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自古就以盛產稻米著稱,一季又一季成熟的稻米,炊成噴香的米飯,養育著世世代代的蘇州人。除此之外,蘇州人也非常善用稻穀米粉,製成花式繁多的糕點。蘇州的糕,製作精良,口味糯、香、甜、軟,透出的是傳承千年的蘇州情。
聊起蘇式糕點,總避不開黃天源、萬福興、明月樓、近水樓這些老店的名字。每逢傳統節日或時令糕點剛上市,這些老字號門口都會排起蜿蜒的長龍。為一塊糕等候個把鐘頭,蘇州人對吃糕這件事就是如此執著。
除了這些遠近聞名的老字號外,其實蘇城內外也不乏有口碑、有情懷的糕點小鋪,靠著店主一人支持起整家店的活計。這些「隱姓埋名」的手藝人,將一輩子的心血都傾注在一塊小小的糕點上,用漫長歲月記錄他們與蘇式糕點的不解之緣。
一家小店,兩位老人的數十年堅持
在蘇州東山太湖邊的陸巷古村,就有這樣一位做了四十幾年糕點的金師傅,和老伴張阿姨兩人一同經營一家小小的陸巷白玉方糕店。
金師傅的糕點鋪子,坐落在陸巷古村的解元牌坊旁,店裡只賣白玉方糕和豬油糕兩種糕點。雖然離蘇州市區很遠,但糕香不怕巷子深,每天都有不少遊客拿著美食攻略慕名而來,只為嘗一嘗金師傅做的糕點。
近幾年,金師傅的陸巷白玉方糕店更是兩度登上央視欄目,不僅紅遍了江浙滬一帶,更在全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甚至還有不少國外遊客專程趕來尋覓這塊白玉方糕。
小店的名氣越來越響,但謙遜的金師傅和老伴,依然數十年如一日,精選優良的食材,堅持純手工製作,用最好的品質回饋給支持他們的食客。
每天清晨四五點鐘,金師傅和老伴就打開店鋪門,開始磨米粉、煮豆沙、做糕點。
到了中午時間,他們會稍作休息,接著繼續做糕,直到下午五點打烊。
日子就這樣不慢不緊地過著,金師傅和老伴傳承著祖輩的做糕手藝,用不變的配方,不變的味道,做出一塊塊潔白的糕點,給人們的陸巷古村之旅添一點甜甜的味道。
白玉方糕,歲月釀成的甜蜜
紅豆為餡,寓意赤誠之心;外形方正,寓意耿直不欺;方糕如玉,是為白玉方糕。
金師傅做白玉方糕的米粉,由糯米粉和大米粉按比例混合而成;而豆沙餡料則是每天一早起來耗費4小時熬成。原料食材的考究、軟硬之間的分寸拿捏,都是成就美味的關鍵。
金師傅說:「我從20歲開始做這塊白玉方糕,配料從沒有改變過,我們家的這塊白玉方糕,不用任何添加劑,吃起來松、香、軟、糯、甜。」
「糕貴乎松,餅利於薄」,做白玉方糕,首先要經過多次篩粉,使粉變得均勻、細膩。這樣做出來的方糕,口感才會更鬆軟。
篩好的米粉,如下雪般均勻地灑落在方糕模具裡,直至將整個模具鋪滿。
接著,金師傅用一個鋸齒狀的工具,在方糕上摳出一個個凹陷的方形坑。
用厚實的豆沙餡將一個個方形坑填滿,接著再鋪上一層米粉,將餡料完全蓋住。
隨後,金師傅拿出一塊雕刻有花紋的木質模具,在方糕的表面輕輕壓上特色花紋。仔細看,一排五格,其中四格剛好是「白玉方糕」四個字,最中間一格則是一朵小花。
最後,用刀片將整塊方糕均勻切分為25塊,就可脫模上蒸籠了。
金師傅負責做方糕,而他的老伴張阿姨則每日忙活於蒸籠前,負責蒸糕和裝盒。
大約7至8分鐘,一籠方糕就蒸好了。稍待冷卻後,去掉底層的紗布,就可以分裝成盒了。
每當一籠方糕蒸好,揭開蒸籠蓋的一瞬間,那香甜的氣息就瀰漫開來。人們聞香而至,剛好能吃到熱氣騰騰的新鮮方糕。
咬一口,豆沙餡香氣撲鼻,方糕入口有嚼勁,滿嘴香甜,甜到心坎裡。這塊白玉方糕,不僅僅是舌尖上的蘇州美味,對於生長於東山陸巷的人來說,更是縈繞心頭的鄉情所思。
豬油糕,屬於東山的年味
每到秋冬季節,尤其是年關將至的時候,金師傅還會花不少時間製作另一款東山特色糕點——豬油糕。
豬油糕以糯米粉和大米粉為主要原料,輔以豬油、豆沙、紅棗等配料,圓潤的造型,喜慶又好看,是東山人過春節必備的年味之一。
每年過年前,不少老蘇州都會坐車趕到東山,買幾塊圓滾滾的豬油糕備著。年夜飯的餐桌上,有豬油糕當飯後點心,既增色又增味,還能討一個團團圓圓的好口彩。
做豬油糕,關鍵在於那一塊塊晶瑩的豬油。金師傅將採購回來的豬板油先去皮,而後用糖醃製。每一塊豬油糕裡,都放足豬油和豆沙餡,吃起來油潤香濃,年味十足。
金師傅的豬油糕,內部餡料很豐富,而表面也鋪滿了紅棗、核桃、松子、瓜子等堅果,看上去紅紅火火,很有過年的氛圍。
蒸好的豬油糕,裝進圓盒裡。吃的時候,先切成菱形的小塊,再隔水蒸熱,就可與親朋好友共享這來自東山的年味了。
一家小小的糕點鋪子,陪伴著金師傅和張阿姨走過了近五十年光陰,所謂的白頭偕老,大概就是如此吧!在漫長的歲月中,擇一人,終一事,將點點滴滴,化為「專注」二字,豈非樂事?
(來源:蘇州市文廣旅局官微 編輯/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