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扇窗戶外、每條街道上、每個人的手心裡,一切眼目所及之處,「黑鏡」無處不在,你的內心不時會過略過一縷不安與幻想,卻還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它的意義。
有一天,一些只存在瘋狂幻想中的東西,突然出現在這個世界上,那個想像中的朋友,終於按響了你的門鈴……
◎ 從概念到銀幕,《黑鏡》高分前四季與特別篇的「世界觀」想像之道
烏合之眾、娛樂至死、全景監獄、算法困境、過度傳播……被譽為「zui貼近當下現實的科幻劇」「令人脊背發涼的神劇」「科技時代的人性清醒劑」,《黑鏡》的「編劇腦洞」從何而來,靈感如何孕育?「科技」與「人性」的矛盾從何而來?
《黑鏡》主創團隊如何構建劇中的科技、社會、政治、心理維度,構思刺痛觀眾的思想實驗,從無到有地打造出一個基於現實的幻想世界?
那些反轉不斷、逐步擊潰觀眾心理防線的故事,又從哪些經典之作中吸收了靈感?
◎ 編劇、導演、演員「DVD評論音軌」式圓桌談
黃金時段艾美獎三冠得主編劇查利·布魯克、金牌製片人安娜貝爾·瓊斯,加上新銳導演朱迪·福斯特、託比·海恩斯,帶上演員代表「蘇睿公主」利蒂希婭·賴特、「廣告狂人」喬恩·哈姆、「侏羅紀世界女掌門」布賴斯·達拉斯·霍華德、「神秘博士」喬迪·惠特克、「卡特特工」海利·阿特韋爾……全劇主創齊聚一堂,笑談製片中的辛酸淚水,回顧拍攝中的慧心巧思,揭開片場內外不為人知的一切編、導、演秘事。
◎ 《黑鏡》世界視覺寶典,定義「神劇」級別的「科幻質感」
本手中收錄了數百張高清全彩劇照、片場照、服化道設定圖、科幻道具開發過程圖,全面展示《黑鏡》「近未來社會」的視覺圖景。數十位美術指導、藝術總監、CG藝術家、道具藝術家、插畫家、服裝師、化妝師在訪談中分享了他們的工作方法、設計理念、開發過程與實操細節。
◎ 每一張輯封,都是暗藏玄機的藝術品
企鵝蘭登書屋旗下伊伯裡出版社的藝術家特別為《黑鏡:創作內幕》編寫了電腦程式,在每一集的標誌性劇照上,用「Emoji馬賽克+故障藝術風」進行再創作。十九幅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品中,暗藏著解讀對應劇集的元素密匙。
◎ 高精復刻原版裝幀,完美收藏級圖文品質
作為《黑鏡》唯一官方幕後全紀錄的中文版,本書高精復刻了原版的藝術設計,封面模擬「碎鏡」超立體效果,內文精選高品質、高克數太空梭啞粉紙,以上佳效果呈現大量滿版、跨頁劇照視覺衝擊力。
來源 | 《黑鏡:創作內幕》前言
作者 | 查利·布魯克(Charlie Brooker),行政製片人
下不了筆。即使我已經有了那麼多年的寫作經驗,但是現在,面對空白的一頁仍會讓我大為遲疑。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直到把出版商急哭了才寫出前言。
創作劇本時,你常常需要忽略頭腦中一個發著牢騷、告訴你該停筆的小聲音,同時試著鼓勵另一個更快活的、敦促你堅持下去的聲音。我的訣竅是試著在自己的腦海中想像電影拍出來的樣子,並描述我所看到和聽到的東西。這有點像寄希望於幻夢成真。接下來的是一個帶點古怪的神奇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想像中的世界一步一步地逐漸變成了現實—第一張設計草圖、第一輪劇本通讀會、第一天拍攝、第一稿粗剪。每一件事都讓我的心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些只存在於你腦海中的東西如今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個想像中的朋友突然按響了你的門鈴。
但是,想像變成現實似乎是當下反覆出現的主題。《黑鏡》(Black Mirror,美國人叫它「BlackMeer」)這部劇已經走過了十年,這一點總是讓我感到吃驚。我們早在 2010 年就開始製作這部劇—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那其實是個與當下十分不同的時代。
身處當前這個時代,網絡上 24 小時充斥著罵戰與俄羅斯機器「水軍」,我們很難記起十年前的樣子—但在 2010 年,人們對技術的總體看法仍然是樂觀的。人們批評 Twitter 網站時,說過最重的話也不過是「上 Twitter 的都是消磨午間休息時間的人」。蘋果公司(Apple)推出一款全新的 iPhone 仍然是件令人興奮的事兒。阿拉伯之春就在眼前,社交媒體似乎很樂意承攬自己的功勞。時光快進到現在,智慧型手機突然變得比香菸更容易讓人上癮、比香菸更有害,人們社交媒體帳號的時間線上充斥著法西斯主義的「梗圖」和暴力行為的影像。
一切都變了味。確切地說,一切都變得有點「黑鏡」了。這對人類文明來說不是件好事,但對我們的小節目卻是很好的宣傳。焉知非福,嗯?我有時會想,既然我已經做了那麼久的《黑鏡》,那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能夠應對可怕的反烏託邦現實了呢?我已經反覆體驗了《黑鏡》的故事慢慢地出現在現實世界中的那種感覺。某天,當我在一片末日廢墟中,被一個頭戴著「讓美國再次偉大」標語的帽子、屁股上印著 Facebook 網站的標誌的自動機器人追殺時,不知道這能不能讓我覺得心裡好受一點,總不會事事都如我所想吧。
總之,這本書講了我們如何創造《黑鏡》,不停「嘔」出《黑鏡》的故事—劇本是怎麼寫的、服裝是怎麼做的、素材是怎麼拍的。與任何一部作品一樣,《黑鏡》是團隊合作的成果。永遠都不要相信那些滿口都是作者理論、把某部電影或電視節目當成是個人作品來討論的人。每一集《黑鏡》影片(我堅持稱之為「影片」)都凝結了數百人好幾個月的努力。在這本書裡,你會聽到來自他們的聲音。我要衷心感謝每一位參與這部劇的人。我要感謝我的搭檔安娜貝爾·瓊斯(Annabel Jones),她謙遜地(我就不說她沒文化了)把寫前言的機會給了我。我也要感謝讓這本書成形的傑森·阿諾普(Jason Arnopp)。
現在,拜託了。別再讀我的序言了,去讀其他部分吧。走吧,快從這一頁走人。