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流離數十載,詩詞傳千古,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道盡玄機

2020-12-23 氣質女人讀書會

猶記得《海上鋼琴師》中,1900有這樣一段自白: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憂慮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然而我並不羨慕。

年少時,對這段話我只能意會其表,至於精髓內核渾然不知。如大多數人一樣,用世俗標準評判他:作為天賦異稟的鋼琴師,下船之後的世界,勢必一片錦繡,聽眾愛情,名利財富唾手可得,可1900為什麼不下船呢?

直到近日重讀蘇軾,跟隨他顛沛流離,旁觀他官海沉浮依舊揮斥方遒,才開始對天才鋼琴師1900說的那句話有了深刻理解。雖然1900一生立足船上,蘇軾一生跨越千裡山河,但他們都選擇:

寧願一生孤獨,我不願隨波逐流。

果然,年少不讀書,荒蕪的除了歲月還有理解世界的精氣神。

01走近蘇軾

蘇軾一生經歷了北宋五位皇帝,仕途之路大起大落,但在文學成就上名列北宋之首。風雨飄搖下,他在政治、生活、文化藝術等方面開創北宋新高,並在這些領域卓有建樹。宋神宗稱「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宋孝宗稱蘇軾「雄視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

東坡善喻,其詞慷慨激昂開創豪放派文風,後世將其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陳毅元帥曾說「吾讀長短句,最愛是蘇辛。東坡胸次廣,稼軒力萬鈞」。其散文氣勢磅礴自然流暢,與父蘇洵、弟蘇轍被稱為「三蘇」,列入「唐宋八大家」。其詩格調清靈自成一派。

蘇軾還擅於書畫,技法巧妙,意趣斐然。尤愛竹,表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常畫朱竹,以此言志「竹直氣節不彎」,他率先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觀點。除此之外,蘇軾還是民間美食家,其自創的「東坡肉」「烤羊脊」頗受古今歡迎。

通過詩詞,走近這位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第一文人」,感受他「一洗萬古凡馬空」的文學成就。

讀「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認識了意氣風發豪邁壯志的蘇軾;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時,認識了思念亡妻滿目柔情的蘇軾;讀「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感慨原來外表灑脫肆意的蘇軾,也曾為名利、前程迷茫過;讀「芒鞋竹杖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仿佛看到在面對風雨來襲時,暢快吟詩自由快活的蘇軾。

《文壇全才:蘇軾》寥寥百頁,道盡蘇軾一生。遣詞造句短小凝練,用圖文並茂的形式把蘇軾的身世、家庭、求學、生活及詩詞書畫等一一呈現。將蘇軾所處的時代背景娓娓道來,讓讀者能置身其坦蕩沉浮的經歷中感受他的抉擇。

02少年得志,意氣風發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出生於四川眉山的文人之家。祖上三代沉埋不顯。蘇軾的祖父蘇序樂善好施,修養極高,曾鞏稱其「讀書務知大義,為詩務達其志而已,詩多至千餘首。」

到蘇軾父輩一代,有兩位伯伯皆以文學舉進士登朝為官。父親蘇洵為人聰慧,才智過人,喜愛四處遊歷,結識名人高士,幾次科舉未中,便對功名再也無意是眾人眼中不學無術之徒。然,蘇洵27歲後,閉門苦讀,憑藉自己在政治,外交,經濟等方面的見解和雄才偉略創作出《幾策》《史論》等多部文學著作,以文章名震天下,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在其父親的政治啟蒙下,承載著父親出仕的願望,在文學素養上,他吸取了父親指事析理引物託喻的寫作手法,以及其灑脫恣意的文風影響。

蘇軾母親對他價值觀的影響也很深刻。在給蘇軾講到正直清高,仁義清平的範謗因黨政之爭被宦官所殺,臨刑前母親訣別,希望母親不要悲傷。範母安慰兒子說,既有美名又求長壽,可兼得嗎?蘇軾問母親,如果我成了範謗,母親會讚許我嗎?母親回答他說,你能做範謗,我難道就不能做範母嗎?

由此看來,蘇軾一生不畏奸佞,清廉正直的性格與從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的。他反貪治腐,愛民如子與範謗如出一轍。

21歲時,蘇軾與弟弟蘇轍一起,隨父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當時正值北宋詩文改革,二人憑藉縱橫恣意、清新灑脫的文風贏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歐陽修稱蘇軾為「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從此,二人名動京師。

彼時,北宋對抗外敵不斷妥協,對內官僚腐敗農民賦稅加重,為求緩解危機,廟堂之上分為兩派,分別是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

就這樣蘇軾從「春色可愛,橋之下流」的老家來到這樣動蕩複雜的京師,開啟他的仕途生涯。

03棄舊開新,留名千古

才華橫溢的蘇軾,飽含對政治的熱情初登仕途,卻因「烏臺詩案」被誣陷貶至黃州。

在黃州五年他創作了《赤壁賦》、《黃州寒食帖》、《定風波》等留名千古的詩詞。簡樸自然的生活讓他體會到藝術之難不是難在技巧而是難在不粉飾不賣弄的抒發自己真情實感。

宋神宗即位後,看中蘇軾才華,重新重用時,幾經輾轉從汝州,常州再到登州任職。就在蘇軾境遇暫時好轉之際,宋神宗病逝,太后垂簾聽政,經司馬光推薦,蘇軾被提升為皇帝近臣,後升為翰林學士,這是蘇軾為官的最高位置。

因為剛直不阿,他敬重司馬光,王安石,但跟其二人的政見上難以曲意逢迎,所以在王安石主導的新法和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之間,他都堅持己見,甚至當堂辯論,這為他招致了兩派的不滿。

在朝廷中,蘇軾深感孤立無援,與此同時他厭倦了明爭暗鬥的朝政生活,所以他主動請求出任地方官。在這之後的十幾年裡,他體恤百姓,捕蝗蟲抗洪水治瘟疫,愛民之心,憂民之切,得到百姓愛戴。

而後數十年間,蘇軾陸續經歷了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3代帝王更替,幾經輾轉之後,他看透了官場爾虞我詐功名虛無縹緲的現實,對民力凋敝感同身受。愛民之心,憂民之切,蘇軾主張勤勉務實,所到之處,因地制宜。

他經常訪查民情,根據地方具體情況制定改革政策,比如改革常使百姓傾家蕩產的衙前之役,免除窮人積欠官府的債務等,激烈反對土地兼併,為百姓解決茶、鹽、酒等實際生活困難。

04看透世事,一代文豪病逝他鄉

66歲時,蘇軾獲得北歸機會。早已厭倦官場紛爭的他,原本打算與弟弟蘇轍一起找一處僻靜地方安度餘生。然而多年的貶謫流放生活以及舟車勞頓使得這位66歲的老人再也支撐不下去了。

「吾身不惡,死必不墜」是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回顧蘇軾過往,從烏臺詩案起,在黃州五年,他了悟做人應該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低潮時也曾掙扎過,他用雙手和愛民之心為自己建築了精神家園,他在儒釋道思想中自由穿梭。

他嚮往隱退,但知道真實的人生就是解脫。他追求陶淵明式田園生活,自由、自然使他能在艱苦歲月裡怡然自得創作出多篇生動描述民間生活的詞: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得白髮唱黃雞」「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巧語絡絲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麥少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有人說,沒有挨過餓的人,不懂真正的人間疾苦。

誠然,人間煙火蘇軾所到之處各有不同。在被貶海南,當時還是未開荒之地,生活遠比黃州潦倒,他曾在文章描述那七年苦行僧式的生活,「食無肉,藥無病,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泉」。

蘇軾這一生,嘗遍酸甜苦辣跌宕起伏。高居廟堂他的抉擇總是「不合時宜」,流離歲月中他「回到人間來」珍惜一餐一飯,留下「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處世態度。

結束語

救死扶傷,為農民減負,捕蝗蟲抗水災,親手播種淘米推磨是蘇軾的黃金時代。生活安穩舒適,沒有經濟壓力是蕭紅的黃金時代。而我的黃金時代,在這0.7平的書桌前,在這些與書為伴的日子裡。

古人誠不欺我,讀書可以修身養性,忙碌之餘讀蘇軾讓我覺得自己還活著。當我眺望後院漫山的荔枝樹已長出新綠;白貓黑貓在草叢裡曬著太陽,歡脫地快活地搖著尾巴;離家100米處的小賣鋪方向,偶爾傳來一聲狗吠。蓬勃生活就在眼前。

人生不在美景難回,過往種種猶如雪泥鴻爪,著眼當下闊步向前,詩酒趁年華更是快哉。

相關焦點

  • 詩詞大會主持人龍洋沒水平?化用蘇軾「此心安處是吾鄉」被贊高明
    一:化用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喜歡蘇軾的朋友,應該對這句詞並不陌生,它出自蘇軾的經典之作《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首詞寫於1084年,是蘇軾送給好友王鞏的愛人寓娘的詞作。王鞏被貶嶺南多年,寓娘不離不棄,回到京城後依然風華如昔,蘇軾感慨於她的堅毅,便寫了這首詞。最後一句是寓娘答蘇軾問,蘇軾問她在嶺南苦不苦,寓娘表示: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
  • 蘇軾和柔奴的精神共鳴: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詩詞背後的故事當時京城中有一個歌女叫宇文柔奴,生得漂亮又富有才藝 。她愛上了當時的大才子王鞏,並甘願到他家去當一名歌女小妾。王鞏讓柔奴給蘇軾敬酒獻歌,蘇軾方知原來是有美人歌舞相伴。蘇軾問柔奴:「在嶺南那樣的荒蕪之地,過得很不好吧?」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了大為感動,寫下了這首詞。這首詞先是讚美了柔奴與好友王鞏簡直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兒,對他們表示祝福,又讚美了柔奴的樂觀精神。
  • 此心安處是吾鄉——密州為官,蘇軾依舊「詩酒趁年華」
    五年後南歸,酒席之上,蘇軾見柔奴面色嬌嫩,毫無滄桑之痕,大為驚訝。問其何故,柔奴淺聲作答:「此心安處,便是我鄉。」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下,知道為什麼那麼多的才女喜歡蘇軾了吧:人家會誇,字字句句都誇到美女的心坎兒上了。「清歌傳皓齒,炎海變清涼」,這是誇她的歌喉。「歸來顏愈少,笑帶嶺梅香」,這是誇他的美貌。數千裡南歸,笑容中仍有梅花之香——蘇公夠浪漫!正是帶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心態,蘇軾終生四處飄泊,卻又四處為家,於窘境中求豁達,豁達中求心安,心安處即他的家。
  • 致敬經典 簡弘亦攜全新單曲《此心安處是吾鄉》震撼歸來
    環球動音企鵝號分享繼《小說》之後,華語金牌製作人簡弘亦又帶來了個人最新單曲《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首歌是專輯《詩詞歌賦》的第三首單曲,由簡弘亦作曲,搭配蘇軾為古詞譜曲 簡弘亦致敬經典這首《此心安處是吾鄉》的部分歌詞來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 就地過年,讓我讀懂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就地過年,也是在「家」過年其實早在蘇軾和白居易兩位大詩人身上,我們就感受過「此心安處是吾鄉」那種隨緣而適的生活態度。蘇軾的好友王定國,因為受蘇軾「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最偏遠最荒涼之地嶺南。公元1083年,王定國從被貶地嶺南歸來,蘇軾問同行侍女在被貶之地的生活境況時,侍女溫柔堅定地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被侍女樂觀的態度深深打動,提筆作詩一首。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詩詞為哲思提供了展現智慧的平臺,哲思使詩詞獲得了升華的階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蘇轍(字子由)同時考中進士,時年分別為二十二歲與二十歲。(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被後人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五年後,蘇軾獲授大理評事鳳翔府(在今陝西)籤判,十一月動身赴任。蘇轍伴送至鄭州,回京後,寫了一首七律。蘇軾遂步韻作和,寫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
  • 蘇軾40歲納12歲小妾,初見時寫下千古名句,現成男人嘴邊花言巧語
    而且裡面的一句「淡妝濃抹總相宜」更是成為了千古名句,成為了現在很多男人嘴邊的花言巧語。為什麼是花言巧語呢?因為菏澤句話被很多男人當成是哄騙女人的話,比如妻子問丈夫,你覺得我化妝好看還是素顏好看,這個男人肯定說你怎樣都好看,這不就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嘛。
  • 蘇東坡的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感動世人近千年,原創卻不是他
    蘇軾在徐州任職時,王定國就常去拜訪蘇軾,兩人遊泗水,登魋山,吹笛飲酒,不醉無歸。他們的友情,被人當成罪證,使王鞏在蘇軾的「烏臺詩案」中受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蠻荒之地的賓州為官。蘇東坡的內心非常過意不去,嘗對王言:「茲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王鞏在賓州期間,蘇東坡給他寫過很多書信,一再表示王鞏因自己而無辜受牽連,遭受了那麼多苦難,他感到很是內疚難過。
  • 蘇軾本想安慰歌女的遭遇,自己卻被上了一堂課,感動地寫下這首詞
    大文豪蘇軾心胸如海、豁達豪放,同樣也激勵了許多人在人生低谷時不放棄不洩氣,但若是說到在蘇軾眾多作品中哪一句詩詞最能夠溫暖和安慰世人,正是一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當蘇軾以為接下來就是柔奴梨花帶雨哭訴嶺南的艱苦和不幸時,柔奴只是為蘇軾斟了一杯酒淡淡的說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了柔奴的回答震驚不已並且大為感動,便立即為這位外表柔弱卻內心強大的歌女寫下了一首《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 萬丈紅塵美如畫——寒霜滿天此心安處是吾鄉
    前兩天,我重讀了蘇軾的一首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蘇軾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重讀蘇軾的這首詞才發現以前的理解太淺,沒有經過身體和生活經歷的體會,完全不可能真正的去懂蘇軾,也不可能真正懂得他詞中寫得點酥娘。他哪裡寫的是苦啊,分明是人生美如畫。不過,美如畫的人生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心創造的。
  • 蘇軾40歲見12歲歌姬被迷住,寫下千古佳句,後成男人哄騙女人的話
    蘇軾在酒場的失態,明眼人都知道蘇軾這是看上了王朝雲,於是花重金為這名歌姬贖了身,並送給了蘇軾。王朝雲雖只會歌舞琴技、烹茶待客,卻能理解蘇軾的詩詞,二人相互欣賞、彼此理解,逐漸成為知音。他最心愛的侍妾就是這位王朝雲,並為她寫下了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如今已是千古名句現在卻被男人們當成花言巧語,用來哄騙敷衍女人,比如女子會問丈夫,你覺得我化妝好看還是素顏好看?直男們常常會說我還是喜歡的的素顏,這樣真實一點,聰明一點的就用「淡妝濃抹總相宜」,女人聽了心花怒放,愛慕更深。
  • 蘇軾刁難友人小妾,小妾的回答,讓蘇軾感動,寫下一首詞流傳至今
    這首詞中還有另外一句「網紅金句」,就是「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比上面這句更有水平,意境更高了一個層次。這兩句話都是出自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 蘇軾送好友小妾一首詞,後被改編成朋友圈網紅句,其實原句更高級
    句子雖好,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他居然出自蘇軾之手這句話其實是根據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改編而來,而且詞中還有一句:"心安處即是吾鄉"。與那些網紅句子比起來,這首詞不僅境界更高,而且頗具深意。
  • 蘇軾刁難友人小妾,她僅8個字感動蘇軾,成今網紅句!
    蘇軾「調戲」友人小妾,她僅說8個字,令蘇軾動容,寫就千古名篇,今天成為網紅句作為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詩詞大家,蘇軾的地位是獲得歷史承認的。蘇軾一生留下了2700多首詩作,362首詞作,其中包含許多名句,有些名句我們耳熟能詳,在時間的釀造下,更是流傳千古。
  • 此心安處是吾鄉!千年前一名歌姬,為無處安放的靈魂指明了方向
    其中大文豪蘇軾就是典型的代表。蘇軾一生坎坷,因不贊同王安石變法遭到排擠,自請外放到杭州,後又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還因為烏臺詩案被捕入獄。此刻的他,內心一定是不安焦慮鬱悶的,自己就像一葉浮萍,任何一場政治風雨都可以讓自己飄走甚至沉淪。
  • 蘇軾被貶後創作的一首詞,卻安慰了後人許多年!
    "此心安處是吾鄉""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的詞作《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這首詞是蘇軾寫給友人王定國侍妾寓娘的一首詞。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在這首詞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故事。創作這首詞的時候,蘇軾已經43歲,由於受到官場黨派鬥爭的關聯,被卷進了"烏臺詩案",導致自己被貶黃州。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多年
    小妾先是停頓了一會,後來說了8個字,讓蘇軾都由心敬佩!她表示此: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意思是說,只要能夠讓我心安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了。蘇軾聽完之後,就覺得這個女子真的是非常有情義,也被她的勇氣給感染到了。
  • 蘇軾見友人小妾,寫下一首詞,如今成「網紅」流行語,原句更高級
    蘇軾一生豁達開朗,尤其是朋友特別多,上至朝廷高官,下至販夫走卒,僧侶尼姑,東坡俯仰自如,朋友遍天下!再加上東坡性格爽朗,詼諧幽默,常常與朋友們開開玩笑,鬥鬥嘴皮子,尤其是在鬥嘴的過程中,蘇軾經常寫出一些千古名句,當時用來調侃友人,現在很多已經成為了我們刷屏的句子。
  • 蘇軾最有名10首詩詞,看看你記得幾首?
    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蘇軾,他的一生三起三落,但是卻生性曠達,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蘇軾的詩清新豪健,膾炙人口,詞豪放高遠,開宋詞豪放派先河。此外,他還擅長書法,,北宋「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蘇軾居首位;他的《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且他也精於繪畫,是位丹青妙手,愛畫墨竹、枯木、窠石等,「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出自他的詩中。詩詞之美在於意會,剎那間仿佛與作者同處一個時代和情境中,感其心懷。
  • 古時蘇軾贈友人小妾一首詞,如今成「網紅句」,其實原句更高級
    這些句子改的怎麼樣暫且不說,至少改編的那個人應該是讀過這些詩詞的吧。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句從宋詞中演化出來的網紅句子:「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句話曾經刷爆眾多文藝青年的微博、朋友圈。這句話很有正能量,它代表著每個人心中那個少年夢,它代表著一顆不變的初心。這個句子很美,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它其實是出自蘇軾的一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