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是一場"政治高於軍事"的戰爭,中國和17個國家/地區組成的"聯合國軍"。這場戰鬥最終以談判結束,談判的根本動機在於,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無法擊敗志願軍,志願軍也無力再越過38線實施對聯合國軍的進攻。我們只知道當時的美國國內充斥著反戰聲音和遊行,但是很少有人會站在對立面思考,當時才剛剛建國的新中國,滿目瘡痍千瘡百孔,已經無力繼續維持在朝鮮的軍事行動。目前比較受各方接受的觀點,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使中國付出了62億元的代價,這筆錢按照當時的市場購買力來計算的話,不亞於現在的數千億人民幣。換言之,那時的我們,已經處於山窮水盡的邊緣了。
有付出就會有回報,韓戰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在於,從此北方再無壓力,東北的重工業基地完全解除限制可以放心生產。另一方面,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聲望也一下提高,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得到了認可,蘇聯對中國的態度也有了轉變,認為解放軍是一支「可靠」的力量,中國也是靠得住的夥伴。但是,蘇聯的想法和當時的我們很不同,蘇聯的想法是將中國拉攏過來,日後一旦與北約爆發了衝突,就「調動」解放軍北上進入遠東,依託西伯利亞鐵路,源源不斷的將部隊運輸到歐洲協同蘇軍作戰。此外,遠東地區有了中國,安全就可以得到最佳的保障。
蘇聯衛國戰爭是一場知名度非常高的戰爭,但是蘇軍之所以能夠扛住東線戰場的巨大壓力,完全是因為有著遠東這塊「戰略後方」源源不斷的向前方運輸物資和兵力,美國也是這麼想的。但是冷戰時期,美國也想著以朝鮮半島為「跳板」,一方面威脅中國在東北的重工業,另一方面「殲滅」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後方」。但是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美軍無力再恢復這樣的想法,這是最主要的。如果說誰是韓戰的最大贏家,毫無疑問蘇聯是一個,緊靠著一些軍援,就換取到了大後方的戰略安全,這是一筆十分划算的買賣。還有一個受益方是韓國。
在開戰初期,當時的朝鮮幾個師共計10萬餘人一路上猛插猛打高歌開進,差一點就能贏得達成自己的統一目的。但沒想到的是,仁川登陸,美國的精銳部隊開始持續進駐,美國的工業機器在二戰結束後再度開啟。當時美國手上握著龐大的戰爭資本,世界絕大部分的黃金都存在美國。在美韓發起戰略反攻之後,此前戰線被拉長,彈藥武器消耗嚴重的北朝鮮軍已經是「強弩之末」,當時打的有多猛,現在輸的也就有多慘。在美軍多體系的協同進攻下,朝鮮軍隊被重新趕回北方,10多萬朝鮮精銳也在撤退過程中,損失殆盡。
實際上,自志願軍入朝之後,朝鮮軍就已經不行了,雖然也徵召了不少軍隊擴充武裝自己,也從蘇聯方面拿到了相當可觀的軍事裝備,但是這些兵員的戰鬥力有很大的「水分」。要知道,朝戰開始時,那10多萬朝鮮軍大多都是經歷過抗戰和衛國戰爭的,他們作為老兵,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但是老兵消耗之後,新兵則無法短時間內恢復到此前的水準。另外,聯合國軍的火力非常兇猛,北朝鮮軍往往是成建制的投入戰鬥,然後慘敗撤退。這些潰敗的北朝鮮軍經常將志願軍的側翼暴露給聯合國軍,直接加重了志願軍的負擔。
當志願軍在戰場上取得越來越大的戰果,裝備有了極大改善的時候,雙方則已經進入了「陣地戰」時期。這段時期大家都在38線兩側交戰,志願軍為了抵消聯合國軍的「鋼鐵優勢」,開展了「地道戰」。在這一時期,志願軍單兵作戰技能強悍的優勢得以最大化的發揮,即便是「次一等」的作戰部隊也能憑藉坑道的優勢對聯合國軍進行殺傷。當談判結束後,38線便成為了朝鮮半島最重要的一條線。
另外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朝鮮內部對志願軍的否認力度是非常大的,美韓和歐洲也將韓戰稱之為是"韓戰",這些都是對志願軍的否認。別人怎麼說我們管不著,但作為中國人,只有"抗美援朝",沒有所謂的"韓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