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0歲老弄堂的「留改」試點:居民不搬離,舊屋也能變新家
摘要:一開始牆面切割時隨時隨地都會噴射出大量石灰粉塵。居委幹部們集思廣益,想到購買洗車用的專業吸塵器,在切割機工作時對準噴口,確保粉塵出現的下一秒就被吸得「去無蹤」。後來,大家受到上海世博會期間風靡一時的霧狀噴淋系統啟發,兩位工作人員每天背著可移動的噴淋器,像灑農藥一般圍著小區全天候噴水霧,減少揚塵汙染。
2018年秋天,萬莉萍在前往位於南京東路街道轄區的老房子承興裡查看「裝修」情況的路上,偶遇一隻流浪貓,領回家後取名「咪咪」。一年多過去,咪咪長大,萬阿姨重新搬回了老房子。在她居住的石庫門3樓閣樓,昔日擁擠房間如今已變得寬敞明亮,也有了屬於咪咪的一座白色貓箱。「80多歲」的承興裡重新成為「萬阿姨們」溫暖的家。在黃浦區,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並非只有舊改一條路。近年,黃浦區在全力舊改的同時,率先開展了歷史風貌保留保護試點,居民不搬離原址,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走進萬阿姨居住的承興裡7號,做舊的清水磚外牆、紅色的坡頂、復古的朱漆門頭與「嚴肅端莊」的新式防盜門、橫稜玻璃窗形成了有趣但不突兀的反差,樓道內裝修一新的公共樓梯和一塵不染的扶手都在訴說,這裡的居民很珍惜這個「新家」。
萬阿姨在「新」家閣樓,攝於2019年12月
2017年,黃浦區啟動南京東路街道承興裡留改更新項目,為黃河路281弄1-31號(單號)和黃河路253弄58-126號(雙號)總計261戶居民展開房屋整體改造,總改建面積約8110平方米。今年6月起,承興裡改建項目一期103戶新裡居民目前已全部回搬,158戶舊裡居民的家正在改建。最快明年上半年,這些居民也將住進煥發新生的老房子。
(一)
為每家每戶「變」出新空間
推門走進萬阿姨的房間,家中擺放整齊的旅遊紀念照、冰箱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冰箱貼迅速吸引了記者的眼球。擦得鋥亮的地板和用裝飾花遮住的外露管線,都透露出主人對生活的熱愛。
2018年春節剛過,萬阿姨一家就搬出了這棟居住了大半輩子的石庫門,靜靜等待裝修一新的老房子重新揭開面紗。2019年7月1日,一家人搬回小屋,獨立廚房內雪白的瓷磚牆、嶄新的櫥櫃灶具和簇新的脫排油煙機,讓負責家裡「買燒」的萬阿姨看了激動不已。轉身移開衛生間的白色移動門,空間雖小,卻別有一番天地,抽水馬桶、洗手池、淋浴設備一應俱全。
「太好了。」萬阿姨一家住在7號樓的2樓和3樓,改造後兒子住在2樓,萬阿姨和先生住在3樓。根據標準增設的獨立廚衛在兒子房間外,總計3.5平方米。這也是承興裡改造中每家每戶增設的基準廚衛面積。
閣樓兩側抬高后,室內多出了活動空間
承興裡改造前,萬阿姨和鄰居們都過著「標準」的手拎馬桶生活: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樓倒馬桶或是痰盂罐。每棟居民樓的垃圾房旁邊都有一個倒糞站,一年四季走進弄堂,都能隱隱約約聞到一股「迷幻」的味道。
燒飯和洗澡也曾是兩樁麻煩事。「每棟樓都有一兩個公用浴缸,家裡裝了個淋浴房,但根本轉不開身。」「燒飯有的在公用廚房,一排三個煤氣灶擺好,2樓、3樓的居民就在樓梯轉角炒菜,有人上下樓就要縮到牆角,讓別人先走。」
回憶起曾經的石庫門生活,萬阿姨滔滔不絕。但說起如今石庫門內的「新生活」,萬阿姨忍不住拉著記者東瞧西看起來。「你看這個閣樓屋頂,以前站在邊上根本直不起腰,現在兩邊都抬高了,整個空間都變亮了。」搬回老房子之前,萬阿姨專門請人把房子精裝修了一遍,還從網上精心選購了自鳴鐘、日光燈、裝飾花等各種軟裝。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萬阿姨眼中,老房子這次改造最大的變化,是在家門外。
「看到樓道裡的樓梯了嗎?寬敞吧,簡直是『神來之筆』啊!」萬阿姨的讚嘆,來自石庫門裡弄多年的客觀環境限制。此前,無論是新裡還是舊裡,每棟樓的上下樓梯都是僅一人寬且容易腐蝕的木質樓梯。像萬阿姨這樣在二樓燒完菜要端到3樓的居民,每走一步都擔心摔跤。而今,新改造的樓梯位於整個居民樓中心位置,結構、選材都與一般售後公房的樓梯無異。
萬阿姨說,自己一直想買臺大冰箱,可惜運不上來,「把家裡窗戶拆了吊上來也不行。」現在,看著家中「器宇軒昂」的雙開門冰箱,再看看家門口結實寬敞的樓梯,萬阿姨又開始琢磨,要不再買一個「以前不敢買」的大家電進門……
改建後被居民一致稱讚的公用樓梯
家裡翻新後,萬阿姨精心布置的屋頂花園
(二)
「一樓一方案」更要「一戶一方案」
「留改項目有兩項基本原則,一是『保基本、保安全、保民生』,二是對居民訴求『可改、願改、盡改』。」區房管局負責人表示。
然而,首個試點的承興裡就存在不少挑戰。金外灘集團承興裡項目前期留改方案負責人告訴記者,建於1934年左右的承興裡具有居民密度高、違章搭建嚴重、廚衛設施極度缺乏、公共空間堆物嚴重、樓道空間狹小等多重難點。要對這一區域實施改造,還要為每戶居民「創造」3.5平方米的獨立廚衛空間,並且確保居住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難度可想而知。此外,非新建項目改造時,原有建築不能「長高、長胖」,也不能進行地下空間開發,空間局限很大。
承興裡還未開展留改工程的二期新裡與舊裡
承興裡還未啟動更新的區域
上海建築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師殷佳慧承接了承興裡一期的改造設計。在她看來,原建築外牆磚塊嚴重風化,樓內牆面破損開裂,大部分居民家的房屋木構件被白蟻嚴重腐蝕,部分已失去承載能力——這些都只是挑戰的開始。實際施工時,發現了不少設計階段未發現的問題,例如有居民家天花板的木格柵內部已經腐爛,但由於被外部水泥牆包裹,直到施工時才發現,只能臨時調整設計,增加鋼板加固。
最大的挑戰還是如何在有限的裡弄住宅中「造」出新空間。
殷佳慧採取的方案,是將一樓原本的兩條上下樓梯拆除,與公共灶間合為一體,同時在樓道中間造一座旋轉式的新樓梯,徹底改變居民上下樓的動線。原本每層樓中間的亭子間也在此次改造中正式告別歷史舞臺,「勻」出的空間自動成為居民家獨立廚衛的落腳點。
萬阿姨在二樓家中,翻新後的廚房和衛生間相對而立,空間總面積約3.5平方米,一家三口終於有了獨立廚衛。
有居民提出,3.5平方米太小,要增加廚衛面積。承興裡採取的方案,是從居民家現有空間中「借」面積劃分至廚衛區域,但前提是上下樓的擴建意願一致,防止「你家馬桶水漏進我家臥室」的情況發生。
原先居住在亭子間的居民,有部分搬遷到了3樓閣樓。雖然閣樓的空間高度從0.8米至2.7米不等,但經過殷佳慧的巧妙設計,將屋頂內部邊緣抬高20至30釐米,增加了老虎窗和地面排氣窗,使得原先逼仄、暗無天日的閣樓成了石庫門裡的「高層景觀房」,傾斜的屋頂和復古的木格柵甚至多了幾分浪漫主義色彩。
搬進新家大半年,轉眼寵物貓咪咪也一歲了,會自己大口大口吸小零食吃。
比施工周期更漫長的是設計周期。殷佳慧介紹,承興裡歷經數十年變遷,每棟石庫門建築內部的格局都不同,每棟樓的戶數、居民家庭成員構成也各不相同。因此,設計方案必須因地制宜,不僅要「一樓一方案」,更要「一戶一方案」。
如,一些居民在設計階段提出,可否將可移動梯子改為固定樓梯,並對樓梯材質、扶手花紋甚至腳踏板寬度都提出要求。對於居民基於日常使用習慣提出的基本需求,殷佳慧和施工單位都儘量考慮周全。
南京東路街道承興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盧江海道出了其中緣由。「一期試點區位於承興裡中部,噪音、粉塵對居民的影響無法避免。在居民區內施工,周邊缺少材料堆場,因此建築垃圾和施工材料都要從弄堂主幹道運送,對居民的出行也有一定影響。」
比如,一開始牆面切割時隨時隨地都會噴射出大量石灰粉塵。於是居委幹部們集思廣益,先是想到購買洗車用的專業吸塵器,在切割機工作時對準噴口,確保粉塵出現的下一秒就被吸得「去無蹤」。後來,大家還受到上海世博會期間風靡一時的霧狀噴淋系統啟發,由兩位工作人員每天背著可移動的噴淋器,像灑農藥一般圍著小區全天候噴水霧,減少揚塵汙染。
承興裡外圍建築
(三)
居委幹部的新事業和新視野
盧江海兩年前第一次到承興裡赴任,眼前的景象令他吃驚,「上海原來還有這麼多人住在這樣狹小的環境中。」恰逢當時承興裡留改項目啟動,在企業中做工程出身的盧江海一開始信心滿滿。但項目啟動後,懂技術、懂管理的他才發現,居民區工作,最離不開的是人心。
最開始,擺在盧江海面前的只有居民區的基本情況:整個承興居民區老年人口居多,1900戶居民中租戶佔比超過60%,總計有6000餘人在此居住。居民家中的矛盾糾紛和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也使人口構成更加複雜。
面對即將開始的艱巨任務,盧江海首先想到,居民區黨總支要發揮黨建聯建的牽頭作用。因此,他帶領居委牽頭房管、律所、派出所、物業、施工單位、工商、市場監管等部門組成「零距離家園理事會」,承興裡改造中所有需要反饋的問題都匯集到居民區黨總支,作為「中樞」為相應部門「派單」,並負責將解決結果向居民反饋。
修繕一新後,石庫門也有了「樓道」。
畫面左側為還未啟動留改更新的承興裡二期,右側為已經完成改造的一期。
到了集中簽約階段,雖然居委會已經忙得「四腳朝天」,但8個籤約小組均保證有一位居委幹部派駐「督陣」,確保居民得益的公平性。此外,居民區調解委員會也為因改造牽扯出的居民自己的訴訟案進行前期調解,相關過程也為今後上海對留改項目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提供了寶貴經驗。
對盧江海來說,剛一上任就接到承興裡留改項目這一「前無古人」的任務,反而讓他迅速成長,認識到居民區黨總支最重要的責任和角色「就是代表居民利益」。這也是為何他堅持各部門「有問題就要跟居民說清」,不遮遮掩掩,不糊弄更不能欺騙居民。「事實證明,只要把問題和難處講清楚,居民們都能表示理解。」
「講句實話,剛開始我們大家心裡都沒底,不知道改造最終能否推進成功。」但一期上半期建設完工後,許多居民已經迫不及待地為居委會豎起了大拇指,看到盧江海就主動打招呼說「書記,你又來啦」,讓他心裡輕鬆不少。
盧江海告訴記者,承興裡一期的建設成效讓二期等待改建的居民很受鼓舞,「早改早享受」變成許多居民的口頭禪。而針對一期總結出的經驗和需要避免的「彎路」,在二期也會進行調整和補充。「居民的滿意度總是第一位的。」
(文字、圖片:舒抒)
(責編:嚴遠、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