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背後的故事,首度公開

2021-02-15 幕味兒


每扇窗戶外、每條街道上、每個人的手心裡,一切眼目所及之處,「黑鏡」無處不在,你的內心不時會過略過一縷不安與幻想,卻還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它的意義。

有一天,一些只存在瘋狂幻想中的東西,突然出現在這個世界上,那個想像中的朋友,終於按響了你的門鈴……


◎ 從概念到銀幕,《黑鏡》高分前四季與特別篇的「世界觀」想像之道

烏合之眾、娛樂至死、全景監獄、算法困境、過度傳播……被譽為「zui貼近當下現實的科幻劇」「令人脊背發涼的神劇」「科技時代的人性清醒劑」,《黑鏡》的「編劇腦洞」從何而來,靈感如何孕育?「科技」與「人性」的矛盾從何而來?

《黑鏡》主創團隊如何構建劇中的科技、社會、政治、心理維度,構思刺痛觀眾的思想實驗,從無到有地打造出一個基於現實的幻想世界?

那些反轉不斷、逐步擊潰觀眾心理防線的故事,又從哪些經典之作中吸收了靈感?

 

◎ 編劇、導演、演員「DVD評論音軌」式圓桌談

黃金時段艾美獎三冠得主編劇查利·布魯克、金牌製片人安娜貝爾·瓊斯,加上新銳導演朱迪·福斯特、託比·海恩斯,帶上演員代表「蘇睿公主」利蒂希婭·賴特、「廣告狂人」喬恩·哈姆、「侏羅紀世界女掌門」布賴斯·達拉斯·霍華德、「神秘博士」喬迪·惠特克、「卡特特工」海利·阿特韋爾……全劇主創齊聚一堂,笑談製片中的辛酸淚水,回顧拍攝中的慧心巧思,揭開片場內外不為人知的一切編、導、演秘事。

 

◎ 《黑鏡》世界視覺寶典,定義「神劇」級別的「科幻質感」

本手中收錄了數百張高清全彩劇照、片場照、服化道設定圖、科幻道具開發過程圖,全面展示《黑鏡》「近未來社會」的視覺圖景。數十位美術指導、藝術總監、CG藝術家、道具藝術家、插畫家、服裝師、化妝師在訪談中分享了他們的工作方法、設計理念、開發過程與實操細節。

 

◎ 每一張輯封,都是暗藏玄機的藝術品

企鵝蘭登書屋旗下伊伯裡出版社的藝術家特別為《黑鏡:創作內幕》編寫了電腦程式,在每一集的標誌性劇照上,用「Emoji馬賽克+故障藝術風」進行再創作。十九幅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品中,暗藏著解讀對應劇集的元素密匙。

 

◎ 高精復刻原版裝幀,完美收藏級圖文品質

作為《黑鏡》唯一官方幕後全紀錄的中文版,本書高精復刻了原版的藝術設計,封面模擬「碎鏡」超立體效果,內文精選高品質、高克數太空梭啞粉紙,以上佳效果呈現大量滿版、跨頁劇照視覺衝擊力。

來源 | 《黑鏡:創作內幕》前言

作者 | 查利·布魯克(Charlie Brooker),行政製片人

下不了筆。即使我已經有了那麼多年的寫作經驗,但是現在,面對空白的一頁仍會讓我大為遲疑。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直到把出版商急哭了才寫出前言。

創作劇本時,你常常需要忽略頭腦中一個發著牢騷、告訴你該停筆的小聲音,同時試著鼓勵另一個更快活的、敦促你堅持下去的聲音。我的訣竅是試著在自己的腦海中想像電影拍出來的樣子,並描述我所看到和聽到的東西。這有點像寄希望於幻夢成真。接下來的是一個帶點古怪的神奇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想像中的世界一步一步地逐漸變成了現實—第一張設計草圖、第一輪劇本通讀會、第一天拍攝、第一稿粗剪。每一件事都讓我的心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些只存在於你腦海中的東西如今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個想像中的朋友突然按響了你的門鈴。

但是,想像變成現實似乎是當下反覆出現的主題。《黑鏡》(Black Mirror,美國人叫它「BlackMeer」)這部劇已經走過了十年,這一點總是讓我感到吃驚。我們早在 2010 年就開始製作這部劇—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那其實是個與當下十分不同的時代。

身處當前這個時代,網絡上 24 小時充斥著罵戰與俄羅斯機器「水軍」,我們很難記起十年前的樣子—但在 2010 年,人們對技術的總體看法仍然是樂觀的。人們批評 Twitter 網站時,說過最重的話也不過是「上 Twitter 的都是消磨午間休息時間的人」。蘋果公司(Apple)推出一款全新的 iPhone 仍然是件令人興奮的事兒。阿拉伯之春就在眼前,社交媒體似乎很樂意承攬自己的功勞。時光快進到現在,智慧型手機突然變得比香菸更容易讓人上癮、比香菸更有害,人們社交媒體帳號的時間線上充斥著法西斯主義的「梗圖」和暴力行為的影像。

一切都變了味。確切地說,一切都變得有點「黑鏡」了。這對人類文明來說不是件好事,但對我們的小節目卻是很好的宣傳。焉知非福,嗯?我有時會想,既然我已經做了那麼久的《黑鏡》,那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能夠應對可怕的反烏託邦現實了呢?我已經反覆體驗了《黑鏡》的故事慢慢地出現在現實世界中的那種感覺。某天,當我在一片末日廢墟中,被一個頭戴著「讓美國再次偉大」標語的帽子、屁股上印著 Facebook 網站的標誌的自動機器人追殺時,不知道這能不能讓我覺得心裡好受一點,總不會事事都如我所想吧。

總之,這本書講了我們如何創造《黑鏡》,不停「嘔」出《黑鏡》的故事—劇本是怎麼寫的、服裝是怎麼做的、素材是怎麼拍的。與任何一部作品一樣,《黑鏡》是團隊合作的成果。永遠都不要相信那些滿口都是作者理論、把某部電影或電視節目當成是個人作品來討論的人。每一集《黑鏡》影片(我堅持稱之為「影片」)都凝結了數百人好幾個月的努力。在這本書裡,你會聽到來自他們的聲音。我要衷心感謝每一位參與這部劇的人。我要感謝我的搭檔安娜貝爾·瓊斯(Annabel Jones),她謙遜地(我就不說她沒文化了)把寫前言的機會給了我。我也要感謝讓這本書成形的傑森·阿諾普(Jason Arnopp)。

現在,拜託了。別再讀我的序言了,去讀其他部分吧。走吧,快從這一頁走人。


相關焦點

  • 《黑鏡》第三季背後的複雜人性
    即使到最後我們得知,曾經同情的某個人,他所犯下的罪行其實是不能饒恕的。但下一次遇到這樣的人,我們仍不會一棒子打死,我們還會假定他無辜,同情他,直到他最終真的被定罪。隨著劇情展開,出乎意料的故事和思考的深度才是本劇最大的亮點。就像一個長焦鏡頭,不斷地拉長焦距,拓寬視角,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與此同時,我們對於劇情和角色的感覺也隨之改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一季有幾集差強人意的原因。
  • 《美國恐怖故事》開發衍生劇 採用《黑鏡》模式
    《美國恐怖故事》開發衍生劇 採用《黑鏡》模式 時間:2020.05.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C
  • 圖說《如夢之夢》 背後故事(部分照片首度公開)
    試演當天被邀請來的觀眾 其中也包括賴媽媽 2013年4月1日、2日在北京保利劇院正式演出的《如夢之夢》(需要兩天才能完成演出),演出後大為轟動,成為近年來最後矚目的戲劇演出,除了特殊的演出形式、長度,和故事本身的魅力
  • 黑鏡第四季分集劇情介紹 黑鏡第四季劇情分析
    Metalhead  這將是《黑鏡》史上的第一次黑白電影。雖然是新領域,但鏡頭下的世界還是不會讓人失望的。6. Black Museum  這就是一部十足的爆米花電影,共三個故事。在你還沒意識到時,你已經看完了一個半小時的影片。這也是我們最後拍攝的故事。
  • 《黑鏡:潘達斯奈基》與其他黑鏡宇宙的故事串聯彩蛋一覽
    《黑鏡》(Black Mirror)系列製作人說過整個黑鏡都存在於同個宇宙,但千萬不要忘記同個宇宙不代表同個時間軸,有時可能是指同個多元宇宙,所以下次各位在文章或者劇情看到 Universe 這個字眼時要看上下文來判斷。
  • 神作《黑鏡》的這個故事,細思極恐......
    眾所周知,神作《黑鏡》的腦洞很大每一個獨立劇集
  • 互動版《黑鏡》:不止看故事,還要活在故事裡
    除了《黑鏡》本身就自帶「酷」和「極客」標籤,《潘達斯奈基》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部「互動劇」。▲ 右上角的紅色星標顯示《黑鏡:潘達斯奈基》是互動劇觀眾用觸屏、滑鼠、遙控器等就可以自己控制劇情走向和主角命運;選擇不同,每個觀眾看到的內容就不同、故事結局也因人而異。
  • 《黑鏡》不再「黑」
    「這還是《黑鏡》嗎?」在元旦假期前,Netflix一次性放出了《黑鏡》第四季的全部六集內容。許多搓手期待了一整年的黑鏡粉在連夜刷完新一季後不約而同地有了上述感慨。這裡說的「所有人」有在現實世界搶他風頭的公司合伙人、對他愛搭不理的公司前臺、背後傳他壞話的女同事、給他買錯三明治的男同事……德利通過「高級生物測定DNA虛擬克隆器」將這些得罪過自己的人的虛擬人格載入到了遊戲中。黑鏡第四季第一集《卡利斯特號》劇照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人仍然一如既往的生活與工作,完全不知道有一個複製版的自己正在虛擬世界永無止境地遭罪。
  • 《黑鏡》第五季沒崩,但很平庸
    公平公正公開嘛。《黑鏡》一貫以對未來科技的獨特創新和荒誕的黑色幽默受人喜愛,作為第一集Striking Viper的設定本該是這樣,但整個劇情以及生硬的敘述方式實在是暴露了導演和編劇的黔驢技窮。接受採訪的時候,麥莉說自己一直是《黑鏡》的粉絲,而她扮演的明星「Ashely O」中,也融入了她的真實經歷。故事裡的音樂公司怪狀,正存在於現實世界。
  • 《黑鏡》第五季沒崩,但很平庸-虎嗅網
    公平公正公開嘛。《黑鏡》一貫以對未來科技的獨特創新和荒誕的黑色幽默受人喜愛,作為第一集Striking Viper的設定本該是這樣,但整個劇情以及生硬的敘述方式實在是暴露了導演和編劇的黔驢技窮。接受採訪的時候,麥莉說自己一直是《黑鏡》的粉絲,而她扮演的明星「Ashely O」中,也融入了她的真實經歷。故事裡的音樂公司怪狀,正存在於現實世界。
  • 「黑暗博物館」背後的霸權:《黑鏡》美學的漫威化
    似乎曾以「神劇」名世的作品都免不了崩壞的命運,前有《神探夏洛克》,最近又多了一個《黑鏡》。《黑鏡》第四季評分雖未遭「斷崖式降級」,但口碑已然大不如前。儘管如此,黑暗博物館作為對《黑鏡》的一個總結,仍發揮著博物館所特有的意識形態霸權功能,正是這一意識形態,標示了某種美學形態的轉變——讓《黑鏡》中的各種「黑科技」及其負面產物聚集一堂,不僅僅是在暗示著一個相互貫通聯結的「黑鏡宇宙」,更是通過冠之以否定性的「犯罪」之名,剝奪了科技反思在《黑鏡》中的優先地位:如果說科技在《黑鏡》前兩季中曾以其批判性與反身性共存的形態而實現了不僅反思科技,而且使「反思」也得到反思的效果
  • 美劇《黑鏡》:反叛者的天堂和批量生產的黑暗故事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世界變「平」,《黑鏡》則成功地捕捉到了人們動蕩敏感的神經。第一季首播集,《黑鏡》就討論了社交網絡的民意給首相帶來的壓力。《衛報》引用的一位美國評論家的盛讚《黑鏡》,207萬人收看的好成績,則顯示了《黑鏡》給美國市場帶來的巨大驚喜。但是,由於沒有固定的演員以及連續的劇情,《黑鏡》在Channel 4的收視一直在走下坡路。
  • 黑鏡之那些細思極恐的故事
    黑鏡這部劇我也是今年才開始看,也可以說今年十月份才知道這部劇,然後一發不可收拾,裡面的一些腦洞,一些故事揭露的人性黑暗面,都引人深思。這部劇到現在一共有五季,每一季的每一集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時長大都在一個小時左右,完全可以單獨看其中的一集,對其他的部分沒有任何影響。
  • 《黑鏡》:Maybe you re old!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豆瓣高分的神劇—《黑鏡》!《黑鏡》故事及情景設計最巧妙之處,是他們設定的不是摸不著邊的未來,反而是我們看似隨手可觸的明天。在真實與虛幻、線上線下、以及當下的身份認知中,讓我們多多少少能對當下面對的問題與疑惑作出反思。
  • 「神劇」《黑鏡》第4季劇情大公開
    如今這部反烏託邦式的「神劇」— 《黑鏡》(Black Mirror)即將迎來它的第4季。很難想像沒有查理·布魯克(Charlie Brooker)我們該怎麼辦。如今「移師」至Netflix的該劇,一直以來對新一季的具體細節守口如瓶。近日在接受《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採訪時,該劇製片人終於鬆口透露了新一季每一集的更多細節。
  • 《黑鏡》中的故事
    黑鏡劇我也是才出現,可以說是才發現的,後來就失控了,其中的一些腦洞和一些故事所揭示的人性黑暗面都引起了人們的深思。到之前為止,這齣戲一共演了五季,每一季的每一集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時間長大是在一個小時左右,你可以單獨看一集,他對其他部分沒有影響。
  • 網飛最新科幻片,靈感來自《黑鏡》但是比《黑鏡5》好看太多了!
    一代神劇《黑鏡》也湊了個熱鬧,最新一季不知所云,評分低至6.6,只比《權遊》高出那麼一點點。爛尾劇集之多,氣得劇迷們吹鬍子瞪眼。有爛尾劇就有黑馬劇。這兩者從來都是相對存在,且形成一種穩定的平衡。這不,今天的點點就要為大家帶來一部黑馬高分劇,因預熱《黑鏡》而生,卻比《黑鏡》精彩一百倍。
  • 你真的看明白「黑鏡」了嗎?
    房間背後的LOGO,就出現在了第三季第二集《遊戲測試》中。202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真人秀風格的監獄,被指控綁架和謀殺兒童的女主被公開折磨。而302的男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處在一個逃脫不開的牢籠裡。
  • 《我們今後的故事》,一句臺詞都沒有的「迷你黑鏡」還挺好看
    前兩天看到一部號稱是「迷你黑鏡」的《我們今後的故事》,這引起了我的好奇。當年《黑鏡》橫空出世,驚豔了多少人呀!它以極端的黑色幽默和諷刺,探討了科技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是部不折不扣的神劇!目前,《黑鏡》一共播出了五季,外加聖誕特別篇。其中第一、二季和聖誕特別篇都是由英國製片人查理·布魯克製作,可以看得出來,它們在故事上有著一脈相承的暗黑和諷刺風格。可是,從第三季開始,《黑鏡》系列改由Netflix出品,從英劇變成了美劇,從每季3集擴充到每季6集,故事逐漸走向平庸。
  • 一個宅男成為暴君的故事,卻是《黑鏡》系列最後的佳作
    《黑鏡》自《黑鏡》系列播出開始,就因為其中腦洞大開的劇情,以及現代科技背景的獨立故事,廣受觀眾們的追捧。《黑鏡》E04S01《卡利斯特號》《卡利斯特號》不僅承接了《黑鏡》系列一貫的風格,有著人們對未來期待而又毛骨悚然的想像,但同時它在故事情節和推進故事的方式上都讓觀眾眼前一亮,可惜的是它也預示著這一劇集的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