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老弄堂的「留改」試點:居民不搬離,舊屋也能變新家

2020-12-26 人民網

原標題:80歲老弄堂的「留改」試點:居民不搬離,舊屋也能變新家

摘要:一開始牆面切割時隨時隨地都會噴射出大量石灰粉塵。居委幹部們集思廣益,想到購買洗車用的專業吸塵器,在切割機工作時對準噴口,確保粉塵出現的下一秒就被吸得「去無蹤」。後來,大家受到上海世博會期間風靡一時的霧狀噴淋系統啟發,兩位工作人員每天背著可移動的噴淋器,像灑農藥一般圍著小區全天候噴水霧,減少揚塵汙染。

2018年秋天,萬莉萍在前往位於南京東路街道轄區的老房子承興裡查看「裝修」情況的路上,偶遇一隻流浪貓,領回家後取名「咪咪」。一年多過去,咪咪長大,萬阿姨重新搬回了老房子。在她居住的石庫門3樓閣樓,昔日擁擠房間如今已變得寬敞明亮,也有了屬於咪咪的一座白色貓箱。「80多歲」的承興裡重新成為「萬阿姨們」溫暖的家。在黃浦區,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並非只有舊改一條路。近年,黃浦區在全力舊改的同時,率先開展了歷史風貌保留保護試點,居民不搬離原址,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走進萬阿姨居住的承興裡7號,做舊的清水磚外牆、紅色的坡頂、復古的朱漆門頭與「嚴肅端莊」的新式防盜門、橫稜玻璃窗形成了有趣但不突兀的反差,樓道內裝修一新的公共樓梯和一塵不染的扶手都在訴說,這裡的居民很珍惜這個「新家」。

萬阿姨在「新」家閣樓,攝於2019年12月

2017年,黃浦區啟動南京東路街道承興裡留改更新項目,為黃河路281弄1-31號(單號)和黃河路253弄58-126號(雙號)總計261戶居民展開房屋整體改造,總改建面積約8110平方米。今年6月起,承興裡改建項目一期103戶新裡居民目前已全部回搬,158戶舊裡居民的家正在改建。最快明年上半年,這些居民也將住進煥發新生的老房子。

(一)

為每家每戶「變」出新空間

推門走進萬阿姨的房間,家中擺放整齊的旅遊紀念照、冰箱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冰箱貼迅速吸引了記者的眼球。擦得鋥亮的地板和用裝飾花遮住的外露管線,都透露出主人對生活的熱愛。

2018年春節剛過,萬阿姨一家就搬出了這棟居住了大半輩子的石庫門,靜靜等待裝修一新的老房子重新揭開面紗。2019年7月1日,一家人搬回小屋,獨立廚房內雪白的瓷磚牆、嶄新的櫥櫃灶具和簇新的脫排油煙機,讓負責家裡「買燒」的萬阿姨看了激動不已。轉身移開衛生間的白色移動門,空間雖小,卻別有一番天地,抽水馬桶、洗手池、淋浴設備一應俱全。

「太好了。」萬阿姨一家住在7號樓的2樓和3樓,改造後兒子住在2樓,萬阿姨和先生住在3樓。根據標準增設的獨立廚衛在兒子房間外,總計3.5平方米。這也是承興裡改造中每家每戶增設的基準廚衛面積。

閣樓兩側抬高后,室內多出了活動空間

承興裡改造前,萬阿姨和鄰居們都過著「標準」的手拎馬桶生活: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樓倒馬桶或是痰盂罐。每棟居民樓的垃圾房旁邊都有一個倒糞站,一年四季走進弄堂,都能隱隱約約聞到一股「迷幻」的味道。

燒飯和洗澡也曾是兩樁麻煩事。「每棟樓都有一兩個公用浴缸,家裡裝了個淋浴房,但根本轉不開身。」「燒飯有的在公用廚房,一排三個煤氣灶擺好,2樓、3樓的居民就在樓梯轉角炒菜,有人上下樓就要縮到牆角,讓別人先走。」

回憶起曾經的石庫門生活,萬阿姨滔滔不絕。但說起如今石庫門內的「新生活」,萬阿姨忍不住拉著記者東瞧西看起來。「你看這個閣樓屋頂,以前站在邊上根本直不起腰,現在兩邊都抬高了,整個空間都變亮了。」搬回老房子之前,萬阿姨專門請人把房子精裝修了一遍,還從網上精心選購了自鳴鐘、日光燈、裝飾花等各種軟裝。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萬阿姨眼中,老房子這次改造最大的變化,是在家門外。

「看到樓道裡的樓梯了嗎?寬敞吧,簡直是『神來之筆』啊!」萬阿姨的讚嘆,來自石庫門裡弄多年的客觀環境限制。此前,無論是新裡還是舊裡,每棟樓的上下樓梯都是僅一人寬且容易腐蝕的木質樓梯。像萬阿姨這樣在二樓燒完菜要端到3樓的居民,每走一步都擔心摔跤。而今,新改造的樓梯位於整個居民樓中心位置,結構、選材都與一般售後公房的樓梯無異。

萬阿姨說,自己一直想買臺大冰箱,可惜運不上來,「把家裡窗戶拆了吊上來也不行。」現在,看著家中「器宇軒昂」的雙開門冰箱,再看看家門口結實寬敞的樓梯,萬阿姨又開始琢磨,要不再買一個「以前不敢買」的大家電進門……

改建後被居民一致稱讚的公用樓梯

家裡翻新後,萬阿姨精心布置的屋頂花園

(二)

「一樓一方案」更要「一戶一方案」

「留改項目有兩項基本原則,一是『保基本、保安全、保民生』,二是對居民訴求『可改、願改、盡改』。」區房管局負責人表示。

然而,首個試點的承興裡就存在不少挑戰。金外灘集團承興裡項目前期留改方案負責人告訴記者,建於1934年左右的承興裡具有居民密度高、違章搭建嚴重、廚衛設施極度缺乏、公共空間堆物嚴重、樓道空間狹小等多重難點。要對這一區域實施改造,還要為每戶居民「創造」3.5平方米的獨立廚衛空間,並且確保居住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難度可想而知。此外,非新建項目改造時,原有建築不能「長高、長胖」,也不能進行地下空間開發,空間局限很大。

承興裡還未開展留改工程的二期新裡與舊裡

承興裡還未啟動更新的區域

上海建築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師殷佳慧承接了承興裡一期的改造設計。在她看來,原建築外牆磚塊嚴重風化,樓內牆面破損開裂,大部分居民家的房屋木構件被白蟻嚴重腐蝕,部分已失去承載能力——這些都只是挑戰的開始。實際施工時,發現了不少設計階段未發現的問題,例如有居民家天花板的木格柵內部已經腐爛,但由於被外部水泥牆包裹,直到施工時才發現,只能臨時調整設計,增加鋼板加固。

最大的挑戰還是如何在有限的裡弄住宅中「造」出新空間。

殷佳慧採取的方案,是將一樓原本的兩條上下樓梯拆除,與公共灶間合為一體,同時在樓道中間造一座旋轉式的新樓梯,徹底改變居民上下樓的動線。原本每層樓中間的亭子間也在此次改造中正式告別歷史舞臺,「勻」出的空間自動成為居民家獨立廚衛的落腳點。

萬阿姨在二樓家中,翻新後的廚房和衛生間相對而立,空間總面積約3.5平方米,一家三口終於有了獨立廚衛。

有居民提出,3.5平方米太小,要增加廚衛面積。承興裡採取的方案,是從居民家現有空間中「借」面積劃分至廚衛區域,但前提是上下樓的擴建意願一致,防止「你家馬桶水漏進我家臥室」的情況發生。

原先居住在亭子間的居民,有部分搬遷到了3樓閣樓。雖然閣樓的空間高度從0.8米至2.7米不等,但經過殷佳慧的巧妙設計,將屋頂內部邊緣抬高20至30釐米,增加了老虎窗和地面排氣窗,使得原先逼仄、暗無天日的閣樓成了石庫門裡的「高層景觀房」,傾斜的屋頂和復古的木格柵甚至多了幾分浪漫主義色彩。

搬進新家大半年,轉眼寵物貓咪咪也一歲了,會自己大口大口吸小零食吃。

比施工周期更漫長的是設計周期。殷佳慧介紹,承興裡歷經數十年變遷,每棟石庫門建築內部的格局都不同,每棟樓的戶數、居民家庭成員構成也各不相同。因此,設計方案必須因地制宜,不僅要「一樓一方案」,更要「一戶一方案」。

如,一些居民在設計階段提出,可否將可移動梯子改為固定樓梯,並對樓梯材質、扶手花紋甚至腳踏板寬度都提出要求。對於居民基於日常使用習慣提出的基本需求,殷佳慧和施工單位都儘量考慮周全。

南京東路街道承興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盧江海道出了其中緣由。「一期試點區位於承興裡中部,噪音、粉塵對居民的影響無法避免。在居民區內施工,周邊缺少材料堆場,因此建築垃圾和施工材料都要從弄堂主幹道運送,對居民的出行也有一定影響。」

比如,一開始牆面切割時隨時隨地都會噴射出大量石灰粉塵。於是居委幹部們集思廣益,先是想到購買洗車用的專業吸塵器,在切割機工作時對準噴口,確保粉塵出現的下一秒就被吸得「去無蹤」。後來,大家還受到上海世博會期間風靡一時的霧狀噴淋系統啟發,由兩位工作人員每天背著可移動的噴淋器,像灑農藥一般圍著小區全天候噴水霧,減少揚塵汙染。

承興裡外圍建築

(三)

居委幹部的新事業和新視野

盧江海兩年前第一次到承興裡赴任,眼前的景象令他吃驚,「上海原來還有這麼多人住在這樣狹小的環境中。」恰逢當時承興裡留改項目啟動,在企業中做工程出身的盧江海一開始信心滿滿。但項目啟動後,懂技術、懂管理的他才發現,居民區工作,最離不開的是人心。

最開始,擺在盧江海面前的只有居民區的基本情況:整個承興居民區老年人口居多,1900戶居民中租戶佔比超過60%,總計有6000餘人在此居住。居民家中的矛盾糾紛和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也使人口構成更加複雜。

面對即將開始的艱巨任務,盧江海首先想到,居民區黨總支要發揮黨建聯建的牽頭作用。因此,他帶領居委牽頭房管、律所、派出所、物業、施工單位、工商、市場監管等部門組成「零距離家園理事會」,承興裡改造中所有需要反饋的問題都匯集到居民區黨總支,作為「中樞」為相應部門「派單」,並負責將解決結果向居民反饋。

修繕一新後,石庫門也有了「樓道」。

畫面左側為還未啟動留改更新的承興裡二期,右側為已經完成改造的一期。

到了集中簽約階段,雖然居委會已經忙得「四腳朝天」,但8個籤約小組均保證有一位居委幹部派駐「督陣」,確保居民得益的公平性。此外,居民區調解委員會也為因改造牽扯出的居民自己的訴訟案進行前期調解,相關過程也為今後上海對留改項目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提供了寶貴經驗。

對盧江海來說,剛一上任就接到承興裡留改項目這一「前無古人」的任務,反而讓他迅速成長,認識到居民區黨總支最重要的責任和角色「就是代表居民利益」。這也是為何他堅持各部門「有問題就要跟居民說清」,不遮遮掩掩,不糊弄更不能欺騙居民。「事實證明,只要把問題和難處講清楚,居民們都能表示理解。」

「講句實話,剛開始我們大家心裡都沒底,不知道改造最終能否推進成功。」但一期上半期建設完工後,許多居民已經迫不及待地為居委會豎起了大拇指,看到盧江海就主動打招呼說「書記,你又來啦」,讓他心裡輕鬆不少。

盧江海告訴記者,承興裡一期的建設成效讓二期等待改建的居民很受鼓舞,「早改早享受」變成許多居民的口頭禪。而針對一期總結出的經驗和需要避免的「彎路」,在二期也會進行調整和補充。「居民的滿意度總是第一位的。」

(文字、圖片:舒抒)

(責編:嚴遠、韓慶)

相關焦點

  • 共享美好生活、百分百自主搬遷——黃浦區寶興裡舊改傳奇
    入職之前,她就聽說寶興裡是新中國上海第一個居委會。這「第一」,很光榮,但究竟能讓社區有啥不一樣呢?平常還不太看得出,到了關鍵時候,「第一」就是不一樣,舊改徵收當中,顧贇看見了——不一樣的使命感。第一次走進寶興裡的時候,顧贇驚到了。寶興裡,建成於1916-1944年間。歲月遠走,房屋衰老,人均居住面積狹小。
  • 搬了新家第一晚要住嗎 搬新家是注意哪些
    有些人說搬新家以後是需要在新房住的,那麼搬了新家第一晚要住嗎,搬新家是注意哪些,來看看這些具體的常識吧,讓大家知道一些關於搬新家方面的小常識。搬了新家第一晚要住嗎搬了新家當天不一定要入住的,但是要記得一定要暖房,在當天要多說吉祥話。
  • 他投身上海舊改27年:打造首個動遷安置樣板房,探索舊改補償新政
    2019年6月22日,是靜安區洪南山宅舊改徵收居民集中搬遷的日子,1300多戶居民告別蝸居了半輩子的老房。在敲鑼打鼓的熱鬧聲中,老居民們相互擁抱,登上搬家車,奔向新生活。朱賢麟也站在人群中,他與居民們揮手告別,目送著搬家車遠去。朱賢麟已記不清自己送別了多少舊改居民,但每次仍心潮澎湃。
  • 舊改居民搬走了,上海張園地塊未來會是什麼樣?
    舊改居民搬走了,上海張園地塊未來會是什麼樣?張園石庫門建築群是上海歷史的物質見證,而老弄堂名稱則是海派文化的文字實證。在更新中,將全面保留展示老弄堂名稱。記者了解到,張園地塊內的老弄堂名稱豐富多樣,如榮康裡、震興裡、同福裡、德慶裡、如意裡、永寧巷等,這些名稱蘊含著吉祥如意、平安祈福等美好寓意,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上海文化特色。靜安區將採用多種方式,對老弄堂名稱進行有影響力的展示。
  • 新時代奮鬥者|上海北方集團董事長朱賢麟的舊改故事:動遷安置成...
    很多人不熟悉他的名字,但他的工作卻與這座城市的千千萬萬人相關,那就是舊區改造。從最早為動遷配套定下「上海標準」,到「數人頭」向「數磚頭」的突破變革,再到新一輪舊區改造創新融資模式……在近30年漫長徵程中,朱賢麟一直是那個帶團隊啃「硬骨頭」的人。安得廣廈千萬間。這是一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更是一位共產黨員的為民情懷。
  • 說說咱的新家故事——昌樂北關片區棚改居民李志民的幸福生活
    「要不是借著政府的『東風』,趕上了棚戶區改造的好時候,住上這樣的新樓房,真是想都不敢想。」在南北通透、基礎設施完善的新房裡來迴轉悠著,回想起曾經住過的舊屋,今年58歲的李志民滿臉笑意藏不住。幾年前,李志民一家四口還住在站前街的胡同裡,幾間80平方米出頭、自己蓋於上世紀80年代的磚房。雖說一家四口也其樂融融,可與之相伴的還有空間有限、衛生設施不齊全、上廁所只能去旱廁的無奈,而夏天一到,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的尷尬以及臨街生活的吵鬧不休,更是令人心煩。 「因為地勢低,一到下雨天就漏水,裝修重弄了2次,時間一長還是老樣子。」
  • 疫情陳浩民收入大縮水,搬離豪宅舊屋,靠老婆蔣麗莎直播帶貨養家
    近月他為節省開支,舉家搬離月租14萬何文田豪宅,回到早年買下的紅磡200平方米舊屋。陳浩民一家五口一直住在何文田豪宅半山一號的複式豪宅,單位面積約二百多平米兼享天台特色泳池,而且可以看到維港景色,生活非常寫意,但為了節省租金,陳浩民改為入住早年以4500萬購入,位於紅磡的200平方米,他指新屋有
  • 搬新家最忌諱哪些東西?舊枕頭,舊碗筷,舊衣服為啥不能搬?
    現在人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的人在有錢之後就會購置新的房屋選擇搬家。搬新家其實是有很多忌諱的,重視風水學的朋友可能知道,有些地方搬新家不亞於舉行一場儀式。搬新家最忌諱哪些東西呢?在搬新家有些東西可以優先選擇進宅,因為他們可以給我們帶來福氣和財運。但是相對的也有一些東西是不適合在搬新家的時候帶入宅中的,那麼會是哪些東西呢?第一使用過的舊枕頭。睡眠對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睡覺就需要用枕頭,枕頭的存在已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了。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那時以石頭草捆貨,是木頭什麼的拿來墊頭,這個算是最初枕頭的出行。
  • 老房有喜 楊浦2021年將完成舊改1.5萬戶
    圖片說明:搬遷居民馬伯生在搬場車上揮手致意,告別老宅清晨6時許,天還蒙蒙亮,集中搬場的第一班卡車已經停在楊浦區江浦路街道162街坊舊改基地。早已打包好的舊改居民們頂著凜冽的寒風,抓緊把家什搬上卡車,搬離這片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街坊。9時許,卡車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打虎山路。
  • 二輪徵詢、「數磚頭」模式、手拎馬桶改造……上海靜安成熟舊改
    「數人頭」的舊改模式,因為較為嚴重的公平性問題,越來越不適應舊改工作。與之相比,符合公平公正原則的「數磚頭」模式呼之欲出。在談到首創「二輪徵詢」、「數磚頭」模式的橋東舊改基地時,朱賢麟十分激動。他告訴記者,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當年在試點這一模式時,首要考慮的就是讓市民理解政策,明確了試點重點以後,在召開了無數次的論證會、討論會後,大家逐漸對這一新試點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 煙臺市萊山區孫家灘舊改居民喜選安置房
    煙臺市萊山區濱海路街道東興社區孫家灘村民杜拂曉抽出「第一籤」當日,煙臺萊山區重點項目之一——三灘3號舊改項目開啟安置交房公開抽籤儀式,孫家灘村456戶村民將通過抽籤分到期盼已久的新房。對於該村村民來說,新房是他們2020年收到的最好「禮物」。
  • 告別整層居民共用廚衛歷史!上海舊改「老房有喜」
    工人日報客戶端7月19日電「再過4個月,新房子就裝修好了,到時候請你們再過來看看!」45歲的李桂香語氣裡充滿興奮。李桂香是上海楊浦區武川路222弄居民,在這裡住了13年。兩年前,222弄小區7幢不成套房屋啟動原地「拆除重建」改造。
  • ​「非常開心,講不出的高興!」歡慶基地生效,他們歡聚一堂!
    來自中聯村、沈家灘、波陽三個居民區的30多名舊改先進居民歡聚一堂,歡慶基地生效,共話美好新生活。暢談舊改徵收圓夢129、130舊改徵收地塊是停滯十多年的「毛地」項目。今年,區委、區政府重新激活了這塊楊浦最大的「毛地」項目,讓3600餘戶居民看到了舊改的陽光。在定海路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和相關部門單位全力推進下,129、130街坊「二次徵詢」籤約首日,籤約率達到98.65%,近期,134街坊也啟動徵收籤約工作,涉及居民700戶。
  • 搬新家還有這麼多講究,真漲知識啦
    客戶搬新家,經常問我們有什麼講究沒有,給大家總結啦一些遷新居的風俗習慣,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1,新房入夥前先將房子打掃一番,門窗搬家前,頭一天打開,使空氣流通,引進吉氣。2、新屋入內,前可先「拜四角」,意思是禮貌地向新屋的土地神明打個招呼。驅走蛇蟲鼠蟻,消毒環境,或是趕走不潔的東西。3、入夥前一天請將家裡的水放滿,如洗手盤、水桶等。在新屋入夥前一天,裝一桶水放在廳中,然後開風扇吹著,代表--風生水起。
  • 北外灘山壽裡「七個小矮人」舊改地塊將迎來喜訊
    李金鳳的家屬於虹口區北外灘山壽裡舊改地塊,是北外灘新一輪開發建設中首個啟動的舊改地塊,由7個街坊組成,有居民2023證2333戶,企事業單位165證。圖說:弄堂成為居民的餐廳 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 攝「北外灘的開發要以規劃為首,舊改為先。」
  • 農村搬新家不僅有「守屋」的習俗,還有很多的講究
    之所以說是溫鍋,就是在搬到新房子的第一天,不管是不是要在家裡做飯,都要往鍋灶裡面添一把火,把鍋燒熱。當然這是指過去農村蓋的平房,現在年輕人都住樓房,沒有土鍋灶,家裡都是天然氣,那也要打開煤氣灶,象徵性的燒一會兒就可以。搬新家的這一天是有很多講究的,我記得曾經幫一個朋友搬過新家,是要趁著天不亮的時候,把東西都搬進新房子裡面,天亮以後就什麼東西也不能動了。
  • 2020舊改進行時:接力棚改穩投資,鄭州、西安改造小區最多
    2017年,廣州、柳州、張家口等15個城市入選住建部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 歷經調研和試點工作後,舊改政策在2019年進入發展快車道。當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部署,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六穩」工作中「穩投資」的抓手之一。7月政策吹風會上,住建部又提出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 嬌妻5年生4胎,他受疫情影響收入銳減,從月租53萬豪宅搬回舊屋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也擁有一位自己心目中的「神仙姐姐」,小他16歲的蔣麗莎,二人自2011結婚後,蔣麗莎五年為陳浩民生下一子三女。這也讓陳浩民肩上負擔變大,近日更傳出一家人已打算從月租14萬港幣的豪宅搬回多年前購買的舊屋。
  • 陳浩民搬回舊屋,疑似生活窘迫,老婆生病也要直播賣貨
    蔣麗莎曾經就是一名服裝設計師,並且陳浩民比蔣麗莎年長十幾歲。因此蔣麗莎五年生四子一直都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點,最近有人爆料出來說陳浩民可能就是一因為生活窘迫,萬般無奈之下搬回舊屋其實對於陳浩民因為生活窘迫搬回舊屋這件事,蔣麗莎很快就做出了回應:其實就是自己工作室擴大了,
  • 告別廚衛合用「蝸居」生活,江浦162街坊舊改籤約生效
    一位居民坐在弄堂口的石凳上看手機,舊裡房屋與不遠處的現代化高樓形成鮮明對比。 記者 黃尖尖 攝昨日16時,楊浦區今年的第8個舊改基地江浦路街道162街坊「二次徵詢」籤約首日,累計預籤約958產,籤約率達到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