文而外,所作《越縵堂日記》,煌煌鉅編,尤為後世所重。先生與先曾祖暨先鄭庵叔祖累世深契,家藏尺牘數十通,先兄曾為裝襲成冊。抗戰後餘續檢得數通,未遑付裝。戊申散笈,掇拾燼餘,只此殘簡而已。札中以裴中令喻先曾祖,而自比夢得、香山,蓋自負頗形諸筆墨。簡後附署紱丈者,則稱先紱庭曾叔祖是。顧先生恃才傲岸,不肯下人,與趙撝叔先生同裡同時,而齟齬殊甚,每稱趙為『天水狂人』,而趙亦反唇相譏,畢生冰炭不容,此亦才士陋習,實皆一時畸人耳。」經過潘老一番講解,此札可做李慈銘自傲的又一件物證。

微信號:zhilanzhaiweili

藏書家韋力的古書之媒

相關焦點

  • 李慈銘與《越縵堂日記》
    李慈銘自己在《越縵堂日記》中也曾記載好友閱讀他的日記的情況。如同治九年十月十五日,「作片致孫子宜,索還日記」。同治十年四月朔,「作書致周允臣,藉以近年日記兩冊」。六月初八日,「張牧臣來拜,以日記見還」。十月二十五日,「得朱鼎甫書,借日記」。「作書復鼎甫,藉以日記四冊」。光緒四年十月初十日,「得伯寅侍郎書,惠銀十兩,言昨見日記,知其乏絕,故復分廉,甚可感也」。
  • 越縵堂從「日記」到「讀書記」
    早年逛琉璃廠古舊書店,高高的書架頂上碼著高高的一摞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線裝書,所以用一張白紙條寫著書名
  • 黃顯功:蔡元培為何要刪改《越縵堂日記》
    其狷介之例主要是《越縵堂日記》中的人物月旦之語,成為人們詬病李慈銘的內容。李慈銘逝世後,李氏後人和蔡元培、繆荃孫、沈曾植等人積極為《越縵堂日記》的出版而奔走聯絡,歷經曲折,終由蔡元培親自整理後由商務印書館於1920年出版《越縵堂日記》五十一冊。1936年再由商務印書館推出了《越縵堂日記補》十三冊。前後出版的日記均以影印形式出版,蔡元培對其中文字作了刪節。
  • 李慈銘的打秋風
    李慈銘在晚清的北京,應該是紹興人中最有名的人物。蔡元培第一次進北京,就去拜訪了李慈銘。        李慈銘的有名,不是他官當得多大,而是他的學問不錯,是當時清流中學問最淹雅的。貪來的那麼多錢,真能養出一兩個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也是對社會的貢獻,可偏要把錢花在二奶上,最後還身敗名裂。       在古代看一個官員是不是有貴族氣,不是他官做得多大,而是看他交往的那些人是不是讀書人。否則,你再有錢,再有權,養得都是戲子二奶,都不過是個俗物而已。       因為當時社會這樣的共識,李慈銘的秋風才容易打。
  • 會稽名士李慈銘——李氏文化
    李慈銘為求功名歷經坎坷,他曾參加過十一次科舉考試,但屢次不中,直到41歲才中舉。他在52歲時中試成進士,乃幸得恩師翁同和之賞識。他為此特意刻了一枚履歷閒章,曰:「道光庚戌茂才,鹹豐庚申明經,同治庚午舉人,光緒庚辰進士。」。有人戲稱他是「科場四朝元老」。他雖捐官為戶部郎中,候補卻延宕多年,60歲時才任山西道監察御史。
  • 柳向春︱讀《陳乃乾日記》筆記三則
    然系此書重刊之第一本,初印用開花榜紙,墨色晶瑩,由士禮居黃氏為之經營,遂成精本」。 雖然未能與原書「毫髮悉合」,且為近代所刻,但此沈氏刻本流傳甚罕,正如高氏所言:「紅羊劫後,流傳亦極尠,值兼金未易得也。」因此之故,陳乃乾日記中所言,很有可能,就是此本。
  • 罵魯迅日文版日記?方方其粉讓我震驚…
    一篇《魯迅,你憑什麼出日文版日記》爆火,主旨很簡單:方方是和魯迅一樣的偉大人物,罵方方是秀逗了嗎?我罵過方方,於是深有體會。接下來,本噴給大家好好講講,這一篇狗屁不通的10萬+文章,為了幫方方除垢,究竟造謠出了多少流言惑眾。一、作者說《狂人日記》最早在1918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月刊,該年年底就在日本上市,沒有網絡的時代,這翻譯審核速度只能說明魯迅一開始就想出日文版。
  • 誰能把心裡話寫日記裡?反正我不敢
    原創: 夏曉虹 北京大學出版社記得上小學時,曾經熱衷於寫日記。所記不過是些不足掛齒的小事,卻忘不了在日記本的扉頁寫上「日記日記,個人秘密」的字樣,日記本也鄭重其事地深藏在抽屜裡,為的是不讓家人看見,免得不願被人知道的「小隱私」曝光,保留一塊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 日記信札善本中見出的潘祖蔭吳大澂交遊
    李慈銘所撰《墓志銘》稱「士之至都者,無不願識公,公愛才出天性,其主文也,務得魁奇沈博之士,所取不限一格,而深疾骫骳徇時之技,士有一技之長,終身言之不去口」。青年才俊入都應試,往往羨其名,往府上投刺拜見。圖3 潘祖蔭 書法對聯潘祖蔭本人酷嗜金石之學(圖3),所藏大盂鼎、大克鼎,為國之重器。同時他又熱心傳古,於家藏古物擇其精者,請人摹拓考釋,寫定付梓,以廣流傳。
  • 《晨間日記的奇蹟》:晨間日記的N次方
    《晨間日記的奇蹟》是2009年5月1日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佐藤轉。本書全面公開寫晨間日記的三大原則和七大作戰法則。發明了「九宮格日記」,成為上班一族、金融管理者、創意人員的最愛。1.主管莫名其妙地被經理罵了一通,心裡很不痛快,於是就把前臺小姐罵了一通。前臺小姐當然想找個人發洩一下,回到家之後,看到她的兒子在家裡面玩,於是她就罵兒子是個淘氣包,把屋子弄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的。剛好家裡的小貓走了過來,小兒子便狠狠地踢了它一腳。
  • 郭嵩燾:我寫日記,但不是「公知」,你們是大清的「愛國賊」
    一路上,無人不罵這位「勾通洋人」的「失節」』大使,以致於他只好乘坐洋人的小火輪偷偷過境,從長沙到湘陰的途中,他發現唾罵他「勾通洋人」的標語到處都是,特別是在自己的家鄉湘陰,地方官員都對他傲慢無禮,民眾義憤填膺,喊出了「殺郭嵩燾以謝天下」的口號,絲毫不念及同鄉之情。 郭嵩燾到底怎麼「勾通洋人」?到底犯下了什麼「滔天大罪」呢?
  • 阿通日記 | 又名《機智的監獄生活》
    封閉日記 8月30日 晴今天回學校了,阿通坐上了保安大叔的寶馬巡邏車,阿通從來沒想過能坐上這麼豪華的車,阿通開心,阿通再也不想家了。但把行李搬上宿舍還是累垮了阿通,好在宿舍裡的一切都好好的。封閉日記 8月31日  晴雨交加今天阿通上開學第一課,下課後去拿了快遞,排了很久很久的隊,回寢室又在樓下找了很久的外賣,45度抬起頭,想流淚。
  • 為啥巴黎的日本女孩遭神秘潑強酸?(巴黎海芬日記第110篇)
    攪動了所有法媒、華媒甚至日本媒體的事件是:巴黎一日本女孩遭神秘潑強酸事件,震驚法國社交網絡。法國《費加羅報》以很長的篇幅,用「日本駐巴黎大使館在日本公民遭強酸襲擊後向公民發出警告」為標題,交代了這次事件的來龍去脈:據日本駐巴黎代表的電子郵件稱,2月10日,上周三,三名蒙面襲擊者在巴黎17區襲擊了日本國民
  • 我的《東史郎日記》
    但在半個世紀後,1987年,東史郎出於對參加侵略戰爭的反省和對中國人民謝罪的願望,在日本京都的和平展覽會上公布了他的戰時日記,其中包括記錄當年南京大屠殺的情景材料。東史郎從1987年到2004年共7次到南京,誠摯地「向南京人民謝罪」,他的家裡因此接到不少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嚇電話,罵他是「叛徒」、「賣國賊」等,但東史郎及其家人不懼威脅。
  • 日記中的潘祖蔭:晚清高官如何獎掖後進
    (詳參《城市商報》2006年12月24日、29日報導)筆者於滬上聞之,拜訪了潘裕博、潘裕達兩位先生。此後,隨潘裕達先生著手整理《潘祖蔭日記》,近日此項工作即將完畢,將由中華書局出版。蘇州博物館藏稿本《潘祖蔭日記》,《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有著錄,2008年1月21日,文化部辦公廳公示了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3月1日由國務院正式批准頒布。《潘祖蔭日記》和其他六部蘇州博物館的藏品入選,並被評定為一級一等。全書現存十二冊,記載的年份為同治二年、光緒七年至十三年、光緒十五至十六年。
  • 《安妮日記》終於被德國人搬上銀幕
    當20世紀福克斯公司出品的《安妮·弗蘭克日記》(The Diary of Anne Frank)1959年在德國上映之際,一家德國大報憤憤不平地問道:"為什麼德國製片人老是把這個素材讓給美國人來拍呢?"當年由喬治·史蒂文斯(GeorgeStevens)執導的影片在許多影評人和觀眾看來過於落入了好萊塢電影的俗套。
  • 宋魯鄭巴黎日記:法國女作家的疫情日記被封殺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陰五一假期,我也趁機休息一天,日記質量得對得起催更朋友們的關注和他們的寶貴時間。法國宣布5月11號解封,但是這種不管疫情什麼情況、就先定下解封時間的做法,讓我非常忐忑。
  • 西安晚報:由「投票勸退」想到《街頭日記》
    由這齣雷人的「民主投票」,不由聯想到美國一本暢銷書《街頭日記》——加利福尼亞州威爾遜高中的艾恩·格魯維爾老師,1994年初任教師時,發現許多學生身處下層社會,常為幫派爭鬥和街頭暴力所困擾,她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自己兼職賺錢給學生們買書,推薦他們看《安妮日記》,並鼓勵學生們像安妮一樣寫日記,甚至找來《安妮日記》中的人物與孩子們面對面交流,成功拯救了這些孩子——這些孩子們的《街頭日記
  • 我在廁所撿到一本成了精的日記
    既要承接第一部的新奇感,又要給觀眾差異性的觀影感受,本片在情節設置上加強了懸疑和反轉,口碑雖略有下滑,但作為三位主演童年形象的最後展現,加之鄧布利多扮演者理察·哈裡斯上映前的離世,都給予了這部作品無法複製的屬性。全球共計8.79億美元的票房雖與首部相差1億,但國內交出5200萬的成績卻較之前翻了一倍有餘。哈利·波特解開密室真相併打敗伏地魔封存在日記中的16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