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黨將覆,王朝殘年,內憂外患,天下大亂。積弊病重的帝國,倦怠地迎接著一陣陣激蕩和洗白。一把繡春刀,一身飛魚服,錦衣衛的江湖透著一股子快和狠的氣勢,在財富和權勢撥弄下,依舊在底層不斷掙扎的小人物,揮舞的刀尖滴著血,滲透了握刀人諸多的無奈。《繡春刀》的江湖中,不是我們想像的江湖,沒有快意恩仇,沒有大忠大義,在波雲詭譎的變換中,江湖中的人,早已將俠氣掩去了其鋒芒。
2014年,《繡春刀》上映後,有人說這是一部缺少了一些「俠氣」的傳統武俠片,也有人說這是一部打破了常規的「新武俠片」,導演路陽卻說:「繡春刀既沒有探討以前武俠電影裡廣義上的江湖,也沒有刻畫武俠電影中貫有的俠客形象,更像是接近於日常的普通人。沒有那麼強大,也沒有那種可以碾壓對手的能力,必須步步為營、小心謹慎。會前思後想、顧慮很多,也會恐懼、軟弱和茫然,就像是我們。」
這部電影,不論是故事,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可以看作是沉寂了很久的武俠片的一種新的發展,繼2010年《劍雨》之後,後現代武俠片才終於再一次迎來佳作。武俠片中傳統的練功報仇、國難家恨、民族大義乃至師門恩怨在被逐漸被一種新的內核所替代,那就是拋去任何政治口號和忠奸大義後,映射出現今社會中的小人物細碎情感和灰色地帶的掙扎。
曾幾何時,後現代武俠片被戲稱為無釐頭惡搞,而《劍雨》和《繡春刀》的出現,則指出了真正「後現代武俠」的精髓,就是對細節的專注。對無論銀幕上還是銀幕下的都市男女來說,一個細節的精彩,遠比一句口號更能帶來安全感。
武俠電影的誕生,將文人筆下的江湖再一次以鏡頭和戲劇化的形式去勾勒和展現。1927年上映的《兒女英雄》算是中國武俠電影真正意義上的一次完整呈現。國際上對中國的認識,也是以武俠電影為媒介,1975年榮獲坎城電影節最高綜合技術獎的《俠女》,是中國最早一部打入國際電影圈的武俠電影。
早在80年代內地的武俠電影亦興盛過一段時間,這與當年的國術熱潮密不可分,加上武俠文學和武術連環畫的風靡,更帶動了武俠電影的發展,當時上映的《少林寺》《神秘的大佛》《武林志》等經典電影更是一票難求。可隨著國術浪潮的褪去,國內院線在90年代也隨著武俠電影皆不可避免走向衰退。到了90年代初,隨著香港武俠片引入大陸,武俠電影又拓開了一條新的道路,然而這份熱度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武俠電影隨即又走向了衰退。
到了新世紀,張藝謀、馮小剛還有李安也相繼拍出武俠電影,不論是在奧斯卡大放光彩的《臥虎藏龍》還是美輪美奐的《英雄》,似乎更多的是為了迎合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的眼光,這其中,特效將人之間的打鬥拉入了一個更加炫彩的階段,沒有節制的濫用,就導致了動作的失真和浮誇。所以,支撐起一部影片的魂,也就是故事,都已經被電影中的光影聲和特技所弱化。
在我看來,這是武俠電影逐漸不被大眾所接受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沒有了故事作為支撐,也沒有了靈魂人物鮮明的個性塑造,武俠電影就失去了本該有的思想和內涵。流於表面的故事情節和浮誇的動作處理,沒有了最早武俠電影中所帶感的拳拳到肉的感覺。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武俠小說的斷層,這也是導致武俠電影逐漸被大眾淡化的一個原因。由金庸、梁羽生、古龍撐起的近代武俠小說的一片天,溫瑞安早期作品,依稀還能算得上是武俠小說,隨著他的異變之後,武俠小說的創作,出現了後繼無人的局面。留存的武俠小說著作,能夠被翻拍的也基本被翻拍了很多次,作為影迷,早已經出現了審美疲勞,再加上奇幻小說的問世,武俠世界裡的江湖,一腳踏入凡塵一腳踏入仙境的世界,就也完全被遺忘的取代。
求變是武俠電影繼續去發展的一條路。直到《劍雨》之後,再到《繡春刀》,武俠電影的世界,又一次綻放出新的光彩。
講好故事,成了現今電影導演最應該卻最難以完成的一件事兒。《繡春刀》算是低開高走,低迷的排片量和影評們高分的評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電影,算是給武俠電影注入了新的力量和不一樣的內容。
面對一群只談票房不談電影的記者,路陽也只能好脾氣地說:這真的是一部不雷且完整的電影。影評人magasa也曾指出,國產電影就分兩種,能看的,和完全不能看的,而《繡春刀》屬於「相當能看的」:劇作紮實,挺進年度前幾不難。
《繡春刀》的創作起源來自一部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衝田總司之戀》。背負政治使命的邊緣劍客愛上了普通人家的女兒,求而不得,身陷道德與情感的困境。路陽說:「邊緣人的普通情感總是打動我。」到了他自己的筆下,故事的核心逐漸變化為邊緣武者對操弄自己的命運的抵抗。愛情仍然是重要的,但卻不是核心了。
《繡春刀》的故事,完成且合邏輯,紮實的劇本撐起這部武俠片。錦衣衛三兄弟奉命去殺魏忠賢,魏許諾放了他可得黃金,張震飾演的沈煉想起青樓裡自己鍾愛的姑娘,以及為她贖身的費用,還有大哥一直不能升職窘況,三弟一再被師哥勒索錢財的無奈。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缺錢。於是,他動搖了,他真的放跑了魏忠賢,拿了錢。從此他們的命運變得可怖。
魏忠賢一事之後,三兄弟陷入更大的陰謀中,魏忠賢一派和朝廷一派都在試圖將這三兄弟置於死地,為的就是讓這三人擔責。當初選擇他們三個的原因,正如趙靖忠說的那樣:看你們三個混的這幅德性,一準不是閹黨。
三兄弟身上,皆帶著小人物的執著,這種執著促使他們亦正亦邪,在這個江湖裡,早已沒有了是非曲直的對錯,只有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的掙扎。
《繡春刀》除了其故事的完整性之外,在對三兄弟的性格塑造上,也很出色。這三兄弟各有各的困局,大哥執著於求官,二弟執念於求情,三弟只為了求安。同時,二弟沈煉作為電影中的靈魂人物,他串起了整個故事的脈絡,大哥的長兄如父的形象,三弟溫潤謙和的性格,都被合理地刻畫出來。
1)大哥盧劍星的豪俠
電影的歷史背景是明朝時期的錦衣衛,官職順序大致如下: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二人,正四品;鎮撫使二人,從四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試百戶,從六品;總旗,正七品;小旗,從七品。
大哥盧劍星出現的第一個鏡頭,就展現了其沉穩的性格,大哥的心願就是圓了父母的期盼,升為百戶,所以,他將功勞都讓給了自己的上司,盧劍星徹夜守在衙門口,壓低身子卑微地祈求著上司。沒錢也沒勢的小人物,被上司冷嘲熱諷,一再羞辱。
所以,盧劍星攔下了二弟即將釋放信號彈的手,他說:「咱們沒銀子沒路子,靠的就是機會,機會來了,接住了,就能翻身。」此時的盧劍星,眼睛裡散發的是亡命徒般狠冽的目光,電影裡雨聲與戰鬥前三兄弟地靜默交融在一起,一靜一動,凸顯出盧劍星內心對升官狂熱的執念。
魏忠賢一事暴露,終於升為百戶的盧劍星還坦然的轉過頭,對著兩位兄弟說道:「誰都不用死,我們去過好日子。」此刻,費盡心機苦苦追求的東西,為了兩位兄弟卻淡然拋棄,原以為這是盧劍星身上的俠氣。可是,下一個鏡頭,兩個弟弟在忙著出城做準備時,盧劍星卻只是身著新晉的官服靜靜的坐在父母牌位前,直到夕陽下山。他深知,魏忠賢一事,總得有個人出面頂下罪名。盧劍星看透了這官場的權謀與陰謀,小人物的命運從來就由不得自己。所以崇禎才會說出那句話:「再查下去,恐怕就沒人替朕辦事了,這件事到此為止,盧劍星,必須死」。於是,盧劍星沉默著走上了斷頭臺,為自己的兄弟爭取了一條活路。
原來,盧劍星的俠氣不僅僅是捨棄那一身的官服,更是能為了兄弟捨棄性命的人。他擔起了整部影片中最具有俠義精神的角色,王千源狹面窄眼,寬鼻硬顎,生活中的愁苦似乎是印刻在五官中,眉眼間有隱隱帶著長兄為父的擔當。他將小人物的無奈,大哥的責任表演得栩栩如生,尤其是最後斷頭臺上,他將柔和的目光投向二弟,弟弟們活著,便是他最後的心願。
2)二弟沈煉的清醒和痴魔
沈煉在歷史中是真實存在的,嘉靖17年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官授七品,後貶錦衣衛,最終因直言規諫命喪嚴嵩父子之手,其人如《明史·沈煉傳》記載:「為人剛直,嫉惡如仇,然頗疏狂。」
但《繡春刀》中的沈煉,卻完全剝去了沈煉的剛直和疏狂,在他身上被賦予電影內容起承轉合的作用時,他的個性勢必是起伏波動最大的一個。 艾克薩羅斯說:這樣的人,我曾經見過很多,他們堅韌而又脆弱,簡單而又危險;他們孤僻卻又極度渴望被承認……最有價值的是,他們雖然充滿了反抗精神卻又極易掌控。這種人還有個共同點——註定早逝。」
沈煉很像艾克薩斯定義的這種人,他聰明且懂得審時度勢。他不覬覦,也不僭越。封存於飛魚服、繡春刀之下的隱忍,猶如一抹暗火:澆透了他清醒理智的內心。所以他放過魏忠賢,殺了嚴峻斌,脅迫張英,贖出周妙彤,在權謀的一再利用下,沈煉在隨著風波轉動,沒有迷了心智。
而沈煉對周妙彤的痴情已經到了入魔的地步,為了贖身,他不惜欺騙自己的兄弟,甚至將自己的兄弟置於危險的境地,也為了。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此清醒理智的人,卻依然沒能跳出情字。
沈煉很像古龍筆下的江湖人,一顆心決定了所有事,這世間之大,恩怨之多,惟有不能辜負了自己的心。正因為如此,他也就註定了是孤獨的。這或許就是路陽所要想表達的江湖兒女,沒有俠肝義膽,沒有呢愛恨情仇,只有過不去的痴魔和數不盡的愁苦。
所以,什麼是江湖,我刀飲血,踏過荒骨,哪裡是江湖,背起行囊上路,朝著天涯奔赴,對岸久別的故土,已經習慣於孤獨,誰又把酒,熱了兩壺,蒼茫之間灑落何處。
3)三弟的純真和善良
電影上映後,由李東學飾演的三弟靳一川成了年輕觀眾最愛的那一個。有位影評人說,這部影片中每個角色都各有自己的困局,但靳一川卻是最坦蕩最真誠的一個,或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他絕對是最心無旁騖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俠者。
三弟曾是流寇,殺了錦衣衛的人,頂替這人的職位才算過上安穩日子。師哥丁修時不時出現以此勒索錢財,樂此不疲。
就算是這樣,三弟卻依然有著清澈的眼睛,純真的笑臉。雖然身在錦衣衛,身上卻不見刀光劍影的戾氣,或許就是因為這種天真,才會使師哥嫉妒,師父偏愛。也難怪三弟的角色會被很多媒體稱讚為是戲裡最亮點的角色,「最有『情』味的角色,不談為國為民,不談俠之大義,但一舉一動都出於率真本心,無論是打戲還是感情戲,都漂亮利落,不拖沓糾結,難得一個乾淨剔透的俠客。」
導演最終還是讓這份世間少有的乾淨隕落了,為了救下師哥,他身中兩槍,死在了雪地中。正是因為如此,這個角色才會讓人心心念念。
結語:
《笑傲江湖》中有這麼一句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江湖,人就是江湖。路陽將武俠電影中的江湖世界重新塑造,將人們固化下的俠氣做了改變,褪去了流俗的俠氣定義,俠氣已經沒有了國讎家恨,俠肝義膽。只有大環境中的小人物在不斷沉浮的掙扎。路陽本人也認為《繡春刀》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其實就是小人物的生存。在一個大的時代環境中,他們本身可能什麼都不是,需要依靠彼此才能度過難關。」
同樣的,路陽還是希望故事的結尾是有希望的,是帶著暖意的。所以,沈煉和丁修在廣袤的草原花海中策馬奔騰,江湖中有殺戮和死亡,卻仍然帶著希望。江湖沒有消失,江湖裡的人經歷了生死,活著的人裹挾著追憶的風,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